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
- 游幕、文人生活与文学
。李瑞豪教授的《乾嘉时期的“文人游幕与文学”研究》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下称《乾嘉“游幕与文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成果。《乾嘉“游幕与文学”》一书在选题上有着重要价值。乾嘉时期是清代学术思想史分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也是幕府最兴盛的时期之一,更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如蒋寅先生所说:“论述乾隆朝的学术或文学若忽视幕府的影响,就会失去学术史与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作为乾嘉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游幕介入并影响着文人的交游圈子、文學活动和创作旨
书屋 2023年7期2023-07-20
- 黄易《得碑十二图》题跋浅探
清代发展极盛,于乾嘉时期达到顶峰。黄易正是处于这一时代的著名金石家,同时他在篆刻、书画艺术领域也颇有建树。他一生都热衷于金石活动,长年游历在碑刻资源丰富的中原地区,并将走访金石碑版的游学活动绘制成多本“访碑图册”,《得碑十二图》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套图册采用的是“左图右跋”“一图一景”的创作形式,大量的题跋墨迹为我们进一步探究乾嘉历史文化、文人书法艺术提供了广阔视角。一、“图文并记”的写实性在唐宋之际,“书画异名而同体”的艺术观念逐步发展至成熟。至宋代,
书画世界 2023年5期2023-07-05
- “吴中七子”的诗学取向与乾嘉诗坛关系探论
野“吴中七子”是乾嘉时期较重要的吴派诗人群体,因沈德潜编《七子诗选》予以提携而闻名于世。他们在诗学史中常被视为“格调”诗学的继承者,或格调派后期代表,①与乾嘉之际的吴地诗学关涉颇深。近年来,有关“吴中七子”成员的具体诗学主张、创作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受到学界关注,产生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对把握其成员的诗学理论、创作特色等均有意义。②但客观而言,在乾嘉诗学背景下整体性探讨“吴中七子”诗学取向与诗坛演进趋势的论文仍付之阙如。实际上,王鸣盛、王昶、赵文哲等均对“格调说
文艺理论研究 2022年6期2023-01-07
- 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
社内容简介:在与乾嘉时期篆书发展密切相关的事项中,依照传统之观念,《说文》学是绝不可被忽视的,但迄今为止,尚未见有直奔这一主题的学术作品。实际上如果仔细审视这个时期的篆书,也可以发现,其创作变迁之所有重要环节,还是与《说文》学密切相关。因此,考察乾嘉时期篆书创作之升降,《说文》学无疑是一个比较适宜的切入点。本书的研究主旨在以《说文》学为视角与重要依据,采取纪事本末体与以事系人的写作手法,对乾嘉时期篆书创作的各个方面问题做深入的考察论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一个
大学书法 2022年6期2023-01-04
- 戴震哲学的现代阐释
——读《戴震哲学思想新探:戴震与乾嘉学术的现代性研究》
08)、《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2015)、《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2020)等书之后,近期他又推出《戴震哲学思想新探:戴震与乾嘉学术的现代性研究》(2022),系统总结三十余年来研究戴震哲学的心得体会,可谓是戴学研究史上一部里程碑式著作。该书由三部分组成:首章为第一部分,细致梳理了二十世纪以来戴震哲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尤其对梁启超的“理学反动”说和胡适的“近世哲学”说颇为瞩目。第二章至第四章为第二部分,从道论、“分理”说、语言哲学、认识论、经学解释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11期2022-12-29
- 试论乾嘉汉学思潮对纂修《四库全书总目》的影响*
考据为主要特征的乾嘉汉学思潮。《四库全书总目》纂修的时候,清朝政府及当时学术文化界“皆以博考为事,无复有潜心理学者。至有称诵宋、元、明以来儒者,则相与诽笑”[1],“四库馆就是汉学家大本营,《四库提要》就是汉学思想的结晶体”[2]27。此时正值乾嘉汉学思潮方兴未艾之际,自然给《四库全书总目》的纂修带来重要而深刻的影响。1 乾嘉汉学思潮的形成“康乾盛世”时代,清朝封建统治臻于极盛。在高压与笼络两手文化政策交互作用下,考据学风最终占据了清代前期学术文化领域。至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3-17
- 乾嘉幕府的学术成就及其局限性
,第2页。。清代乾嘉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官方对学术文化大力倡导,作为幕主的官员组织幕宾编校著述,无论是活动规模,还是取得的学术成就,在历史上皆达到空前。对于乾嘉幕府的学术活动,目前学界多为个案研究,缺少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整体观照②如尚小明之《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在述及士人的游幕轨迹时列举了乾嘉时期几大幕府的学术活动,林存阳之《乾嘉四大幕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主要是对乾嘉时期卢见曾、朱筠、毕沅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3-17
