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望舒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合肥 230012)
小说《追风筝的人》是由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一部小说既是作家卡勒德所撰写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的作家所创作的全英文小说。在小说中,面对好朋友可能遭受暴行的状况,阿米尔选择逃走而并没有出手解救好友;在无法承受自己良心的谴责的时候,阿米尔却又选择自私地陷害哈桑甚至逼迫他离开……每一次阿米尔在不同情境下的选择都是阿米尔性格和生活背景的共同驱使,这些行动的原因都需要从阿米尔的人物形象解读中来探索答案。
《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全篇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叙述的,重点讲述了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阿米尔所回忆的童年往事以及其中年后对自己儿时过错的一种赎罪的过程。在故事中,12 岁的富商少爷阿米尔和家里仆人的儿子哈桑自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玩耍。但是悲剧就这样发生了,故事发生在一个冬季,那是风筝巡回赛结束之后,为了能够保住追到手的蓝风筝,哈桑被恶少阿塞夫强暴了。而阿米尔出于自己的自私心理,任由悲剧的发生,并且之后由于不堪忍受良心的谴责和他人的谴责,又采用十分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哈桑,最终导致哈桑及其父亲阿里流落异乡。后来在阿富汗战争爆发之后,阿米尔跟随自己的父亲逃亡到了美国。但是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陷害和背叛。之后在得知哈桑其实是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之后,阿米尔费尽周折,伤痕累累,救出了哈桑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完成了自己对自身的心灵救赎。
从小说的名字《追风筝的人》来看,自然是和“风筝”一词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阿米尔成长的每一个时期,风筝都有着不同的隐喻。风筝可以在天空中十分自在地飞翔,就像少年时期的阿米尔和哈桑一样,但是无论生活怎么无拘无束,始终也会由一根线牵制着,就像少年时期的阿米尔和哈桑一样,为了能够得到父亲对自己的赞许,努力追逐到风筝,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自我理想。其中在一次风筝大会上,哈桑为了能够帮助阿米尔抢夺回风筝,受尽了暴行和凌辱,阿米尔即使目睹了一切,但始终没有去阻止,而是选择了默默离开。也正是由于这件事情,阿米尔一生都陷入了对自己的谴责与无尽的悔恨之中。在此后的人生中,阿米尔即使在异国他乡,每次看到风筝还是会想起当年的事情,心底的自责又会涌上来。风筝的出现,既象征着阿米尔对哈桑的愧疚,还代表着阿米尔对当年之事的一种逃避。后来直到阿米尔救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两个人一起在异国他乡放风筝,那时的阿米尔已经实现了对自己良心的救赎,风筝这一意象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见证了阿米尔的成长。
所有的前尘往事都好像是主人公阿米尔记忆中的风筝一样,自以为已经忘记了,其实那个风筝一直都在那里,并随时等待着合适的契机,以一种出其不意的方式浮现出来,而那浮现出来的一缕缕的自责与愧疚也终于让阿米尔能够重新认识自己。阿米尔终于明白,原来的自己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而原来所发生的一切也都不能被一笔勾销,原来的心灵之债也必须用自己的心灵去偿还。而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实现自我救赎的过程中从自己年少时期一直到中年持续了将近半生。下面将以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为线索来详细解读《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物形象。
