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

  • 灵魂的自我救赎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图书简介《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展开,讲述了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的儿子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的故事。阿米尔与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由于种族和宗教的原因,阿米尔总是戏弄哈桑,但是哈桑全然不嫉恨。一次追风筝比赛时,由于阿米尔的懦弱,最后逼走了哈桑。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曾经的自己,当他重回故土时,他终于敢于直面人性的灰暗,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全书以风筝为线索。阿米尔在追,追的是认可,是战胜

    初中生世界 2023年45期2024-01-08

  • 胡塞尼的焦虑与身份选择 ——《追风筝的人》的文化立场探析
    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展开持续研究。例如,郑光锐结合家庭伦理探究小说人物关系及主人公阿米尔的心灵蜕变特征[1];尹付利用空间理论剖析地理空间对个体精神的影响[2]。该小说出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胡塞尼于2006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追风筝的人》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聚焦于它在文化层面与读者建立的沟通机制及情感共鸣。它的文化内涵也曾受到不少媒体的高度评价,如《芝加哥论坛报》认为“它最伟大的力量之一是对阿富汗人与阿富汗文化的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9期2023-11-12

  • 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分析
    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简体中文译本进行分析,尝试从乔治·斯坦纳提出的四个步骤来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以期对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有更加具体的认识,并为《追风筝的人》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关键词】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译者主体性;《追风筝的人》【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0-0108-03【DOI】10.20024/j.cnki.C

    今古文创 2023年40期2023-10-30

  •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格成长
    要:小说《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为了年少时犯下的错误,寻找自我救赎的历程。人格结构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掌握人物性格的成长和蜕变。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发,分析主人公阿米尔成长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与融合,探寻其年少时自我迷失的原因,以及他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形成强大的自我,完成自我救赎的动力所在。关键词:卡勒德·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 精神分析 三重人格 救贖 成长卡勒德·胡赛尼,美籍阿富汗作家,《追

    文学教育 2023年1期2023-05-30

  • 困惑、觉醒与光芒 ——解读《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自我成长之路
    030)《追风筝的人》 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在2003年出版的小说,奇妙、惊人的情节紧扣读者心弦,人物性格饱满,深受瞩目。 小说叙述了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发生在阿富汗和美国的故事。作品以主人公阿米尔和仆人哈森的感情为主线,讲述了因年少的阿米尔性格懦弱, 好耍诡计, 遇事逃避,导致哈森被人欺负,遭人误解,被迫离开阿米尔。对此,阿米尔内心深受煎熬。 阿米尔童年时的错误伦理道德选择,使自己内心愧疚、悔恨交加。 随着生活的变迁,他最终觉醒,在父

    新乡学院学报 2023年1期2023-03-22

  • 成长小说视角下的《追风筝的人》研究
    一、引言《追风筝的人》于2003年出版,是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也是美国2005年排名第三的畅销书。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年轻小主人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之间的故事。作者用极其敏锐的笔触描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由胆小到背叛,再到顿悟,最后完全成熟的心路历程。通過阅读大量研究文献,对这部作品展开分析,发现没有从成长小说视角分析《追风筝的人》的研究,本文旨在从成长小说视角研究《追风筝的人》,通过分析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揭示该作品在内容和结构上对成长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3期2023-03-17

  • 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成长的心路历程
    200)《追风筝的人》自2003 年出版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已被翻译成十种语言,在全球各大书店中占据领先地位,作者卡尔德·侯赛尼还因为这部小说获得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的荣誉。小说属于成长类文学范畴的作品,描写了主人公阿米尔寻求灵魂救赎的成长历程,作者想要呼唤人们的良知,告诫人们“不善良的人终将会在痛苦的沼泽中不断挣扎”。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着与主人公同样的人生际遇,犯下的错误以及做出的背叛等等其实都对受伤心灵要进行一种弥补,而这也正是《追风筝的人》所要表达的深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3期2023-01-02

  • 浅析《追风筝的人》中人性成长与自我救赎
    云关键词:追风筝的人;阿米尔;救赎;成长一、《追风筝的人》简介小说《追风筝的人》时间跨度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全文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因儿时罪恶而犯下的错误,长大成人后用自己的一切去挽救以及成长的故事。二、阿米尔的罪恶感来源(一)幼时懦弱无能,未能施救哈桑12岁的阿米尔少爷和仆人哈桑一起长大,情同手足。他们的成长初期,阿米尔的父亲认为总是认为阿米尔性格懦弱,哈桑有生理缺陷却勇敢忠诚。阿米尔由于孩童的自私,非常想获得父亲全部的爱和赞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10期2022-05-31

