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王金花
摘 要:《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该书自2003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受到许多权威机构的推荐。小说中,作者通过运用风筝等多个具有文化隐喻的意象,着重从成长角度切入,深度剖析小说中的风筝这一意象,用第一人称,讲述主人公阿米尔的童年往事和进行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刻画了阿米尔内在和外在的成长经历,其对哈桑情感的回归也是文中人性的回归。为了更好地展现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作者多次使用风筝这一意象,并贯穿全文。风筝这一意象是一个多元隐喻的载体,发挥了重要的叙述功能,丰富了小说的精神维度,强化了小说的主题——救赎。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风筝;象征意义;成长;救赎
一、《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
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描绘了一个爱恨交织的世界,展现了残酷的社会变革,以及对人类永恒道德的追求。1965年3月4日,胡赛尼出生于喀布尔,他把20世纪60年代的阿富汗作为小说的背景,当时阿富汗经历了漫长的磨难和巨变。这部小说再现了饱受30年苦难的阿富汗,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脆弱无助,这些都围绕着阿富汗传统游戏——风筝比赛展开。风筝的放飞,也是作者美好愿望的放飞,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祖国的眷恋,促使人们回归到人性的良知和忠诚。
意象是人的感官反应、情感和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塑造人物形象和介绍主题的有效手段。它是审美的范畴,是客观的反映,同时也掺杂着主观的情感。风筝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经常出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在查尔斯·狄更斯1850年创作的《大卫·科波菲尔》一书中,迪克先生酷爱放风筝,这一风筝象征着主人公想逃离这个一成不变的世界。意象也经常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概念,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不同的风筝反映了主要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风筝作为小说的核心意象,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人性体验。它是主、客体的结合,一个意象经过多次重复,就可以转化为充满文学意义的符号。《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意象,在结构、叙事乃至精神维度上都具有突出的意义。象征主义的背后是一个丰富的文化实体,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存在与审美心理的共鸣。风筝在小说中有着不同的隐喻意义,承载着阿米尔在不同时期的性格发展。风筝意象是隐喻的多维载体,为风筝而战是民族勇气的表现,也是个体勇敢的实践。追逐风筝的过程,是一段救赎、自我升华的旅程。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绘主人公的成长史,进而揭示了一个民族的发展,以小见大。这不仅是一部关于人性回归与救赎的小说,也是一部充满教育意义的成长小说,具有重要的文学艺术价值。
二、《追风筝的人》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在小说中,风筝是一个具有丰富地域文化的象征,体现了当时背景下阿富汗的民族精神,为主人公的思想和人格发展营造了一种精神危机。此外,小说中还有大量的形象,如石榴树、弹弓、兔唇等。这些形象在整部小说中相互呼应,不断地丰富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石榴树这一意象,与其他意象交相呼应,形成对比。阿米尔父亲的房子北边的山顶上,矗立着一棵石榴树,上面刻着“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见证了他们童年时纯洁的友谊,同时也是阿富汗政治动乱前和平生活的写照。后来这段友谊被终止了,塔利班的权威也结束了,就像石榴树一样,“石榴树多年不结果子了”。
兔唇意象,在小说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胡赛尼把哈桑描绘成一个有着娃娃脸和兔唇的男孩,总是微笑着,这是哈桑的形象特征。26年后,阿米尔再次踏上了向善之路,他第一次和野心勃勃的阿塞夫战斗,结果阿米尔也有了兔唇,就像哈桑一样。兔唇是阿米尔和哈桑的共同特征,也是他们血缘关系的象征。小说结尾,“一个有着娃娃脸的男孩又出现了,他那兔唇般的微笑永远让他容光焕发”。轮到阿米尔对哈桑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三、从“成长小说”角度剖析风筝的象征意义
(一)风筝在阿米尔不同成长时期的象征含义
