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书

  • 晚清官书局刻书的机理与路向
    书局 金陵书局 刻书 洪汝奎关于金陵书局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同治十三年(1874)莫祥芝、甘绍盘修,汪士铎纂的《同治上江两县志》,光绪六年(1880)蒋启勋等续纂的《续纂江宁府志》以及光绪十六年(1890)江南书局编刊的《江南书局书目》是较早对书局概况及刊刻书目有所记述的珍贵史料。20世纪30年代以后,围绕金陵书局的研究更加系统,1930年时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的柳诒徵发表《国学书局本末》一文,对金陵书局的发展沿革、局务、局本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述,为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3年1期2023-06-26

  • 刻书情况看明代中央集权的强化
    政治动因,明代的刻书情况之所以呈现出不同于他朝的特点,与明代高度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密切相关。1 从经厂刻书看明代中央集权的强化1.1 内府、司礼监与经厂的关系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内府(皇宫内廷)设置二十四衙门,用以统率宦官为皇帝服务,后来承担明代内府刊印书籍之责的司礼监便于这一时期设立。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对前朝宦官干政之弊深恶痛绝,所以严令禁止太监读书识字。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铸造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悬挂于宫门之上[1],因此,司礼监在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2年12期2023-01-20

  • 清代广东私家刻书群体探析
    的合力推动,私家刻书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发展较快。经济繁荣、文化多元,催生了丰富的文化成果,再加上文化交流的深入,北方大量稿钞本流入广东,为广东私家刻书提供了刊刻的稿件来源,极大地促进了广东私家刻书的发展与繁荣。清代广东私家刻书群体主要有文人学士、富商巨贾、藏书大家等,由于各自的身份、社会地位不同,不同的刻书群体从事刻书的目的也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体现出了崇高的人文情怀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清代广东出版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唐代雕版印刷术发明后,我

    文化产业 2022年36期2023-01-10

  • 明代安徽刻书地理分布及成因探析 ——以《古今书刻》为例
    50000)安徽刻书业历史悠久,唐大和九年(835年)淮南道就已经开始了私印历书的活动,“剑南、两川、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1]。到宋元时期,安徽刻书出版业持续繁荣,据《安徽省志:出版志》的不完全统计,宋元时期安徽地区刻书近150种,数量众多,种类丰富[2]。明代是安徽刻书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彼时安徽地区属于南直隶,刻资取于国库,是以敬献朝廷、欣赏收藏为目的,各府、州、县署和官学及官立的书院刻书用料上佳,刊刻精细,多名版善本。尤其是在隆庆、万历之后,徽

    黄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09-30

  • 《各省官局书目》史料价值探析*
    名官书局的大部分刻书及销售价格,是研究晚清官书局的重要出版史料。然而,目前学界还较少关注到这本书,其史料价值未得到发掘。有鉴于此,笔者试图对《书目》的刊印过程和基本内容进行介绍,并对其史料价值进行分析,以供学界研究之用。2 《书目》刊印缘由与基本内容2.1 《书目》的刊印缘由由贵州官书局刊印的《书目》共一卷,是天津严修在贵州担任学政期间根据天津直隶书局编印的《直隶津局运售各省书籍总目》[2](以下简称《总目》)底本进行翻刻而成。天津直隶书局是以发售各省官刻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2年6期2022-06-09

  • 浅谈毛晋诗歌中的藏刻书活动
    为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同时还是一位诗人,其诗歌创作研究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其诗歌创作中多有涉及藏书刻书活动,不仅提供了毛晋藏刻书来源、藏刻时间及友人交游等相关信息,与汲古阁题跋相互佐证,而且还补充了汲古阁藏刻书资料。这对全面研究汲古阁及毛晋有着重要学术意义。【关键词】 毛晋;诗歌创作;藏书;刻书毛晋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人们关注与研究重点一直聚焦于其藏书刻书活动之上,但作为虞山诗派的重要人物,毛晋广泛而丰富的诗歌创作也不容忽略。毛晋诗歌内容较为

    今古文创 2022年7期2022-03-02

  • “诗书并驰可终古,岂止唐世论不刊”* ——明清以来江苏私家与坊间刻书的发展
    。至于宋代,雕版刻书开始兴起,作为一种新兴的书籍出版事业,在快速发展中,逐渐形成官府刻书、私家刻书和坊肆刻书鼎立的生产格局。明、清时期,雕版刻书走向鼎盛,苏州、南京等城市成为全国的刻书中心之一。1 明代江苏私家刻书与坊肆刻书之盛据《明史》“食货五·商税”记载:“明初务简约,其后增置渐多,行赍居鬻,所过所止各有税。其各物件析榜于官署,按而征之。惟农具、书籍及他不鬻于市者勿算,应征而藏匿者没其半。”[1]此即所谓明初“书籍、田、器不得征税”之令。虽然其中有两点