  •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移民后的伦理重建
    容摘要:《追风筝的人》是近年来产生广泛影响的一部小说。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了人性的本质与救赎,文学与生活中的重要主题,恐惧、爱、愧疚、赎罪、交织成了这部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在《追风筝的人》中,胡塞尼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伦理图景,涵盖了主人公从阿富汗到美国之后伦理观的重建,具体展示了阿米尔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所做出的伦理选择。而文学伦理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要求文学须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来解释,解读文学作品,分析导致人物命运的伦理因素,并做出价值判断。本文将

    文学教育 2022年9期2022-05-30

  • 追风筝的人》的主题及其意象
    容摘要:《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经典之作。小说以“风筝”为主要意象,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形象。小说中的“风筝”象征着人类精神中最宝贵的品质,而对“风筝”的追寻则是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追求。作者通过对人性细致入微地观察,借助“追风筝”的行文线索揭示出了关于救赎与背叛、出走与归来的小说主题。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塞尼 风筝 背叛与救赎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处处流露真情实感的动人之作,讲述政治背景下关

    文学教育 2022年5期2022-05-26

  • 解读小说《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自我救赎
    摘要:《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作,小说描述了普通男孩阿米尔波折传奇的成长故事。小说展现了阿富汗移民群体遇到的种种问题,胡赛通过阿米尔展现这类群体的内心缺失与焦虑。文章以小说主人公阿米尔为中心,以自我救赎为主题,探讨了阿米尔自我救赎的原因与方式及其深层隐喻。同时简要分析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倾向和救赎意识。说明社会病态的改变需要民众的道义自觉、民族道义甚至是人性的反省和精神世界的净化和升华。关键词:《追风筝的人》;阿米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4期2022-04-21

  • 基于语料库的《追风筝的人》的文体特征研究
    004)《追风筝的人》[1]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该书是获得法国《ELLE》读者票选的年度最佳小说,卡勒德·胡塞尼也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2006年的联合国人道主义奖。整本书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细腻的写作手法吸引着不同民族、国家的读者,令人印象深刻。“语料库现在一般是指存放在计算机里的大量语言材料和定位检索管理软件的组合。”语料库语言学自20 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迄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文体是个人或集体在谈话或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5期2022-04-07

  • 追风筝的人》中家庭伦理与多元文化观研究
    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自问世以来,蜚声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目前,学界对该作研究仍存在挖掘空间。此论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与精神分析理论及文化研究相融合的策略,追寻小说主人公阿米尔与仆人哈桑的童年情谊,探寻主人公、哈桑、主人公之父与好友拉辛汗的不同伦理观和心灵蜕变特征。同时,文章洞悉小说中家庭成员之人生真谛,即他们挣脱旧的社会规约的桎梏,摒弃伦理失范行为,冲出创伤阴霾,践行多元文化观,重构新的伦理身份,以此凸显亚裔流散者崇尚各族民众和谐互爱的世界主义情愫。关键词: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3期2022-04-05

  •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追风筝的人》中的身份认同分析*
    作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从问世以来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小说以主人公阿米尔为叙述视角,描述了20世纪后半叶阿富汗战争中,一段以种族、阶级、性别为要素的关于成长与救赎的故事。国内对于《追风筝的人》的研究集中在主人公阿米尔身上,如学者黄露娜与曲涛通过故事发展的三个阶段追溯了阿米尔自我认同的过程[1];学者聂庆娟、刘志冉等人则从伦理角度探讨血缘关系引发阿米尔的身份焦虑及血缘回归[2]。也有探讨故事中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人的身份缺失情况的研究,如学者陈玉香[3]、谭