- 从乾嘉学术札记训诂理论走向乾嘉之学的门径
来访,送我新著《乾嘉学术札记训诂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20年8月版,以下简称《理论研究》)。这部50万字的著作实在有点沉甸,他谈的乾嘉学术札记的训诂理论是我较为陌生的话题,我把这书随身带到海南,时时翻阅,不觉已近一年。我和海东的相识相知,说来已有三十余年。最初与他相见是在1984年6月武汉召开的湖北省屈原研讨会上,海东的一篇《〈离骚〉在时、空与我的关系中展现的诗人“自我”形象》以斐然的文采获得了满会赞誉。那是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后于1984年底发表在华中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1期2022-02-14
- 由训诂通经义:论乾嘉经学的治经方法
积淀,训诂至清代乾嘉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加之清代独特的学术环境和政治引导,训诂迎来发展的鼎盛时期。训诂的进步与成熟,带动了考据学的全面发展,以名物训诂为中心的考据之学,成为乾嘉经学的典型特征。1 “训诂通经”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训诂考据与推阐义理作为研治儒家典籍的两种重要治学方式,在经学发展史上往往表现出此消彼长的特点。自魏晋南北朝“玄学”大行其道后,义理学发展至宋代已经蔚为大观。相比之下,训诂考据虽未停滞,但与东汉古文经大盛时相比,势头明显减弱,元明时期更是呈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11-30
- 学风视野下的乾嘉文字学研究
与学术品德。清代乾嘉学术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高峰,传统人文学科的各个分支领域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绩,它不但是中国古代学术的总结,也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学术发展。乾嘉学术之所以取得重要成绩,其原因之一就是求真务实的学风。乾嘉时期,作为传统优势学科的文字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与乾嘉时期的学风有密切关系。从学风角度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乾嘉文字学的研究表现在诸多方面,对此进行总结,不但可以发现优良学风之下的文字学学术演进,更可以看出学风与学术史之关系,并对今日学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11-30
- 《乾嘉学术札记训诂理论研究》评介
李家傲清代乾嘉时期在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学界早有论述;乾嘉诸大师如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人卓越的训诂成就,学界也多有研究。当然,乾嘉时期的训诂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缺憾,比如系统性、理论性不强,尚未形成独立而严整的学科体系。因此,近百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训诂学学科体系及理论框架的构建,力求使之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构建新的训诂学理论体系,无疑应当参稽和厘清传统训诂学(特别是乾嘉训诂学)已有的思想理论、学术观点,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推陈出新,以使所构建的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7期2021-08-27
- 乾嘉学者武梁祠画像石研究述论
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之学新”。清代学术史的重要特点,乃是所谓“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代表清代经学重要一端的汉学,在考据方面着力颇深,可谓“夫汉学具有根柢”。而清代汉学的典型代表,则是重视考据、崇尚实学的乾嘉学派。乾嘉学者在经学、语言文字之学、史学等中国传统学问领域向为世人所推重,研究成果亦是甚夥,足以扬烈前贤。但乾嘉学者往往博学多才、识见鸿通,除却传统经学及相关学科研究之外,于金石、天算、典章等领域也每有至论。特别是在具有“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2020-12-05
- 论乾嘉学者的书法理论贡献
,清代学者尤其是乾嘉学者的书法理论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不过,较少关注甚至无人关注并不等于不值得关注。事实上,乾嘉学者的著述中保存着他们许多有关书法的精辟的见解。他们在金石学、文字学领域的理论成果,也是中国书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乾嘉学者的书论,同样是清代书法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今人对乾嘉学者书论的疏忽关于书论,历代都有丰富的论述。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历代书法论文选》及其续编,就是历代书论名篇的荟萃。仅就清代而言,《历代书法论文选》收录的论书者就
