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
摘要:《追风筝的人》是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所写的首部作品,是21世纪初美国非常成功的一部成长体小说。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过程。人物内心的认知发展对主人公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从认知发展入手,从情感认知、道德认知、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几个方面对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进行分析,从不同视角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认知 成长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117-02
《追风筝的人》是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所写的首部小说。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在少年时,阿米尔背叛并陷害了对他忠诚善良的仆人之子——哈桑,因此他的内心陷入了长久自责和痛苦中。长大后,阿米尔通过偶然的机会得知哈桑亡故,他的儿子深陷绝境,因此他排除万难解救了哈桑的儿子,真正找到了内心的救赎之路。这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一问世,便得到了文学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并且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这篇小说进行了分析,本文从认知发展的角度,从情感认知、道德认知、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几个方面分析小说主人公的成长,诠释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一、认知发展的基本概述
根据谢弗的观点,认知是指“人类获取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求知活动和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有助于人们理解和适应周围环境”[1]。文学作品往往比较关注认知内涵和认知过程中的顿悟时刻和巅峰时刻。优秀的成长小说往往以生动的、戏剧性的方式让时间和故事表现和促进人物的认知发展,使反映认知发展的时间成为成长小说的重要情节材料[2]232。通过分析,芮渝萍和范谊教授发现青少年成长的认知内涵在文学作品中主要反映在:情感认知、道德认知、自我认知、社会认知等几个方面。这几方面的认知发展同样是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成长所必需的。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深入分析《追风筝的人》的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
二、从认知发展角度分析主人公的成长
1.情感认知的发展促进了阿米尔的成长
情感认知是情感调节和自制的基础,他必然成为成长小说描写和表现的重要对象,小说主人公的成长必然要涉及他的情感方面的成长[2]237。《追风筝的人》着重描写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情感认知发展。阿米尔出生不久就失去了母亲,他是由父亲一手带大的。阿米尔对父亲的爱和依赖程度可想而知,他非常希望得到父亲的关注,取得放风筝大赛的冠军也是为了赢得父亲的赞赏。但是,阿米尔发现,父亲对他的关注远远赶不上对仆人的儿子——哈桑的关注多。比如,爸爸从来不会忘记哈桑的生日,专门请外科医生治好了哈桑的兔唇,等等。不满、嫉妒的情绪在阿米尔的心中不断积累,他会时不时地用一些小谎言来赢得和父亲独处的机会,甚至不惜用栽赃的手段迫使哈桑离开他的家,这一切的行为都反映出主人公在青少年时期情感认知发展不成熟,做出很多极端的事情,根源就是对爱的缺乏和渴望。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和父亲逃到美国生活。在那里,原本富有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父亲为了维持他们的生活和负担儿子的学费,不得不辛苦工作,最终病故。在他最后的时光里,阿米尔结了婚并能够支撑起这个家。此时的父亲发自内心地赞赏阿米尔,这时的阿米尔情感认知得到了发展,越来越能理解他的父亲。最后,在他得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时,情感认知得到了全面发展,真正成为一名有担当的成熟男子,可以用平常心看待父亲对哈桑的不同。情感认知的发展在阿米尔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道德认知的发展促进了阿米尔的成长
道德认知的内涵,简单地说就是明辨是非的知识和能力[2]240。青少年的道德成长是一个相对复杂又漫长的过程。《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用了快三十年的时间才真正完成了道德认知方面的成长。在十几岁时,阿米尔在阿富汗过着富足的生活,父亲是成功的商人,在当地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家里有仆人服侍。虽然他也算是善良懂事的孩子,但性格方面还有不足,道德认知水平不高。日常的生活中他好像把仆人的儿子哈桑作为自己的玩伴、好朋友,但当哈桑真正遇到危险的时候,阿米尔却不能挺身而出,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人侮辱,而自己更关心的却是风筝有没有受损。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对友谊的背叛。因此阿米尔的内心感到内疚,羞愧。但是,作为一个青少年,阿米尔没有办法得到别人的帮助,只能通过不断地折磨自己和哈桑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最终,阿米尔已经无法忍受再与哈桑共处一室,只能选择用栽赃陷害的办法逼走哈桑和他的父亲。