    菏泽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03-17

  • 从叙事空间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中阿富汗的国家形象
    代表作 《追风筝的人》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美国为背景,以“追风筝”这一项阿富汗孩童时代传统风俗为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两代人身上有关成长与创伤、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在新千年,阿富汗成了全球政治焦点。如果说之前人们对阿富汗的印象是历经战火与动荡洗劫的满目疮痍景象,那么胡塞尼的这部作品则以细腻写实的笔法带领读者认识了一个残酷与温情并存的阿富汗。正如开篇书评所言:“这本书的力量来自作者让文化在书页上栩栩如生的功力。”[1]评论3胡赛尼凭着对祖国故土阿富汗的饱满

    甘肃高师学报 2022年1期2022-02-26

  • 空间视域下《追风筝的人》中的身份认同
    引言小说《追风筝的人》以细腻的笔触将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娓娓道来。为了逃避过错和躲避战乱,阿米尔和父亲逃离了故土。来到美国之后,阿米尔开启了全新的生活并在多年后重返故土,改正了童年时期所犯的错误,从而实现了心理上的自我救赎。从阿富汗到美国,空间上的转移与身份的改变同时进行。从逃离到返回,阿米尔做出的种种抉择是基于他对个人身份与民族身份的认知。本文以空间理论为框架,探赜主人公阿米尔在不同空间内的身份认知与追求。二、空间理论时间和空间一直是人类生

    名家名作 2022年22期2022-02-23

  • 生态女性视角下《灿烂千阳》的女性形象分析
    胡塞尼;《追风筝的人》;生态女性主义;自然;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3-《灿烂千阳》是阿富汗的一部血泪史,小说中主要讲述了受极端男权主义的控制女性与自然的不和谐发展,这不仅是对阿富汗现状的一种阐释,更是作者渴望女性获得自由平等权利、自然得以和谐发展的美好诉求。一、生态女性主义——女性与自然女主人公之一玛丽雅姆亲近、热爱自然,其父扎里勒是赫拉特的富商,而母亲娜娜却是他家的仆人,地位的悬殊导致扎里勒耻于娶娜娜为妻,玛丽雅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3期2022-02-22

  • 追风筝的人》中的空间叙事书写
    小说,如《追风筝的人》中的空间叙事时至今日仍是国内文学批评界的薄弱领域。要弄清楚本课题研究现状就须从研究数量及研究质量上加以说明。(一)从数量上分析笔者以10年为一个阶段(2010-01-01至2020-01-01),用“空间叙事”作为篇名在中国知网(文献类)进行检索,共检索作品799项,范围涵盖各种文学评论、电影批评、空间叙事学、空间叙事理论等本源性内容(即文学文本)。同时也包括诸多非本源性内容,即非文学性领域空间叙事内容,如苏格兰国家矿业博物馆的空间叙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12-29

  • 阿富汗文学,不只是《追风筝的人
    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许多人对阿富汗的认识和关注就是从这部小说开始的。“哪怕几天,甚至一天发生的事情,都足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全部人生。”这一名句可谓对阿富汗这个充满战乱和灾难的国家现状的最好诠释。胡赛尼早年全家被迫以难民身份迁居美国,初到美国的胡赛尼一家经历过一段贫困岁月。1984年,胡赛尼高中毕业,先在圣塔克拉拉大学读生物专业,后就读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医学系。1993年,走出大学校园的胡赛尼取得行医执照,成为一位内科医生。1999年,胡赛尼偶然看

    当代工人 2021年22期2021-12-09

  •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物形象解读
    2)小说《追风筝的人》是由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一部小说既是作家卡勒德所撰写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的作家所创作的全英文小说。在小说中,面对好朋友可能遭受暴行的状况,阿米尔选择逃走而并没有出手解救好友;在无法承受自己良心的谴责的时候,阿米尔却又选择自私地陷害哈桑甚至逼迫他离开……每一次阿米尔在不同情境下的选择都是阿米尔性格和生活背景的共同驱使,这些行动的原因都需要从阿米尔的人物形象解读中来探索答案。一、《追风筝的人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2021-12-03

  • 落为“他者”的故国 ——形象学视域下《追风筝的人》中的阿富汗形象解读
    021)《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该作品自2003年6月在美国出版后,曾在美国《纽约时报》《出版商周刊》等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中位居榜首,并迅速被翻译成了50多种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与2007年出版的《灿烂千阳》一起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胡赛尼热”。胡赛尼也凭借这部小说获得了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正如诸多书评所说,这部小说以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为脉络,是对阿富汗人的成长与创伤、背叛与救赎的深重描绘,更是对阿富汗