国画家 2020年4期2020-12-04
- 清儒杨陆荣三题:生平、著述及其史学※
京100871)乾嘉史家论史,每每有意淡化传统民族观念,造其极者如凌廷堪深惜金太宗坐失灭宋之机、元朝不用扩廓以使明太祖坐大等说,令人读之咋舌,论者多以此归罪于考证学典范,使学者沉湎于琐碎的考订,而忽视气节的修养。但实际上,这一取向与清初以来如杨陆荣一辈学人的“尊夷抑夏”论调,实有一贯而不可分离的联系。惟杨氏著史、考史皆有成书,与后来乾嘉史家专精考史者殊科。对于这一史学现象的揭示与阐释,笔者别有撰述,聊发其端,顺终吾篇。
长江学术 2020年3期2020-10-14
- “亡国”与“亡天下”的金石学
书《古欢》,虽以乾嘉知识界为对象,其研究重心却没有放在学术成绩的描述上,而是更看重乾嘉金石圈的时尚景观及其背后的文化生态。通过大量一手信札文献的探赜索隐,《古欢》复原了由不同阶层构成的金石共同体—学者、官员、幕僚、商人、掮客、古董贩子,这些人一起推动了金石的“时尚”热潮。其中,以发现、著录金石文献闻名于世的黄易,则是最为出彩的弄潮儿。黄易(一七四四至一八0二年),号小松,是书、画、印俱佳的“西泠八家”之一,他是武梁祠画像石刻的发现者,被称作乾嘉访碑第一人,
读书 2020年5期2020-05-13
- 清儒的学思转向与龚自珍的自我观念
受了重大的挑战。乾嘉汉学反对从心性论德性,认为孔门宗旨不是心性论,儒学理论亦不应从德性我的角度立论,而是直接肯定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才是基本立足点:“礼学”成为第一哲学。(1)乾嘉汉学对于宋明理学的理论挑战亦不限于中国本土,在德川儒学以及朝鲜儒学中亦有共识。乾嘉时期,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都有一种儒学精神的转向。关于德川时期对朱子学的批评,参见伊藤仁斋的《论语古义》和荻生徂徕的《论语征》。这两部《论语》注释均载于松平赖宽《论语征集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01-19
- 论高本汉《左传注释》对乾嘉汉学的跨越
注,其次列出清代乾嘉学者或国外学者的观点(如日本学者竹添光鸿、英国传教士理雅各与法国学者顾伟的译作),最后出示自己的见解。高本汉对乾嘉汉学的学风有所批判,又对西方传教士汉学有所推进,他试图在中西学者的现有研究基础之上将《左传》语言学推至一个新高度。高本汉的现代语言学方法与清代的乾嘉汉学分属不同的学术话语体系。他征引了乾嘉学者具有代表性的古注,但他的研究不是对乾嘉汉学的继承,而是跨越。所谓跨越,即另辟新径。他对乾嘉学者的研究方法颇有微词,希望寻找到一种方法,
华中学术 2020年4期2020-01-16
- 《古欢:黄易与乾嘉金石时尚》
上颇有成就,也是乾嘉时期最重要的金石学家之一。他虽然居官不达,却是此一时期金石学的重要推手。本书从黄易发现武梁祠入手,围绕乾嘉时代对精拓本的要求,金石收藏的信息渠道、征集网络、回报方式,以及藏品的经典化策略,金石学共同体的形成等等,力图重构乾嘉金石学的社会生态样貌。在作者看来,这个事实上的共同体虽没有明确的组织构造,但它的成员具有相似的知识背景,在情感方式与趣味体验上也有相当的统一性。在“金石亦时尚”的潮流中,黄易的社交联系着乾嘉社会的上层与下层,借助他与
文艺研究 2019年11期2019-12-22
- Contents and Abstracts
Jiaqing(乾嘉考据学 ) has been kept down in the Studies of “Three Li”, while the research of etiquettes and ceremonial institution(礼制) have got rid of the subordinate character as part of the study of classical Rites books(礼经学) to be an
古代文明 2019年3期2019-07-11
- 从书法雅集看乾嘉时期隶书之复兴
之前代明显增多,乾嘉时期甚至出现了以隶书为主题的雅集活动。本文尝试从书法雅集的角度进行探讨:一则考察此时期隶书创作、研讨的热度,揭示乾嘉时期隶书复兴的必然性;二则将乾嘉书法雅集形式呈现出来,以利于当代书法学习者借鉴。关键词:清代;乾嘉;雅集;隶书;复兴从清初开始,由于郑簠等书法家对隶书的热衷并以强大的势头影响到当时的书法家,人们对隶书日趋崇尚。就乾嘉时期隶书复兴来说,清初的渐变之态为铺垫;而乾嘉时期尚隶之风日益强烈,也可以说这种风尚即是乾嘉隶书复兴的外在表
书画世界 2019年4期2019-06-12
- 古欢——黄易与乾嘉金石时尚
发现武梁祠入手,乾嘉金石活动的生动记述就此展开,所关心的不仅是黄易的金石学成就,还希望通过这一个案,理解此一时期金石学的社会生态环境,高官、学者、地方官员、山长、幕僚、布衣是如何参与到这样的学术潮流中,并形成一个事实上的共同体的?他们以什么作为纽带?他们如何合作?以黄易为中心,围绕金石收藏的信息渠道、征集网络、回报方式、藏品的经典化策略,以及金石学共同体的形成等等,这本书重构了乾嘉金石学的社会生态样貌。书中涉及的大量清人信札、绘画、印章、拓片、书影等等,多
大学书法 2019年2期2019-02-12
- 全面梳理乾嘉诗坛风貌
□文│坚 斌乾嘉时期是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流派的繁盛时期,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格调说、性灵说、肌理说等诗歌理论并起,诗歌创作也是各随性情,整个诗坛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局面。但是对于这一时期诗歌理论的研究却稍有欠缺,甚至一些诗人的名字现在都鲜为人知,如乾嘉时期著名的性灵派诗人吴文博等。《乾嘉诗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的问世,填补了这一时期诗歌理论研究的空白。宏观视野和系统研究。《研究》以宏观视野集中展示了古今乾嘉
