漕粮
- 分权的崩溃*
——清末财政摊派对附加税费和抗税民变的影响
包括地丁银正额、漕粮正额、盐税和常关税(Wang,1973);另一方面,缺乏稳定和独立财源的州县政府,不得不在正项钱粮之上征收数额不定的附加税费,并向省政府提交“陋规”,为这两级政府的行政开支和公共品支出融资,其规模甚至倍于正项钱粮(Zelin,1984)。缺乏制度化的财政分权,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扩大中央财政收入以应对19 世纪中期的社会危机。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旧的财政体系无以为继,各级政府间逐渐形成了新的财政分权格局(倪玉平,2017)。通商口岸征收
经济科学 2023年3期2023-06-17
- 明代漕粮收兑中的征银买粮
师粮食供给。地方漕粮征收一般需参考粮产多寡、水路交通等因素,但实际上存在水路交通不便或因改种经济作物而不产粮的州县承担漕粮的现象,这些州县因应市场的逐渐成长,采用征银买粮方式完成漕粮交兑。具体做法上,各州县有直接征银买粮交兑者,也有以物易银,再以银易粮交纳者。征银或易银买粮交兑主要由粮长、大户等基层管粮人员直接负责,歇家、牙行等中介力量也参与其中。尽管征银或易银买粮交兑也存在各种陋规,而且大多数州县未能演变为类似一条鞭法的国家层面的永折或至少是省级的统筹折
古代文明 2023年1期2023-04-15
- 清代三山五园的漕运与官仓研究
给者,东南数百万漕粮也”。[2]清代京师有著名的“十三仓”,即储藏皇粮、俸米的皇家仓廒,包括朝阳门内的禄米仓、南新仓、旧太仓、富新仓和兴平仓,朝阳门外的太平仓和万安仓;东直门内的海运仓和北新仓;东便门外的裕丰仓和储济仓;城北清河桥的本裕仓和安河桥的丰益仓。今日三山五园北部的清河流域,恰是一段被遗忘的清代漕运之终点,其间支撑着清帝二百余年园居理政的本裕仓,不仅未被划入三山五园的保护规划范围,而且连同安河桥畔的丰益仓一起被诸多专家学者所忽略。本文根据档案史料,
北京社会科学 2023年2期2023-04-05
- 保漕御倭:郑晓总督漕运之政绩
11]。2 保证漕粮的征收与解运漕粮直接供应宫廷、京师百官和北部边防官兵俸饷之用,关乎明代国家之根本,不容有失。然而嘉靖三十三年(1554),江南多个县的漕粮因各种原因交兑迟误,又遭遇倭寇焚劫,所兑粮米损失殆尽。如何保证下一年的漕粮顺利征收与解运,不遭倭寇破坏,是郑晓必须要解决的问题。2.1 嘉靖三十三年漕粮被毁与补足明代漕粮开征与交兑都有时间限制,大体是每年十月初各州县开征粮米,十二月底结束,年终及次年正月、二月以里交兑完成。[12]嘉靖三十三年(155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2期2023-02-09
- 大运河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要的目的则是运送漕粮。隋朝先后开凿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河,使大运河纵向沟通海河、淮河、黄河、长江与钱塘江五大水系,确立了隋唐大运河由东南向西北走向的格局。唐高宗至唐玄宗前期,由于河南至关中运道险阻,朝廷常驻扎东都洛阳以便“就食”。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关中大饥,米斗百钱,转运山东、江淮米谷更加艰难,“牛死什八九”,因此,有大臣建议迁都洛阳。唐中宗大怒,以“岂有逐粮天子耶”加以拒绝。话虽如此,却可以想见“就食”的观念深入人心。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
北京社会科学 2022年10期2022-11-08
- 清咸同年间江南漕粮改折均赋述论*
末。咸同年间江南漕粮改折均赋的成功,影响很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但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存在明显缺漏。本文旨在把咸丰、同治年间江南漕粮改折均赋问题置于晚清漕运危机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以完整呈现这一重大改革举措从试水到取得显著成效的曲折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这场改革大体成功的原因。一、嘉道年间江南漕务急剧恶化“乾隆盛世”刚一落幕,江南漕粮浮收就成为朝野关注的一大热点。嘉庆帝亲政之初谕称:“朕闻有漕各州县无不浮收,而江浙地方为尤甚,有每石加至七八斗者。”道
中州学刊 2022年6期2022-11-04
- 大隐隐于市的三义庙
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漕粮。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京师百司庶府,卫士编氓,仰哺于漕粮。”清代,每年由江南七省转运而来供养京城众生的数百万石漕粮,都要在通州点验交卸。漕粮转运极为繁复细致,江南各省漕船和随船漕丁数以万计,千里北来,远离故乡又人地生疏,运局、会馆也就因之而生。江苏、浙江、江西这些漕运大省都在通州建有漕运总局、分局或会馆。这些因漕运而兴建的会馆打破了行业会馆与同乡会馆的界限,在统筹本省在漕运事务的同时兼具敦睦乡谊,维持公益的作用。祭祀是会馆的主要事务之一
