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刻
- 科举、出版与学术:科举考试对明代《尚书》著述刊刻与流传之影响
考试对经学著述的刊刻和流传具有重要影响。以《尚书》著述为例,其中的举业之作居多,主要由坊间刊刻,部分由私人刊刻。部分著述受到科举考试的助力,经由官刻、私刻而至坊刻,实现了流通的扩大化,完成了文本性质从非举业之作向举业之作的转化。明代科举考试实行本经制度,使得某些家族和地域长期奉行单经以应试,造成家族专经著述的流传与续纂、地方专经著述的刊刻与传播以及引入他经以弱化地方专经等文化现象。明代科举考试引导出版和阅读活动的偏向,使得经学举业之作严重挤压了非举业之作的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3年2期2023-07-27
- 卷首语
发稿件,挖掘文集刊刻背后的作者心态、理念旨趣,反映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刘晖《宋仁宗朝所谓“中人”文集傳播困局》从宋祁阻止子孙辑刊文集说起,揭示新兴雕印媒介环境下的文学传播观念与行为之间所产生的张力,并尝试对文人重新认识文学价值与功能之后的选择进行解读;张鑫洁《从〈胡文忠公遗集〉的刊刻论曾国藩对个人遗集的隐忧》从同治三年十卷本《胡文忠公遗集》的编纂过程切入,以曾国藩在汪士铎主持编纂胡氏遗集时给出的刊刻建议为线索,深究曾国藩“隐忧”的背后所折射出的文集编刊理念;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3年2期2023-07-27
- 明代新安医家家刻医籍史述略
一些医家设立刻坊刊刻医籍在徽州地区蔚然成风。经调查统计,现将明代新安医家刊刻医籍以及流传情况进行归纳,见表1。表1 明代徽州医家刊刻医籍情况除了以上有明确家刻刻坊名称外,还有一些医家或者后人也进行医家编撰医书以及他人医书刊刻,但是并没有刻坊名称的情况存在。据《徽州刻书史长编》[3]记载,程充、陈嘉谟、江瓘、孙一奎、程伊、程从周、程琎、程玠、方广、洪基、余时雨等多位医家即属于这种情况。笔者对以上新安医家刊刻医籍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发现,明代徽州医家家刻医籍有以下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3期2023-06-13
- 《医学六经》考
从德编纂、吴勉学刊刻。若确实如此,那么此书所收录的6部医籍即是顾从德与吴勉学所认为能够代表当时中医医籍当中最具权威的6部经典,这对这几部医籍历史地位的判定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学界给予了《医学六经》一定的关注,在医籍版本研究当中,“六经本”一词间有出现。而实际情况却表明,顾、吴二人与《医学六经》的成书并无关系,《医学六经》是《医统正脉》的析出本。依据目录学的考察,此书很有可能并不存在于古代,而为现代的析出本。1 古代书志未见著录,较早著录见于1950年代目录学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2期2022-11-27
- 僧安道壹佛教铭刻图式传播成因研究
,不过北齐人更多刊刻的不再是附属于佛龛造像的经文和赞助、功德文字,而是独立刊刻鸿篇巨制。自此,北朝自上而下的佛教崇拜在保持“可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了“抽象化”。北齐崇佛风气走向“抽象化”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周期、造价、虔诚信仰。首先在周期方面,相比于石窟造像群动辄数十年的开凿时间和难度,刊刻佛名、佛经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而追求迅速可以刊刻出大量佛经或巨大的佛号也是基于北齐的国力与连年累月的战争的情况。众所周知,虽然北齐最大程度地承继了北魏的面貌,但相比
收藏家 2022年9期2022-10-18
- 邓廷桢刊刻《栟榈文集》考
,影响较大,然其刊刻年代、刊刻过程、校勘所依据校本,却一直都没有确论。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一、刊刻时间关于邓廷桢刊刻《栟榈文集》的时间有如下几种观点:其一,邵懿辰、莫友芝认为《栟榈文集》刊刻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载:“嘉庆十九年邓廷桢重刊本二十五卷,较四库本完善,附邓旭《林屋诗集》四卷。”[1]除没有标明卷数之外,莫友芝的记载与邵懿辰基本相同,二人一致认为邓廷桢重刊《栟榈文集》是在嘉庆十九年。从版本学角度而言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7-21
- 琴名隐真意
者梳理古琴琴身所刊刻的内容。在翻阅的诸多图书中,有《故宫古琴图典》一书,书中可商榷者有数处,择选其一,以“古杲华”古琴为例,赘言几句。笔者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读,一是古琴本身,二是汉字书写,三是字意。图1所示的这张古琴,琴制无底,蕉叶式,以蕉叶主叶脉为龙脊,将琴背面大致分为左右两部分。背面的左右两面自上而下,诗词题刻计有12种。左侧之二刊刻内容为纵向三个大字,按《故宫古琴图典》内容释读为“古杲华”,笔者对此持不同意见。琴身“古杲华”三字(图2),呈现为隶书笔意