中国出版 2019年6期2019-01-28
- 叩问乾嘉考据学与科学的关系
——第53期“儒家文明论坛”综述
科学关系视域下的乾嘉考据学研究设想”的发言。他认为,该项研究将侧重于18世纪乾嘉考据学与包含中国传统科学和传教士传入的西方科学在内的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在二者的相互关系中,重点考察科学对乾嘉考据学的形成、方法和义理学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乾嘉考据学对中国传统科学复兴的刺激。对乾嘉考据学的研究是研究儒学与科学关系的突破口,通过这一研究可以改变某些人心中固有的儒学与科学互斥的观念,同时可推动乾嘉考据学研究的纵深发展,可望成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9年1期2019-01-23
- 试论乾嘉学者的文字学研究
承了顾炎武学风的乾嘉学者,在治经研史方面投入了毕生精力,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文试对乾嘉学者在文字学领域的研究活动加以考察。一、乾嘉学者文字学研究的起因及理论成果在清代,研究小学是一种风气。——梁启超说:“‘小学’是袭用汉人的术语,实际上应该叫作文字学。”2(p229)洪亮吉就说过:“夫近世六书,几成习尚,甚至江总词客,亦讽《说文》;郭公画史,并研字学。”3(p349)他又自白:“幼嗜六书,长而不倦”[3](p1100),“我耽六书老不衰”3(p1715)。
国画家 2018年5期2018-01-24
- 由《乾嘉诗坛点将录》看舒位的诗学观
喜。” 舒位在《乾嘉诗坛点将录》中, 也用此形式编排了乾嘉时期的一百多位诗人。 关于《乾嘉诗坛点将录》作者的问题, 光绪三十三年叶德辉刊本的《乾嘉诗坛点将录》前有叶氏序, 其中有“无名人传有《诗坛点将录》一书”, 认为是无名氏所作。 蒋寅在其《清诗话考》中《乾嘉点将录》一条下对其版本和流传过程做了梳理,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但是他也没有明确考证出作者是否为舒位。 虽然结论是“作者不详”, 但是学界一般著录时归为舒位名下。 说到内容, 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01-12
- 赵翼“颂清”与“刺清”再认识
“文字狱”酷烈的乾嘉时代有关,又与他内心深处对清朝的认同甚至崇拜有关,还与读书人在检讨历史时油然而生的时代自信有关。关键词:赵翼;乾嘉;颂清;刺清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17.02.008被梁启超誉为“近代人文渊薮”的苏、常、松、太一带,多有仗节死义之士而鄙薄汲汲名利之流,读书人因“潜受其化”而多“以耿介絕俗之姿,茹荼嚼雪,不求闻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以至“无论何派之学术艺术,殆皆以兹域为光焰发射之中枢”。1
古代文明 2017年2期2017-04-10
- 李调元的戏曲理论与乾嘉学术*
调元的戏曲理论与乾嘉学术*梁结玲(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玉林 537000)李调元生活于乾嘉学术发展的顶峰时期,他的性情论强调人的自然情感,尊重情感的自然性是他戏曲理论的出发点,这与乾嘉学术新义理反对理与欲的二元对立,提倡理、欲、情一体是一致的。他的《雨村曲话》《剧话》在材料广泛的基础上考索戏曲相关理论、论述戏曲的沿革,鉴赏、分析少,考索、论证多,是深受“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时代治学方法影响的。《雨村曲话》《剧话》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专题文献,正是
文化艺术研究 2017年3期2017-03-24
- 罗炳良的乾嘉史学研究
048)罗炳良的乾嘉史学研究邹兆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048)罗炳良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才俊。从1980年起,他先后在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兰州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走完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习史之路。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他就开始了对18世纪中国史学的研究。在20年的时间里,他对乾嘉史学的理论、方法及代表人物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探讨,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开启了了解中国史学史上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史学现象的门径,留下了嘉惠后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3-11
- 求真·重意·致用
——罗炳良教授史学本体论思想初探