    图书情报研究 2022年3期2022-02-18

  • 解梁书院清代刻书
    现了教学、藏书、刻书、祭祀等主要活动功能的划分,书院分为东中西三院,三院互通,各院都是三进式院落。其中,西院为教学区;中院为藏书、刻书、休闲区;东院以厨厩蔬圃等饮食保障为主。正门位于西院北侧。西院东北建有文昌阁,东院东南建有魁星阁,两阁呈对角线遥相呼应。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解梁书院被改制为解州中学堂,即现在的解州中学前身

    晋图学刊 2022年2期2022-02-08

  • 披沙简金 集腋成裘
    寿所著《福建历代刻书家考略》(中华书局2020年版)付梓出版,真乃学界一快事。这部上下两册,共计80万字的著作一经推出,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早在宋代,福建就是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以建本为代表的闽刻图书对中国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展都发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书收录福建历代刻书家共812位,侧重于将刻书家的生平事迹与其刊刻本的地点、刊刻本的年代结合起来,进行考证辨析,纠正了不少以往研究中的误判,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效。书中胜义迭出,披沙简金,往往见

    学术评论 2021年3期2021-09-23

  • 明代晚期戏曲刻本繁荣原因探析
    晚期;戏曲坊刻;刻书摘 要:文章介绍了明代戏曲坊刻本的内容和特点,分析了明代戏曲坊刻本传播的影响因素,探讨了明代晚期戏曲刊刻出版繁荣的原因,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8-0091-04明代戏曲的刊刻、印刷、出版直到明代晚期才逐渐增多,晚明之前,由于戏曲刊刻受朝廷的限制,戏曲创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1],致使戏曲刊刻出版发展缓慢。有关明代戏曲刻本的研究,学术界是比较关注的,相关研究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1年8期2021-09-18

  • 马冈村女子刻书文化活化的美学价值探微
    值。在中国悠久的刻书印刷史上却有个鲜见的现象,马冈村特有的女性刻书打破了男性刻工长期垄断的局面,构成刻书史上多姿多彩的景象。同时,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中也包括了刻书文化,然而雕版刻书的风格风貌体现着那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民风民俗情况,也显现出当时的社会年代气息。一、刻书文化的美学思考正所谓一方水土滋长着一方的文化,培育出一方的经济,成就了一方社会。“老物件”不但是个有回忆的故事,而且是当时时代的符号,其有很多文化的内涵学问能解答我们埋在内心错综复杂的问题。其

    大众文艺 2021年4期2021-03-30

  • 晚清时期私家刻书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晋商家刻为中心的考察*
    30006)私家刻书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私家刻书成为仕宦学术家族的“特权”,商人群体的私家刻书实践较为少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私家刻书的发展和出版主体的下移。值得注意的是,变革性的转折出现在明清时代。随着明清科举政策变迁、商品经济发展,徽商[1]、晋商等明清商帮积极参与私家刻书实践,打破了商人群体在中国古代私家刻书领域的长期沉寂局面。以清代晋商为例,祁县何家、榆次常家、太谷赵家、灵石杨家等商人家族在私家刻书方面取得了颇值称道

    图书馆 2021年2期2021-03-12

  • 近四十年古代书院刻书问题研究综述
    近四十年古代书院刻书问题研究综述李福言(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书院刻书问题是书院史研究和版本文献研究共同涉及的问题。近四十年来,不少学者对书院刻书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呈现出维度上时间(宋元明清)和空间(北方、南方、西南、西北)兼有,方法上宏观概述与微观考察兼顾,文献考证与计量统计兼并,内容上溯源与考流兼重等特点,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书院刻书;学术史;研究综述书院刻书问题是书院史研究和版本文献研究共同涉及的问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1-07

  • 刻书藏书蔚然成风
    会闲置着。晚明的刻书、出版行业十分发达,仅从江苏地区从业者的规模上便能一窥该行业的兴盛。在今天留存的明代刻书中,除却大家熟悉的内府刻书和藩府刻书,最具规模的当属家刻本。明代苏州府藏书家藏书刻书在全国首屈一指,明代胡应麟曾云:“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帙类书,成荟萃焉……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其精吴为最”。明中叶以后,私人刻书渐多,如正德十六年(1521年)苏州陆元大据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的建康“郡斋本”《花间集