中国收藏 2022年7期2022-07-15
- 罗振玉所刊敦煌遗书的重印与再版
了敦煌遗书的整理刊刻,三十余年间,从未中断。其后,罗氏所刊敦煌遗书又经历了后人的不断重印与再版。多版本的出现为学界研究带来诸多混乱。文章旨在厘清罗氏刊刻敦煌遗书的时间、版本以及后人翻拍、影印罗氏所刊敦煌遗书的诸版本,清晰展现罗振玉刊刻敦煌遗书的过程。关键词:罗振玉;敦煌遗书;刊刻;版本中图分类号:G25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2016The Textual Research on Lu
图书与情报 2022年1期2022-04-22
- 国家图书馆藏元版《蒲室集》刊刻时间小考
《蒲室集》的具体刊刻时间,目前通常认为是元后至元刻本,也有认为是元至正刻本。笔者从撰者传记资料、正文内证及误刻的年号等方面,证实此本为至正年间刻本无疑。《蒲室集》有元刻本传世,版式为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细黑口,四周双边。 全书凡十五卷,诗六卷、文九卷,附《书问》一卷、《疏》一卷,以及大弟子所辑《中天竺禅寺语录》《大龙翔集庆寺语录》《笑隐和尚住湖州路乌回禅寺语录》《杭州路禅宗大报国寺语录》(即《四会语录》),今藏国家图书馆。 《涵芬楼烬余书录》著录,作“元
天一阁文丛 2021年0期2021-08-18
- 青柯亭边的传奇: 赵起杲与《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付梓刊刻,并且承诺如果赵起杲愿意,他可以在资金、技术上搭把手。赵起杲第一反应是摇头。刊刻一部数十万字的《聊斋志异》,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大概需要银子一千两……赵起杲为杭州总捕同知,官属五品,一年的俸银有白银105 两,俸米105 石约合白银105 两,养廉银2000 两,共计2210 两。他这些银子,要养三妻四妾,养儿女家丁,养师爷幕僚,要迎来送往上下打点,一年下来,留不了几个子儿。赵起杲拒绝了鲍廷博的建议,可同时赵起杲的心里掀起了波澜:如果没有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1年7期2021-08-09
- 孙德谦《太史公书义法》写定、刊行时间辨
一书的写定时间和刊刻时间,此前一些书目及馆藏著录颇有异说,而专文研究者或未遑顾及转生讹误,或者有所辨正但仍有不够确切之处,故不避浅陋,试为重新考定之。1 对《义法》刊刻时间的不同说法《太史公书义法》最常见的版本为收在《孙隘堪所著书》中的丛书本。《孙隘堪所著书》为孙氏个人独撰丛书,共收书四种,分别是《太史公书义法》《六朝丽指》《汉书艺文志举例》《刘向校雠学纂微》。检《中国古籍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其中《太史公书义法》著录有两处,一在史部,一在丛书部,而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1年6期2021-06-15
- 《穆宗毅皇帝圣训》刊刻研究*
——兼论清宫武英殿修书处的运作机制
要由武英殿修书处刊刻出版,存放于宫廷、颁赐重要大臣。武英殿修书处现存“圣训”刊刻档案中,《穆宗毅皇帝圣训》档案保存得最为完整,整理、研究这些档案,可以了解刊刻《穆宗毅皇帝圣训》的参与者、机构、流程、经费支出等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武英殿修书处的运作机制。清朝历代皇帝驾崩后,按惯例,内阁实录馆均要按年月日编纂皇帝“实录”,并摘取皇帝的训谕、诏令,编纂“圣训”。同治十三年(1874 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载淳崩于养心殿东暖阁,年仅19岁。光绪元年(1875 年
西部蒙古论坛 2021年1期2021-04-22
- 明末清初天主教堂刻文献的特征及价值*
教)在教堂及会院刊刻的文献。因其牌记通常署“某某堂”梓刻,故称之为堂刻文献。堂刻文献内容涉及宗教、人文和科技诸方面,在中西文化交流史、天主教传播史和中国出版史等领域均应有重要地位。不足的是,既往研究仅有张秀民注意到北京南堂的刻书,(2)张秀民:《明代北京的刻书》,《文献》1979 年第1 期,第298—309 页。何朝晖介绍了部分教堂的刊刻情况,(3)何朝晖:《明清间天主教文献出版的演变》,《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4 期,第136—
国际汉学 2020年2期2020-11-30
- 清代私家藏书开放流通思想研究