    安康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11-28

  • 浅析《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成长历程
    004)《追风筝的人》以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社会背景,深深表达了作者对饱受战乱之苦的阿富汗人民的同情。小说围绕风筝和两个阿富汗少年展开,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映了战争对阿富汗人民和文化的冲击,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本文通过运用心理创伤理论,探究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分析影响阿米尔成长的因素,展现其个人成长的轨迹和人性升华的魅力,激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呼吁人们重视成长过程,鼓励人们寻找人性中的美好。一、《追风筝的人》和心理创伤理论成长小

    魅力中国 2021年51期2021-11-28

  • 探讨《追风筝的人》成长与救赎
    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以20世纪的阿富汗和美国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阿米尔的故事,描述了他的成长经历和自我救赎。本文从小说中几个重要人物——父亲、父亲的好友拉辛汗、妻子索拉雅以及兄弟哈桑进行分析,探究他们在阿米尔的成长之路上的影响。【关键词】 《追风筝的人》;阿米尔;成长;救赎【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4-0013-03《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

    今古文创 2021年44期2021-11-24

  • 追风筝的人》中主要人物之尼采式悲剧审美解析
    012)《追风筝的人》是关于两个阿富汗少年受传统民族观念和战争的影响,以其亲情和友情线为线索展开背叛与救赎的故事,这部小说在得到广泛好评的同时,在相关国家、地区也有较大的争议,尤其是阿富汗国内。其中人物塑造生动,各具特色,基于尼采式悲剧,需要进行深入赏析。一、尼采式悲剧特点尼采式悲剧主要是尼采在摆脱叔本华悲剧主义过程中对世界产生的新的理解,在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其将不同的两种人生态度用两种神来表示,即狄俄尼索斯和阿波罗,这两个神都属于西方神体系,其

    戏剧之家 2021年21期2021-11-14

  • 创伤叙事的疗救与温情 ——论《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创伤及其修复
    吕 婉《追风筝的人》是一篇典型的创伤叙事小说。作品讲述了阿米尔曲折的成长经历,记录了阿米尔从懦弱卑鄙到勇敢善良的性格转变过程,展示了忠诚、背叛、救赎等主题,表达了对民族苦难的同情。小说对家庭创伤、成长创伤和文化创伤等进行了展示和修复。本文从创伤理论的视角切入,挖掘小说深刻的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发现文学的叙事治愈功能,希望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和现实生活有所启发。一、阿米尔的多重创伤经历阿米尔经历了多次对精神造成压抑的创伤,他幼年丧母,父亲对其冷漠相待和持续否定。

    名家名作 2021年1期2021-11-13

  • 从《追风筝的人》看胡塞尼对极端民族主义的批判
    000)《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徳·胡塞尼在2003 年完成的作品。小说以阿米尔的成长轨迹为主线,展现了20 世纪60 年代后期以来阿富汗的社会变迁、民族矛盾和此间的人性挣扎。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小说中各种矛盾的根源所在,也是小说的重要元素。曾万泉认为:“胡塞尼通过《追风筝的人》的人物关系再现了阿富汗这种民族与阶层的密切关系。阿米尔家庭内部的不平等也是民族间的不平等。”[1]259王建荣认为“斗风筝、追风筝是民族勇敢性的表征”[2]92。黄海英认为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9期2021-11-08

  • 追风筝的人》之风筝意象解读
    泠然小说《追风筝的人》的叙事源于风筝,又结束于风筝。本文通过解读风筝在小说叙事中的隐喻,剖析了主人公自我救赎与自我身份构建之路,进而揭示了忠贞与背叛、悔罪与救赎等复杂的人性纠结。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放起风筝,割断对手的线,直到最后一只胜出的风筝在空中飞翔才宣告结束。真正的乐趣在于,当有风筝被割断,追风筝的人就会飞奔去追,追逐场面十分热烈。作为一个追风筝的人,其最大的荣耀就是在比赛中捡到最后一个掉落的风筝,将其挂在壁炉下,供人们羡慕品评、击节赞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6期2021-11-03

