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龙田本《三国志演义》刊刻时间考

2012-04-07 23:00:51刘军杰
关键词:刊刻演义三国志

刘军杰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41012)

刘龙田本《三国志演义》刊刻时间考

刘军杰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41012)

随着《三国志传》的版本意义在《三国志演义》研究中逐渐被发掘,“志传”版本的研究成为《三国志演义》研究的突破口。刘龙田本是其中较为关键的本子,但刘本刊刻年代是一个很多专家忽略而且模糊化的点。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刘龙田本的刊刻时间有了一个初步界定,尤其是将刘本的插图和版式放在建安本的演变过程中来论证。刘龙田本和余象斗本、郑少垣本,汤学士本在插图的刊刻上有诸多联系,笔者推断出刘龙田《新锓全像通俗演义三国志传》的刊刻时间应该是万历三十七年,也就是1609年。

刘龙田本;插图;刊刻时间

刘龙田本《三国志演义》是近几十年才被学术界予以关注的。英国学者魏安于1996年出版了《三国演义版本考》一书,该书应用文献脱漏法研究,对文本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利用刊刻时文本之间的串行脱漏来寻找《三国志演义》版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最后魏安将《三国志演义》的版本分成两个大的系统,魏安把现存的二十卷刘龙田本《三国志传》①分在了两个系统,即将前九卷分在了C系统,而将后十一卷分在了D系统。而CD系统是有着较大差异的。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牵扯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到底关索系统和花关索系统之间是怎么一种关系,哪个系统在前哪个系统在后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金文京教授认为这是《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刘龙田本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到目前为止很多学者一般将其定在万历年间,唯一的依据是刘本中李祥做的《序三国志传》,现摘抄如下:语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余观炎祚之季,三强鼎峙,英雄迭出,然吴、魏僭窃,竟不能与蜀共居正统,固知神器有主,不可以智力奸也。……试读《出师》二表,令千载而下慷慨激烈,宁非扶纲植常之一大枢哉?故余重订其传,以言弁其额云。

岁在屠维季冬朔日清澜居士李祥题于东壁。②

历来研究者确定刘本的刊刻时间就依“屠维”二字,(按:屠维指己年,③也就是某某九年)刘龙田的活动时期在万历年间,而万历年间符合这一条件的就有万历七年(1579年)、万历十七年(1589年)、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这期间横跨四十年,学者只能说其刊刻于万历年间。比如刘世德先生,陈庆浩先生,石昌渝先生等主编的《古本小说丛刊》序言就只是推定在万历年间。④另外有学者将其定在万历后期,以刘修业先生为其代表,但是刘龙田的一生是横跨万历年间的,刘龙田生于嘉靖二十八年(1560年),卒于天启五年(1625年)前文列举的任何一个年份都符合条件。横跨四十年的出入不仅仅导致对刘龙田本子研究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建安诸本之间的渊源和流变考证会陷入僵局。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论证。

一,建安本插图演变的规律是可以为此研究提供线索的。此类研究虽然许多研究者对此偶有提及,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刘龙田本《三国志演义》和郑少垣本有太多的关联,上图下文自不待言,上图下文是当时建安本刻书的特点,这其中包括不同刻书家翻陈出新,比如或加上四角的修饰纹理,以郑本为代表;或采用将插图与文字的调整上加以变化等,这以刘氏刻书为代表。但在更深层次的关联性研究上就很少有研究者关注,比如插图本身的沿袭和变革就很少有人关注。

建安诸本的插图风格在万历年间发生了一次巨变,不同版本的插图越变越趋于一致,插图也越变越精致,粗犷的线条在朝着圆润方向变化。郑振铎就曾指出:“……因为彼此的竞争,不得不精益求精,吸取彼此之所长。”⑤人物也在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人物变大,有了细节上的刻画,线条以柔美的曲线代替刚直的直线,人物形态、背景、插图布局安排逐渐范式化,也就是插图的绘制出现了一定的范式,人物的站姿、坐姿、骑马打仗的姿态基本一致或相似,个别地方做简单修改即可套用。后来学者把这种风格统称为“刘次泉式”,而旧版是以叶逢春版“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叶忠怀式”。而刘本和郑本都属于“刘次泉”版式的插图,是插图绘制方法发生巨变之后的风格,这一风格的突变主要发生在万历中后期,笔者认为这一变化在万历二十二年(一五九四年)到万历三十四年(一六零六年)这十年之间。

