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旧时指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辨析】
漕运是与水相关的交通运输方式,因此不可写作“槽”。
【起源与演变】
“漕”,《说文解字》说解为“水转谷也。一曰人之所乘及船也”。即用水运送粮食之义。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用这种运输方式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山路或用人畜驮运),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官廷消费、百官俸禄、軍饷支付和民粮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
【例句】
大运河通航以来,一直是我国漕运和商旅来往的重要通道,在促进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字里字外】
漕运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漕运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粮调剂,通过漕运运输的粮食叫作漕粮。漕运的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或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唐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漕运变得越来越重要,明清时期漕运更是成为封建王朝重要的生命线。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条漕运水道,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四百多年以前,吴王夫差进攻齐国需要运送士兵与粮草,于是征调大批民夫,在现在的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连通长江与淮河的运河——邗(han)沟,这成为后来京杭大运河江苏境内极为重要的一段。
隋统一中国后,隋炀帝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以及实现巡游的目的,征发了数百万民工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五百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制,都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