度。史学本体论;乾嘉史学;求真;重意;致用罗炳良教授(1963—2016),河北定兴人,早年研习宋史,后追随著名史家瞿林东先生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尤以乾嘉史学的理论研究而为学界称道①参见雷平:《近十年来大陆乾嘉考据学研究综述》,《史学月刊》2004年第1期;赵梅春:《深入的探讨系统的总结——评罗炳良关于清代乾嘉史学研究的两部新著》,载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4—2005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邹兆辰:《马克思主义史学对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3-11
- 乾嘉诗人命运的预言与昭示——红楼诗学中黛玉形象与乾嘉诗坛的关联
何蕾乾嘉诗人命运的预言与昭示——红楼诗学中黛玉形象与乾嘉诗坛的关联何蕾内容提要:林黛玉形象一直被定位为薄命“才女”,并被赋予“叛逆”色彩。曹雪芹的诗美追求和红楼诗学的建构主要通过黛玉来实现与完成,林黛玉也是曹雪芹诗论主张和诗歌实践的主要体现者与实现者。作为小说人物的黛玉,其形象不可能与现实人物完全重合,而是现实社会、时代背景,作者人生阅历、价值观、审美观等融汇一炉的艺术加工品。黛玉的诗人形象与乾嘉诗坛大背景之间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尤其与黄景仁的秉性与处境有
文学与文化 2016年2期2016-11-25
- 在史学与哲学之间
任慧峰戴震与乾嘉时期的学术在过去百年一直是为学界所关注的焦点。这种现象的出现,既与其学术本身内容的丰富性有关,更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巨变及深嵌其中的学者的思想和心态。从梁启超、胡适、钱穆、侯外庐,到余英时、萧?父、刘述先,都在实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现代与传统之间,不断地重新审视戴震及乾嘉学术的特征及其与中国未来走向之间的关系,并由此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与深刻的思想观点。面对如此丰厚的遗产,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加以总结、反思,进而开
中国图书评论 2016年8期2016-09-08
- “皖派”与清代学术
。“皖派”学术是乾嘉考据学的主体,也是清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与外延并非指安徽一地之人和一地之学,它是以江永和戴震为代表的汉学研究群体,以徽州为发祥地,逐步向江浙湖广及燕冀等地扩散延伸。随着弟子或私淑的与日俱增,及至《四库全书》开馆,皖派已蔚成规模,由乡野而登庙堂,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及近代以来的学术风气。这一特殊现象的出现,既符合儒学自身内在发展的要求,也与明清徽州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更多的是与朝廷文化政策同步契合的结果。“皖派”之名,凭借民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03-18
- 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兴起的原因
【文史论苑】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兴起的原因邵鹏宇(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师范教育部,江苏常州213161)清代学术的最高峰就是乾嘉学术,而考据学是乾嘉学者治学的重要方式。考据学在清代兴起的原因主要有外在时代背景压抑和内在学术理路变迁等。乾嘉学术乃至清学正是建立在对明末清初社会的反思之上。笔者便结合相关学者对清代考据学的研究,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论述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兴起的原因。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一、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简述清代学术是中国传统学术集大成的时代,也是最
文化学刊 2016年7期2016-03-16
- 乾嘉学术研究的新范式——读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
215006乾嘉学术研究的新范式 ——读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蒋国保,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江苏 苏州 215006乾嘉朴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最后一个形态。作为与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相异的一种学术文化,它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最后地位,本应得到中国现代学者的一致肯定与传扬。但百余年的乾嘉学术研究史却显示:现代学者否定乾嘉朴学之价值与意义的声音要远高于肯定它的声音。如何突破否定乾嘉朴学的研究范式,以细致与扎实的研究予乾嘉朴学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03-09
- 吴根友、孙邦金等《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专题研讨