    中国收藏 2020年12期2020-12-21

  • 艺术乡建展馆之马冈村刻书文化研究
    藏书的发展,雕版刻书文化才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刻书文化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它的风格面貌反应着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文化风尚。在漫长的中国刻书印刷史上,马冈村特殊的女子刻书是个鲜见的现象,打破了男性刻工长期垄断的局面,构成中国刻书史上多姿多彩的一页。但是由于我国城市经济不断发展,伴随着印刷行业的兴起,传统木刻雕版印刷早已被淘汰,刻书工艺因得不到重视及无人继承,导致马冈村的“特色文化”逐渐没落,甚至失传。经济模式的形态也逐渐从雕

    流行色 2020年6期2020-11-27

  • 宋代廖莹中世彩堂刻书研究
    要:廖莹中世彩堂刻书以精美著称于世,以“无上神品”赞之。世彩堂得名于廖刚的御封堂名,廖莹中建世彩堂,专事刻书,所刻的韩、柳文集、《九经》等书,翻刻的书法字帖,不仅外观精美无比,内容校勘上也始终贯彻尽善、精审、以便学者的严谨态度,取得了斐然的刊刻成绩,在中国历代私家刻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关键词:廖莹中;世彩堂;刻书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繁荣时期,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并发展成熟,随之而来的是私家刻书和藏书事业也逐步兴盛。其中廖氏世彩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廖

    文存阅刊 2020年19期2020-11-09

  • 为什么把受骗吃亏叫作上当
    位学者,精力都在刻书、藏书上。王氏家族的人认为王锡祺一定收益良多,才有钱用在刻书、藏书上,十分嫉妒,于是將自己家里的东西都拿到当铺里去典当,要价比实际高很多。当铺的伙计一看股东们亲自来典当,不敢驳回,只好如数给付。一来二去,当铺的资本渐渐就被抽空了,只能宣告破产。清河人为此编了顺口溜:“清河王,自上当。”讽刺王氏家族自己上当铺典当。从此之后,民间就把受骗吃亏称为“上当”。晓晓竹摘自《作文评点报》

    意林·少年版 2020年17期2020-10-12

  • 建阳刻书的辐射效应∗
    书之府”之称,所刻书籍“上自六经,下及训传,农桑牧医、居家必备无所不包”[1]38。清代福建学者陈寿祺云:“建安麻沙之刻盛于宋,迄明未已。四部巨帙,自吾乡锓板以达四方,盖十之五六。”[2]可见建阳刻本发行量之大,传播影响之深远。由于刻书从业者众多,地理位置优越,传播面广,建阳刻本从八闽地区发源,进而辐射到全国乃至国外。一、建阳刻书对福建地区的辐射效应两宋时期,全国刻书官刻、家刻、坊刻三大系统均已形成。福建地区刻书以建阳为中心,而建阳的刻书以坊刻为主,官刻、

    艺术百家 2020年6期2020-06-18

  • 宋代出版业的历史贡献
    图书的典范。宋代刻书业在我国出版史上承前启后,宋代雕版印刷的繁荣不仅促进了宋代五大刻书中心的形成,还促进了雕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宋代出版管理水平的提升。宋代的版印传媒作为当时最先进的文化传播媒介,为宋代文化的登峰造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关键词】宋代出版业;刻书;繁荣;文化;贡献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和广泛运用为出版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北宋国子监刻书一枝独秀,到南宋书坊刻书的全面兴盛,宋代的印刷出版事业迅速发展壮大,雕印出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无论

    新闻爱好者 2020年4期2020-05-15

  • [美]贾晋珠著《谋利而印:11至17世纪福建建阳的商业出版者》简介
    ”的情况,以及所刻书籍的种类。第五章《明代的建阳出版业》,主要探讨建阳刻书在明中期的复兴,著名出版家族,以及官府参与出版业的情况。第六章《明代的建阳本》,比较了明代建阳刻本在外观、种类方面与宋元刻本的区别,兼及其在清代的消亡。书末另附《宋元时期建阳本选录》等附录三种。本书以刻书世家编纂、刻印、销售书籍的文化与商业活动为中心,描绘了从北宋末至清初福建建阳地区书坊刻书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古代的刻书中心需具备两个条件:刻书所需自然资源充足,地理位置在重

