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本笔下的元末海运漕粮

2015-02-13 08:11陈卫兰
台州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户部平江尚书

陈卫兰

(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刘仁本笔下的元末海运漕粮

陈卫兰

(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元朝海运漕粮始于至元十九年(1282),至正十六年(1356)海运停止;至正十九年(1359),朝廷重新启动海运,至正二十年(1360)海运正式恢复,至正二十三(1363)年秋九月海运终止。刘仁本作为方国珍的幕僚、受朝廷委任的官员,参与了元朝末年的海运,并以亲历者的身份用诗文记录了至正十九年(1359)至二十二年(1362)的督漕过程、运粮数目等情况。其记录真实可靠,可补史籍之不足。

刘仁本;元末;海运;漕粮

刘仁本(1311-1368),字德玄,号羽庭,今浙江温岭人。元末以进士业中乙科,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海道防御漕运官、温州路总管、行枢密副使。至正十四年(1354)入方国珍幕中,至正十八年(1358)年随方国珍领节钺镇四明(今宁波)。至正十九年(1359),元朝重新启动海道漕运,方国珍受元廷命提供海运船只,刘仁本主持其事。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刘仁本被俘,后押赴应天(今南京),朱元璋历数其罪,鞭背,溃烂而死。刘仁本擅诗能文工书,有诗集《羽庭》、文集《亦玄》,惜早佚。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馆臣从《水乐大典》中辑出刘仁本诗文六卷,题为《羽庭集》。刘仁本诗文仍有散佚在外者。

元朝海道漕运始于至元十九年(1282),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起义爆发后,海道漕运受到了影响,断断续续维持了几年。至正十六年(1356)海运被迫中止,长期依赖南粮北运的元朝,粮食供给迅速陷入困境。至正十九年(1359),朝廷重新启动海运,频繁派官员前往江浙督漕。至正二十年(1360)海运恢复,漕粮数由鼎盛时期350余万石降为每年十几万石。至正二十三年(1363)秋,海运因张士诚拒绝供粟而最终停止。刘仁本至正十四(1354)年入方国珍幕,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方国珍再次降元,被任为海道运粮漕运万户,兼防御海道事。刘仁本应该是从这时起关注海运,并以极大的热忱投身其中,把保障海运畅通当作自己为挽救国家颓势的一个效力途径。

刘仁本作为方国珍的幕僚、受朝廷委任的官员(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海道防御漕运官),不但参与了元末的海运,而且还以亲历者的身份用诗文记实。特别是刘仁本作为主持四明备舟的官员,和督漕的各方面使者往来密切,熟知他们的生平事迹、督漕行程,在为他们写下的赠序中记录了至正十九(1359)至至正二十二年(1362)的督漕过程、运粮数目等情况。虽是一家之言,但记录真实可靠,可补史书之不足。

一、刘仁本笔下最早的海运漕粮记录是至正十五年

至正十有四年,淮海漕粟不继进於京庾,庙堂有忧之。乃今将作院使曲公任兵部郎中,以明年三月奉制署海道防御官于东浙。事具,亲率其徒旅护漕舶千余艘,转粟数百万斛以归。[1]1216-85

余尝至正乙未之冬十月初六启漕回还,海舶顺风至其地。[2]第60册,333

至正十四年(1354)淮海漕粟未能运到大都。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兵部郎中曲有诚奉命到东浙署理海道防御官,处理海运事。漕粮、船只准备好后,曲有诚亲自率队护送漕舶千余艘,运送漕粮数百万斛到京师大都。这次应是元末规模最大的一次漕运,运送时间估计是夏天。同年(至正乙未即至正十五年)十月初六日,刘仁本启漕回还,顺风到了舟山普陀,并在那里见到观音大士显圣。刘仁本参与了这次漕运,详情不清楚。