抄;开放;管理;刊刻摘 要: 清代藏书家的藏书建设经历了互借互抄、藏书刊刻和藏书开放管理等阶段,逐渐形成了藏书开放流通的思想,私家藏书得以对公众开放阅览,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赞誉。私家藏书的开放流通对社会文化、学术与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0)10-0138-03清代学术繁荣,藏书之风盛行,私家藏书达到顶峰,出现了品种多样、学术水平较高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0年10期2020-11-23
- 明代古籍牌记广告的形成与设计特点研究
牌记仍以简单记录刊刻信息为主,多数牌记仅简单记录了刻书人及日期,但也有不少牌记记叙更为详尽,不仅有刻书的信息,还包含了刻书者刻书之缘由及内心之感叹。且随着刻书市场的发展,也已经有不少书商在牌记中加入了带有广告性质的说明文字来进行宣传。如董应梦所刊的《重广眉山三苏先生文集》的牌记,一共64字,除了记录了刊刻者和刊刻日期之外,还记录了本书为制作精良的大字本,所有纸张为皮纸,刻板端正,校注严谨等带有明显宣传性质的语言。另又如魏县尉宅刊刻的《附释文尚书注疏》,牌记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10期2020-11-13
- 唐石经刊刻的善本价值
,直到清代唐石经刊刻的善本价值才被学者重视并利用起来。清代学者们不仅对唐石经本身进行了精确的校勘与考证,还将其与传世的经书文献进行对校研究。现从版本优势和经书范本两方面对唐石经刊刻的善本价值进行探讨。一、唐石经的刊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刊刻石经的传统,其中儒家石经的刊刻开始于东汉的熹平石经,一直到清代共刊刻儒家经典文献七次。经历多次的朝代更替与战乱,保存较为完整的只有唐石经和清石经,其中又以唐石经刊刻的时间为最早,其善本价值更为突出重要。中国古代的书籍多是以抄
鸭绿江 2020年21期2020-10-14
- 中国古代《史记》编印与传播效应初探
再创作,从手抄、刊刻,发展到国家刻印,从“稍出”、读书人间的私下流传,发展到在民众中的广泛传唱。这为近现代的影印、点校、全注全译、名家选本以及外译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拟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史记》编印与传播效应,探究其中的编辑思路、文本结构、评点侧重、抄写刻印、流传情况等,以期为今天编辑出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经典提供一点借鉴。关键词:《史记》;司马迁;三家注;刊刻;讲史;史记戏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3期2020-09-12
- 徐批“画意本”(四种)及“田本”《西厢记》的刊刻年代考论
对其中的郑藏本的刊刻年代做出判断时,都或多或少受到它的影响。如张人和认为“此似为绘图年月,恐非刊刻全书的时间”(3)张人和:《〈西厢记〉版本三题》,《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王钢认为该图“系后来重印时所补”(4)王钢:《也谈徐渭评本“北西厢”》,《文献》1988年第3期。,张新建认为郑藏本“大约就在这时刊行”(5)张新建:《徐渭论稿·徐文长本〈西厢记〉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276页。或成书“大约就在这以后不久”(6)张新建:《〈
文化遗产 2020年4期2020-08-19
- 北朝造像碑中“书工”与“匠刻”关系以及字体杂糅现象
丹难以进行,就连刊刻也未必能达到尽善尽美,观之龙门造像题记,多为粗糙露弊之作,就连造像二十品也存在诸多败笔,且多有布局不均和错字漏字现象。因此在造像题记的刊刻上多半是工匠在造像刊刻之后随手进行文字刊就,也没有进行字数考究和书丹,这一观点也是能站得住脚的。而造像碑是一种宗教性质的石刻艺术,和其他刻石不同之处在于造像碑艺术必须满足宗教信仰的表现、传统石刻制度和中原文化体制等内在需要。造像碑的形成不仅是对佛教美术、雕塑的形象刻画,还对中国石碑文化的延续和中国书法
书法赏评 2020年6期2020-04-17
- 北宋医书刊刻及其影响
,官方依然是医书刊刻最主要的力量.[1]不仅许多前代医学文献得到重新的校刊,还出版了大量各类新医学著作.本文将对北宋医书的刊刻及其影响进行论述.1 官方医学著作的校订刊刻北宋政府校订刊刻医学书籍的主因是自晚唐五代以来,各割据政权间征战不休、医学文献散佚情况严重.其次北宋前雕版印刷术未大规模的应用于医书刊刻,医书的传播大多还是依靠手工抄写,到宋代许多医学文献出现文字错乱、版本差异,这引起了宋人对前代医学文献可靠性的怀疑.程颢说:“观《素问》文字气象,只是战国
河西学院学报 2020年5期2020-01-17
- 周春《尔雅补注》《尔雅广疏》考辨*
出现,两书撰写、刊刻之渊源不甚清晰。两百多年来,后学常常只引其一,或者将两部书混淆。今考周春稀见抄本《著书自序汇钞》及其晚年《耄耋诗话》,兼参同期文人别集,试将《尔雅补注》与《尔雅广疏》两部著作之渊源做以梳理。2 《尔雅补注》《尔雅广疏》著录与刊刻情况2.1 文献目录对周春代表作著录的情况不一清儒金榜曰:“不通《汉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可知研究学术,目录之学十分重要,不厘清学者与其著作关系,则治学基础不稳。乾嘉著名