北京纪事 2022年9期2022-05-30
- 运河时代的天子之城
处的通州自然成为漕粮转运仓储重地。明永乐十六年,成祖朱棣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朝廷所需财赋粮米均“绥东南以供输京阙”。元代在大运河漕运之外还兼有海运,明代废除海运,自永乐时起,大运河是京师与江南之间唯一的交通运输线路,漕运迈入鼎盛时代。漕运通畅则国计充足,朝廷几乎是让最有能力的官员管理漕运,终明一代91位漕运总督,入阁拜相者32人。清朝入关定鼎天下,漕政承袭明制,也将漕运定为国策。据《清圣祖实录》载,康熙皇帝甚至将漕运二字与三藩、河工一并“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北京纪事 2022年9期2022-05-30
- 明清小说中的江南漕运*
史上大运河是输送漕粮到京师的主要通道。漕粮是封建制国家维持运转的粮食保障,明朝大学士徐阶在其《漕运新渠记》中称:“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漕运者,盖国之大计也。”明清两代的漕运面临多方面的问题,史书记载浩繁。相较于史书记载,作为文学的明清小说具有语言通俗、故事性强、容易接受等特点,且多现实主义作品,反映社会全面而深刻。文史互证可补史阙。通过研究发现,明清小说中关于江南漕运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漕赋沉重,民生多艰明清时期江南是重赋
江苏地方志 2021年6期2022-01-04
- “保漕”背景下明清卫河转漕吏民群体形象初探
时期它不仅是河南漕粮、盐运的重要通道,更承担着临清以下运河水源的补给重任,①孟祥晓:《从运漕到停漕:“保漕”视域下明清卫河地位的变迁》,《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3期,第173-182页。因而明清政府对卫河及其支流管理较为严格,并形成沿河州县庞大的涉漕群体,以保障卫河漕运的安全畅通。现有学界成果多关注京杭运河的相关问题,①彭云鹤:《明清漕运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吴琦等:《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青海社会科学 2021年4期2022-01-01
- 古代北京城的生命线
也。”文中白粮是漕粮的一种,专门用于供应朝廷文武百官和贵族。明嘉靖七年(1528年)以前,漕粮从南方运至张家湾,然后陆运至北京城。按照书中记载,漕粮自苏州一带运至张家湾的水陆里程是3700余里,而从张家湾陆运进北京城才60里地,但陆运运价却和水陆运价略相当,由此可知,水运运价才相当于陆运运价的1/60,甚至还要更低。仅仅从运输成本这一点,水运完全碾压陆运。水运的优点不仅仅体现在运输成本上。我们从明代巡漕御史吴仲的奏折中还可以看到水运的另一些优势。吴仲所著《
北京纪事 2021年11期2021-11-14
- 嘉庆时代再认识
八省征收数百万石漕粮,通过大运河等水道运抵北京、通州等仓储存。漕粮既是清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也是京城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在制度层面,清政府建立了由中央户部、漕运总督和相关地方巡抚等多个部门组成的严密职官体系,以确保漕运的顺畅。其中,漕运总督总揽政令,凡漕粮征收、运输、交兑均系其专责,有漕八省办理漕运的文武官员也均受其节制。此外,在漕粮征收环节,由基层州县官负责征收,各省粮道有监督之责,巡抚督催;在漕粮运输环节,各地卫所的守备、千总督率旗丁(运丁)修理漕船、
学术评论 2021年2期2021-09-23
- 道光二十八年扬州卫三帮漕运水程清册研究
钮希强漕粮运输是明清时期国家重要的经济活动,对稳定国家统治具有重要作用,“京师满汉军民所仰给者,东南数百万漕粮也”[1]P22)。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基。粮食安全是国家统治的基础,所以清朝历任皇帝都对漕运比较重视,“天庾正供,俸米旗饷,计口待食,为一代之大政”[2](卷七十五)。清初,沿用了明代建立的卫所制度,并根据国家治理的需要对其进行改造,逐步取消卫所的军事功用,保留漕运职能。康雍乾三朝大举裁并卫所,无漕运之卫所主裁,有漕运之卫所主并,逐步形成以山东、
农业考古 2021年3期2021-07-07
- 试述《卫河全览》与清初卫河
,各种船只,带着漕粮顺流而下。经过馆陶县,最终在临清州外城,汇入南运河河道。地图至此为止。《卫河全览》河道全图,是现存最早的卫河河道全景地图。根据图说记载,卫河发源于辉县苏门山下搠刀泉,也就是现在辉县市的百泉。小丹河、淇水、洹水是卫河的支流,为卫河通漕增加水量。河道全图没有选择从辉县苏门山下搠刀泉作为起点,而是从太行山丹河发源处开始绘制,体现了作者重视支流河道的治河思路。二、《卫河全览》的作者与创作背景《卫河全览》是时任工部都水司、卫河分司主事马光裕编绘而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04-08