二、海运漕粮恢复前的准备工作

至正十五(1355)年七月,朝廷升台州海道巡防千户所为防御海道运粮万户府。接着授方国珍海道运粮漕运万户兼防御海道运粮万户。至正十五(1355)年朝廷设东南海道防御都元帅,金哈剌(字元素)任都元帅。至正十九(1359)年,金哈剌任福建省参政仍兼海道防御。刘仁本和金哈剌关系密切,唱和诗有4首,并为其《南游寓兴集》作序。诗云:“星驰羽檄下天台,又督舟师海上来。”[1]1216-36“几年霜简凤池秋,又向金鳌海上游。”“却忆旧时持节处,淮南烟雨暗扬州。”[3]795从诗中看,金哈剌的工作之一是作为常驻机构的官员代表朝廷督舟。

爰命士诚职太尉,就镇平江军旅萃焉,赋税有焉。先是国珍亦尝以防御海道功,累官至平章政事,兼领漕府,分省东浙,舟师驻焉。取舟于越,取粟于吴,俾二臣者,交修职贡,共济厥美。时则有青军扰,调度日繁,供亿日夥,虽使命接踵,亦莫克集。[4]56

朝廷在设置海道防御机构督漕的同时,还以官职笼络张士诚、方国珍,特派使者命其分别提供粟、舟,虽使命累下,仍因“青军”扰乱等原因不能成事。

三、海运恢复后的历次海运漕粮

海运恢复后,从至正二十年(1260)至至正二十三年(1263)共分4次计运送漕粮50万石①按《元史·食货志》,1260-1263年江浙共提供漕粮48万石,结合刘仁本的记录,应50万石。。刘仁本详细记录了至正十九年(1359)——至正二十年(1360)、至正二十一年(1361)——至正二十二年(1362)这两次督漕、海运的情况。

(一)至正十九年(1359)秋九月——至正二十年(1360)夏五月,江浙提供运送漕粮11万石

至正十九年秋九月,上选侍从臣兵部尚书伯颜帖木儿、户部尚书曹履亨赍尚尊袭衣内乘,赐江浙行中书省丞相臣达世帖穆尔、镇平江太尉臣张士诚、分省庆元平章政事臣方国珍等有差,重漕事也。既至,即奉颁上赐,宣布德意,命士诚治粟,国珍治舟,丞相总率之以达京师。[4]54

乃命江浙平章方公兼署海道事分省浙东,董舟师以通漕运;命太尉张公就平江输粟粒以供常赋。[4]60

至正十九年(1359)秋九月,朝廷派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督漕。命令江浙行中书省丞相臣达世帖穆尔、镇平江太尉臣张士诚、分省庆元平章政事臣方国珍等分工完成海运。方国珍“兼署海道事分省浙东”准备舟船运送漕粮,张士诚在平江准备粮食,而丞相则统率船队运送漕粮到京师。

十九年九月,上特选六曹长吏之贤者若兵部尚书伯颜帖木儿使东浙趋进舟以转粟,又户部尚书曹履亨使平江趋治粟以登舟。……既至,适际边守有隙,事几不就绪。公(笔者注:指伯颜帖木儿)即白丞相,辑和二家,匡济其艰。[4]61

朝廷虽分派兵部尚书如越催舟,户部尚书如吴催粟,但因“边守有隙”,张士诚、方国珍二人互相猜忌,“士诚虑方氏载其粟而因不以输于京也,国珍恐张氏掣其舟而因乘虚以袭己也。”[5]2483兵部尚书伯颜帖木儿告知丞相,丞相从中协调,使二人释疑。

海运恢复终于有实质性进展了,至正二十年(1360)春,刘仁本特意赋诗庆贺海道漕运恢复,并表达了“挽漕小臣思报效”的忠心[1]1216-29。

兵部如越,户部如吴,咸期会丞相府计议。丞相为之约束二使,间关周折,审处从违,相其地利人和,初议集于昆山刘港,中易为浙江石墩,终协于嘉兴澉浦。[4]57

“明年五月,舟至自庆元,粟至自平江,咸萃嘉兴海次澉浦。[4]55

(伯颜帖木儿)身先率海舟千百艘,俟于嘉兴之澉浦;而平江之粟,亦展转至杭之石墩。石墩去澉浦且一舍余,海滩浅涩,舟胶不进。公乃徒涉往来,跟肘泥沙,几溺于潮者屡矣。[4]61