图书馆学刊 2020年2期2020-01-08
- 唐代人的“课本”
刻满了文字。这些刊刻的文字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著的经典——十三经,因为最早的石经完成于唐代开成年间,因此这些石经被称为“开成石经”。被儒家奉为经典的13部古书。儒家学说如何变重要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4000余件文物中,开成石经就占有100余件,为什么古人会不遗余力地开刻数量如此之多的石碑呢?这还得从这些石碑上的内容——十三经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极其活跃,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但过度活跃的思想并不利于王朝的统治,所以从秦始皇统一
奇妙博物馆 2020年4期2020-01-07
- 技艺、血缘、信仰:房山石经文献所见辽代幽州石刻刻工家族①
计算薪酬。此外,刊刻石经也是石刻刻工展现自己技艺的机会,因此历代石刻文献的题署屡见不鲜。房山石经家族刻工的信息主要集中于唐、辽二代。唐刻石经的施经者以僧人及居士为主,主体并不统一,刊刻组织较为松散,体例未成定制,留下相关的刻工信息不多,刻工家族的信息更为稀少,虽有少量的家族刻工信息,但整体未成体系。相较之下,辽代房山石经的刊刻主要是受官方石经主持者及施经者的理念制约,具体到石经刊刻活动中则是一个较大的分工合作体系。先由书经者书丹,再由校勘者校阅经文,最后再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9年5期2019-12-13
- 佛家之开成石经
——谈开成二年继文、继祥兄弟为先考所建之经幢
展而来,因其上以刊刻佛经和佛像为主要内容而称为经幢。其形状一般为八棱柱形,也有少量六棱、四棱以及圆柱形的。经幢作为一种宗教石刻形式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是与一部佛经有着莫大的关系的。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北印度罽宾国(位于今克什米尔一带)僧人佛陀波利携带梵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而来,并上奏高宗皇帝,先是由日照三藏法师及司宾寺典客杜行顗等共同翻译此经,译成后与梵本一并深藏宫中。其后佛陀波利向高宗乞归得梵本后,至西明寺与僧人顺贞等再译此经。此后义净、善无畏、
艺术品 2019年10期2019-11-27
- 阮元信守“一品清廉”
代著名的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阮元一生信守“一品清廉”的承诺。坚持治吏树廉。嘉庆十二年(1807年),阮元为改变吏治积习,刊刻了“循吏”汪辉祖的《学治臆说》《佐治药言》,颁发属吏,要求“特此以为治”。阮元视汪辉祖为学问与治事相结合的典范,加以褒扬宣传,行事克己自廉。阮元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他从不做寿,不慕虚荣,不以“屏幛宴乐为美”,每逢正月二十的生日,就避客煮茶于竹林,不受部下、门生一缣一烛之贺。即便是六十岁生日那年,也只是同意由其门生、大理少卿程文同请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11期2019-09-10
- 宋代书籍刊刻对楷书字体的选择与改造
字体进入宋代书籍刊刻体系中,说明宋代书籍刊刻对楷书字体有一定的选择性。同时,宋代书籍刊刻对楷书字形进行了一些改造,这种改造属于工艺改造,不是艺术创新,最终使书籍刊刻字体脱离楷书,形成更适合刊刻和阅读的新字体。宋代书籍刊刻选用的字体很丰富,包括仿颜体、仿欧体、仿柳体、仿瘦金体及其他字体,这些字体进入书籍刊刻以后,刻工通过刻刀对这些字体进行了改造,或者说对这些楷书笔画比较复杂的细节进行省略,出现了一些单一的、具有普遍性的笔画特征。这些笔画特征主要表现在刀刻痕迹
中国书画 2019年1期2019-03-15
- 雕版上的岁月往事
·德辛协巴建议他刊刻大藏经。为报答双亲的养育之恩,祈愿众生获得无漏福德,皇帝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决定刊刻《甘珠尔》。圣旨一下,行动迅速。选定南京灵谷寺为刊刻场所,那塘寺觉木旦日白热智手抄本为蓝本。圣旨到西藏,那塘寺热闹了起来,近一百年尘封不动的《甘珠尔》版下架,僧人们弹灰、包卷、装箱。庞大的骡马驮队铃声阵阵,与西藏各地精心挑选的书写员为伍,浩浩荡荡奔赴南京。一向清静的灵谷寺这下热闹了。藏族书写员们的巧手在纸间灵动,汉族雕刻员的刻刀在经版上飞舞。这样的场面持
西藏文学 2019年1期2019-03-07
- 作家身后刊刻与章回小说的原本问题
回小说在作家身后刊刻非常普遍,尤其是一些小说名著。这类小说在传抄和刊刻过程中被后人多次修改,已非作家所作小说原貌。章回小说地位卑微,不受文人的重视、尊崇,谁都可以修改。章回小说用白话散文体叙述故事,写作、修改的门槛很低。书坊为了射利,每次新刊都会增删、修改,以示与前人不同。既然作家身后刊刻的章回小说并非作家原本,那么我们鉴赏和分析就没有必要迷信抄本和古本,可以择善而从。如果用这类小说文本研究作家的思想时必须特别慎重,确保据以立论的文字出自该作家之手。一、章