    国际汉学 2019年4期2019-12-17

  • 来集之的文化贡献
    文从来集之的著书刻书、戏曲创作及归隐倘湖后对乡邦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论述来集之的文化贡献。关键词:来集之 刻书 戏曲 乡邦文化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8-0-02来集之(1604—1682),初名伟才,又名镕,字元成,号倘湖,人称倘湖先生,浙江萧山(今长河街道)人,明天启崇祯间内阁大学士来宗道之子。自幼勤学,博通经史,擅诗词、古文及戏曲。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安庆府推官,累官太常寺少卿、兵科左给事中

    中文信息 2019年8期2019-08-31

  • 石叠山房刻书考略
    山房:西亭书院;刻书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3-0017-05李宗枢(1497-1544),字子西,号石叠,陕西富平人,嘉靖二年登进士第,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宗枢为明代中期关陇文人群体中的重要一员,他曾师从关中大儒马理和南大吉。嘉靖十七年夏五月,胡缵宗为马汝骥《西玄集》作序,其中对当时关陇文人群体的盛况有所描述:“明兴,先进文质彬彬,尚矣。弘治间,李按察梦阳谓诗必宗少陵,康殿撰海谓文必祖马迁

    西部学刊 2019年2期2019-04-02

  • “明人刻书而书亡”发覆
    文学院)“‘明人刻书而书亡’,这是清朝人对前朝刻书的一个总评。”[1]清人的这一论断影响甚大,以致后来不少版本学家据此否定明朝刻书,如张舜徽先生在《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中说:“明代刻本存在的缺点,至为严重。”[2]实则“明人刻书而书亡”这一论断有再思的必要:清人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这一论断?明人刻书果真那么糟糕?以清人的刻书对比明人的刻书,清人的刻书成绩必定胜过明人?这里涉及版本学上判定一朝一代刻书的两层问题,即事实上的刻书优劣与历史建构维度的刻书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年11期2019-01-19

  • 金华古代藏书与刻书浅论
    :浙江古代藏书和刻书发达,在中国藏书、刻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有“小邹鲁”之称的金华(文章中指婺州、金华府),其藏书、刻书亦颇丰。自南宋以后,金华的私人藏书、书院藏书、寺观藏书及公家藏书等发展迅速,刻书业颇具规模,对金华地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金华;婺州;藏书;刻书1 金华古代藏书概况最早的金华私人藏书家的记载是在宋代。在这以前,整个浙江私人藏书家很少,主要是因为先秦以竹简木牍为书,两汉以竹简、缣帛为书,书籍流传甚少,私人藏书也就十分困难。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7期2018-06-27

  • 嘉业堂刻书浅论
    ]。本文从嘉业堂刻书的特点、格局和目的入手,对刘承干刻书作一简单梳理。一、“刻书之事,全赖讨论”刻书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经过勘校、制版、刊印等众多程序,非一人之力能够完成,需要各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尤其是底本勘校、稿本鉴定、价值评估等环节,需要勘校人具有十分深厚的功底,更加需要群策群力,因此缪荃孙给刘承干提出了“刻书之事,全赖讨论”的意见。刘承干聚书、刻书之时正是中国政权更迭、社会新旧交替转型之时。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四方衣冠旧族”为躲避战乱,争相迁

    浙江档案 2018年6期2018-01-24

  • 浅谈南宋时期建安余氏的刻书事业
    所刻的书籍为宋本刻书中的佼佼者,一直为海内外所珍藏。其中“九经”在宋代即以善本闻名。根据现有的资料可知,对南宋建安余氏的刻书业研究有所涉猎的,有肖东发教授的《建阳余氏刻书考略》、林申清的《宋元两代建阳余氏刻书述略》以及山人的《图书出版世家——建阳余氏》。现在关于南宋福建地区的刻书业的研究多集中于麻沙本或者是建安余氏的刻书研究。关键词:南宋;建安余氏;刻书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说道:“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而闽中尤以建安为最,建安尤以余氏为最。”而在余氏刻书

    卷宗 2017年16期2017-08-30

  • 论元代儒学刻书
    若群摘 要:元代刻书对宋代刻书有所继承和发展,展现出自己的风格。元代各路儒学刻书更是历代刻书的特有现象,本文旨在探索元代各路儒学刻书的社会背景、刻书方式、刻书内容,并分析其刻书特点。关键字:元代;儒学;路;刻书刻书是元代图书出版的主要途径,官方刻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由中央机构刻印,二是由中央各部门、地方政府机构通过行政命令颁下到各路儒学刻印。儒学,元代政府在各路、府(州)、县等各级行政区设立的地方学校,分别称为路学、府学、州学、县学。因传授学习的内容