- 百年沧桑话通惠
通。运往大都城的漕粮和物资都要依靠隋唐大运河的故道来进行运输,这条运河的终点是洛阳,所有物资运至洛阳后需要改道送往大都城。为了避免绕道,截弯取直,元政府先后开凿了济州河与会通河,这两条新运河开通后江南的漕粮与物资就可以直接运入通州,经过这些改造,京杭大运河的雏形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南方的漕粮通过新开凿的运河很快就来到了通州,但通州与大都之间只有一条坝河可通漕运,其运量不大且时常淤堵, 通州码头上的漕粮和物资堆积如山,那些暂时不能漕运的物资只能通过陆路运入大都
北京纪事 2021年1期2021-02-04
- 蒲松龄与淄邑漕弊
知县印篆,与新任漕粮经承康利贞狼狈为奸,以市石作斛石,并巧立名目征收各项杂费,盘剥百姓,民不堪命。蒲松龄多年以来一直为清除淄邑漕弊奔走呼号,康熙四十八年更是奋起与俞文瀚、康利贞进行了坚决斗争,使俞文瀚摄篆中途被撤换,康利贞被革职。此后,蒲松龄又两次阻止康利贞复任漕粮经承,为保护淄川百姓的利益作出了重要贡献。关键词:蒲松龄;淄邑漕弊;漕粮经承;俞文瀚;康利贞;高鉷;吴堂;王士禛;谭再生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一、淄邑漕弊的由来清代社
蒲松龄研究 2020年3期2020-10-28
- 看清名目再缴税
多少是一种解脱。漕粮征收改现银图5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江南安庆府怀宁县《版串执照》即收税凭证。这里收的是“丁地漕项银”。首先来谈谈“江南安庆府”。安庆本在长江以北而非江南,所言“江南”应该是清初旧称江南省安庆府的沿袭称谓。众所周知,明朝是北京、南京两都制。清取代明后,沿明制将南京以及南直隶地区设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是为江南省。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又将江南省分拆为两省,以江宁府(今南京)、苏州府首字,以及安庆府、徽州府(今黄山市)首字,分
中国收藏 2020年8期2020-08-31
- 廉洁奉公的漕运总督施世纶
船老是误期、所运漕粮会短少等问题。他首先带两个文书沿河考察水文、气象。在明白哪里水深、哪里水浅、哪里有暗滩、哪里有漩涡后,他能及时指导不同类型的漕船安全通行。接着他发现有官员贪污漕粮、虐待船丁的事。他又会坐在淮河岸边,等有漕船过来了,亲自上船检查,既检查所运漕粮的质量、数量,还与船丁个别交谈。查到欺压船丁、贪污公粮的官员,立即带到漕运总督府打板子示众。由于他亲力亲为的努力,原来混乱的漕政被整肃得清廉有序,船丁不受欺,漕船按时到达,漕粮不再短少。一次,施世纶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7期2020-07-21
- 环境、赋税与地方社会
——明代嘉定折漕过程及效应
在以米粮为本色的漕粮征收体制下,稻少棉多的情况加剧了税粮缴纳成本,繁重的税粮征解任务造成了百姓的生活艰难窘迫。得益于“教化嘉定”的深厚基础,在朝在野的嘉定籍士绅心怀乡梓,积极援助,终使“折漕为银”的赋役变革付诸现实。此举大大减轻了百姓的折兑负担,加速了人口聚集与土地开发。随着产业分工的细化与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当地棉产业经济体系,为嘉定市镇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嘉定“折漕为银”作为明代南直隶地区的先例,是江南赋役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也是不言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2020-02-22
- 明代苏北漕河运道的形成与演变
河的主干水道,对漕粮进入主干水道前的运输路线缺少研究。鉴于此,袁飞等探讨了“漕粮入运入江前的这一段历来被忽视的水路”,较“准确而详备地展现完整的清代漕运水路图”[1]。但是,他对苏北地区漕河运道的论述,仍有较大的补充空间。漕仓是漕粮运输的重要设施,它的建置与更替反映了国家漕运制度的变迁,同时也是研判漕河运道走向的关键要点。阮宝玉等从漕运的实际运作层面,探讨了明清有漕州县水次仓设置的区域差异问题[2],不过对苏北地区关注较少。本文拟从区域漕运史的角度,探讨明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01-18
- 嘉庆朝漕运治理的再思考
——兼评《困境中的挣扎:嘉庆朝政治与漕运治理研究》
大致做法是将应交漕粮折银,官府用折银就近采买。针对除弊论与严法论的分析,不是孤立而论,而是把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除弊论主要表现为制定法规约束众人,侧重事前预防;严法论是给予各种不法行为严厉的事后处罚,偏重事后处理。两者针对的都是贪污索贿、盗卖漕粮等不法行为。一次完整的漕粮运输大致由漕粮征收、漕粮运输、漕粮交兑、漕船回空,四个部分构成。漕粮征收时的弊病主要是成色不足、任意征收,应对此弊的做法是将应收额度公布大众,派精干人员监督,惩处涉弊官员;漕
文化学刊 2020年6期2020-01-02
