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聚香
(枣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山东 枣庄 277160)
经济新闻通常由标题、导语和主体三个部分组成。Jim Hall曾形象地把新闻导语比喻为“吸引读者进入故事当中的带有诱饵的钩子”。具体地说,导语有两大功能:一是交代该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二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导语后面的内容。[1]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已经使人们无暇详细地阅读一则经济新闻了。为使西方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投资环境和相关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做好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经济新闻的翻译、特别是经济新闻导语的英译就显得格外重要。
经济新闻属于“硬新闻”,实效性强,所以必须挤掉“水分”,短小精悍。[2]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主要参照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预期实现的交际目的,而原文及其功能则被弱化。下面主要以直接经济新闻导语为例,探讨目的论三个重要的法则在经济新闻导语汉英翻译中的应用和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的忠实法则认为译文忠实于原文,且二者应保持语际连贯一致,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直译。忠实的程度和形式是由译文的预期目的以及译者对译文的理解决定的。经济新闻是信息型文本,客观公正地传递信息是译者必须遵守的原则,以突出此类文本的功能。
例1:中国第三条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料将在2013年底之前投入运营,年输送量约为300亿立方米。主要是将天然气从中亚送往福建省。
译文:China’s third West-to-East gas pipeline is expected to become operational by the end of 2013 and will carry about 30 billion cubic meters(bcm)of gas annually,mainly from Central Asia to southeastern China’s Fujian province.
从此例可以看出:目的论所提出的删减、添加、调整和改译等翻译方法,不等于无原则的乱译,因此译者绝不可掺杂个人的理解或观点。在经济新闻的翻译中,时间或数字的细小偏差都会传达给读者错误的信息,甚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如此例中的“第三”“2013年”和“300亿立方米”要准确的翻译,即便文中的模糊表达“年底之前”“约”和“主要”三词也要用“by the end of”“about”和“mainly”忠实地译出来,以与原文保持高度的一致。
目的论的另一重要法则—连贯法则要求译文本身必须保持语内连贯。即,译者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背景知识、阅读习惯以及译文语境等因素,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并使其在译语文化和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翻译是有意识的选择和再创造过程。译者可以通过解释性的细节内容来扩充文本,或者将目的语读者觉得过于陌生或难懂的部分删除。[3]因此,从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出发,在不改变译文原意的前提下,译者可以适当的删减或添加信息,适当修正句式结构。
例2:11月17日,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发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同日发布的还有《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等3份文件。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批准上海作为试点地区,从明年1月1日起,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China’s Ministry of Finance announced Thursday that the country will start replacing its turnover tax with a valueadded tax(VAT)in the transport sector and some service sectors in Shanghai starting from Jan 1.
此例中,原导语的表达重点是2012年1月1日起将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若是将长长的文件名和多个部门的名字也全部翻译出来,不但会增加导语的长度,给人以拖沓冗长之感,还会干扰海外读者对重要信息的获取。在新闻的写作时,中文导语常常会就某一个文件或政策的出台而罗列出一串部门的名字,以显示此文件或政策的重要性。同时文件或政策也会以全名的形式出现。而这些对于外国读者来说无关紧要。因此,译者在翻译此导语时删除了无实质性内容的文件名,将其放到正文中去交待。
例3:记者昨天从公安部获悉,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发布通知,对生产、销售“地沟油”的7种情况明确了定罪量刑标准,根据通知,涉及“地沟油”犯罪的,最高可判死刑。
Producers and sellers of“gutter oil”,or illegally recycled cooking oil,could face the death penalty,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reaffirmed on Thursday.