孙邦金等《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专题研讨编者按:围绕《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的主题,王国良、黄燕强、胡栋材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该书的主题与学术创新之处,同时也指出了该书的不足与可以继续深化之处。就该书的创新之处,大家都注意到了“道论”之说与“人文实证主义”的新观点,并一致肯定该书的这些说法,既继承了前人的观点,又推进了清代学术与思想的研究。本组文章对该书从学术与思想方面深化“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及现代性萌芽的论述,亦持基本的肯定态度。中国
哲学分析 2016年5期2016-02-03
- 通向21世纪明清学术、思想研究的新范式——《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的主要论题及其延伸性讨论
范式——《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的主要论题及其延伸性讨论胡栋材在通向21世纪明清学术、思想研究新范式的道路上,《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在充分总结和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了有力探索,特别是在某些重要方面突破前人之见并形成比较系统的观点。该书论明,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术有其哲学形上学方面的追求,且这种追求以“气化即道”的新道论为基础。与此相应,乾嘉学术内在地包含了一套哲学方法论即“人文实证主义”。“气化即道”以及“人文实证主义”的说法揭示出乾嘉学
哲学分析 2016年5期2016-02-03
- 乾嘉“道论”及其人文实证主义的求道方法——读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
黄燕强乾嘉“道论”及其人文实证主义的求道方法——读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黄燕强吴根友、孙邦金等所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从道本论角度阐明乾嘉的哲学形上学,揭示乾嘉学术中考据与义理、求真与求善相统一的特质,提出“人文实证主义”的新概念来表述乾嘉学者的求道方法论,且详细考察了戴震哲学及其对乾嘉学术与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影响。由此,在继承梁启超—胡适、侯外庐—萧萐父等两系有关明清哲学中现代性内容论述的基础上,深化了对明清哲学中蕴含的现代性
哲学分析 2016年5期2016-02-03
- 戴震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评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
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王国良明清时期的王夫之与戴震的哲学终结了宋明理学,开辟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新方向。王夫之、戴震哲学的巨大价值在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发展中没有得到合理的绍述与发扬。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第一次从哲学的角度对戴震和乾嘉学术做总结研究,其价值有四:一是系统总结分析了20世纪以来明清学术与思想研究的大体上的四种范式或曰四种路径;二是肯定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时代的哲学是以“道论”为其形上学;三从古典人文知识增长的新视角重
哲学分析 2016年5期2016-02-03
- “百无一用是书生”被误读
提一提他所代表的乾嘉习气。也许是因为自幼坎坷,黄仲则比同龄人要早熟。这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他17岁时候的一篇习作《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首联和颔联都表达了一个意思,满腹才华却考不上功名,情绪低落,独自飘零。17岁的阳光少年对未来充满梦想,但现实中内心充满悲苦,于是写诗抒发胸中不平之气。发完一通牢骚之后开始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7期2015-08-19
- 江苏青年学人
科基金青年项目“乾嘉汉学的哲学思想研究”(14CXZ020)。在汉语学界,“乾嘉汉学”长期以来主要是学术史和思想史的论题,与哲学史研究有交叉。而专门的哲学史著作由于从特定的哲学观点出发,对清代哲学评价极低,除戴震、章学诚等个别人物之外,基本上遗忘了“乾嘉汉学”的哲学维度。随着中国哲学研究走出教条主义的唯物唯心二分之后,哲学史研究呈现出多种可能性,乾嘉汉学的“义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出现一批涉及“乾嘉汉学”的哲学研究论著,它
江海学刊 2015年2期2015-04-18
- 论章学诚的心态
537000)在乾嘉考据鼎盛之际,章学诚学术思想没有被时人认识,他所从事的文史校雠之业鲜为人知。生活的困顿与知音稀少并没有挫败意志坚强的章学诚,他以“六经皆史”消融时代学术,反对汉学家对理学的过度排击,在理学的捍卫和学术的发现中得到精神的解脱,实现了自我的超越。章学诚;六经皆史;心态章学诚(1738—1801)生活的年代正是乾嘉考据鼎盛的时期,“家家许郑,人人贾马,东汉学烂然如日中天”,而他的文史校雠之业并不为时人所知,由于“人轻言微”,他的学术思想直至清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4-10