- 明清漕运与南昌城外的空间格局
——再论江西省仓
品优明成化十年,漕粮行改兑法,运军需赴州县水次收兑漕粮,这是一次重要的制度变动。“一条鞭法”推行前,漕粮民收民解,旗军、运丁常常盘剥里甲和粮长,至嘉靖朝这一现象更加普遍化。为避免旗军、运丁的勒索,加上江西河道不利航运,自万历朝起江西州县即在省城购置漕仓,于省仓兑粮与运军。“一条鞭法”推行的过程中,漕粮官收官解,这时州县也设立了一批漕仓。至清乾隆朝,南昌城外西北、西南已漕仓林立。这些城外漕仓后来成为试馆、会馆,供士子考试及州县官民赴省之用。通过明清江西省城外
江西社会科学 2019年8期2019-12-11
- 以史为鉴 守正创新 开拓进取 奋发有为
漕臣屡参盗卖空包漕粮情弊,乞严敕确盘据实奏报,力清朦混短少之弊,以裕国储事》题本。题本中,先是直言不讳地指出“今在京仓不见积储,在东南起运征解,官民竭蹶颗粒不欠”的惨淡现状,又点名漕运官杨我武、李国采、陆尔功等侵盗漕粮,给予他们差评,接着又提出了加强审计监督、遏制侵盗漕粮的具体办法,有理有据,可行性很强。清初各州县每年将钱粮征收的实数报户部奏闻,称为奏销制度,到了顺治年间,户科给事中杜笃祜发现户部主管官员竟不知有此制度,每年户部出入的白银数以千万计,奏销制
支部建设 2019年15期2019-11-18
- 设于泰州的扬州卫三帮的漕运档案
钮希强“漕粮岁输天庾为国家惟正之供”,经由运河运至京师的税粮,供皇室成员和在京官员食用,并适当准备以满足灾荒时应急之需。漕粮在国家税收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京师民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历代政府极为重视。清代沿用明制,继续实行漕运制。为保障漕运的正常、有序运行,清政府制定了一套完备的漕运体系。户部在通州设有坐粮道,于淮安设有漕运总督。在有漕之省设立督粮道,府下设卫,卫下设帮,帮下设所。除设立直接负责的粮道、府、卫、帮、所外,在江苏还设有江淮总运淮安军捕分府
档案与建设 2019年8期2019-09-10
- 浅析道光时期常熟地区的漕弊与社会秩序
征收约400万石漕粮,运至北京、通州的粮仓,供京城皇室、官僚、军队食用。漕粮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第二来源,且涉及京师官兵俸饷。为此,清政府设置了大小官员负责漕务,制定了严格的漕运制度。受限于时代及体制,漕政弊端丛生。漕务与漕弊相联系,作为一种常态而存在[注]漕政指有关漕粮征收、监兑、督押、领运等国家性规章政策及办法;漕务指大小官员征收、运输漕粮等地方性事务;漕弊指官员在办理漕务时出现的积弊。“漕政”“漕务”与“漕弊”,从概念范畴和事实上的逻辑关系看,由上到下为
镇江高专学报 2019年3期2019-08-22
- 《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评介
露春等著的《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一书于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立足社会,关注清代漕运对于地方社会的影响,对于漕运问题进行了诸多有益的、不乏新意的探讨。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是针对国家漕运事务中的征、运、储等重要环节在地方社会的运行,探讨其对地方社会的作用,具体内容包括清代漕粮征派体系、晚清征漕秩序的重建、漕粮的蠲免缓征改折、清代的漕粮仓储、清代的漕粮截拨、清代漕粮的平粜赈济;下编主要是通过漕粮征派在地方社会所引发的“闹漕”等重大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2-11
- 一纸护票话奇荒
为交城县拉运赈灾漕粮的马车队出具的官府文书。护票上写有“本局现奉宪檄分拨交城县江苏漕陆拾石连皮秤得共重计柒仟。佰肆拾伍斤”字样,明令“沿途经过地方兵役一体小心护送以期共保无虞切切须至护票者”。此护票是颁发给张根天等六名运粮车夫的。虽然已经过去140年,但字迹仍很清晰,色彩依然鲜艳。仔细阅赏运粮护票之后,我有些难解的疑惑。其一,山西在清代是富庶之省,交城县又是全国的皮货生产中心,所产皮货质地优良,销量在全国首屈一指,当年交城县的富裕程度仅次于晋中平原的祁(县
文史月刊 2019年1期2019-01-30
- 清朝首次“漕粮海运”与护航将领关天培
敢为天下先”的“漕粮海运”督押粮船经历。他的这段经历,又同清朝中晚期朝野上下漕粮河运还是海运的政策争论密不可分。见微知著——从关天培督运海运一事,我们或许能看到古老中国从封建专制走向近代文明的蹒跚和艰难,正如古语所云:知易行难。漕粮海运:艰难的抉择“漕”是水道运输。《史记·萧相国世家》:“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司马贞索隐:“漕,水运也。“漕运”则专指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供应京城或军需的粮食。漕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文史春秋 2018年2期2018-12-04
- 精神性需求地域性历史文化建筑空间再造研究
——清江浦漕粮仓储建筑为例