译者应在脑子里牢固树立处处为译语读者着想的观念。一个为国内读者所熟悉的事件、人名、地名或词汇,对于译语读者就未必如此,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添加一些背景知识,注释或解释性的说明等等。[4]此例中,考虑到海外读者对“gutter oil”(地沟油)一词不一定了解,译者根据连贯法则对之进行了解释(illegally recycled cooking oil),以便使之在译语文化中有意义。
由于新闻导语担负着“吸引读者”的重要任务,而其译语读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层次又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将一连串的数字、名词术语、人物头衔、单位名称塞进译文导语,这就使得译文在一开篇就给读者设置了一层“文字障碍”,从而大大降低了其可读性。20世纪90年代,美联社规定导语的长度应在25个(英文)字以内。新华社规定,其英文新闻的导语不应该超过30个字。[5]我们从以上几例中不难看出,导语尚短是中外新闻工作者的共识。因此,译者在导语翻译时应抓住主要新闻事实,选准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要素。
目的论的核心法则—目的法则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其目的决定的,即目的决定手段。这打破了传统等值论的局限,使译者摆脱了以原文为中心理念的约束,可以根据译文的写作规范进行适当调整。提供消息来源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其真实性、客观性以及可信性会因之大大提高。[6]汉语新闻往往将提供消息来源的信息置于开头,而英语新闻则常常将其放在末尾 。中文报道习惯用日期来表示时间,而英文报道中却习惯用星期表示。因此,在经济新闻导语的汉英翻译中,译者应根据英文报道的写作规范调整原报道的消息来源顺序及时间,使之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4:国家统计局3月9日下午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1189亿元,同比增长21.5%,增速较去年全年回落2.3个百分点。
China’s urban fixed asset investment climbed 21.5 percent to 2.1189 trillion yuan($336 billion)in the first two months of 2012 from a year earlier,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NBS)said Friday.
此例中,表示信息来源的“国家统计局”在汉语经济新闻中位于导语的开头。在其汉英翻译时,译者将表示其来源的信息——“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NBS)said”,按照英文报道的习惯放在了导语的末端。将由以人民币的“元”为单位计量的金额转换为国际支付的主要货币美元,以便于译语读者对资金数量的理解。同时将3月9日译成Friday,例2中的“昨日”也译为了Thursday,顺应了英语新闻的写作惯例,以突出新闻的时效性。
弗米尔认为目的法则是翻译的第一法则,忠实法则服从于连贯法则,而二者均服从于目的法则。当为了实现翻译的预期功能或目的要求改变原文本时,忠实法则就不再适用了。
例5:(27日下午)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近日决定,自2012年3月份起再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为3档,分别是1240元、1100元、950元。
East China’s Shandong province will raise its minimum monthly wage by up to 19 percent in March,local authorities said Tuesday.
此例译文中的“19 percent”乍一看恰似译者主观臆造的数字,实质上这正是翻译目的论三法则关系的完美体现。若将原导语直译成英文,海外读者只能从中看到提高后的月最低工资标准。由于他们对其增长基数缺乏了解,无法判断出此次工资涨幅的大小。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以19%的最高涨幅来体现此次工资提高幅度之大,使得译文导语简洁精悍,进而传达了中国遏制并逐步缩小不合理的工资差距的决心。“19 percent”的译文并非译者臆加,而是由正文中具体数据得来的,数据如下:
2012年3月新标准 现行标准 涨幅1240 1100 12.7%1100 950 15.8%15.8%950 800 18.8%平均涨幅
由此可以看出,英译导语既忠实于原文(整条新闻),又体现了目的法则是翻译的第一法则。为给海外读者对此次工资提高一个形象的认识,也考虑到各国货币汇率的不同,所以使用上涨的幅度而不是具体数额来表示此次工资增加的程度,这是连贯法则的体现。另外,译者删除了信息“省政府常务会议近日决定”,既达到了使英译导语短小精悍的目的,又增强了其可读性。若是面面俱到的翻译,则会使导语变地冗长,增加读者的阅读困难,减低其继续阅读的兴趣。具体的信息,可以放到新闻的正文中去进行详细的解释,如即将采用的标准及其现行标准的对比,所分的档次以及其原因等等。
目的论认为原文仅仅是为目的语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显然,原文的地位大大降低。这一理论为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改变文本的功能,翻译标准就不再是与原文保持篇际一致,而是对目的而言的适当性或合宜性”。[7]因此,译者应以目的论的三法则为标准,选择适宜的翻译方法,以便信息的有效传播。
[1]谭玮.中英新闻导语的差异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8,2.
[2]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80-183.
[3][英]贝尔萨,[英]巴斯内特.国际新闻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0.
[4]刘洪潮,怎样做新闻翻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67.
[5]刘其中.汉英新闻编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3.
[6]刘其中.诤语良言与青年记者谈新闻写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17.
[7]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