虽兵部尚书在越催舟,户部尚书在吴催粟,但涉及具体海运事宜时,尚书们经常集中到丞相府,和江浙行中书省丞相达世帖穆尔计议粟、舟集中地点。几经反复,最终决定把海运恢复的第一运放在嘉兴澉浦。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舟、粟会集到嘉兴澉浦。伯颜帖木儿亲自率领海舟千百艘,先到达嘉兴澉浦,等待漕粮。而平江的漕粮辗转运送到杭之石墩,再从石墩转运到嘉兴澉浦。石墩距澉浦只有“一舍余”,但水浅粮船无法前行。伯颜帖木儿就涉水往来,好几次差点淹死在潮水里。

终订其便利于澉浦,得粟为石一十一万奇。[4]61本次漕运周期最终运粟只11万石,这一年任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的刘仁本希望以后输送到大都的漕粮如同至元年间漕运始于八九万,渐至数百万石一样越来越多。

这一漕运周期,到四明督漕还有长信寺经历曹德辅。

网络休闲:是运用网络载体进行休闲娱乐的各种活动。比较常见的网络休闲方式有:网络阅读、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网上体育、网上旅游、网络音乐、网上视频、网上购物等[2]。网络休闲丰富了传统休闲内容与形式,呈现出不同于传统休闲形式更多的新特征:

君以至正十九年冬,奉命来趣漕粟,并颁上所优江浙分省平章方公异数。既宣布旨意,俾治舟转粟。未几丁内艰,衰苫块於松江之侨舍,盖母夫人避地所也。有若尚书伯公、曹公二人者,又各以漕事至。越明年夏,得粟若干石,转输於海舶。[1]1216-83曹德辅在至正十九年冬奉命到四明宣布朝廷旨意,命方国珍“治舟转粟”,后因母丧居松江之侨舍守制,不再参与督漕事。按刘仁本所记,曹德辅先来督舟,后朝廷又派伯公、曹公二人来督漕。两批人督漕的时间、顺序刘仁本记录有矛盾。

这一漕运周期,参与“董漕事”的还有被派往福建督漕的贡师泰。

公以至正十九年冬董漕事于南海,道由钱塘,经越绝,浮鄞舶,入闽广。[1]1216-24

至正二十有一年秋九月,有旨以中宪大夫、秘书卿召前户部尚书贡师泰还。时尚书奉使出闽广,规治漕粟,旷日已久。盖上方宵旰简文武僚,图理中外,思得儒臣掌秘府事,故有是命。值闽有难,稍阻未克进。越明年七月始发,行次四明,将浮海以达。[1]1216-79

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朝廷任命贡师泰为户部尚书,命其前往福建筹粮。但因道路阻塞,被迫停留在海宁。按刘仁本《白沙联句序》,此年冬天,贡师泰才“经越绝,浮鄞舶,入闽广”从海上到达福建。至正二十二年(1362)七月,朝廷以“以中宪大夫、秘书卿”召回贡师泰。贡师泰此次督漕的实际时间是两年(十九年冬至二十一年秋九月),但前后却花了4年时间,足见当时动荡的局势所导致的交通瘫痪多么严重。

(二)至正二十年(1360)秋——至正二十一年(1361)夏,江浙提供运送漕粮13万石

越明年(笔者注:至正二十年),尚书王公又至,得粟一十三万石奇,视前则益矣。[1]1216-88

是年秋(笔者注:至正二十年),又遣户部尚书王宗礼等至江浙。二十一年五月,运粮赴京,如上年之数。[5]2483

尚书王公即户部尚书王宗礼,至正二十年(1360)秋天来,至正二十一年(1361)夏天五月海运至京师,和上一周期海运督漕时间表一致。关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夏海运漕粮的数目,《元史·食货志》记载的是“如上年之数”,即同至正二十年运出的11万石。刘仁本则明确地说“得粟一十三万石奇”,和上年相比数量增加了,刘仁本记录的13万石应是准确的。

