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常常能看到带“仓”字的地名,什么海运仓、太平仓、北新仓、禄米仓、南新仓,等等。这些“仓”原来都是存储粮食的粮仓。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城区)后,如何解决好吃饭问题,成了这个王朝首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此时由南方运往北方的漕粮就显得格外重要。元人称漕粮是“元京军国之资”。在开凿通惠河之前,无论是海运还是河运来的漕粮,都要先存到通州地区的粮仓,然后再由车马分批运入京师。这种运输方式运输费极高。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水利专家郭守敬开凿了一条由通州到北京之间的新运河——通惠河。至此,南起杭州、北至北京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
南来的漕粮入京后要存入京仓或通仓,所谓的京仓就是建于京师内的粮仓,而通仓则是建于通州地区的粮仓。京、通二仓是保障京师地区的军队、百官及百姓口粮的重要设施。据《元史》记载,当时有京仓22座,通仓13座。如果仅从粮仓的数量上看,元朝则是所有建都于北京的王朝中建造粮仓最多的一朝。在元朝中晚期,曾官修过一部大型政书《经世大典》,在这部书中详细记载了京通二仓的具体仓名、间数及容粮量。元朝所建粮仓今多无考,但据专家考证今东四十条桥西南处的南新仓,是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元朝北太仓的基础上改建的。
如今北京城内还保留了部分的粮仓,这些粮仓都是明、清时期建造遗留下来的。据文献记载,明朝时期的京仓共有11座,通仓最多的时期有4座,明朝的京、通二仓具有很强的军事后勤作用,它主要用于储备军粮。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每座仓廒中都建有数个卫仓。据统计11座京仓内共建有卫仓52所,4座通仓内建有卫仓16所。什么是卫仓呢?简单地说就是“卫的仓库”,那什么是“卫”呢?这就需先了解一下明朝军队的“卫所制”。在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一“卫”约有五千六百人,“卫”之下辖“千户所”,“千户所”辖“百户所”,“百户所”辖“总旗”“小旗”。每个卫都有自己专用的粮仓,例如南新仓就管辖8个卫仓,分别是“府军卫仓、燕山右卫仓、彭城卫仓、龙骥卫仓、龙虎卫仓、永清右卫仓、金吾左卫仓、济州卫仓”。据《明会典》记载,明朝的京仓有11座,它们分别是旧太仓、新太仓、海运仓、南新仓、北新仓、大军仓、济阳仓、禄米仓、西新太仓、太平仓、大兴左卫仓。这些粮仓中的名称,读者朋友们并不陌生,因为不少粮仓名至今仍作为地名在使用。
通州是漕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历朝历代都在通州建有粮仓,明朝也不例外,最多的时期通州曾建过4座仓廒,它们分别是:大运西仓、大运中仓、大运东仓、大运南仓。清初曾恢复了大运南仓,设有大运西、中、南三仓。仓廒宏伟,储粮巨大。据《钦定户部漕运全书》记载,在光绪朝之前,建有京仓13座,通仓2座。其中有7处是沿用明朝旧仓,它们是:禄米仓、南新仓、兴平仓、旧太仓、海运仓、北新仓、富新仓。太平仓在明朝时建于西城区太平仓胡同内,清初改太平仓于朝阳门内,与禄米仓同一处。后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又迁于朝阳门外以南城墙下、护城河西侧。乾隆十年(1745年)裁撤大运南仓,直到清朝结束,通仓只有西仓、中仓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