明清小说研究 2018年3期2018-11-12
- 论王先谦《骈文类纂》的刊刻传播
。书局和书院为其刊刻出版提供了传播媒介和平台。《骈文类纂》的刊刻传播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通过刊刻渠道的时空转移,助推湖湘出版业,提高湖湘骈文的传播质量;通过古文选本的文体关联,扩大骈体文的影响力,促进骈体与散体之间的均衡发展;通过选文存人及个性化布局,辐射整个清代骈文作家群体,推动清代骈文经典化。关键词: 王先谦;《骈文类纂》;刊刻;传播王先谦《骈文类纂》是清代晚期的一部集大成骈文选本,目前学术界对于《骈文类纂》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选本体例、选文标准、骈文
船山学刊 2018年4期2018-10-29
- 近代甘肃教育类图书刊刻述略
注重教育類图书的刊刻。清末,甘肃地区教育类图书的刊刻主体是政府机构和书院。进入民国以后,甘肃各地的书局逐渐成为教育类图书刊刻的主体。近代甘肃地区所刊刻的教育类图书,既有儒家经典,也有新式教材,其新旧交融的刊刻内容折射出甘肃近代社会过渡、转型的历史特征。[关 键 词] 近代;甘肃;教育图书;刊刻主体;刊刻活动[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007-01甘肃虽然地处偏远,但是地方社会注重文教,全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5期2018-05-14
- “纲维国本”:晚清官书局刊刻之经史类书
——以藏书为视角的考察
纷纷设立官书局,刊刻传统的经史子集类书,以重建地方文教秩序。对此,方宗诚记载道:“胡文忠在湖北首开书局,刻《读史兵略》《弟子箴言》。曾公在安庆开书局刻《王船山先生遗书》,在金陵刻《四书》《十三经》《史记》《汉书》。吴仲宣漕督在淮上刻《小学》《近思录》诸书;丁雨生中丞在苏州刻《通鉴》《牧令书》诸书;马谷山中丞在浙江刻钦定《七经》等书;左季高宫保在福建刻张仪封所编诸大儒名臣书;何小宋中丞在湖北刻《十三经》经典释文、《胡文忠公遗集》等书;吴竹庄方伯在安庆刻《乾坤
现代出版 2018年2期2018-04-02
- 建阳刻书与明代前期的小说传播和发展
之一的福建建阳,刊刻小说的历史很长。宋代《夷坚志》《类说》,元代《三国志平话》等“元刊平话五种”,声名遐迩。但就现存刊本来看,宋元刊刻小说数量还不是很多。到了明代,小说甚至成为建阳书坊刻书的支柱品种,其刊刻数量不可胜数。但是明代小说刊刻的繁盛集中于嘉靖(1522-1566)以后,而嘉靖之前,除宣德正统年间张光启曾刊《剪灯新话》《剪灯余话》外,这一百多年间少有小说刊本流传。这个断层不仅是建阳刊本的断层,也是明代小说发展史描述中一段意味深长的留白。对于小说刊本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2018-03-31
- 辽金佛经刊刻与流传
,辽金两朝的佛经刊刻非常活跃,它们不仅呈现出了与宋朝佛经刊刻不同的特点,还对佛教在辽金的流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不容视而不见。本文便是有鉴于此而展开的探讨,希望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一、辽金佛经刊刻的文化史背景辽金的佛经刊刻具有重要的文化史背景。简而言之,可通过汉文化流动与僧人的佛学积淀两方面来讨论。1.汉文化流动辽金政权先后由契丹族与女真族掌管,其文化发展伊始还显得较为稚嫩。但由于五代时期战乱频仍,不少汉族知识分子进入辽的统辖范围,在客观上为辽的文化
中国出版 2018年21期2018-02-08
- 天一阁博物馆藏《朱赞卿函牍稿》中的出版史料考释*
见张约园咏霓先生刊刻各书颇为美观,价亦低廉,每页一元二角,不知此刻工是否在申。吾因字少,值可略减,随刻随寄,随寄随校,敬希先生……。”(廿一年四月十四日)按:此两封致张伯岸先生的札写于1932年的4月。张伯岸即张之铭,宁波人,字赉顺,号伯岸,又号觉岸,别号古驩室主人,晚自号遯翁,以贾起家,创实学通艺馆于上海,而嗜藏书,初藏于日本,毁于大地震,后来定居上海,藏书数万卷。第一封信是朱鼎煦先生打算出版姚燮的稿本《大梅先生藏书目》,出版的形式打算用当时流行的铅印,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8年2期2018-01-28
- 清刻医学古籍《传授心法》简介
籍, 1867年刊刻于威远县清风砦,可能由夏慈恕等医家校订、刊刻,辑著人佚名。该书内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尤于妇儿两科论述较详,所述中医基础理论详明,对诸症辨证论治精细,收集方剂多,兼有方书类古籍特征。书录单验方中草药多为蜀产,俯拾即得,至简至便。该书刻印出版150年来,为川南地域的人们解除疾病和痛苦作出了贡献。《传授心法》刻板毁于何年无考,原刻本已呈散卷形态残留于清风砦附近民间,十分稀少,目前仅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清末抄本,另有一部原刻本的复印本完本现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5期2017-01-16