面以淮安市清江浦漕粮仓储历史文化建筑空间为例,初步探讨该建筑空间再造设计的方法。清江浦漕粮仓储空间已受到自然的损毁和人为的改变,几乎消失殆尽。但是其对于淮安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非常重要,因此漕粮仓储建筑空间的再造能够成为延续历史文脉又适应现代生活的景观环境。再造建筑空间设计应不拘泥于历史环境的复原和历史材料的限制,而是注重意向的环境再现,即清江浦漕粮仓储文化精神的表现设计。如国外的法国巴黎雪铁龙公园设计,国内的绍兴书圣王羲之故居—兰亭设计和广东中山市岐江公园
大众文艺 2018年22期2018-11-22
- 漕运
剂。这种粮食称“漕粮”。【例句】大运河通航以来,一直是我国漕运和商旅来往的重要通道,在促进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字里字外】漕运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漕运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粮调剂,通过漕运运输的粮食叫作漕粮。漕运的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或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唐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漕运变得越来越重要,明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2018年7期2018-11-20
- 老北京的粮仓史
由南方运往北方的漕粮就显得格外重要。元人称漕粮是“元京军国之资”。在开凿通惠河之前,无论是海运还是河运来的漕粮,都要先存到通州地区的粮仓,然后再由车马分批运入京师。这种运输方式运输费极高。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水利专家郭守敬开凿了一条由通州到北京之间的新运河——通惠河。至此,南起杭州、北至北京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南来的漕粮入京后要存入京仓或通仓,所谓的京仓就是建于京师内的粮仓,而通仓则是建于通州地区的粮仓。京、通二仓是保障京师地区的军队、百官及百姓口
北广人物 2018年45期2018-11-14
- 海盗朱清、张瑄与元代海上漕运
水路终止,必须将漕粮用车载或牛驮经陆路向北运到淇门镇(今河南淇县南),重新入御河(今卫河),向东北经临清,再北上过直沽(今天津市),经河漕渠,到达通州。整条漕路迂回曲折,而且有的河渠虽然进行过多次整治和开发,但还是时通时塞,无法保持漕船的畅通无阻,这使漕运非常困难,所以元都经常出现粮食供应不上的现象。为了解决漕粮运输问题,必须另想办法。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丞相伯颜想起了曾经海道载运南宋图籍的事情,就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用海船来运粮的建议。原来伯颜率元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8年6期2018-10-16
- 关注国家事务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评《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一书
30079)关于漕粮征派,以往研究或将其统于田赋征派中考察,或将其合于漕运制度内叙述,而少有对其进行专门论述之著作,研究角度则多从经济史、财政史的路径来看待征漕问题。随着社会史的兴盛,以某个区域作为个案把征漕事务作为切入点,分析其中官员、衙役、士绅和普通百姓这些群体是如何互动,揭示传统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成果也日益增多。由吴琦、肖丽红、杨露春等撰著的《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一书,把征漕作为专门研究对象,补充了以往研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2018-03-19
- 清代道光时期一次重要的漕运改革
严催东南各省征运漕粮。鉴于运河梗阻、各地漕粮完不成以及整个漕运过程中的腐败丛生等原因,清政府亟待改革漕运,来拯救京师的粮荒。改革漕运的背景漕运是国家在某些省州县向有田民户征收实物赋税,并经由运河将粮食北运京师解决俸米甲米及缓解食粮供应问题的一种制度。我国漕运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代开凿由东南到西北的大运河,并逐渐形成一种制度,宋朝相沿不改。隋、唐、宋三代,运道由东南而西北,所经多系平原,虽也开通渠道,但少涉山险;所经水源充足,不虑干涸。而明清建都北京,运道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8年12期2018-03-06
- 明代漕运及其影响初探