- 《毛诗传笺通释》声训条目字形关系初探——以《周南》《召南》为例
笺通释》①是清代乾嘉考据学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清代《诗经》学三大名著之一。著者马瑞辰正承乾嘉学者坚实的小学、训诂基础,对《毛传》《郑笺》《孔疏》进行重新考察和疏释。乾嘉学者在训诂学上的重大发明就是创立了“因声求义”的声训理论。马氏对此理论完全继承,并运用于自己的训诂实践中。谈起声训,大多数人都要从声音上讲起,本文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对《通释》的声训进行认识。夏春莲的《〈毛诗传笺通释〉声训研究》把《通释》一书声训条目所反映的字形结构关系分为五种类型,并作了数据
天中学刊 2015年3期2015-02-12
- 乾嘉骈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复兴,主要体现在乾嘉至道光中期,本文统称为乾嘉时期。百年来,对于乾嘉骈文的研究,民国时期虽较为重视但没有深入研究。此时骈文著作较多且对当时代表作家加以点评,虽能醒人耳目但终觉余味不足。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大陆骈文研究属于形式主义和贵族文学的“禁区”,无言之美虽存但研究论著极少。1980年以后至今,特别是最近十年来,随着博士、硕士论文以乾嘉骈文或相关主题为对象的增加,对乾嘉骈文作品、骈文理论及其与地域家族、学术文化的关系用力较多,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总
中国文学研究 2014年2期2014-11-14
- 乾嘉正名论及其现代效应
吴晓番乾嘉正名论及其现代效应吴晓番乾嘉学术之所以被后人称为汉学,是因为在许多问题上他们支持汉儒的说法。在对“名”的解释上,他们采取了董仲舒、马融、郑玄等人的看法。清儒在疏解“正名”的时候,已经突破了理学家仅仅从伦理政治意义上来诠读的框架。我们可以从“必也正名乎”的译文说起。儒家“正名”的话题主要来自于《论语》。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
中国思潮评论 2014年0期2014-08-15
- 乾嘉文人与《鬼趣图》
李瑞豪乾嘉年间,罗聘的《鬼趣图》广为流传,文人墨客多有题咏。《鬼趣图》共八幅,所画之鬼形状怪异,有赤身跣足前后追赶者,有手拿藜杖、面目哭丧者,有在云端里奔走者,还有枯木乱石中的骷髅等等,不一而足。所画情境也有趣而怪异,颇费猜测。《鬼趣图》到底用意何在,罗聘本人没有任何说明,而文人题咏则是题咏者在自我的有限性中进行的一次解读,每一次解读都是对《鬼趣图》意义的更新。从诠释学的角度看,诠释活动并不是要回到作者的原意上,“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独自存在的视
古典文学知识 2014年1期2014-02-21
- 清代骈文研究的新创获——评颜建华专著《清代乾嘉骈文研究》
建华博士的《清代乾嘉骈文研究》,便是此类选题中做得十分成功的一种。大致说来,该书具有如下特点:视野开阔 角度新颖颜博士的《清代乾嘉骈文研究》,注意从清代政治、经济、文化、学术背景来探讨乾嘉骈文的发展轨迹,摆脱了就事论事的局狭,在广泛论析乾嘉骈文作家作品的基础上,对乾嘉骈文兴盛的原因、表现形态、地域分布特点、作家群体概况、艺术形式新变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透辟地揭示了乾嘉骈文与特定政治经济背景、学术文化思潮、社会风俗好尚诸方面的内在联系,清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6期2013-04-07
- “实事求是者”:乾嘉汉学的阐释主体*
610500)乾嘉时期,汉学家主张通过回归原典来追溯经书之原文、原义。而为了有别于宋学之蹈虚,汉学家将其考证工作明确地置入到“实事求是”的话语中。由此,在汉学家内部,出现了竞相以“实事求是”相标榜的现象。但汉学家对其自身工作的这种定性或定位,早在乾嘉时就已有龚自珍、方东树等人提出质疑。如龚自珍认为,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一书之“名目有十不安”,而这之中尤其不妥的就是“夫读书者实事求是,千古同之,此虽汉人语,非汉人所能专”[1]。其实,“实事求是”虽然可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3-18
- 作为乾嘉汉学阐释目标的“是”
■崔发展 宋道贵乾嘉时,汉学家普遍认为宋学有蹈虚之弊,故而主张回归原典,并自觉地将这一工作定性为“实事求是”之举。不过,对于汉学家们的这一自我定性,当时已有质疑之声。如对于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龚自珍明确指出该书“名目有十不安”,而首要的不妥之处就在于“夫读书者实事求是,千古同之,此虽汉人语,非汉人所能专”[1](P346)。一般的讲,读书人固然可以普遍抱有“实事求是”之理念,但不可否认的是,“实事求是”被明确地作为口号,被强化为一种自觉意识,乃至于被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3期2013-02-18
- 乾嘉考据学与清代《庄子》考证