- 弈潜斋集谱初编成书年代之探究
理论书籍编辑出版刊刻,其中,最著名的有“晚清四大丛谱”,分别是邓元鏸编纂的《弈潜斋集谱》,鲍鼎编纂的《蜗簃弈录》,王存善编纂的《寄青霞馆弈选》,黄绍箕、剻光典编纂的《海昌二妙集》,这四部巨制汇集了数以千计的清代高手们的佳谱名局。邓元鏸(1848——1925),字纯丰,号弈潜,清末无锡人,光绪年间先后任四川长宁、开县、眉山、华阳等县知县多年。与鲍鼎、王存善、黄绍萁并列为清末民初四大围棋棋谱编撰家,他不仅工诗文,且好读史,尤酷爱围棋,一生致力于搜求前贤弈谱,并
唐山文学 2016年10期2016-11-26
- 《骆临海集笺注》的成书、刊刻与流传考证
集笺注》的成书、刊刻与流传考证贾军摘要: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晚清学者陈熙晋为其文集作注,名为《骆临海集笺注》,被当今学界奉为圭臬。《骆临海集笺注》的成书、刊刻与流传,既体现了一般古籍文献的生成和流传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征。关键词:《骆临海集笺注》;成书;刊刻;流传“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文集,明清两代为之注释和刊刻者众,其中鱼龙混杂、优劣并存,唯清道光学者陈熙晋的《骆临海集笺注》(以下简称《笺注》)最为完善,该《笺注》过去流传并不广泛,历经辗转终流行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3-23
- 苏轼《和陶诗》版本考述
诗》; 编集; 刊刻; 流传《和陶诗》四卷是苏轼晚年自编的一部诗集,主要是他晚年贬谪惠州、儋州时追和东晋诗人陶渊明诗歌的作品,写作形式上全部采用次韵手法。除了和陶诗外,苏轼尚有《问陶渊明》、《归去来集字十首并序》等,足见他对陶诗的喜爱。苏轼大量创作和陶诗已经超越了一般文学史上的诗歌意义,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袁行霈《论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一文说:“苏轼和陶诗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甚至可以说带给诗坛一阵兴奋,从此和陶遂成为延续不断的一种风气。苏轼确有开创之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2-12
- 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 with contextualized histograms
一是书籍的创作与刊刻都在晚明时期;二是书籍的创作在晚明,但可能刊刻于清代;三是无法判定其创作期,但最早的版本确定在晚明,这种情况一般不著撰者。以上三种情况,我们都可将其视为晚明官箴书。(3)(4)Fig.2 Masks of four Filters: f00, f01, f10 and f11TheorientationcomponentofWLD,i.e.thegradientorientation,iscomputedas(5)Asaresult,e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5年3期2015-04-22
- 明刊宋诗别集、总集考述
繁盛,明人整理、刊刻了大量本朝诗人和前代诗人的诗歌别集和总集。明人对宋人诗集少有编集和汇辑工作,主要是重刊宋本。从文献保存的角度来看,因为流传至今的宋元原刻本数量极少,所以明人重刊宋本使得很多宋代诗歌文献得以保存。明人刊刻宋人诗集的工作,主要包括对宋诗别集和宋诗总集的重刊。本文以明版书籍版刻综录、目录、序跋、笔记等作为文献基础,对明刊宋诗别集、总集的情况进行考述。明代书籍刊刻 宋诗别集 宋诗总集明代的出版事业相当繁盛,有官刻、坊刻、家刻等刻书机构,有便利的
华中学术 2015年1期2015-03-08
- 清代安徽官方刻书考
署及其附属机构亦刊刻了许多典籍.现仅就安徽地区,有文字记载和版刻传世的官方刻书机构刊刻的图书及其特点考述如下,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1 官方刻书机构及其刊刻的典籍1.1各府州县衙署刊刻的典籍清代,各地政府均重视地方志的编纂与刊刻,据统计,现存清代安徽各种方志印本260种6617卷,其中刻本237种,占总数的91%还多,[1]这些方志除少数刊于外地之外,绝大多数由本地政府就地出资刊刻.如《中国各地古方志集》电子资源数据库著录,今存清代刊刻的安徽地方志即达73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年10期2015-02-12
- 魏晋南北朝碑刻刻工多不可考之原因再论