其影响初探胡雪萍漕粮是明朝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初,定都于南京,京城附近州县多产稻米且位于长江沿岸,漕粮运输相对便利。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政治中心北移,北京地区人口骤增,加强了对漕粮的需求,如何将东南地区的漕粮运往京师,成为明朝政府的棘手之事。明朝历代君主对漕运都十分重视,制定了南粮北运的漕运制度,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漕运制度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明代的漕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在漕运过程中也出现许多问题,加重了人民负担,激
长江丛刊 2017年34期2017-11-15
- 明代漕运成本问题探究
动。漕运;漕船;漕粮;漕河;成本明代建立以后,由于南方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所以朱元璋定都南京。但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为了巩固北方边疆,决议迁都北平,由此北方地区产生了物质需求供应不足的问题。“京师百司庶府、卫士编氓,仰哺于漕粮。”[1],为了解决这个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明王朝决定恢复内河漕运。内河漕运可以说是明朝的一条经济命脉,不仅仅维持北方的经济需要,而且是巩固明朝统治的政治需求。近年以来,随着明朝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漕运问题成为重要问题,很多学者发现元代时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5期2017-05-10
- 帝国的生命线——古代漕运的沧桑变迁
饷,也被称之为“漕粮”。莫道米面不足眼,他日无食天地变。因粮草供应问题而引起的暴动和起义,轻则危害一方,重则改朝换代。太多血淋淋的教训摆在统治者的面前,也迫使历代王朝不得不重视漕运建设,进而造就了许许多多杰出的水利工程和流芳百世的先进漕运体系。漕运发展的辉煌期大江奔腾,瞬息千里。国人将大江大河运用于粮草辎重运输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秦国便通过渭河,黄河,汾河从其首都雍城向当时发生饥荒的晋国输送救命粮草。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吴国,也通过开凿邗沟将长
珠江水运 2017年2期2017-03-08
- 帝国的生命线——古代漕运的沧桑变迁
饷,也被称之为“漕粮”。莫道米面不足眼,他日无食天地变。因粮草供应问题而引起的暴动和起义,轻则危害一方,重则改朝换代。太多血淋淋的教训摆在统治者的面前,也迫使历代王朝不得不重视漕运建设,进而造就了许许多多杰出的水利工程和流芳百世的先进漕运体系。漕运发展的辉煌期大江奔腾,瞬息千里。国人将大江大河运用于粮草辎重运输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秦国便通过渭河,黄河,汾河从其首都雍城向当时发生饥荒的晋国输送救命粮草。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吴国,也通过开凿邗沟将长
珠江水运 2017年1期2017-03-01
- 南漕北运:中国古代漕运转向及其意义
作为后盾,因此,漕粮多用于军事活动。随着经济的恢复、河渠的开凿及政府的重视,《史记》卷30《平准书》记载:元狩四年,河漕达400万石;元封元年,致粟山东一度高至600余万石。这一方面说明漕运在汉代的长足发展以及所达到的规模,“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而“天下用饶”;另一方面表明漕运的运行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秦汉两朝均定鼎西北长安,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关中和山东最发达,漕粮多半取给予这两个地区,漕运则经由横贯中原的黄河和渭水。因而,漕运方向大致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12-06
- 略论秦汉黄河流域漕运的形成
达的。山东地区的漕粮经过古鸿沟和济水,在敖仓会合,然后经黄河、渭水到达咸阳,因此,运河的畅通是漕运顺利的前提条件,可见秦统治者对于运河十分重视,灵渠的修建又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秦亡汉兴,两汉政府继承秦代漕运为基本政策的方针。由于漕运量的不断增加,由每年不过几十万石[2]p1127增加到四百万石[2]p1171,最多时达到了六百万石[4]p1738,这样庞大的数额,迫使汉统治者必须设法改进漕运粮食的功能,加快对漕运网的整治步伐。据史书记载,在黄河流域主要有:1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2016-12-03