《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所设置的故事情节发生在即使是现在都依然处于战火中的阿富汗,而主人公阿米尔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国度并度过了其童年以及少年时期,因此在分析阿米尔的人物形象之前,有必要对其童年生长的环境进行详细的阐述。阿富汗是一个拥有多个民族的国家,大部分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其中伊斯兰教在阿富汗又被分成逊尼派和什叶派两个流派。普什图人作为阿富汗第一大民族人群,无论是在阿富汗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以及经济文化地位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这部分人群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而哈扎拉人作为阿富汗人口第三多的民族,则主要信仰什叶派,但是该民族由于长期受到普什图民族的歧视,其地位历史以来都不被中央政权所重视。也正是由于这种种族歧视,哈扎拉人在阿富汗普遍沦为普什图人的仆人。小说中所描写的童年阶段的阿米尔是十分怯懦和自私的,而他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必然也是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阿米尔的母亲是一位大学教师,但是在生产时由于失血过多而去世了。而阿里则是家里的仆人,是阿米尔的爷爷在四十多年前收养的哈扎拉孤儿,他的妻子在生下孩子之后就跟别人私奔了。换言之,童年时期的阿米尔的家庭生活里其实是没有女性成员的,其父亲就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家庭成员,此外还有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以及其父亲的生意合伙人拉辛汗。我们先来看一下阿米尔的父亲,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典型的普什图人,身材高大,孔武有力”,每当他出现在宴会上,总是向太阳吸引向日葵一样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并且阿米尔父亲还十分体恤穷人,常常不求任何回报给予他人帮助,还亲历亲为地建造孤儿院,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称赞。通过这段描述不难发现阿米尔的父亲是一个十分完美的人,而活在父亲耀眼光环下的阿米尔从小就对自己的父亲充满了崇拜,但对于父亲的感情却是又爱又怕的。其中主要原因是阿米尔一直觉得是自己的出生导致自己父亲最爱的妻子死去了,所以他一直认为父亲对自己是心存不满或者心存怨恨的,这也是造成童年时期的阿米尔性格胆小、自卑的主要因素之一。
比如,在小说前半段中作者用了相对较多的篇幅来体现主人公阿米尔的这种胆小和自卑。其中有一个情节就是阿米尔的父亲一直希望将阿米尔培养成跟自己一样高大、勇敢、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阿米尔本人也十分想要活成父亲希望的样子,并作出了很多努力,比如尽管自己并不喜欢还是坚持去踢足球、去观看比武竞赛等活动。但是最终的结果总是令人失望,阿米尔逐渐意识到自己真的不擅长这些东西,而粗犷的父亲不会顾及小阿米尔的心理需求,反而对其加倍失望。小阿米尔其实有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那就是安静地读书,并希望能够通过写作来赢得父亲的认可。但是父亲对于这些东西却不屑一顾,甚至曾经拉着自己的朋友拉辛汗评价阿米尔“这孩子身上缺了某些东西”,甚至质疑过阿米尔是否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童年时期对父亲的崇拜以及父亲对自己的不屑甚至嘲讽是导致阿米尔从小就自卑、胆小的主要原因,也为其之后对哈桑的背叛行为埋下了伏笔。
长期生活在母爱缺失、父爱冷漠的环境中,即使长到少年时期的阿米尔性格依然是胆小怯懦的,并且这种性格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在整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那就是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哈桑是阿米尔从童年一起长到少年的好伙伴。哈桑本性善良并且勇敢真诚,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阿米尔,在阿米尔受到欺负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将坏人挡回去。