    卷宗 2017年9期2017-07-07

  • 论元代儒学刻书
    摘 要:元代刻书对宋代刻书有所继承和发展,展现出自己的风格。元代各路儒学刻书更是历代刻书的特有现象,本文旨在探索元代各路儒学刻书的社会背景、刻书方式、刻书内容,并分析其刻书特点。关键字:元代;儒学;路;刻书刻书是元代图书出版的主要途径,官方刻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由中央机构刻印,二是由中央各部门、地方政府机构通过行政命令颁下到各路儒学刻印。儒学,元代政府在各路、府(州)、县等各级行政区设立的地方学校,分别称为路学、府学、州学、县学。因传授学习的内容多为

    卷宗 2017年7期2017-06-06

  • 区域刻书研究的典范之作 ——评唐桂艳《清代山东刻书史》
    100)书评区域刻书研究的典范之作 ——评唐桂艳《清代山东刻书史》江 曦(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100)《清代山东刻书史》收录宏富、著录准确、体例完备、总结精当,很好得梳理了清代山东刻书的面貌,是编纂区域出版史乃至全国出版史的典范之作,对于提升山东的文化史地位、推进清代刻书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清代山东刻书史 区域刻书 出版史印刷术是我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它改变了以往文献靠手钞流传的局限,便利了人类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7年6期2017-04-12

  • 宋代眉山刻书及其兴盛原因
    001)宋代眉山刻书及其兴盛原因张若群,李景文(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四川是我国雕版印刷技术最先成熟和发展起来的地区之一,在南宋中期,眉山成为四川刻书的中心。眉山刻书数量庞大、种类很多,其中有官刻、家刻、坊刻,尤其是官刻影响深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刻书体系。眉山地区经济发达、造纸业技术先进、文人骚客甚多,当地政府对刻书事业大力支持,再加上当地有刻书的历史传统,这一切为眉山刻书的兴盛提供了支撑。宋代;眉山;刻书;兴盛原因在宋代,四川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2017-03-12

  • 江西豫章书院书文状况概说
    豫章书院;藏书;刻书;讲习录;学约十则;五种遗规自唐至清末,江西共建有书院986所,占中国古代书院总量的13.5%,高居全国首位。江西古代书院的繁盛推动了刻书、藏书和著书作文的发展。江西豫章书院自南宋建立之始,便开展了校勘、目录、典藏、书刻等工作。南宋端平年间,李燔、饶鲁复建豫章书院,即效仿白鹿洞书院藏书之例,收藏了《诗》《书》《易》《左传》《论语》《孟子》等经文,刻印了《九经疏》等书籍。豫章书院书文刻印传统从南宋一直延续下来,至元时已有较大的发展。据光绪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10期2017-02-10

  • 浙江绍兴奎照楼刻书初探
    庄,关于它的藏书刻书事业,史料很少提及,现就浙江图书馆所见资料及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上的信息,结合史实,对其刻书内容、特色作一初步探究。关键词:绍兴 奎照楼 藏书 刻书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7-0057-01绍兴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底蕴深厚。7000多年前,绍兴就有人类活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公元1130年,宋高宗赵构取“绍祚中兴”之意,升越州为绍兴府,并于次年改元为绍兴元年,绍兴由此得名。绍

    中文信息 2016年7期2016-05-14

  • 桐城方氏家族刻书述论
    )桐城方氏家族刻书述论黄晶,沈志富(安庆师范学院,246133)摘要:作为清代桐城五大世家之一的方氏家族,不仅在文学与思想造诣上声名远扬,在家族刻书领域亦颇有建树。文章通过整理以方文、方以智、方苞为代表的桂林方和以方东树、方宗诚为代表的鲁谼方的家族刻书成果,分析总结了桐城方氏家族的刻书特点、繁荣原因及文化成就。关键词:桐城派;清代;方氏家族;刻书在中国历代刻书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者多为私家刻书。私家刻书源起唐代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两宋时期规模和技术都达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6年2期2016-04-14

  • 明代山西藩府刻书述略
    )明代山西藩府刻书述略韩敏1,孙丽娜2(1.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湖北武汉430074;2.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北京102600)明代宗藩政治上享有特权,又不习四民之业,经济上享有优厚待遇,文化上受名师教育,人才辈出,同时藩府内藏书甚多,为从事刻书事业提供了充足条件。山西藩府刻书精美,质量上乘,今可考者六十余种,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文献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在山西文化史和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从技术层面和经济层面来看,山西藩府刻书也存在一些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04-03