据学通常又称为“乾嘉考据学”,因为它在乾嘉时期最为盛行。《四库全书》的开馆修纂直接推动了乾嘉考据学的发展,“对清代考据学派的壮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开始了考据学独领风骚的时代”①。此后,考据学取代了官方理学而占学术界的主导地位。所谓“乾嘉以来,家家许、郑,人人贾、马,东汉学烂然如日中天矣”②,描述的正是乾嘉考据学盛行的情形。乾嘉考据学的盛行,对清代学术产生了重大影响。除了历来受学者重视的经、史之学以外,庄学在乾嘉考据学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考
文艺评论 2012年10期2012-08-15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研究】主持人语:乾嘉时期史学,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不仅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论著,尤其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较以前大有推进。在这里,我们郑重地提出“乾嘉时期史学”这一新的概念,它与以往习惯使用的“乾嘉史学”的概念是有不同的内涵的。在中国学术史上,乾嘉时期以考证学盛行著称,学者们由考经而考史,专注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史实考订、校勘注释、辨伪辑佚、版本目录,以及为历代正史补志、补表等工作,名家辈出,著作繁富。在治史领域,即有“考史三大家”王鸣盛(172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1期2012-04-13
- 乾嘉考据学与清代《庄子》考证
514015)乾嘉考据学与清代《庄子》考证罗彦民(嘉应学院 文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乾嘉考据学是清代学术的代表,重视文本考证研究。清代庄学在学风精神、治学方法及治学路径上都受乾嘉考据学的影响,出现了一股考证风潮。清代学者主要从辑佚、校勘、训诂、音韵、辨伪等方面对《庄子》文本进行细致入微的考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受乾嘉考据学自身属性和清代社会发展形势等因素的制约,清代的《庄子》考证稍后于乾嘉考据学的发展,二者的进程表现出不同步的现象。清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04-02
- 贫病阴影下的士子心态 ——以乾嘉常州诗人赵怀玉为例
士子心态 ——以乾嘉常州诗人赵怀玉为例伏涛赵怀玉(1747-1823年),字亿孙,号味辛,又字印川,江苏武进人,尚书申乔四世孙。“毗陵七子”之一,乾嘉年间常州诗派中重要诗人。著有诗文集《亦有生斋集》。乾隆三十年(1765年)春,高宗四巡江、浙,奏赋行在。四十五年(1780年),又南巡,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出为山东青州府海防同知,署登州、兖州知府。丁父忧归乡,遂不复出,终于家。李廷敬延葺《宋辽史详节》,阮元、伊秉绶复延葺《扬州图经》。后主通州石港讲席6
文艺评论 2011年6期2011-08-15
- 赵翼与乾嘉考据学
00)赵翼生活的乾嘉时期,是中国封建统治繁荣鼎盛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逐渐走向衰亡的阶段。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清代是中国学术的黄金时期,各种思想、学说汇集于此,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清代的学术史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积淀,终于集大成。有人说,“清是中国学术的延续期”[1]。不仅如此,清代学术还是由传统学术逐渐向现代学术的转型期。而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凭借其独特的时代优势,在清代学术史乃至中国学术史上充当着一位起承转合的摆渡者。一(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2011-04-03
- 本深而末愈茂 形大而声自宏——论清代乾嘉学者的书法成就
国学术史上,清代乾嘉学者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学术群体。乾嘉学者以治经研史为职志,毕生治学不辍,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中国的学术事业做出了超古迈今的贡献。至于书法,在乾嘉学者眼里,乃是“小道”、“薄技”、“余事”、“学之终事”,甚至有些学者根本就看不起书法。但是,他们在书法艺术上却大多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本文试对此加以考察、讨论。一、无意求工,而自然拔俗乾嘉学者无不毕生沉潜于学术研究,书法至多是他们的业余爱好。饶有兴味的
名作欣赏 2010年15期2010-08-15
- 乾嘉吴中女性诗群成因初探
韩丹丹关键词:乾嘉;吴中女学;女性诗人;结群创作;袁枚;随园女弟子;清溪吟社摘要:乾嘉时期吴中经济文化发达,吴中女学在此时达到了高峰,不仅女诗人数量众多,还出现了三个人数达到10人左右、组织与活动都较为成熟的女性诗人群体,它们是:吴江地区计氏和邱氏家族女性群体、随园吴中女弟子群体和有“吴中十子”之称的女诗人组成的“清溪吟社”。而吴中地区发达的经济和开明的思想环境、文化家族的联姻及家族文化对女性诗才的培养、名士为师积极提携奖掖,以及女性诗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是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3期200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