- 从歇家视角看明清社会
——《明清歇家研究》介绍
清初江南负责收兑漕粮的群体演变考;明清漕粮交纳市场化与歇家的关联;漕粮贮存、运输等环节的市场化与歇家包揽;歇家与河南水次地改移及征漕方式的变革;山东漕粮市场化与歇家的关联;歇家介入司法领域的原因和方式;歇家在司法领域的职能及其与州县官吏的关系考。在明清赋役制度变革与州县歇家兴起上,作者认为歇家长期包揽赋役能够弥补政府纳税制度的缺陷。从歇家视角来看明代至清初的赋役制度变革与县乡基层社会力量变动的关系可以看到城乡之间的力量转换,直接支配乡村力量的转化与消长,城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6期2016-03-01
- 一条鞭法改革与明清漕运制度演变——以江西省仓为中心*
变化,成化十一年漕粮行改兑法,运军需赴水次收兑漕粮。一条鞭法推行前,漕粮民收民解,在这一制度下,旗军、运丁层层盘剥粮长、里甲民户,至嘉靖朝这一现象普遍化了。为避免旗军、运丁勒索粮长、里甲民户,加上江西河道不利航运的特点,自万历朝中叶起,江西有漕州县纷纷在省城购置漕仓,于省仓兑粮与运军。一条鞭法改革后,在漕粮官收官解的过程中,州县也设立了一批省仓。江西省仓是州县对漕粮改兑后交兑秩序败坏的因应,也反映了一条鞭法改革在漕运领域的实践,揭示了明中叶以来州县行政运作
学术研究 2016年1期2016-02-27
- 陶澍不怕得罪利益集团
漕运的官僚、征收漕粮的各省官员以及“旗丁”、水手组成,有几十万人之多。因为它运行日久,所以成为一个大的盘根错节的贪污网,导致一石漕粮运抵北京,成本是南方米价的数倍。但到道光五年,漕运中止了。因为前一年,洪泽湖大堤决口,漕粮运输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上书道光皇帝,提出海运建议。立刻,朝廷内外炸了锅,漕运集团气破了肚皮,他们提出了多个反对理由,道光皇帝无奈,给了他们200万两白银,结果漕船还是不能动。气急败坏的道光帝在收拾了主办大臣后,调安徽巡抚陶澍(1779-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3期2015-04-29
- 陶澍与漕政改革
。发展到了清朝,漕粮的地位愈加重要,被视为“天庾正供”,而漕运也被称康熙皇帝称为“三大政”之一,诚“为中国大政”[3]354。但嘉道以后,封建统治日趋腐败,漕政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业已弊病百出,积重难返,“漕运危机是这个时期最初几十年公共职能普遍崩溃的一个方面”[4]134。漕政事关京师的粮食和财政供应,它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了清政府的正常运转。当时漕政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漕员冗杂,盘剥勒索清入主中原后,继承明朝的制度,设立漕运总督,统筹督管全国漕运事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3期2015-04-15
- 刘仁本笔下的元末海运漕粮
本笔下的元末海运漕粮陈卫兰(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临海317000)元朝海运漕粮始于至元十九年(1282),至正十六年(1356)海运停止;至正十九年(1359),朝廷重新启动海运,至正二十年(1360)海运正式恢复,至正二十三(1363)年秋九月海运终止。刘仁本作为方国珍的幕僚、受朝廷委任的官员,参与了元朝末年的海运,并以亲历者的身份用诗文记录了至正十九年(1359)至二十二年(1362)的督漕过程、运粮数目等情况。其记录真实可靠,可补史籍之不足。刘仁本
台州学院学报 2015年2期2015-02-13
- 千年漕运
一个专门的称呼:漕粮。在明清两朝,最南方的浙江省的漕粮运到京城要花上5个月的时间,一旦搁浅便遥遥无期。那么,当年怎样才能确保粮食在规定期限内到达京师呢?从明朝隆庆六年开始,明朝政府就统一明确了漕运的行程日限。各省的漕粮在每年的十月开仓,十一月各运粮船队装载完成,十二月开始北上。第二年二月过淮安,三月过徐州进入山东,四月到达通州。当漕粮北运的时限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之后,漕船北上便更加日夜兼程。当时运河上的漕船会享有优待,在通过河道的重要节点时,必须首先保证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4年8期2014-09-24
- 清代旗丁对漕粮的盗卖与掺杂
运旗丁往往在运送漕粮的途中盗卖漕粮。对此,清政府制定了众多相关处罚规定和预防措施,但盗卖事件仍旧发生。旗丁盗卖漕粮的地点主要是在山东地区和北直隶地区的通州与天津。在这些地区,旗丁往往借出售余米、剥运漕粮、变卖土宜的机会将漕粮盗卖。漕粮被盗卖后,为了足额缴纳,漕运旗丁在漕船抵达目的地前,往往将沙土、糠皮、水、白土、药物、石灰等物掺杂到漕粮中以充数。 关键词:清代;漕运旗丁;漕粮;盗卖;掺杂清代,为供给京师和北方边境军士粮饷,每年数万名漕运旗丁驾驶上万只漕船跋
古代文明 2014年3期2014-08-07
- 关天培护航漕粮海运