1.幼年:自由、友谊、父亲的认可
在阿富汗,追風筝被视为民族中勇敢者的游戏,它是冬天最重要、最激动人心的活动。孩子们喜欢放风筝比赛,因为“规则很简单:没有规定”。风筝代表了自由,风筝比赛也象征着父亲的认可,阿米尔和父亲之间的冷漠由来已久,有了风筝比赛,他的父亲会更加关注自己。为了赢得比赛,阿米尔需要哈桑的帮助,当地人都知道,哈桑很会放风筝。当阿米尔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他的父亲告诉他哈桑是他的好兄弟。从此,他们成了亲密的兄弟,无论走到哪里都形影不离。风筝见证了他们的友谊,风筝也是阿米尔和哈桑友谊的象征。
2.青年:自私、嫉妒、背叛
人无完人,我们都会犯错,更不用说一个缺乏父爱的年轻人了。我们看到了阿米尔的自私,同时也看到他自私下的痛苦。阿米尔与父亲的喜好不一致,相反,父亲在哈桑身上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阿米尔对父亲的占有欲激发了少年的嫉妒之心,风筝在这里是嫉妒的象征,他嫉妒父亲对哈桑好。
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阿米尔并没有去救哈桑,而是以哈桑为牺牲品把蓝风筝抢回来。“我逃跑是因为我是个懦夫。我害怕阿塞夫,害怕他会对我做什么。”这段内心独白揭示了他没有救哈桑的原因,因为他的懦弱,他的自私,也为了垄断父亲的爱。风筝比赛的描写将阿米尔的自私和懦弱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友谊也因背叛而开始破裂。
阿米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憎恨自己的懦弱,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让阿米尔陷入沮丧、内疚和自责之中,却无法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因此,他对父亲撒谎,赶走了哈桑。这里,风筝是一种背叛的象征,可以看作是一种罪恶。
3.中年:成熟与救赎
生活环境的变化给人物性格带来一定的影响,也是为阿米尔未来的救赎做铺垫。在美国不同的生活经历,让阿米尔对生活和成长有更多的理解,这也是他性格和精神旅程的转折点——从一个在父亲庇护下的懦弱小男孩,成长为一个独立成熟的成年人。
拉辛汗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意味着阿米尔救赎之旅的开始,让他从过去的错事中得到治愈。他克服了自己的懦弱,救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成为了父亲所期望的真正男子汉。阿米尔第一次和哈桑放风筝,那是一段痛苦的记忆;阿米尔再次和索拉博一起追风筝,它给阿米尔带来了苦乐参半的回忆,他大声喊着哈桑对他说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和索拉博一起放飞风筝,象征着幸福、和平,是一种救赎和成熟。
(二)风筝作为人生启蒙与自我和解的象征
广义上说,象征是指可以暗示其他事物的事物,作为一种文学手段,长期以来被不同的诗人所使用。作者在《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中运用了许多意象来进一步说明主题。毫无疑问,风筝是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之一。风筝不仅出现在标题中,且贯穿全文,使文本结构完整。同时,作者以风筝作为故事发展的线索,贯穿主人公的成长,从天真的童年,到少年,到中年。作为一名作家,胡赛尼无疑是成功的,他运用象征这一文学手法创造了一个风筝形象,很好地描绘了阿米尔的成长经历,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四、结语
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是想象中的情感意象和意义,《追风筝的人》很好地完成了这项艺术任务。尤其是风筝这一形象,不仅在小说语境中调动了冲突因素,强化了冲突的效果,更有助于塑造人物的个性。在某种程度上,胡赛尼的成功在于风筝的象征意义和成长视角的有机结合,风筝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的文学艺术和人文关怀。优秀的作家不是心里只有哪一个民族,而是心系整个世界。对于读者来说,探索小说中风筝的象征意义,不仅是对所传达的思想,更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更深层次的探索,或许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胡赛尼的作品能够让读者感到,阅读一本好书就像与高尚的灵魂对话。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小说中找到了自己成长的影子,在生活中,对“成为一个好的人”有了更多的启示。虽然小说的角色有着令人心碎的、挣扎的、矛盾的情感,但最终都走向美好,且在小说的最后一页被翻过去很久之后,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丁守怡.探析《追风筝的人》的成长小说特征[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蒋晓庆.救赎中的成长: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D].扬州大学,2010.
作者单位: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