这一个海运周期,督粟彻通理尚书的日子不好过,没能完成漕粮指标。

至正二十有一年秋九月,廷命户部侍郎韩楫趣官舶於鄞,以转漕。又更别命官董粟百万石於吴中(笔者注:指户部尚书彻通理),期以明年春抵京师。[1]1216-19

二十一年秋九月,有旨,赋粟百万石於平江,以户部尚书彻公将命。……太尉方且以士马供亿,辞不能如数。公正色抗言,议论不阿,力折不挠,取必於足,愤激莫渝。太尉严惮,无答语,乃恳切於丞相,以便宜从事,得与尚书谢罪。惟是丞相俯於调伏,周旋曲折,祈辞沥命,请姑进止如前年之数,且伺后期输偿所负,遂以粟三十万石奇登於海舶①参《韩君汝舟督漕还京序》等,此处“三十万石”应十三万石之误。。[1]1216-88

度用舶艘若干,悉如其数,联樯鼓棹,罔敢或怠。及抵吴,而粟则仅得一十三万石有奇耳。[1]1216-89至正二十一年秋九月,朝廷照例派官员督漕。户部尚书彻通理奉命到平江督粟,户部侍郎韩楫趣官舶於鄞。朝廷旨意是“赋粟百万石於平江”,“期以明年春抵京师”。但彻通理奉命到平江督粟后,张士诚“士马供亿”为借口,拒绝如数供应。彻通理态度强硬,“正色抗言,议论不阿,力折不挠,取必於足,愤激莫渝”。丞相周旋,张士诚与彻尚书谢罪。在丞相斡旋下,同意“姑进止如前年之数”,即指至正二十年的13万石,“伺后期输偿所负”。最后得粟13万石。而户部侍郎韩君汝舟的工作很顺利,“度用舶艘若干,悉如其数”。其实应该说在刘仁本的帮助下,按预计运送百万石粮食所需的船只数已备齐,但最终漕粮却未能如数供给。可见,海运的数量、成败主要决定于吴,而方国珍方面因有刘仁本主持备舟,运粮船只都能如数备齐。这次海运集合在吴地,但详细地点没有记录。

刘仁本对自己能和朝廷使者韩汝舟一起为海运出力很是得意。“木牛流马隆中起,青雀黄龙海上来。”[1]1216-42“木牛流马”代指方国珍提供的漕运船只,“青雀黄龙”指使者,即韩汝舟。这一壮观的船队场景,和刘仁本的积极备舟努力分不开。

这一海运周期的参与者还有长信寺经历曹德辅。

省臣谓:“始曹君之来也,有王命焉。尔虽在制中,敢不共效力乎?当起之以相与从事。”乃檄再三,义不得辞。时余亦在奔走列,见君蓬累惨戚,舍于炎风烈日之下。[1]1216-84

曾在至正十九年(1359)冬奉命督漕的长信寺经历曹德辅,在松江守制,但在省臣的再三命令下,离开守制地松江,为海运奔波,身心俱受煎熬。这一周期漕运刘仁本“亦在奔走列”,见证了曹德辅“蓬累惨戚,舍于炎风烈日之下”的艰辛,同时也证明刘仁本也是同样辛苦地为海运奔波。

这一海运周期“董海漕”者还有回京就职的将作院使曲有诚。

二十年,公复自吏部尚书持宪节出为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使……二十一年秋,有旨以今职(笔者注:即将作院使)召公,且命就董海漕还,实由公能威辑舟师而敏于事机也。[1]1216-85