  • 不读《追风筝的人》,就不了解阿富汗
    一次阅读《追风筝的人》的感觉,来得真实又震撼。它在讲述小主人阿米尔,和小仆人哈桑友情的同时,为我们展示了阿富汗从苏联入侵前,一直到现在的诸多变化——正是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切实地了解到阿富汗人的苦难命运。相比于新闻报道和网络闲谈,《追风筝的人》更能让人身临其境。以逃往白沙瓦并最终落脚美国为界,《追风筝的人》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以小主人阿米尔,和小仆人哈桑之间的友情和互动为主线;后半部以成年阿米尔在美国成为作家,为救赎心灵而重新回到阿富汗,拯救哈桑11岁的儿子

    南都周刊 2021年8期2021-09-18

  • 追风筝的人》背后的阿富汗
    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开始的。小说通过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之间背叛与救赎的故事,折射了阿富汗社会生活的复杂肌理。斗风筝是阿富汗冬天的古老习俗,当地人认为这是属于勇敢者的游戏,“如果风筝是枪,那么缀有玻璃屑的线就是膛里的子弹。”比赛从一大清早开始,斗风筝的人要用缀有玻璃屑的线割断别人的风筝线,直到只有一只胜出的风筝在空中翱翔才结束。等到最后被割断线的风筝掉落,人们就会蜂拥而上,追逐它。对于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小说中

    世纪人物 2021年9期2021-09-15

  • 追风筝的人》之风筝意象解读
    要:小说《追风筝的人》的叙事源于风筝,又结束于风筝。本文通过解读风筝在小说叙事中的隐喻与意象,剖析了主人公自我救赎与自我身份构建之路,进而揭示了忠贞与背叛,悔罪与救赎等复杂的人性纠结。关键词:风筝 意象 救赎 人性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放起风筝,割断对手的线,直到最后一只胜出的风筝在空中飞翔才告结束。真正的乐趣在于,当有风筝被割断,追风筝的人就会飞奔去追,追逐场面十分热烈。作为一个追风筝的人,最大的荣耀就是在比赛中捡到最后一个掉落的风筝,将其挂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8期2021-09-06

  • 成长之伤:《追风筝的人》中的成长创伤研究
    谢争艳《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创作的一部优秀成长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艰辛成长历程,主人翁在经历了天真、背叛、忏悔、救赎后,最终实现了心理和思想上的真正成长。全文以风筝为线索,贯穿主人公成长历程,本文试图从成长小说和创伤理论视角来解读主人公的成长创伤。一、创伤的界定与内涵所谓创伤就是指一些突发性的灾难事件或是不寻常的经历对人们的心理产生的难以控制的伤害,这种伤害对人的影响并不是即时的、同步的,其往往具有一定的延迟性和持续性,以回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7期2021-08-09

  • 追风筝的人》之创伤书写
    胡塞尼在《追风筝的人》中向读者展示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阿富汗不为人知的充满创伤的另一面,审视了战争摧残下的阿富汗在家庭、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本文借助相关创伤理论分析作品中人物经历的心理和文化创伤,进一步探究平复创伤的两种方式,希望能引发人们对于创伤的关注和创伤疗愈的进一步思考。关键词: 《追风筝的人》 创伤理论 疗愈《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最引人关注的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背叛友情继而自我救赎的故事,作者细致描述了二十

    文教资料 2021年12期2021-08-09

  • 全球化视角下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认同研究
    代表小说《追风筝的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其成功不仅在于惊人的情节交错,更在于战争背景下对阿富汗文化的悲悯描绘和深切反思,小说颇具时代性和文学性。文章以主人公阿米尔的人生轨迹为线索,从全球化视角剖析作品中出现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现象,这在全球一体化高速发展、文化冲突与融合成为关注焦点的当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追风筝的人》;阿米尔;文化冲突;文化认同;西方文学作品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艺术科技 2021年23期2021-05-30

  • 卡勒德·胡赛尼的创伤叙事 ——以《追风筝的人》为例
    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富汗普通个体遭受的家庭创伤与性别创伤,通过朴素的文笔将真实的阿富汗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小说中的创伤书写就是这种双重目的的体现,也是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二、创伤主题作为胡赛尼的代表作之一,《追风筝的人》表现了家庭创伤、性别创伤等多重创伤主题。其中,家庭创伤主要体现在主人公阿米尔身上,而性别创伤则集中体现在其中的女性形象身上。(一)家庭创伤——母爱缺席与父爱错位“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小说主人公阿米尔,

