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明
(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
宋代书院刻书文化
孙文明
(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
伴随着书院蓬勃发展和雕版印刷术开始广泛用于书籍的刊刻之中,宋代形成了特色的书院刻书文化,宋代书院的刻书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书院刻书。文章将从宋代书院刻书文化的内涵、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宋代书院刻书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求能增进一点对独特的宋代书院刻书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书院;文化;原因;条件;影响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大体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宋代书院刻书文化是指书院在刻书这项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可以理解为:“知识的传承,精善美的追求。”知识的传承在于刊刻之书多为经典之籍,以及地方乡贤学术、诗文集等。精善美的追求在于所刊之书多为版刻精美,校雠精细的善本之作。顾炎武的《日知录》卷18《监本二十一史》:“宋元刻书,山长主之,通儒定之,学者则互相易而传布之。故书院刻书有三善焉。山长无事则勤于校雠,一也;不惜费而工精,二也;版不贮官而易行,三也。”
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①邓广铭认为:“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宋代不仅是书院蓬勃发展,也是雕版印刷术开始广泛用于书籍刊刻的时代。宋代书院的刻书文化促进了宋代文化和学术的繁盛!
书院萌芽于唐朝,兴盛于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其主要活动有:“讲学、学术研究、藏书、刻书、祭祀。”刻书作为其主要活动,所刻之书,后世有“书院本”之称。清末关中学者刘光蕡也说:“版印书籍盛行于宋,其事多领于书院,所谓‘院本’也。”曹之的《中国古籍版本学》中说:“以刻书单位区分又有官刻本、坊刻本、家刻本。官刻本简称官本,其中有京本……书院本。”大量的文献亦记载有宋代书院所刻之书。
《书林清话》中记有:“书院本。绍定庚寅,婺州丽泽书院重刻司马光《切韵指掌图》二卷,见陆《志》。无年号刻吕祖谦《新唐书略》三十五卷,见范《目》。绍定四年。象山书院刻袁夑《挈素斋家塾书钞》十二卷,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淳祐丙午,永泽书院刻大字本朱子《四书集注》十九卷,见《浙录》、陈《跋》。淳祐戊甲,龙溪书院刻陈潡《北溪集》五十卷、《外集》一卷,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浙录》、瞿《目》。宝祐五年。竹溪书院刻方岳《秋崖先生小稿》八十三卷,见丁志。景定甲子,环溪书院刻《仁斋直指方论》二十六卷,《小儿方论》五卷、《伤寒类活人总括》七卷、《医学真经》一卷,见森《志补遗》。咸淳元年,建宁府建安书院刻《晦安先生朱文公文集》一百卷、《续集》十卷、《别集》十一卷,见陆《志》。无年号鹭洲书院刻《汉书》一百二十卷,见莫《录》。”
豫章书院刻印《豫章罗先生文集》、屏山书院刻印《止斋先生文集》、龙川书院刻印《陈龙川先生文集》、龙山书院刻印《纂图互注者春秋经传集解》、白鹭洲书院刻印《汉书集注》和《后汉书集注》。白鹿洞书院,淳熙六年,刊刻康节《诫子孙文》及其《天道》、《物理》二诗,淳熙七年刊刻《包孝肃诗》、《伊川与方道辅帖》、《白鹿洞记》、《五贤祠堂记》,此外还刊刻有《论语集注》十卷, 《孟子集注》十四卷,《中庸章句》一卷,《中庸辑略》二卷与《大学章句》一卷。武夷精舍,淳熙十四年刊刻《小学》6卷等。
1.原因。
书院本意是把院子围起来藏书。院者,取名周垣也。书院作为文化教育的传播和保存场所,要进行学术的传播和学术文化的保存,同时也为了逐利,因此要大量的刊刻书籍。
(1)明道传学之所需。书院需经常刊刻本学派的学术大师的著作,以教授诸生。所谓登其堂,必读其书之义也。如建康明道书院,奉祀程颢,开庆元年(1259年)部使者马光祖率僚属会讲其中,“听讲之士数百,于是令山长周应合粹二程先生之言之行,辑为一书,以《大学》八条定篇目,刻梓以授诸生。”宋淳熙年间,衡州石鼓书院的山长戴溪刊刻与湘中诸生集所闻而成《石鼓论语问答》三卷。
(2)保存和记录书院的历史之所需。如白鹿洞书院刊刻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岳麓书院刊刻《岳麓书院书志》等。这是书院要保存自我文化和历史的的一种需要。
(3)逐利之需。书院刻书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为了逐利,增加书院的经济收入和财力。朱熹即把自己刻书当作高尚谋生之道“别营生计,顾恐益猥下耳”。每每称穷之时,即“刊小板以自助”。宋代很多书院都刊刻医书,如环溪书院刻《仁斋直指方论》二十六卷,《小儿方论》五卷、《伤寒类活人总括》七卷、《医学真经》一卷,见森《志补遗》。这些医书读者面广,千家万户不可缺少,易于销售,能获得不菲的利润。
2.刻书文化得以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宋代书院经济条件一般比较好,有充裕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来自于学田的收入、各方的捐助。所谓学田,即学校所拥有的田产。“以养士不可无田,无田是无书院也……院有田则士集,而讲道者千载一时,院无田则士难久集,院随以废,如讲道何哉!”②在两宋时期地方政府为书院申请或拨置田产是经常性行为。乡绅地主在当地占有大量的土地,他们大多对当地教育事业比较关注,也会给书院捐置一些田产。熊勿轩《考亭书院记》载:“书院旧有田九十余亩,春秋祀犹不给,侯捐田为倡……士翕然和之,合为田五百亩有奇。”私人不仅捐田,还为书院捐款捐粟,如南宋时期的真德秀即为明道书院捐金三十万,粟二千斛以助之。
(2)纸、笔、墨材质的丰富和便利。宋代书院大多数分布在浙江、江西、福建等宋代刻书中心。这些地区造纸业发达,如宋代江西很多州县都盛产纸张,见诸文字记载的有抚州的茶杉纸、牛舌纸、葬钞纸(亦称摔纸) ,清江的藤纸, 吉州的竹纸,临川的滑薄纸,九江的云蓝纸,南康军的布水纸等等。同时这些地区又是宋代主要的笔、墨产地。纸、笔、墨的充备则为雕印书籍提供了直接的物质条件。
(3)校雠和刻工的人才的充足。书院拥有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精于校勘,又有掌书,专门负责院中所刊书版。顾炎武的《日知录》卷18《监本二十一史》云:“故书院刻书有三善焉。山长无事则勤于校雠,一也;不惜费而工精,二也;版不贮官而易行,三也。”
这些条件的具备,极大地推动了书院刻书文化的发展,并且所刻之书精善,深受欢迎。