刘本是采用的“刘次泉”版式,而且风格已经相当成熟,其刊刻时间应该在万历三十一年以后,那么,刘本的刊刻时间就应该是在万历三十七年或万历四十七年。

在“刘次泉”版式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也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刘次泉”版式发展演变过程和建安刻书业发展是一致的,在刘次泉版式开始代替叶忠怀式插图起初阶段,“刘次泉”版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可以说是一次革新,但由于互相的抄袭,模仿滥造,建安刻书业呈现出下滑的趋势,逐渐被南京刻书业所取代,上图下文的风格也在不断地演化,插图越来越细化,人物越加突出,注重局部刻画,但是建安刻书插图所表现的叙事性特征也渐渐消亡。前期作品凭靠简单的文字介绍插图基本上可以反映故事的情节和发展状况,后期的插图是朝着装饰性质的方向发展。以刘兴我崇祯元年(一六二八年)刊刻《水浒忠义志传》为例,版式是刘次泉版式,但插图中的人物和郑本刘本比较明显偏少,衣服的褶皱开始强化,普遍采用黑边褶皱,刘本、郑本和余本均无。人物开始有个性化的特征。但叙事性明显减弱。从这条发展脉络来关照,刘本、郑本和余本是“刘次泉”版式鼎盛时期的作品。所以刘本的刊刻时间应该是在万历三十七年而不是万历四十七年。

二,郑本属于繁本系统而刘本属于两个系统的合编简化本。两者在插图的采用上有太多的关联,刘本前九卷和郑本的插图相似或一样的要占一半甚至更多。两者具体的关联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两者一致的情况。代表有自首图“青蛇绕殿,灵帝大惊”开始到第十九叶均同。其次是两者相似的情况。代表有“孙坚钱塘杀贼寇”和“孙坚杀贼,劫财进功”两图大致相同,被杀之人的帽子不同,刀的形状不同。“刘备三人同赴任”和“刘备三人,一同赴任”两图基本一致,廊上砖痕郑本清晰形象,刘本为全黑阴刻。郑本背景有青草纹饰,刘本没有。这样的情况在两个版本之间是最常见的。总结有以下几点,郑本的插图刻画细致,精巧;还有刘本插图有明显的简化和缩略情况,或将无关大局的人物少刻一个,或者将局部的细节简单改了改,郑本人物背景是山水或树木形状,刘本只是简单的几条毫无道理的线条。从局部细节来判断,郑本刊刻的质量要优于刘本。第三种是属于两者相异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是由于两个版本在编排时文字的内容来决定的,因为两个本子各页的字数是不同的,抄袭到一定的时候必然出现图文的分离。当然只出现在两者使用同一套插图的这种情况下。当不一致时,两者中的一个必然要另外填补插图。这时就会出现一些有偏差的插图。或者郑本多出来几幅或者刘本多出几幅。据笔者统计,就前九卷而言,郑本多出的情况居多,刘本很少有多出的情况。后十一卷,两者相差较大,但相同或相似的插图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种现象是否和本文论点相悖呢?联系魏安对刘龙田本的系统归属是能够解释的,刘本前九卷和郑本属于同一个系统,后十一卷不知何故属于另外的志传系统。但可以肯定的是刘本属于一个拼凑本,前九卷属繁本系统,后九卷属于简本系统。当时建安小说的刊刻所指向的消费群体不是精英阶层,而是当时的中下阶层,为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这种模式反过来影响了作品刊刻形态,上图下文的形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因为这种形式的传播影响力,而且它更能吸引当时大多数识字较少的以商人为代表的中下阶层。影响到出版商就要求版本总是要找到能让消费阶层买账的东西,而不是去体现出版者的审美价值或对版本的负责度。如果有好的插图本面世,翻刻,模仿,甚至盗用接踵而至。当时又没有版权保护制度,互相抄袭成风,抄袭也是建安刻本为后人诟病的地方,这也是建安刻本退出历史的原因。刘本的这种版本的诸多问题就能够解释了。刘本是将两个版本进行了简单的拼接,前九卷直接抄袭,制作局部的改动,后十一卷的改动很有可能和花关索故事有关,花关索故事在当时非常有市场,刘龙田故而放弃郑本别采他本,还有可能是为了偷工减料,直接找到一个简本《三国志演义》的本子拼凑编排。在这时郑本建立的一套新的插图范式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刘本只是简单地按照已有的范式作局部的修改和套用就可以完成配图刻板。