    消费导刊 2021年11期2021-05-06

  • 追风筝的人》导读
    裔作家。《追风筝的人》是他写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第三名,并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创下了出版奇迹。【作品主题】《追风筝的人》以写实的笔法,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这部小说像一条清澈的河流,奔腾着人性的激情,蕴含着阿富汗斯坦这个古老的国家丰富的灵魂,激荡着善与恶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1年2期2021-04-12

  • 追风筝的人》导读
    裔作家。《追风筝的人》是他写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第三名,并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创下了出版奇迹。【作品主题】《追风筝的人》以写实的笔法,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这部小说像一条清澈的河流,奔腾着人性的激情,蕴含着阿富汗斯坦这个古老的国家丰富的灵魂,激荡着善与恶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1年2期2021-04-12

  • 救赎是一个人的事 ——读《追风筝的人
    句话出自《追风筝的人》的男主人公阿米尔,却也与无数的读者内心相暗合。在人生之路上,做错的种种,也许不再值得一提,也许严重得此生只愿把它忘记,无论哪种,都不妨碍在某一个记忆回转的时刻酿成心底满满的悔意,开始想象如果当时不是这么做的该多好。阿米尔和哈桑,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幼时的错失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逝,在哈桑死亡之后,阿米尔选择用一生去救赎。一、不平等的“友谊”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有着分明等级、种族歧视严重的地方,阿米尔和哈桑生活的阶级不一致,必然导致了两个孩

    壹读 2021年4期2021-04-08

  •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的《追风筝的人》两个中译本的研究
    中一个是《追风筝的人》,由李继宏在中国内地翻译,并于2012年底转载四十八次;另一个是《追风筝的孩子》,由台湾的李静怡翻译,现在已经重印了二十五次。图里认为翻译是一种规范管理的行为,他将翻译规范分为三类,分别在不同的翻译阶段运作。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論是第一个翻译规范的理论体系,它突破了传统的文本语言特征分析方式的局限,为多元系统翻译学派做出了很多贡献,为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新的视角。鉴于小说中包含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元素,本文旨在将本书置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之下,并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2期2021-02-23

  • 浅析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叙事策略——以《追风筝的人》为例
    震撼力,《追风筝的人》在叙事时间的把握和运用上也是非常精彩到位的。胡塞尼在叙事时序方面运用了多种手法,使得整部小说更加生动,耐人寻味。小说总体属于非线性历时叙事,通过倒叙、预叙、频率等多种时间叙事的方法将整个故事呈现的淋漓尽致、妙不可言。具体而言,该小说叙事时间的手法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研究:(一)倒叙倒叙作为叙述时序中最为常见也最易发现的一种,广受作家笔者们青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把结局提前,一种是把中间扣人心弦的精彩片段提前。比如在《恋恋笔记本》(Th

    环球首映 2021年6期2021-01-13

  • 从分析心理学看《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成长之路
    三、结语《追风筝的人》一书通过讲述阿米尔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使人类看到他们的体验是多么普通。但凡是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但只要是生性纯,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关键在于本我是否去直视自我的错误。本文细腻地诠释了亲情与友情、善良与诚实、背叛与救赎,描绘了阿富汗人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生活[1]。小说的伟大之处在于,凄美的故事背后让世人了解到阿富汗深刻的民族矛盾和种族歧视,并对之产生无穷的同情和关注。阿富汗的不幸与麻烦一方面与本国的深远的民族矛盾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与恐怖分

    山西青年 2020年11期2020-12-08

  • 人性之外的政治
    评论界对《追风筝的人》的探讨大多围绕人性、自我成长和救赎来展开,但书里书外的政治却鲜有提及。本文试图从文学评论之外的政治视角切入,围绕该书的政治底色进行分析,并指出该书的局限和偏颇之处。关键词:《追风筝的人》;政治底色;亲美价值观作为阿富汗裔美国小说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追风箏的人》一经问世就备受瞩目。它连续两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在美国销量超过700万册,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42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1期2020-12-07