(1826年)的漕粮海运是清代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漕粮海运,参与海运的上海沙船就有千余艘之多,关天培等押运委员随沙船队伍北上参与护航,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主要以此次海运的文献为主要依据,以关天培参与的漕粮押运为主要线索,梳理出关天培在漕粮海运活动中的主要事实以及他作出的贡献。不避毛遂之嫌,力请漕粮护航道光五年(1825年)上半年,因原有运河漕运通道严重受阻,清代前期和中期从未有过的海运漕粮问题提上了朝廷的议事日程。黄河的一再溃决、运河的屡次淤阻、漕粮河
世纪 2014年2期2014-03-17
- 漕运与国脉:略论明代的淮安常盈仓*
,不但是江南数省漕粮起运与北上的基地,而且是国家漕运都御史、河道总督、漕运总兵、淮安盐运分司、户工两部钞关、清江工部船厂、户部督粮分司等政府机构的驻地,其地位异常重要。淮安常盈仓作为明代五大水次仓之一,与京通仓、天津仓、德州仓、临清仓、徐州仓一起组成了结构严密、体制复杂、运转有序的国家漕运仓储系统。这些漕仓位于交通便利的运河沿线重镇,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秩序的维持与区域商业发展,城市变迁,灾荒赈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明代封建社会得以维持的物质基础与坚强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03-18
- 漕政视阈下的晚清财政变革*——以湖北为例
年间,湖北“州县漕粮浮折,官私取给,百余年来东南诸行省积弊相同,鄂尤难诘”,“逋欠日深,官民交困”。①湖北漕弊何以如斯深重?除了官员贪腐等因素外,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漕政的制度性缺陷。湖北有漕州县共35处,额征北漕正耗米163000石,由运军循水路押运至京、通仓;额征南粮正耗米138000石有奇,为荆州八旗及本省绿营兵米,州县征收后分解至荆仓及省内各绿营驻地。从表面数字看,在清代有漕各省中,湖北与湖南的漕额最低②,负担理应最轻。但是,湖北距离京师水路遥远,特别
中州学刊 2012年6期2012-12-17
- 明清时期天津截留漕粮之原因
明清时期天津截留漕粮之原因李俊丽(许昌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明清时期,漕粮主要是为了满足京师皇室百官和边防军士粮饷所需。因此,漕粮理应全部被运入北京、通州以及边防重镇粮仓。但实际上,明清时期,相当一部分漕粮被截留在天津。原因有3:一是某些漕船北来迟至,为了使其能按时南返,不误下年新运,从而将漕粮截留天津;二是天津以北运河因水浅涩或者涨溢导致漕船不能顺利通行,从而不得不将漕粮截留天津;三是为了赈济北直隶灾区或者筹措军饷,官府下令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5期2012-04-13
- 从漕运的社会职能看道光朝漕粮海运的行之维艰
社会职能看道光朝漕粮海运的行之维艰曹志敏(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嘉道年间,漕粮河运陷入形势竭蹶的境地,从技术角度而言,漕粮海运在明清时期已经完全成熟,但道光朝的漕粮海运却行之维艰,学术界多将其原因归结为道光帝缺乏改革魄力以及河运既得利益集团的竭力阻挠、水手难以安置问题等,本文从漕粮海运所承载的政治社会功能的角度,来透视漕运改革所牵涉社会阶层的复杂性,从而探讨道光朝漕粮海运维艰的深层社会原因。漕运;社会职能;道光朝海运;行之维艰明清两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5期2011-04-13
- 明代德州运河水次仓研究
御河储存河南省的漕粮。元至元三年(1266)年改将陵仓为陵州仓,中央政府在此设盐支纳、大使、副使各一员管理仓务①。会通河开凿后,陵州仓储粮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元代重要的漕粮中转站。明朝建立后,因德州位于南北通衢之处,其政治、经济、军事地位进一步提高。明洪武九年(1376)设德州卫。为更好地保护德州仓粮,建文帝元年(1399),都督韩观筑十二连城于卫城北,以护北厂仓廒。在“靖难之役”中,德州成为明军和燕军反复争夺的焦点,“建文帝元年十一月,李景隆及燕兵战于郑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0年6期2010-08-15
- 乱在基层,根在上层
案由醴陵县令征收漕粮引起,故可称之为醴陵漕案。漕粮,就是通过水路运往京城的粮食。明清时代定都北京,为保京城粮食安全,需南粮北调。嘉庆二十五年(1820),一个名叫王述徽的人出任醴陵(代理)县令,到任后要求:本年起,交纳漕粮一石,需同时交“外费银”三两六钱银子。所谓“外费”,就是额外花费,实即税外收费。按照当时当地的粮价,一石米大约值一两银子,外费银高达三两六钱,税外收费是正式税收的三四倍。老百姓于是开始上访,到上级衙门去控告。但是湖南省内各级衙门告不下来,
杂文选刊 2010年9期201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