这种范式也能够解释余本《三国志传评林》放弃刊刻《三国志传》时已经有的“叶忠怀式”插图而采用“刘次泉式”的插图。可以说“刘次泉”版式插图所创立的范式性质的配图手段在当时完全主宰了建安刻书的风格,也为建安诸本当时的繁荣提供了可能。

就抄袭而言,一般情况是简本抄袭繁本,这样更有利于插图的匹配;仿造本要比原创本粗糙,这是商业目的所决定的;抄袭本会不自觉地将原有的错误承袭下来。郑本属于繁本,而且要精细很多,相反刘本则粗糙一些,这也就能说明刘本在郑本之后。再者,郑世容在1611年重新翻刻过郑本,这一观点学术界存有异议,刘世德先生在《三国志演义作者与版本考论》一书中曾论及郑世容本在前,郑少垣本在后,不管孰前孰后,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郑本不止被刘本抄袭,还被翻刻过。再者汤学士本《三国志传》也和郑本十分接近,学术界一般认为是郑本的仿刻本,从这些材料可以得知郑本是当时很优秀的一个本子,被多家仿刻。

从以上证据就可以推断,刘龙田《新锓全像通俗演义三国志传》的刊刻时间应该是万历三十七年,也就是1609年。

注释

① 该版本采用笈邮斋本,笈邮斋本首页封面有“笈邮斋藏版”五字,但卷一、二、三、五、七、十一、十七、十九卷首有“书林 乔山堂 梓行”;卷八卷首有“书林 乔山堂 梓”;卷九卷首有“乔山堂 刘氏 梓”;卷十三卷首有“书林 刘龙田 梓行”;卷十五卷首“书林 乔山堂”。另外从“藏版”二字我们可以看出笈邮斋只是用刘本旧版进行了重印,后文将郑少垣本简称郑本,刘龙田本简称刘本。

② 引自《古本小说丛刊》影印本《全像英雄三国志传》卷前李祥序,参见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

③ 明朝十六世纪甲子年分别是1524年,1584年,己年在以甲开头年份的第五年,甲十年出现一次,屠维(己□年)也就是□□□九年。

④ 参见刘世德等编:《古本小说丛刊》第21辑 (第一分册),序言。

⑤ 郑振铎编著:《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见53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1]刘世德,陈庆浩,石昌渝,等.古本小说丛刊 [M].北京:中华书局,1990:第一、三、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辑.

[2]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3]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

[4]周兆新.三国演义从考[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刘修业.中国小说戏曲从考[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6]魏安.三国志传版本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刘世德.三国志演义作者与版本从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厚艳芬.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J].北方论丛,1996(4).

[9]汪燕岗.古代小说插图方式之演变及意义[J].学术研究,2007(10).

[10]方彦寿.建阳刘氏刻书考(上)[J].文献,1988(2).

[11]肖东发.明代小说家刻书家余象斗[J].明清小说论丛,1985,第4辑.

[12]陈国代,徐俪华.建阳书林乔山堂刘龙田刊刻书考略[J].飞天,2009(24).

[13]李芬兰,孙逊,中国古代小说图像研究说略[J].明清小说研究,2007(4).

ClassNo.: I207.413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InvestigationofPrintingTimeof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PublishedbyLiuLongtian

Liu Junjie

As the value of Annals of Three Kingdoms is gradually discovered, the text published by LiuLongtian is a breakthrough in the study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 However, there are something important not yet to be fully understood . The paper argues that no matter what version we obtained all have some connections each other in the illustrations printing ,so the printing time of LiuLongTian’s version should be the year of 1609.

LiuLongtian’s versions;illustrations;printing time

刘军杰,硕士,兰州大学。

1672-6758(2012)08-0100-2

I207.413

A

猜你喜欢
刊刻演义三国志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国学(2020年1期)2020-06-29 15:14:38
称象
大话三国志
三国演义
中国漫画(2018年4期)2018-12-05 04:05:50
论晚明元剧选刊刻现象及其文化审美意义
戏曲研究(2018年3期)2018-03-19 08:47:18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逐鹰演义之战三英
兵器(2014年4期)2014-12-22 01:44:32
《植物名实图考》在山西刊刻流传述略
鲁图藏安丘王筠著述书板刊刻考
天一阁文丛(2013年1期)2013-11-06 10:01:17
《三国志》的书名
读书(1983年9期)1983-07-15 05:5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