1.宋代书院刻书文化直接的一个结果是刊刻和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献,促进了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宋代书院刊刻的图书,主要为儒家的经史典籍及当地文人先贤诗文集。这些文献典籍的刊刻,除满足书院自身教学与学术研究需求,为书院提供充足的藏书外,还流出书院,惠及当地士子百姓,为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文献支持。如豫章书院刻印《豫章罗先生文集》,屏山书院刻印《止斋先生文集》,龙川书院刻印《陈龙川先生文集》,竹溪书院刻方岳《秋崖先生小稿》,建安书院刻《晦安先生朱文公文集》一百卷、《续集》十卷、《别集》十一卷。
2.宋代书院刻书文化推动了书院的学术研究,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宋代书院不同于当时的官学,当时的官学多为培养热衷于举业功名,科场利禄之士的地方。而书院以“讲道”“传道”“读书”为主要特点。朱熹的《衡州石鼓书院记》所称:“郡县之学,官置博士弟子员,皆未尝考其德行道艺之素,其所授,又皆世俗之书,进取之业,使人见利而不见义士之有志于为己者,盖羞言之。是以,常欲别求燕闲清旷之地,以共讲其所闻。”这些使得书院以学术研究为重要的日常活动。邓洪波先生在《中国书院史》中论述到南宋书院的繁盛对理学兴盛的影响。南宋时期的书院聘请当时著名的理学之士主讲,书院举行“讲会”和“会讲”等学术活动,日夜切磋和探讨学术,产生了不少的学术成果,书院及时把这些成果刊刻出来,在社会流传开来,使得学术盛行。陆九渊的后世门人袁夑即在象山书院刊刻《陆象山文集》,意在“嗣先生之遗响,警一世之聋聩”。
3.宋代书院的刻书可以视为现代高等院校的出版社的滥觞,书院刻书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可以为高校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历史经验的借鉴。宋代书院刻书过程中形成了“知识的传承,精善美的追求”文化。这种刻书文化讲求校雠精审,版刻精美,内容为经典的学术之作以及有益于世用的功用性等。这种书院的刻书文化为历代书院所继承,一直延续到近代,形成了中国古代书籍出版的一种特殊的“书院本”。“书院本”深受古代读书人的欢迎。宋代书院刻书文化为现代高校出版业如何提升书籍的出版质量,做到学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如何满足市场要求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借鉴。
《中国书院史》的编者邓洪波先生说:“ 自雕板印刷发明以来,书院一直在官方出版事业中担当主要角色。因刻书影响着教育,书院不能不负起出版功能。书院刻书与书院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着密切关系。”对宋代书院刻书文化的研究,可以考察书院发展的历史,以及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同时也可以为现代高校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历史借鉴,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和知识的传承。
注释
①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三联书店,2001:277.
②李才栋,熊庆年.白鹿洞书院碑记集[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62-63 .
[1]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2]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叶德辉.书林清话[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4]李才栋.中国书院研究[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
[5](宋)马光祖.程子序[A].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90-191.
[6](宋)熊勿轩.勿轩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
[7]刘和燕.宋代书院经费收支考[J].求索,2012(4).
[8]肖永明,于祥成.书院的藏书、刻书活动与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ClassNo.:K203:G256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PublicationCultureofAcademyofClassicalLearningintheSongDynastyinChina
Sun Wenm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Art,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04,China)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ancient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and printing technology widely used in the publication of books, the academy publication culture has emerged in the Song dynasty in China ,and it influenced the publication of books later generation publication of the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The paper studi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ublication of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reasons, the conditions,and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get some knowledge of the unique publication culture of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in Song Dynasty.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culture;reason;conditions;influence
孙文明,在读硕士,广西大学文学院2011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方向:唐宋文献。
1672-6758(2013)01-0044-2
K203:G25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