为人所知。刻工 刊刻 佛教自商代、西周至西汉时期的碑刻皆未见有刻者留有姓名的,自东汉开始始有刊刻立碑年月、书者、撰者和刊刻者姓名、官职、隶属,自此东汉碑刻的书写格式奠定了魏晋唐宋以来碑文书写格式的基础。东汉以来,有些碑刻的书撰刻者已经为世所知,但书论家在撰文详论时只重书法而轻刻工,这不仅是书学理论者的失误,也正是我再次讨论、深究于此的目的。从古到今流传下的书法作品中,铭刻书法要远远多于墨迹书法;墨迹书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能保存下来的注定越来越少,我们学习书法要
参花(下) 2014年8期2014-12-12
- 明代吴县私人刻书论略
刻书家名人辈出,刊刻不少精美的图书。本文在引述明代吴县私人刻书兴盛的背景基础上,对明代吴县私人刻书加以考述,并揭示其社会文化影响。明代 吴县 私人刻书 版本中国文化能源远流长,与书籍的保管和传播密不可分。在印刷术发明前,书籍的传播主要靠手抄,这极大地限制了书籍的大量流通。唐代印刷术发明后,许多书籍开始被大量复制,广为传播。到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文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许多地区的刻书业繁荣一时。胡应麟指出:“凡刻之地有三,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期2014-12-11
- 晚清金石著述刊刻观念异同分析——以潘祖荫、陈介祺及其金石交游群体为例
本,并且择其善者刊刻出版几近百种,其中包括大量前人及时人的金石著述,保存了大量文献。其时,与潘、陈交游密切者还有吴大澂、王懿荣、吴云、鲍康、李佐贤等,他们收藏金石,同时出版金石著述,由于治学态度、收藏状况、刷印条件的不同,各家表现出不同的刊刻观念,本文就此作一粗浅分析。一、金石著述刊刻的重要性同治三年(1864)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书成,沈均初作跋文云:“物之寿无过金石,然惟藏也,历久不敝故。千载前物,日出而不穷,及出之,则天时人事得而成败之转,不能自存
文艺评论 2014年9期2014-09-29
- 明代坊刻戏曲考述
主要探讨明代书坊刊刻戏曲的概况、地域特征、阶段特征及其对戏曲文学的影响。一、明代坊刻戏曲概况笔者依据杜信孚和杜同书《全明全省分县刻书考》与《明代版刻综录》、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张秀民《中国印刷史》、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董康《曲海总目提要》、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和《明代传奇全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等书目,并结合笔者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图书馆所查阅的资料,统计明代书坊刊刻戏曲的情况如下:江苏地区刊刻戏曲的书坊有46家,共刻戏曲230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4-10
- 从《西厢记》看古代戏曲“凡例”的出版意识
为明显。以明清时刊刻甚广的《西厢记》“凡例”为例。出版原则。唐代元稹依自己的生活经历结撰而成《莺莺传》,其问世之后,宋元文人对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颇感兴趣,或改编或重组,终至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的完美收宫。明清文人对崔、张故事的兴趣大多停留在刊刻评点的层面。一个经典文本需要一个经典的刊刻出版,刊刻家绞尽脑汁,出版定位、出版规划,与别家刊刻之不同都在《西厢记》正文前的“凡例”中有着生动的说明,其刊刻的趣味指向、鄙夷不屑如在目前。首先是就雅不依俗。《西厢记》在明
国学 2014年3期2014-03-20
- 刘龙田本《三国志演义》刊刻时间考
本《三国志演义》刊刻时间考刘军杰(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41012)随着《三国志传》的版本意义在《三国志演义》研究中逐渐被发掘,“志传”版本的研究成为《三国志演义》研究的突破口。刘龙田本是其中较为关键的本子,但刘本刊刻年代是一个很多专家忽略而且模糊化的点。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刘龙田本的刊刻时间有了一个初步界定,尤其是将刘本的插图和版式放在建安本的演变过程中来论证。刘龙田本和余象斗本、郑少垣本,汤学士本在插图的刊刻上有诸多联系,笔者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8期2012-04-07
- 明清时期福建官府刻书考略*
如下:首先就是以刊刻书籍为手段,宣扬理学正统思想,从而达到崇扬正学,占领文化阵地的目的。明代建阳大儒书院刻有《道南源委录》,乃嘉靖年间福建巡抚李邦珍主持刊刻。对于刊刻本书之缘由,据该书序言云:“闽兵燹极矣,孔子所谓修文德,服远人,而疆理南海,卒归于矢,文德之颂,盖正学、明文教、张士修孝弟忠信,即干城函矢在人心矣。呜呼,闽学之士,不讲旧矣,矢德修文,其在兹録乎。”[1]可见其刊刻此书,乃因当时福建倭寇横行,兵连祸结,人心疲惫,无心向学,故欲刻此书,而以其理学
