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越
摘要:自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逐步深化,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高校教学为切入点,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入手,分析批判性思维;介绍高校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对高校教学中学校决策层、大学课堂内容和课程设置体系应如何共同努力、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校教学 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001-02
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学习和接触的知识点呈现爆炸式增长,每一天都会接收海量的信息。如何筛选这些信息,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可以判断自己所学知识精确性、真实性、价值、性质的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人们不迷信、不盲从,明辨是非,不会陷入骗局中,理智地处理各类信息。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研究,始20世纪60年代,是在欧洲和北美逻辑学界兴起的致力于思维训练研究的学术运动。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大学课堂开始展开批判性思维教学,学校从训练学生思维模式入手,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尽管有关批判思维培养的起源较早,学者对批判思维的定义还没形成定论。所谓批判性思维,是英文“critical thinking”直接翻译来的。由于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在研究视角和范式上存在差别,其概念定义也不尽相同。教育学强调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哲学强调要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心理学要求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认知的发展能力。
批判性思维,主要包括思维能力和倾向两方面内容,理想型的批判思维由思维策略、技能和能力,由澄清、批判性想象、质询、探究等倾向组成。批判性思维是针对他人与自我思维模式和过程展开“去伪存真”的反思,以独立思考、分析、判断为基础,在不被他人思想和意愿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独立自主的分析、思考和评判的能力。[1]
二、高校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现代心理学相关研究证明:当代学生发展既不完全依靠外部客体,也不依赖于自身先天潜能,更多的是在人际交往和与人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地生成、批判和创新。从教育交往来看,学生和教师之间应当是“你”和“我”这种平等的关系,在对话和交往中应当要互相尊重,人格平等,在一个充满活力、自由民主的公共领域中完成交往活动。作为受教育者的高校在校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自己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形成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多元化发展,这一理念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目标殊途同归。
从批判性思维理论角度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时,教师不仅要重视技巧训练,更要帮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学会思考、敢于思考、勤于思考。[2]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个师生平等的关系环境中,与学生展开交流对话,倾听学生的想法,尽可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鼓励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独立自主地完成选择判断,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多考虑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过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得出相应结论。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教学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学校给予支持
若要在高校教学中融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学校需要在教室、师资力量、人力物力、实验室等方面给予支持。教师开展教学评价时,采用的方式也要有所改变。[3]现代心理学相关研究证明: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交往和对话中不断地批判、创新、生成,教育交往作为比较常见的交往形态,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确保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培养目标可以在高校教学中顺利完成,高校应当从改革现行学生管理制度和课程设置模式入手,在规章制度层面给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以一定程度的支持。例如,高校师资力量一直都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学校决策层应增强师资力量,尽可能避免师资力量不足影响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效果。
2.转变高校传统教学氛围
在传统高校教学中,受教学理念的影响,师生在教学地位上一直都是不对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绝对的“C”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述的各项知识点,不能主动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尊重和体现,只是以一个“被动者”的身份存在。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应当营造高校课程教学氛围,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引领者,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真理代言人”的身份转化为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学习引导者,由“上位者”转变为“合作伙伴”,在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成为一名引领者和促进者。[4]
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应该单单向学生培养训练微观思维能力,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自我思考和自我发现。从课堂层面看,教师不仅要培养思维技巧,还要帮助学生养成批判思维习惯,让学生学会思考、勤于思考、敢于思考。[5]因此,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出一种师生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氛围,让师生可以在一个民主、自由的空间中完成交流。这样一来,教学活动就不会同化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拥有公平发声的机会,鼓励多元化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高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观点,以理智的态度提出质疑,展开讨论。[6]与此同时,高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目光和思维能力,结合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展开接受性的学习、讨论。
对高校来讲,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教师只有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7]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有意识、主动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在尽量保护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上,创建更加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增长的课堂教学氛围。
3.调整课程内容设置
现阶段,高校课程体系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部分高校甚至还会“因人设课”,这种现行的课程体系会给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这一教学目标带来一定的影响。要想从根本上使当代高校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有明显提升,高校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革当前的课程教学体系。首先,有意识地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同常规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借助常规课程的教学工作,完成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多学科的基础上展开跨学科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批判思维能力。[8]
就批判思维能力来说,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从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将概念具象化处理,让学生从生活和已形成的知识结构中找寻相应的思考点,而后根据具象的概念发散思维进行思考,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抽象思維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发散思维思考中发现问题,找出自己无法独立理解的概念,通过引导和支持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经验和知识结构,配合网络资料的查阅来理解相应的概念和知识,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塑造批判性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用科学的方法把握当代教育工作在全球的发展趋势。高校教学中,决策层和教职人员可以从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调整课堂教学氛围、调整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入手,将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真正融入课程教学中,在帮助学生养成批判思维习惯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静.基于EFL教学有效性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1).
[2]仲伟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J].中学语文,2019(3).
[3]徐勇波.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校园英语,2019(10).
[4]郭丽,薛振华,郭媛.“慕课”背景下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6).
[5]张睿思.PBL教学模式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高级英语》课程教学设计[J].当代外语教育,2018(2).
[6]贺涟漪,秦月兰,汤珂.Mini Quest教学模式对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2018,24(12):1468-1471.
[7]孙福如,张雪松.初中物理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物理之友,2019,35(6):1-3.
[8]陈叶叶.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校园英语,2019(11).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