  • 纲目相彰,史论并见 ——评秦宗财《明清文化传播与商业互动研究:以徽州出版与徽商为中心》
    41002)徽州刻书历史悠久,经宋元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徽州刻书闻名全国,不断发展壮大而成为全国刻书业的领军,涌现出大批优秀成果。秦宗财博士所著《明清文化传播与商业互动研究:以徽州出版与徽商为中心》,在传播学视角下考证了明清徽州出版的特点与影响,揭示了明清文化传播与商业经济互动的内在机制,既是一部研究价值高的徽学著述,又是一部优秀的研究文化传播之著作。文化传播;徽商;徽州出版;明清时期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编辑出版历史,为世界文明创造了大笔的宝贵财富。明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6年5期2016-03-20

  • 试论五代十国时期刻书的启创性意义
    试论五代十国时期刻书的启创性意义刘耀(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五代十国时期,雕版印刷逐渐从民间进入官府,由民刻走向官刻。家刻本蓬勃兴起,坊刻本继续发展,国子监雕印儒家经典,雕版印刷的三大系统——官刻、私刻和坊刻逐渐形成。五代十国《九经》雕版印刷五代十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处在唐、宋两个封建大一统王朝间的大分裂时期。五代前的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诸多方面均有着伟大建树,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顶峰,十国后

    文教资料 2016年4期2016-03-16

  • 古代山东书籍文化略论
    键词]书籍文化;刻书;阅读[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2 — 0096 — 02山东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来人文荟萃,杰出人物不胜枚举。与此同时,山东亦是名副其实的文献之邦,据统计,自先秦至清末山东先贤的著述达1万种以上。古代山东人民爱好刻书、藏书、读书,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书籍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影响着政治、社会生活,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山东人的内在性格与精神品德。本文试简要

    理论观察 2016年2期2016-03-04

  • 异曲同工:中外两种明代藩府刻书研究成果比较
    中外两种明代藩府刻书研究成果比较宋光宇,何朝晖中国学者陈清慧的《明代藩府刻书研究》与法国学者热罗姆·凯卢埃甘的《为声望而刻书?明代藩府出版业和出版物》均是研究明代藩府刻书的成果。陈清慧主要利用文献学方法研究藩府刻书的概况以及藩府刻书在内容、时间、地点上的规律,着眼点在于物质形态的“书”;凯卢埃甘从书籍史角度,将藩府刻书置于宗室的社会和文化史大环境下,围绕藩府刻书的动因、来源、过程、主体、流通等论述。文章比较两书,以管窥中外学者在藩府刻书研究上的同异。明代宗

    图书馆论坛 2016年9期2016-02-13

  • 清代安徽私家刻书
    院)清代安徽私家刻书考张守卫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清代安徽地区私家刻书地域广、人数多,规模大、技术精,是安徽历史上刻书较为发达的时期。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现采取考证的方法,就清代安徽私家刻书情况、发展特点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清代安徽私家刻书之成就。清代;安徽;私家刻书清代是安徽地区私家刻书最为发达的时期,刻书地域之广、刻书人数之多,刻书规模之大、刻书技术之精都远超前代。除著名的徽州私家刻书之外,宁国、太平、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6年10期2016-02-13

  • 集徽州出版著述之大成 ——《徽州刻书史长编》评述
    大成 ——《徽州刻书史长编》评述□文│ 张志强中国历史上的徽州,风光旖旎,人文荟萃,徽商经营有方,财力雄厚。徽州人崇尚教育,热衷科举,醉心学术,喜修族谱,爱建祠堂,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文化。基于地域而形成的徽学,被誉为是与敦煌学、藏学比肩的显学。孜孜于徽州刻书研究30多年的徐学林先生,在《徽州出版史叙论》《徽州文化大全・徽州刻书》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的《徽州刻书史长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为徽学研究献上一份厚礼。内容详尽,对徽州刻书史做了完整梳

    中国出版 2016年8期2016-02-13

  • 清代安徽官方刻书
    9)清代安徽官方刻书考●张守卫,吴松松,陈虹羽(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39)安徽;清代;官方刻书;考证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现采取考证的方法,就清代安徽地区的官方刻书情况、发展特点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清代安徽官方刻书的成就.有清一代,在内府刻书的影响下,地方府州县衙署及其附属机构亦刊刻了许多典籍.现仅就安徽地区,有文字记载和版刻传世的官方刻书机构刊刻的图书及其特点考述如下,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1 官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年10期2015-02-12