图书馆学刊 2012年10期2012-02-15
- 广都裴氏本《文选》刊刻年代考
此对辨别广都本的刊刻时间尤其是初刊时间增加了困难。但是,在《文选》的版刻史上,广都裴氏本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本子。在当下的《文选》版本研究中,大多将其置于北宋末年的刊刻序列,这很可能不符合历史的实情。诸种目录、题跋等文献著录对广都本《文选》的判定众说纷纭,先详列于下。朱彝尊《曝书亭集》云:《六家注文选》六十卷,宋崇宁五年镂板,至政和元年毕工,墨光如漆,纸坚致,全书完好。序尾识云“见在广都县北门裴宅印卖”,盖宋时蜀笺若是也。每本有吴门徐贲私印,又有太仓王氏赐书
中国韵文学刊 2011年2期2011-02-28
- 袁氏书种堂刻本袁宏道集刊刻时间补正
——兼析此本所收三集的几个不同版本
种堂刻本袁宏道集刊刻时间补正 ——兼析此本所收三集的几个不同版本张金锋袁叔度书种堂刻本袁宏道集共收书七种,先后刻于万历三十年、三十六年、三十七年、三十八年。其中三种在当时有不同的版本刊行。书种堂刻本;袁宏道集;刊刻时间;异本辨析袁宏道诗文第一次系统刊刻,是袁叔度(无涯)在吴郡的书种堂刻本。该刻本共收7种,计43卷,即《敝箧集》2卷、《锦帆集》4卷(附《去吴七牍》1卷)、《解脱集》4卷、《瓶花斋集》10卷、《广庄》1卷、《瓶史》1卷、《潇碧堂集》20卷。《袁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8期2010-08-15
- 《法苑珠林》一百二十卷本蠡测*
林》为百卷,实际刊刻内容却是一百二十卷。《嘉兴藏》刊刻材料中可能有来自民间的版本。《法苑珠林》;一百二十卷《法苑珠林》是唐初释道世所编纂的一部大型佛教类书,是初唐前文化研究的一部重要文献。该书自成书以来,各种版本均载为百卷,惟明万历十九年(1591)《嘉兴藏》本改为一百二十卷(目录仍为百卷)。后《四库全书》、《书目答问》和《四部丛刊初编》均录该书一百二十卷。《法苑珠林》百卷本与一百二十卷本有何不同?两种版本究竟孰优孰劣?一百二十卷的《法苑珠林》如何在万历年
外语与翻译 2010年1期2010-03-21
- 论明代江浙地区刊刻活动与通俗小说的影响关系
从明代通俗小说的刊刻着手,具体考察江浙地区作为传播中心在小说创作和刊刻方面的情况,旨在说明明代通俗小说兴盛的社会历史原因。首先,江浙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明代活跃的商业活动,为该地文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作家在创作中弘扬了光辉灿烂的地域文化,使文人话本成为江浙文化的独特载体;再次,江浙地区繁荣的刊刻活动加强了小说的流通,丰富了读者精神生活,同时刺激了市民对话本的需求,推动了文人的创作和书坊的出版。【关键词】 通俗小说;江浙地区;刊刻;书坊;影响关系我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0期2009-11-19
- 出版文化视角下的明代小说研究
、小说读者与小说刊刻之间的内在关联。程著特色鲜明,体现出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此,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一、研究视角新颖独特。在刊刻出版业兴起以后,小说作为商品,一般要经历如下的生产过程,即:创作者→编辑者→刊刻出版者→小说刻本→发行者→读者接受。以往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较多关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比如对创作者生平事迹、思想状况、心理状态的考证,对小说作品的形象塑造、叙事方法、艺术特色等等加以阐述,很少把小说作为商品放在其生产、完成的整个链条中进行考察
社会科学研究 2009年3期2009-06-15
- 《全唐文》刻本
淮盐政负责在扬州刊刻,并非刻于内府。这个看法是有事实根据的,但是我以为只说对了一半。因为作者未能了解清代内府刻书和扬州刻书的关系。早在康熙四十二年,彭定求等奉勃编纂的《全唐诗》,即由两淮盐政曹寅以盐羡在扬州刊刻,用的是软体字,刻印得非常精美,世称扬州诗局刻本,因系奉刊刻,故亦称内府本。扬州诗局之名,亦缘此而来。嘉庆十九年勃纂《全唐文》,照例仍由扬州诗局承办,尽管它并非刻于内府,同样叫做内府本。近人陶湘《清代殿版书目》(《武进陶氏书目丛刊》之一),对扬州诗局
读书 1985年9期1985-07-15
- 《全唐文》并非内府所刻
《唐宋文醇》式样刊刻。”按惯例这类官修书应交内务府所属的武英殿修书处刊刻,但文颖馆总裁董诰在当年闰二月二十五日的上奏中提议:“伏念江南为人文渊薮,其间积学之彦、藏书之家堪任校雠者不少,且扬州文汇阁贮有《四库全书》,秘籍鸿编,勘校尤为至便,恳天恩将全书颁发两淮刊刻,除全书所已收及‘凡例内声明应行删汰外,其文之散见志乘,流传乡邑暨金石文字之本新旧各异,全书偶或阙逸,如果确有依据补出逸篇阙字,信而足征,仰恳圣慈准其改订增补更正,以臻完备。”经嘉庆皇帝见允后,即将
读书 1985年1期198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