  • 追风筝的人》人物塑造手法及哈桑人物性格分析
    文探讨了《追风筝的人》的主要文学手法,及通过呼应、双重对照和隐喻等写作手法刻画了一个身份卑微却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物哈桑,同时也分析了小说中哈桑展现出的性格特征以及形成其性格的社会背景以及人物因素。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哈桑;写作手法;性格分析《追风筝的人》是一部由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创作的小说,文中以第一视角讲述了阿米尔回忆童年往事和对儿时错误赎罪的故事。在书中,仆人哈桑的主要性格特点为忠诚、善良、宽容、单纯和勇敢,有点小固执,但同时也是这本书中最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9期2020-12-06

  •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看李继宏汉译本《追风筝的人
    宏的译作《追风筝的人》进行讨论,分析译者怎样实现选择中适应和适应中选择的生态翻译的翻译方法,即三维转换。关键词:生态翻译学;适应与选择;三维转换;《追风筝的人》一、引言二十世纪下半叶,翻译研究范围向文化方向扩大,我国翻译理论界也随着这种转向而不断探索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研究中新出现的一个理论,快速地发展起来。2001年10月,胡庚申教授在香港浸会大学开展了一个名为“从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原理到翻译学研究”的讲座。2001年12月6日,胡庚申教授在第三

    青年生活 2020年12期2020-10-21

  • 勒菲弗尔操纵理论视角下《追风筝的人》李继宏版中译本的翻译研究
    中译版本《追风筝的人》分析译文中受到上述两方面的影响。关键词:安德烈·勒菲弗尔  操纵理论  《追风筝的人》  李继宏中图分类号:H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8(c)-0016-03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works is not a one-to-one linguistic transformation, which is restricted by many a

    科技资讯 2020年24期2020-10-20

  • 从认知发展角度解读主人公的成长
    娜摘要:《追风筝的人》是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所写的首部作品,是21世纪初美国非常成功的一部成长体小说。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过程。人物内心的认知发展对主人公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从认知发展入手,从情感认知、道德认知、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几个方面对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进行分析,从不同视角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认知 成长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117-02

    现代交际 2020年16期2020-10-09

  • 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艺术手法
    摘要:《追风筝的人》指阿富汗作家胡塞尼的代表作品,故事讲述了一个从阿富汗移民美国的男童阿米尼少不更事犯下错误,在其成年之后对曾经犯下的错误进行救赎的故事。本文对《追风筝的人》这一文学作品中象征艺术手法的应用进行研究,从象征艺术手法的内涵入手,研究分析作品象征手法的作用。关键词:象征艺术手法;风筝;阿富汗文化《追风筝的人》是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可以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是胡赛尼。作品中的“风筝”是贯穿全篇小说的意象,在文章中呼应首尾,是小说结构中的重要組成

    文存阅刊 2020年11期2020-09-12

  •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种族意识与个体认同
    摘要】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对身份与种族,个体与群體有着敏感书写的小说。阿米尔经历了三次空间变化,使得他的种族意识和个体认同也发生了变迁。从阿米尔的童年到中年,正是他迷失自我身份到最终确定身份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自己的种族,且与他美籍阿富汗裔身份和解的过程。【关键词】 《追风筝的人》;空间流转;种族意识;个体认同【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6-0011-02《追风

    今古文创 2020年46期2020-09-10

  • 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隐喻分析
    摘 要:《追风筝的人》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成长体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主人公的自我救赎之路。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意象隐喻,为小说增加了浓厚的文学美感和深刻的内涵。本人从风筝、石榴树、弹弓和兔唇四个方面的意象隐喻进行分析,力图使读者对这一部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关键词:意象隐喻;风筝;石榴树;弹弓;兔唇《追风筝的人》是21世纪初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所写的一部优秀小说。作者用动人的故事向世人展现出真正的阿富汗及阿富汗人民的民族精神。小說自问世以来受到了众多的关注,

    北方文学 2020年12期2020-09-06

  • 从亲子关系角度探析李继宏译本《追风筝的人
    系是小说《追风筝的人》中呈现的重要主题。伴随着亲子关系的不断变化起伏,从隔阂到和解,主人公阿米尔的内心也经历着成长和蜕变。文章基于对英汉译本的细读,通过小说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着重分析小说中的亲子关系,研究小说中亲子关系的变化对主人公内心世界产生的影响。关键词:《追风筝的人》;亲子关系;成长《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卡勒德·胡塞尼1965年3月4日出生于喀布尔,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短篇小说的写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北方文学 2020年11期2020-08-13