这种行为使阿米尔的道德认知处在最糟糕的境地。随着与父亲逃离阿富汗到美国生活,阿米尔在新环境下反而觉得如释重负。在无法解决自己的内疚和羞愧的问题时,阿米尔只能选择把这种情绪埋葬,表面上生活正常进行,但实际上问题没有得到任何解决,阿米尔的道德认知没有什么发展。但在父亲去世后,在接到父亲好友的电话后,他知道自己面前有一条可以重新做好人的路后,阿米尔的内心开始出现了激烈变化,可以说他的道德认知真正开始发展起来。回到阿富汗见父亲的好友只是一种表面的说法,真正吸引阿米尔回去的是拉辛汗叔叔的话,一条可以成为好人的路。回到故乡后,阿米尔得知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而且已经被处死。他真正开始审视自己对待哈桑的感情。在知道他的儿子正在被人蹂躏欺负的时候,阿米尔的道德认知空前发展,他挺身而出,哪怕知道自己可能会被塔利班极端分子打死,依然不放弃救助那个可怜的孩子——哈桑的儿子,他的亲侄儿。在这一刻,阿米尔的道德认知完全成熟,无论是责任心还是正义感,无论是同情心还是自信自强的精神都达到了顶峰。这一刻也是这部小说的高潮部分。道德认知的发展促使阿米尔真正地成长起来。
3.自我认知的发展促进了阿米尔的成长
所谓的自我认知,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得认识期望和评价。成长小说描写的自我认知往往表现为人物通过他人这面镜子,反观自我身份、再深价值、自我独特性等,经过反思达到对自我个性、才能、需求、理想、地位、弱点等的认识[2]242。自我认知的发展有利于主人公自身的成长;主人公的成长对身边的人产生着影响。主人公阿米尔的自我认知的发展脉络比较清晰。在青少年阶段,阿米尔的自我认知度并不高,非常希望能够得到父亲的表扬,但由于各种原因始终很难达成心愿。由于没有遗传到父亲的优良基因,玩伴哈桑又处处强过自己,这使阿米尔变得嫉妒、不自信,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才能和需求;在看到哈桑被侮辱的时候,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救他,一直处在深深的不自信中。他努力在风筝比赛中获得冠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阿米尔也是一个可怜的孩子。阿米尔的自我认知发展是他和父亲在美国生活以后才开始的。首先,阿米尔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选择攻读文学专业。这虽然使父亲很失望,却能证明阿米尔自我认知的发展,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他希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其次,阿米尔在娶妻方面的坚持。阿米尔的妻子婚前曾经和别的男人私奔,后被父亲抓回来。这对信奉真主的阿富汗人来讲是绝对不可忍受的。她出身名门望族,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人上门提亲。阿米尔却没有嫌弃她。在发现自己喜欢这个女孩后,他坚定地恳求父亲为他提亲,并最终和她结婚。阿米尔的行为完全透露出在美国的全新生活下他的自我认知程度在不断发展。再次,阿米尔见到拉辛汗叔叔后得知哈桑的儿子深陷绝境时,他不再像以往那样遇事时趋吉避害,而是选择去营救孩子。这个做法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因为在当时塔利班极端分子已经统治了阿富汗。在这样的情况下去阿富汗是非常的危险的,很容易丧命。阿米尔却依然选择了回到故乡去救助那个孩子。由此可见,阿米尔自我认知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在面对困难时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有足够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客观分析,他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这种自我认知的发展源自在美国的生活和事业不断取得成就,而自我认知的发展促进了阿米尔整个人的全面成长。
4.社会认知的发展促进了阿米尔的成长
社会认知包括习俗、道德、法律、权利、政治、社区、学校、宗教、制度、历史、种族、人际交往能力[2]246。对社会的认知是青少年成长的基本条件。青少年阶段的阿米尔对社会的认知并不多,更谈不上深刻。父亲的地位使得阿米尔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生活在温室里的小花,对社会的认知极其有限。因此,当他们坐着偷渡车逃走、遇到苏联士兵的刁难、父亲要挺身而出时,阿米尔能做的不是像父亲那样,而是让父亲不要插手。就像在他看到哈桑被欺负的时候不敢出头一样,青少年时期的阿米尔胆小懦弱。在逃亡的过程中,阿米尔的社会认知才开始不断发展起来,对世界的真实残酷有了新的认识。后来,父子俩在美国的窘迫生活使得阿米尔的社会认知进一步发展,让他逐步融入社会,从最初的遇事自保发展成为后来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不断地帮助其他人。在美国轰炸阿富汗后,“索拉雅和我开始参与到阿富汗的计划中去”“我过去从未如此热心,但当有个名叫卡比尔的被派往索非亚的前阿富汗大使打电话来,问我是否愿意帮助他进行一项医疗计划,我答应了。”[3]阿米尔的社会认知不断发展,促成了他人格的成熟。
三、结语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优秀的成长小说。在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过程中,认知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认知、道德认知、自我认知以及社会认知的发展都从不同角度促进了小说主人公的成长。这部小说内容跌宕起伏,内容深刻,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大卫·谢弗.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芮渝萍,范誼.成长的风景: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赵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