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五代十国时期刻书的启创性意义

2016-03-16 21:04刘耀
文教资料 2016年4期
关键词:刻书国子监刊刻

刘耀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试论五代十国时期刻书的启创性意义

刘耀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五代十国时期,雕版印刷逐渐从民间进入官府,由民刻走向官刻。家刻本蓬勃兴起,坊刻本继续发展,国子监雕印儒家经典,雕版印刷的三大系统——官刻、私刻和坊刻逐渐形成。

五代十国《九经》雕版印刷

五代十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处在唐、宋两个封建大一统王朝间的大分裂时期。五代前的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诸多方面均有着伟大建树,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顶峰,十国后的宋王朝更是将封建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成就推到了新的高峰。处于两大强盛王朝交接低谷的五代十国,其文化发展不仅没有因战乱而停滞倒退,反而是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其中尤以五代十国时期的刻书事业最具代表性。五代十国时期的刻书不仅成果丰硕,而且为后世开创了一系列新的刻书原则与方法,对后世乃至现如今的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一、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与《九经》刊刻

从公元907年朱温废唐自立,至公元960年宋太祖“黄袍加身”,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原大地上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几十年间,王朝更迭频繁,政局混乱,各个统治者为巩固政权,极力加强武备。五代十国时期处于我国社会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进一步南移的重要时期,刻板刊印经籍是这一时期文化的突出成就,也是我国雕版印书史上的一件大事。

早在唐朝时期,版印刊刻已经开始流行,但此时所印的成果大多为日历和佛经用书。作为封建正统主流文化的儒家经籍的刊印工作在五代十国时期逐渐开始展开,如《九经》的刊印即是一个典型代表事件。“为了进一步广泛传播儒家思想,统一经注文字,刊正谬误,确立国家标准经注本,同时也是为了发展文教事业”[1]。后唐丞相冯道、李愚等奏请明宗雕印《九经》,“尝见吴、蜀之人,鬻印版文字,色美绝多,终不及经典,如经典校定,雕摹流行,深益于文教矣”[2]。公元932年,由田敏依据唐代《开成石经》校订刊正,雕版印行。《五代会要》卷八记载有此事经过:

“后唐长兴三年二月,中书门下奏请依《石经》、《开成石经》本,刻《九经》印版”,同年四月,明宗再次下诏,“差太子宾客马缟,太常丞陈观,太常博士段颙、路航,尚书屯田员外郎田敏充详勘官;兼委国子监于诸色选人中,召能书人端楷写出,旋付匠人雕刻,每日五纸,与减一选。如无选可减,等第据与改转官资”。

由于中原战乱,动荡不已,《九经》的刊刻工作经历了相当坎坷的过程。从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始刻,至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全书雕印成功,历时二十余年。是年三月,“尚书左丞兼判国子监事田敏进印版《九经》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共一百三十册”[3]。由于刊刻事业是由国子监所主持,书版也藏在国子监内,所以称为“监本九经”[4]。

二、推动了我国古代刻书产业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以《九经》的刊刻为契机,书籍的刊刻,尤其是政府公用书籍的刊刻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性制。

(一)首创了我国官方刻印儒家经典的先河。

早在五代之前,我国的民间已开始小规模的印制日常文化用品,但正史类的经典书籍在坊间还是不被允许的,想要传播也只能通过传抄手写的形式进行,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与此同时,作为人才选拔主要依据的科举制的发展也要求政府采取相应措施,以加速正统儒家文化的传播。“五代虽朝代更替频繁,各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的政权,对科举仍比较重视,他们沿袭唐制,设科取士,选任人才。对天下读书人来说,科举是出仕之唯一正途,借此博取科名,实现经世济民之抱负,因此自然受到高度重视”[5]。雕版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政府刻印正史儒经提供了技术条件。于是,经政府统一安排雕印《九经》,自长兴三年开始,花费了大约22年时间,至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完成。

除《九经》外,国子监还刻了《论语》、《孝经》、《尔雅》,实际共十二种经书。监本群经印成以后,刻印解释群经音义的《经典释文》也就自然提上了议事日程。“监本《经典释文》自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开始雕印,至显德六年(959年)雕成,历时五年”[6]。受到中原政府刻板印书经籍的影响,位于蜀地的后蜀,由毋昭裔建议版印有蜀刻版的《九经》,镂板发行有“诸史”,后唐国子监也曾刻印过《贞观政要》,南唐政府则印有《史通》、《玉台新咏》等。

(二)在刻书花费来源方面,逐渐形成了以国家拨款为主兼有民间筹款辅助刊印的惯例。

五代十国时期,政府开始正式出面统一管理运筹版刻事务,由国子监开启官刻儒家经典的先河。政府规定国子监统一担任教学教材的编写、校注、印刷出版工作,使得我国古代教材开始呈现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不仅有利于儒家正统文化的传播,而且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直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出各个不同阶段学校教材的统一编写制度的痕迹。良好的教材编写离不开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这在封建社会的五代十国时期尤为明显。为了印刻出质量比较高的正经、正史等正统典籍,统治者往往非常重视雕版工作,从底本的选择,到付板版刻等不同环节均有严格规定。如《九经》的刻印即是如此。“当时计划刻印九种经书,即《易》、《书》、《诗》、《周礼》、《有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均是依据唐《开成石经》作为底本进行校勘”[7]。据《五代会要》记载,长兴三年四月皇帝下诏:

“近以编注石经,雕刻印板,委国学每经差专知业博士儒徒五六人,勘读并注。今更于朝内差五人充详校勘官,太子宾客马缟、太常丞陈观、礼部员外兼太常博士段颙、太常博士路航、屯田员外郎田敏等,朕以正经事大,不同诸书,虽以委国学、差官勘注,盖以文字极多,尚恐偶有差误,马缟以下,皆是硕儒,各专经业,更令校勘贵必精研,宜委国子监诸色人选中,召能书人端楷书写,旋付匠人镂刻,每日五纸,写减一选,如无选可减等,据以改转官资。”

五代十国时期的国子监刻书非常注重底本的选择,谨慎的校勘和优秀书手的手写上板。严格的底本选择,专业人才的对正校勘,以及优秀手工上板印刷、出版等一系列工作的所需费用均由政府拨款承担。监本的刻书作为统一教材标准需要大量的重版印制,其花费在战乱频繁的五代十国时期是很大的一笔开销。为了改变单方面政府付资情况,统治阶级想到了出版适当盈利的方法。“后唐长兴三年二月辛未,初令国子监校定《九经》,雕印卖之。”又曰:“唐明宗之世,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定《九经》,刻板印卖。从之。”“909年,国子监上奏朝廷要求修建文宣王庙,并请从官吏的俸钱中每贯抽取十五文,充作经费。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国子监祭酒崔协因经费匮乏,奏请国子监每年只置监痞200员,入学者还必须是通过了官方考试的。二年后,国子监又奏,初补国子监痞者按旧例入学时应交束修钱二千。及第后要交光学钱一千。”[8]由此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五代时期国子监刻书的经费有两个途径:一是国家拨款,如诸司公用钱及政事堂厨钱等;二是民间筹款,如接纳及第举人的礼钱等[9]。此后各个朝代的政府刻书无一不是按照此法进行刻书事业。

五代时期的国子监刻书是作为国家正统文化流传,再加上校刻非常精审,所以在当时民间流传很广,并且在书籍发行方面,逐渐形成了印—售—发行的良性循环性系。随着刻书过程的逐步完善,也慢慢形成了区位比较明显的刻书中心。在五代十国时期,不仅仅在南方的长江流域形成了刻书中心,在北方的青州、南方的福州,以及西北的瓜州、沙州也都是有名的刻书中心。

(三)培养造就了一批善于精校的有学之士及刻书者。

五代十国时期,在政府刻书的带动下,私刻、坊刻也得到长足发展,进而涌现出一大批善于精校的有学之士和刻书者,其中以后蜀的毋昭裔、和凝最著名。受后唐国子监雕印儒家经书的影响,953年,蜀中有毋昭裔亦刻《九经》。《爱日斋丛钞》载:“自唐以来,所在学校废绝,蜀毋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版刻《九经》。蜀主从之,由是蜀中文学复盛。”另据《十国春秋·毋昭裔传》记载,除《九经》外,毋氏刻书还有《文选》、《初学记》和《白氏六帖》。和凝是五代时期的私刻者的代表,据《新五代史·和凝传》称:“凝好饰东服,为文章以多为富。有集百余卷,尝自镂版以行于世,识者多非之。”另据《五代会要》:“凝痞平为文章,……有集百卷,自篆于板,模印数百帙,分惠于人。凝所刻书,除自著集外,尚有《颜氏家训》。”和凝可谓是自著、自写、自刻、自印、自发的第一人。

三、推动了我国印刷事业的发展

五代时期刊刻的书籍版页上记载有校勘官、写官姓名等,这为后来的私刻、坊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政府开始刊刻儒家经典,使得隐藏于民间的印刷术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印刷技术所具备的快速、便利、成本低廉的优越性逐渐得到充分性现,在大规模的应用过程中,人们又不断推动写、刻、校、印等工序技术的提升发展,为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雕版印刷事业的向前发展。

[1][7]王志国.五代国子监刻书及对后世的影响[J].新世纪图书馆,2008(3):97-101.

[2](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608[M].台湾: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7304.

[3](宋)王溥.五代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28.

[4]蔡晓初.五代十国刻书述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3(01):54-58.

[5]温雪芳.五代十国时期书籍刊刻及其影响[J].图书与情报,2006(06):124-127.

[6][8]李明杰.五代国子监刻书[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05):48-51.

[9](宋)王溥.五代会要.经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猜你喜欢
刻书国子监刊刻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参观国子监
论晚明元剧选刊刻现象及其文化审美意义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植物名实图考》在山西刊刻流传述略
鲁图藏安丘王筠著述书板刊刻考
明代安徽官方刻书考
两宋安徽官方刻书考
北京的国子监——元、明、清朝的最高学府
论四明雕版印刷及范氏天一阁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