  • 从叙事结构特点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
    摘 要:《追风筝的人》是近年来所出版的一部优秀的成长小说,内容深刻,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作为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追风筝的人》的叙事结构也有着特别之处。本文从叙事结构中时空的变化、主题的发展和事件的取舍三个方面对《追风筝的人》进行深入分析。小说的题材决定了叙事的结构,而叙事的结构特点有进一步促进小说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叙事結构;时空;主题;事件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20期2020-06-19

  • 探析《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成长之伤
    容摘要:《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成长小说。童年时期的阿米尔生活在宗教纷争和种族歧视的环境中,他缺乏母爱的同时父亲关爱不足,再加上父亲的男权思想和对他的过高期许,这些都构成了他成长道路上的创伤,致使他的性格变得自私、伪善、嫉妒、怯懦。探析阿米尔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创伤,对于规避针对孩子的不当教育、错误引导和偏颇评价等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成长 创伤《追风筝的人》是美国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作,是一部关于个体成长的小说。小说主人公阿米尔

    文学教育 2020年3期2020-04-19

  • 论电影《追风筝的人》的空间叙事
    福柯电影《追风筝的人》是由小说改编成的,其在内容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但是,电影和小说毕竟属于不同的艺术方式,电影更偏重于空间叙事手法的运用,因而在叙事空间构建、叙事视角置换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并因为这种差异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意义。一、叙事时间的空间化推进跟小说主要关注读者的心理空间不同,电影关注的是现实空间。电影的空间叙事以场景为基本单位,或从现实择取故事所需内容,或根据小说营造电影空间。“空间叙事是一种创作方法,是以艺术家对空间的选择、加

    电影新作 2020年1期2020-04-17

  • 试论《追风筝的人》的叙事策略
    他的作品《追风筝的人》以一种温和的笔调,向读者娓娓道来一个美丽又残忍的故事。这部小说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罪恶往事和他成年后对儿时犯下的错误的心理救赎过程。小说的语言形象生动,采用了非线性历时叙事,运用倒叙、频率等叙事时间策略,在叙事空间上,两种生存空间的变换,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叙事策略;叙事语言;叙事结构作者简介:李雪涵(1995-),女,汉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2020-03-23

  • 从《追风筝的人》中的父子关系看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
    500)《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2003)是当代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 1965—)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一经出版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不仅蝉联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榜首长达131 周之久,还被纽约时报评选为最佳畅销书。小说以动人的笔触讲述了阿富汗男孩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之间发生的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对阿富汗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深刻反思。小说凭借精巧玄妙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3-16

  • 以多重思考维度谈《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自我认同
    朗化。 《追风筝的人》 是以主人公阿米尔寻求认同为主线,当中又暗含了阿米尔个人与阿富汗种族的多重認同关系。自我认同作为一种思考维度,将自我认同的内涵进行深刻剖析,为树立美好人性、正视种族差异、各国间求同存异提供了一种良好途径。关键词:阿米尔 《追风筝的人》 自我认同一、作为一种思考维度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 (self-identity)又称“自我同一性”,起初为一个心理学术语,该词最早出现在《童年与社会》一书中,此概念由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7期2020-03-01

  • 从“译有所为”视角看李继宏译本《追风筝的人
    学为解读《追风筝的人》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生态翻译学中的“译有所为”出发,分别从译者主观动机和译作客观社会影响两方面对《追风筝的人》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本文选择最受推崇的李继宏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译有所为”视角进行具体的分析,其译作是李继宏在综合生态翻译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后所产生的最佳选择。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李继宏 生态翻译学 译有所为1.引言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 2003年首次出版后,便好评如潮,《纽约时报》曾授予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1期2020-02-14

  • 探析《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
    摘 要:《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该书自2003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受到许多权威机构的推荐。小说中,作者通过运用风筝等多个具有文化隐喻的意象,着重从成长角度切入,深度剖析小说中的风筝这一意象,用第一人称,讲述主人公阿米尔的童年往事和进行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刻画了阿米尔内在和外在的成长经历,其对哈桑情感的回归也是文中人性的回归。为了更好地展现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作者多次使用风筝这一意象,并贯穿全文。风筝这一意象是一个

    大观 2020年9期202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