  • 宋代福建刻书及兴盛原因
    要] 在概括宋代刻书体系和部分刻书中心的基础上,着重对宋代福建刻书进行研究。宋代福建刻书的三大体系在时间、地域和发展程度上并非齐头并进,建阳坊刻成为福建刻书的重要代表。南宋福建经济繁荣、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是其刻书业兴盛的重要原因,而数量众多的文人、刻书家和刻工队伍则为福建刻书最终走向兴盛做出了最为直接和重要的贡献。政治外交孱弱的宋代,在文化科技方面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刻书就是其突出表现之一。刻书业在宋代达到全盛。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到南宋

    中国出版 2015年14期2015-01-30

  • 明代吴县私人刻书论略
    院)明代吴县私人刻书论略程体壕 邢钺莉(延边大学人文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明代是我国图书出版的繁荣时期,隶属于苏州府的吴县在明代刻书家名人辈出,刊刻不少精美的图书。本文在引述明代吴县私人刻书兴盛的背景基础上,对明代吴县私人刻书加以考述,并揭示其社会文化影响。明代 吴县 私人刻书 版本中国文化能源远流长,与书籍的保管和传播密不可分。在印刷术发明前,书籍的传播主要靠手抄,这极大地限制了书籍的大量流通。唐代印刷术发明后,许多书籍开始被大量复制,广为传播。到明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期2014-12-11

  • 浙江女性藏书家对文化发展与传承的杰出贡献
    ,因藏书而抄书、刻书、编书,又在藏读书中获得了更多学识、提高了素养。她们或引领女性编刻女性文集,或为女性撰写画学著作之先驱,或在鉴赏史上留下了划时代一笔,或保护藏书,弘扬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文化使命,或将才女文化、书法文化发扬至海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亮丽的风景线。关键词 女性藏书家 刻书 编书 文化传承 浙江省分类号 G259.2The Contribution of Female Bibliophiles of Zhejiang Province to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4期2014-07-02

  • 明代内府刻书机构探析
    出版史上,明代的刻书,无论规模之巨、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皆远迈前代不知凡几。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府到坊肆,无不盛行雕造。其中,官府刻书层面上,内府刻书与国子监刻书、藩府刻书三足鼎立是最为显著的特征。作为中央政府的出版机关,内府刊刻了大量的明代诸帝所主张的儒家道统之书以及皇帝的诰、训、律、戒、鉴、忠、孝图籍,实际上成了以出版统治者主导的政治、意识形态书籍为主的“官方出版社”。但是当人们提及内府刻书时,往往想到的就是司礼监刻书或者经厂刻书。事实上,除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3-24

  • 湖南刻书概述
    目前有关中国古代刻书及中国古籍版本等书史专著甚多,但其中很少有论及湖南者。究其原因,一则湖南古代刻书确实不如江、浙诸省,二则很少有人进行湖南刻书研究,很多湖南刻书史料不为人知,因而导致湖南刻书亦不为人所重。1 宋元二代湖南刻书概述中国古代雕板印刷起源于唐,成型、发展于宋。北宋时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称“天下印本以杭州为上”,其中提及杭州、四川、福建、汴京四处刻书及各自优劣。南宋时,汴京刻书衰落,但杭州、四川、福建终宋一代,皆为当时刻书中心。现存中国宋元刻本

    图书馆 2014年2期2014-02-12

  • 从徽州刻书看明清文化传播地方互动*
    徽州地区均属国内刻书繁荣地区,两地刻书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表现出较强的互动现象,尤其是徽商对这种互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于这种互动现象,陈学文、陈修英、范金民、刘尚恒、徐学林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谈到了徽州书贾、刻工在江南地区从事图书贸易、刊刻等活动,论及了徽州版刻风格、徽商(包括徽州书贾)、徽州刻工对江南地区的影响。但限于研究的视角或侧重点,其研究的深度不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这种互动现象加以探讨。一、明清徽州刻书的发展徽州刻书在明代中叶

    中国出版 2014年12期2014-02-04

  • 取精用宏 所成必美——《鲍廷博藏书与刻书研究》读后
    的《鲍廷博藏书与刻书研究》(黄山书社2011年5月版,以下简称《研究》)就是一个见证。《研究》全面分析鲍廷博在藏书、刻书、献书、校勘、辑佚等诸方面的特色成就,发人所未发。我们读后,感受很深,下面从三个方面简单分析《研究》一书的特点。一《研究》全面研究安徽文献大家鲍廷博藏书与刻书成就,重新审视清代藏书家鲍廷博的刻书特点,和时代政治、文化的关系,以及藏书刻书的深刻影响及其巨大贡献。鲍廷博是清代安徽藏书刻书大家,鲍氏刻《知不足斋丛书》之际,正值清代文化发展的高峰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8-15