其实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哈桑对阿米尔的这种无微不至的看护与照顾也间接助长了阿米尔胆小怯懦的性格。阿米尔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变得更加依赖哈桑,并且更加畏惧和胆小。与此同时,阿米尔父亲对哈桑勇敢行径的赞许和支持也导致阿米尔逐渐对哈桑产生了一定的嫉妒之情,这也是阿米尔之后两次背叛哈桑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说哈桑为了帮助自己抢风筝遭受坏人的暴行的时候,阿米尔没有勇敢站出来帮助哈桑是出于自身性格的胆小与怯懦;那在哈桑遭受过暴行回到家之后又陷害哈桑并将哈桑及其父亲赶走的行为则是出于阿米尔心底对哈桑的嫉妒,他担心哈桑会分走父爱。从这里能够看出少年时期的阿米尔除了胆小怯懦之外,还十分自私和冷漠。
比如,在小说中有很多类似的情节描写,其中包括阿米尔从来不会喊上哈桑与自己父亲的朋友一块玩耍;阿米尔在读书给哈桑听的时候还会故意用一些难写的字来嘲笑哈桑的无知;而当哈桑指出他文章中写的故事情节存在漏洞的时候,阿米尔甚至恼羞成怒:“他懂得什么,这个哈扎拉人就是文盲,他一辈子都只配在厨房里打杂,他胆敢批评我?”通过这些情节其实不难发现阿米尔在心底深处从来没有将哈桑当作真正的朋友,在他的潜意识中他认为哈桑就是下等的哈扎拉人,从一出生就应该服侍自己、照顾自己并为自己心甘情愿地付出。而父亲对哈桑的欣赏则加剧了阿米尔对哈桑的厌恶。阿米尔渴望得到父亲全部的爱,更渴望父亲能够真正认可自己。所以他下定决心要赢得大规模风筝巡回赛,这也是故事情节出现转折的关键点。在这场比赛中,哈桑为了帮助阿米尔获得胜利遭受了暴行。但在阿米尔的意识中,只有“胜利之后父子之间的冷漠关系一定会极大改善,那么也许我在家里孤魂野鬼般的日子就能够结束了”这种想法。所以其实他不去帮助遭受暴行的哈桑一方面是从童年时期就养成的自卑怯懦的性格所致,更多的则是出于自私心理,自私地认为为了赢得父亲的认可,哈桑的牺牲是应该的。
在阿富汗战争爆发之后,阿米尔跟随父亲逃亡到了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美国是一个埋葬往事的好地方,但是阿米尔始终忘不了自己年少时对哈桑犯的错。阿米尔的父亲没有像其他难民一样靠救济金过活,也没有向生活妥协,而是自强自立,找了一份工作,甚至还为上大学的阿米尔买了一辆旧款的福特车。只是父亲始终还是不理解阿米尔,他不理解阿米尔为什么非要主修英文创作。但此时的阿米尔已经变得十分坚定,不像小时候那样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而放弃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东西。他是成年人了,有自己的独立认知和想法,之后父亲也会说出“阿米尔将会成为了不起的作家”这样的话语。在这个过程中,阿米尔认识了索拉雅,在了解到索拉雅的往事后,阿米尔坚定地选择了索拉雅作为妻子,成年后的阿米尔在索拉雅的爱意下感受到了从小就缺失的来自家庭的温暖,而也正是索拉雅以及索拉雅的爱和温暖使得阿米尔逐渐变得勇敢,敢于回顾过去,敢于完成对自己心灵的救赎。
比如,小说中对阿米尔妻子索拉雅的身世是这样描述的:索拉雅在年轻的时候因为叛逆和冲动,爱上了一个同样在美国的阿富汗人,并跟他私奔同居了一个月,后来被自己当将军的父亲拿着枪强硬地带回了家,而这件丑闻也导致无人向索拉雅提亲。而对索拉雅动心之后的阿米尔则勇敢请求自己的父亲去向索拉雅提亲,因为在他看来,他自己同样有着十分不堪的过去。索拉雅跟阿米尔的母亲一样也是一位教师,而她选择做教师其实是源于小时候教女仆认字读书所获得的成就感,索拉雅的这一经历使得阿米尔加剧了对哈桑的愧疚,因为他小时候只会愚弄哈桑。小说中描写的索拉雅十分贤惠,不仅细心照顾病重的公公,还积极鼓励阿米尔进行文学创作,重新感受到温暖与爱的阿米尔获得了救赎自我的勇气。这也是阿米尔在之后积极尝试联系哈桑一家的动力源泉,也让阿米尔认识到在犯错之后只有勇敢面对并积极弥补才能心安。
在《追风筝的人》这部作品中,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用十分平淡但不平凡的语句揭示了生活中的琐碎和人性中的卑微。只有当内心的勇敢逐渐取代了怯懦之后,才能实现对自我的真正救赎。整篇小说作者使用了象征手法来塑造阿米尔这一人物形象,借助“风筝”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小说中“风筝”见证了阿米尔的成长过程,经历犯下的过错,也见证了阿米尔的自我救赎过程。同时,也正是在“风筝”的带动之下,阿米尔才能逐渐成长,并实现了个人美好人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