至正十五年(1355)曲有诚署理海道防御官,并率队护送漕粮到大都。至正二十年(1360)曲有诚出任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使。因此,至正二十一年(1361)秋朝廷任命曲有诚为将作院使时,命令他在回京就职途中“董海漕事”。

这一海运周期的参与者还有“浙省掾”章彦复。刘仁本记录了运送漕粮的艰辛过程。

至正二十有二年春,奉命驾海舶,督粮运,蹈鲸鲵险阻,出没风涛万里,趋京为国家广储蓄。值倭夷寇海,能挟弓矢,力却无虞,奏功庾氏……遂授以检校官,遣还诸省。[1]1216-83

至正二十二年(1362)春,章彦复“奉命驾海舶,督粮运”,先到达四明督领船队。刘仁本当时带领文武为章彦复饯行。三月上旬刘仁本在同一天为曲有诚、曹德辅写了赠序,估计他们将跟随章彦复率领的船队经吴地装上漕粮后回京。途中遇到倭夷,章彦复力敌之,保护了漕粮。到达大都后,朝廷“授以检校官”,命其回省任职。章彦复应该是秋天随船队又回到四明,所以刘仁本“再率能诗者歌以送之”,作序相赠。

(四)至正二十二年(1362)秋九月——至正二十三年(1363)夏五月,江浙提供运送漕粮13万石(刘仁本无记录)

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底始,刘仁本任温州路总管,可能无暇主持漕运事,可能和督漕使者来往减少,故再无漕运记录。

至正二十三年(1363)秋九月,户部侍郎博罗贴木儿、监丞赛因不花前往江浙督漕。因张士诚拒绝供粟而海运停止。

四、海运漕粮恢复后的特点

由于起义、地方割据等原因,到至正十九年(1359)再启动海运时,漕粮征收、船只准备、各方协调等难度加大,原有的海运程序也不得不随之改变。刘仁本的海运文章记录了这一变化。

(一)海运漕粮数量降低至每年十几万石,每年运送1次

据《大元海运记》:“(海运)初,岁运四万余石,后累增及二百万石,今增至三百余万石。然春夏分二运,至舟行风信有时,自浙西不旬日而达于京师。”[6]第835册,825即江浙各郡之粟分春夏两次运送到京都,所运之粟,由开始的4万余石,渐增加到300余万石。海运恢复后,“盖竣事於春夏之交,而返棹於季秋之候”[1]1216-89。海运的一个周期是近10个月,每年只1次。以恢复后的第1次海运为例,秋九月,朝廷派兵部、户部督漕,兵部如越催舟,户部如吴催粟,而江浙行中书省丞相则负责协调地方地方割据势力和中央督漕使者间的关系,并统率船队运送漕粮到京师。每年的春夏之交是海运漕粮船队出发之日,秋天则是船队返回之时。4年海运粮食总数仅50万石,不足鼎盛时期350余万石的零头。

(二)朝廷失去海运主动权,使者川流不息前往江浙督粮

海道漕运的主动权掌握在张士诚、方国珍手中,海运漕粮数量多少、能否运送出去,取决定于他们的态度,朝廷已无力掌控,只能频频派出督漕使者前往江浙督漕。每年秋天,朝廷准时派户部、兵部官员等前往江浙督漕,分别到平江催粟,去四明催舟。经过几个月的催督、协商,到第二年夏天,江浙的粟、舟备齐后,漕粮船队启航前往大都,朝廷派来的督漕官员随之返京复命。一个海运周期需要两年时间(实际是近10个月),往往是夏五月刚送走上一年的使者,秋九月又迎来催督下一年漕粮的使者。督漕工作艰难,督漕官员多多益善。因此曲有诚回京赴任,朝廷命其“董海漕还”;省臣再三催促为母守制的曹德辅为海运效力。刘仁本诗文除了记录督漕结束后顺利返程的使者详事外,还记录了其他督漕使者的情况。如高本中曹府知事“三载策勋输玉粒”[1]1216-35,在江浙为漕事停留了三年才回京。督漕使者、江浙行省官员必须经过多方协调、努力,才能得到每年的十几万石漕粮。