  • 宋代书院刻书文化
    04 )宋代书院刻书文化孙文明(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伴随着书院蓬勃发展和雕版印刷术开始广泛用于书籍的刊刻之中,宋代形成了特色的书院刻书文化,宋代书院的刻书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书院刻书。文章将从宋代书院刻书文化的内涵、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宋代书院刻书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求能增进一点对独特的宋代书院刻书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书院;文化;原因;条件;影响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大体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1期2013-04-07

  • 《鲍廷博藏书与刻书研究》读后
    )《鲍廷博藏书与刻书研究》读后李俊慧(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清代是我国私家藏书发展的最高峰,关于这点,傅璇琮、谢灼华《中国藏书通史》从两方面总结说:“一从文献积累规律来看,文献积累时间越长,沉积越厚,保存越多,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积累到清代当然是最多的,作为封建社会图书保存的主要形式,私家藏书最发达,藏书家最多;二从文化学术发展看,凡学术研究相对繁荣、社会需求增大时,官府没有提供社会文化保障的,与之相辅而行的必是私藏。”清代私人藏书家人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2012-08-15

  • 读周生杰博士《鲍廷博藏书与刻书研究》
    动,聚书、藏书、刻书、校书,包括对书籍进行深入的研究等,才使得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书籍得以保存与流传,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否则,又将有多少书籍烟消云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又将有多少书籍至今仍难以卒读?而他们之中,最具特色的无疑又是那些私人藏书家,他们往往倾一己之力聚书、藏书、校书以及刻书,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这一部分人也就尤其值得我们去了解、去表彰,而其最佳方式无疑是以个案的方式对他们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唯有如此,我们才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2年2期2012-04-02

  • 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陆 昕中国古代刻书事业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这三者也称为中国古代刻书事业的三大系统,现将三者分别论述。先说官刻本。宋代官府刻书的机构有国子监、秘书监、茶盐司、漕司、转运司、郡庠以及各府、州、县学等等。元代官府刻书的机构有国子监、各路儒学,府学、兴文署等等。明代官府刻书的机构有国子监及经厂、各府、州、县等等。清代官府刻书的机构有内府、武英殿、扬州诗局、各省官书局及各府、州、县等等。宋代中央刻书单位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国子监。国子监是国

    文物天地 2009年6期2009-06-03

  • 蒙元山西平阳刻书事业的特点与成就
    要受宋、金、西夏刻书事业的影响,蒙元时期的刻书事业也逐渐兴起,该文就蒙元时期山西平阳刻书事业的特点与成就作一探讨和归纳。关键词图书馆平阳刻书事业山西平阳,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我国北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该地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与北方各地的联系非常密切。宋金以来,印刷造纸技术的逐渐成熟为平阳刻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以致在蒙元时期平阳成为我国刻书事业的中心。1平阳刻书的特点平阳经籍所是专门主管、出版经史书籍的机关,其设置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年5期2008-10-24

  • 《全唐文》刻本
    未能了解清代内府刻书和扬州刻书的关系。早在康熙四十二年,彭定求等奉勃编纂的《全唐诗》,即由两淮盐政曹寅以盐羡在扬州刊刻,用的是软体字,刻印得非常精美,世称扬州诗局刻本,因系奉刊刻,故亦称内府本。扬州诗局之名,亦缘此而来。嘉庆十九年勃纂《全唐文》,照例仍由扬州诗局承办,尽管它并非刻于内府,同样叫做内府本。近人陶湘《清代殿版书目》(《武进陶氏书目丛刊》之一),对扬州诗局刊刻的《全唐诗》(九百卷)、《全唐文》(一千卷)都有著录,说明它们都是内府刻本,只是刻书的地

    读书 1985年9期1985-07-15

  • 毕升在哪里刻书
    毕升是在什么地方刻书的?徐宏兵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认为是在河南汴梁(第四十页);蔡景峰、李希泌等编写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一九七八年四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认为是浙江杭州(第九十五页)。究竟哪一种更接近于史实呢?我同意后一种说法。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这时沈括才十多岁。假使毕升是在汴梁,十多岁的沈括不可能注意到,更无力收藏。即使是沈括第二次到汴梁(嘉八年),毕升已死了近二十年,

    读书 1980年9期198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