五、刘仁本在海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刘仁本以海道防御漕运官的身份参与了海运

刘仁本是方国珍的幕僚,同时也是朝廷任命的海道防御漕运官。“余尝一再拜命,皆为海道防御漕运官。”[1]1216-42刘仁本在至正二十三(1363年)以过去时的口吻颇为自豪地提到自己不止一次地被任命为“海道防御漕运官”,惜无起止时间。诗歌中屡屡提及的海运,往往是亲历者的语气:“风露双清满柁楼,两旗催发漕官舟。”“三四点星瞻北斗,几千里路到皇州。”[1]1216-42“三千海水程何远,十万粮储贡不违。”[1]1216-28

(二)刘仁本主持方国珍方面备舟事,船只“悉如其数”

在刘仁本的两次海运记录里,张士诚供给的十几万石的漕粮要靠督漕使者据理力争;而方国珍方面提供的漕运船只,每年都准备得及时、到位,这不能不说是刘仁本的功劳。所以从刘仁本的角度来看,张士诚能提供的漕粮数量,决定着海运的成绩。从朱元璋的角度看,如果没有刘仁本积极辅佐方国珍提供海运船只,连张士诚仅能提供的10万石的漕粮也运送不到大都,大都的统治会提早结束。刘仁本被俘后被朱元璋鞭背也就很正常了。《明史》说“国珍海运输元,实仁本司其事”[7]2452,评价中肯。

(三)刘仁本“有备于史氏之笔”的档案史料意识

刘仁本主持海道运粮时,尽可能地“纪其废复之颠末,以赞中兴事机之会,尚或有备於史氏之笔也”[4]59,以亲历者的身份记录下了至正十九年(1359)——至正二十年(1360)、至正二十一年(1361)——至正二十二年(1362)这两次督漕、海运的情况。现存元朝海运漕粮的史料主要有元赵世延的《大元海运记》、刘仁本的散文(序、记)等。《大元海运记》集中收录了有关海运的公文、则例、漕粮数量、运费、海运路线、水程等资料,特别详细地记载了至元二十年(1283)至天历二年(1329)间的历年海道运粮的该运粮、已运到、事故粮的数量,精确到撮。刘仁本则详细记录了元末局势动荡中的两次海运详情,为完善元朝海运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此后,危素《元海运志》、《元史·食货志》概括了《大元海运记》的内容,简要叙述了元朝海运开运始末、原由、机构设置、航海路线、负责人等;《元海运志》未提及元末海运,《元史·食货志》以刘仁本的记录为基础,详略不同地叙述了元末海运情况,个别句子直接摘自刘仁本散文。刘仁本“有备于史氏之笔”的愿望实现了。

[1]元刘仁本.羽庭集[M]//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李修生.全元文[Z].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3]乐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佚名.海道经[M].清借月山房汇钞本.

[5]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元赵世延《大元海运记》[C]//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The Shipping of Grain Described by Liu Renben at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

Chen Weilan
(School of Humaniti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In Yuan Dynasty,the marine shipping of grain began in 1282 and stopped at the end of 1356.The imperial court restarted it in 1359 and resumed formally in 1360.Until the fall of 1363 sea transportation stopped.Liu Renben,the assistant of Fang Guozhen,was appointed by imperial court taking part in the sea transportation at the end of Yuan Dynasty.He as an eye witness recorded the process of grain transportation and grain quantity in form of poetry from 1359 to 1362.These true and reliable records could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historical records.

Liu Renben;at the end of Yuan Dynasty;transportation by sea;grain transportation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5.02.009

2015-03-24

陈卫兰(1964-),女,黑龙江同江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户部平江尚书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朱元璋道歉
朱元璋道歉
谦虚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鹰岩崖居——自在平江野奢酒店
光绪元宝户部库平一两金币
来武汉户部巷「过早」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
平江老街上的一抹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