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

  • 从六经辨证的虚实两端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思考
    直接传里而发生阳明病。少阳病也有由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使邪更陷于里,而发生阳明病。正邪进一步交争,正气更虚,邪气进一步深入,由“三阳病”转入“三阴病”[20],而太阴病为三阴之首[13],首先受之。“脓毒症胃肠道功能障碍”根据时振声老师的六经辨证理论[8],早期的胃肠道功能障碍与六经传变阶段的“阳明病”的特点具有一致性,“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充分体现“阳明病”胃肠病变的本质,常由太阳病失治、误治所致,邪热传内入里,燥邪直犯阳明,阳明里热与燥屎互结成阳明腑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12期2024-01-28

  • 《伤寒论》中六经病与温病卫气分证关系探讨*
    于肺,尚未达到阳明病表里俱热的大热状态。再结合前一句“汗出”,说明既有热,又与阳明病之“发热,自汗出”相区别。用麻黄则必有表证未解,但仲景不说“恶寒”,反强调有热,一是由于此时发热代替恶寒成为主要症状,二是旨在与麻黄汤、桂枝汤之表证相鉴别。这种表证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太阳病,与温病学家所述温热病之卫分证相一致。再看《温病条辨》言:“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恶寒解”并非不恶寒,而是相较于恶寒,发热成为主要症状,此时

    中医学报 2023年11期2023-12-21

  • 茵陈蒿汤临床应用经验*
    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是治疗黄疸的代表方之一,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中是治疗谷疸的专方。其病机为湿邪与瘀热蕴结,土壅木郁,导致肝胆疏泄功能异常,胆汁外溢,郁结体内而表现一身面目俱黄,小便黄。茵陈蒿汤的功用为清热利湿化瘀,疏肝利胆退黄。该方在现代医学中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血脂异常、黄疸、Ⅱ型糖尿病、肝纤维化等[1]。笔者常年致力于仲景伤寒学说,笃遵经方,善用古方治疗疑难杂症,运用茵陈蒿汤治疗肝胆疾病有独特的经验。现将茵陈蒿汤的临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10期2023-12-15

  • 基于阴阳理论阐述《伤寒论》三阴三阳病两种主要传变模式
    有“转属”(如阳明病篇第185 条“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阳去入阴”(如少阳病篇第269 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和“不传”(如太阳病篇第5 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等条文,李培生主编专门有一篇关于《伤寒论》传变的论述[1]。不过这个传变过程,目前还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伤寒论》目录顺序,即“三阳病之太阳→阳明→少阳,再至三阴病之太阴→少阴→厥阴”模式[2];另一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10期2023-11-17

  • 黄星垣研究员从《伤寒论》阳明病辨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探赜*
    从《伤寒论》之阳明病辨治高热[4],但目前尚缺少其系统运用《伤寒论》阳明病思想处理外感热病的文献。笔者以《伤寒论》阳明病思想为主导,结合黄星垣研究员清热解毒法辨治外感热病,临床确有效验。1 黄星垣研究员对外感热病的证治认识发热为外感热病的共有主症,病位不同,症状有别:若犯肺系,常见咳喘、咯吐痰涎,热甚痰稠、脓痰,热轻痰稀;热侵胃肠,则呕恶泄泻;热蕴肝胆,则腹痛、黄疸;热滞大肠,则里急后重,便带脓血,或大便溏而不爽;邪热袭膀胱或肾,则腰痛尿频、血尿癃闭。对外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8期2023-09-07

  • 《伤寒论》“六经”“六病”辨考*
    构建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病”的独特诊疗框架,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但六经和六病的概念不能在《伤寒论》中混淆,以免造成对条文的错解。《伤寒论》到底是六经辨证还是六病辨证?仲景部分条文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实际含义到底是经络的六经还是反映人体态势的六病?文章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和辨考,以期更近仲景原意。1 《伤寒论》“六经”之称1.1 《伤寒论》“六经”源流后世大都称仲景《伤寒论》为“六经辨证”,自宋

    河南中医 2023年7期2023-07-04

  • 新安医家郑重光伤寒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
    脉证治法》《辨阳明病脉证治法》《辨少阳病脉证治法》《辨太阴病脉证治法》《辨少阴病脉证治法》《辨厥阴病脉证治法》《辨痉湿暍脉证》《辨霍乱病脉证》《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诸篇,另增《辨合病并病脉证治法》《辨温热病脉证治法》《辨痰病水病脉证治法》各1篇,并把条文重新排布,《伤寒论条辨续注》[2]与通行版《伤寒论》[3]卷本篇目对比见表1。表1 《伤寒论条辨续注》与通行版《伤寒论》卷本篇目比较1.2 承三纲学说,并进行阐发 郑重光赞同方有执“太阳一经,风寒所始,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1期2023-02-13

  • 《伤寒论》第229条、230条阳明病应用小柴胡汤析疑
    张耀夫 刘江腾阳明病应用小柴胡汤,见于《伤寒论》第229条和第230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有关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争议颇多。这些观点对认识阳明病小柴胡汤证有一定意义,但仍有不少疑难之处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笔者认为,阳明病是阳明体质之人为病,但其证候仍为小柴胡汤证,具体辨析如下。1 历代学者对《伤寒论》

    环球中医药 2022年7期2023-01-02

  • 从《伤寒论》阳明病探讨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可行性
    》[7]中关于阳明病篇论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条);“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条)外邪直犯阳明,胃中津液亏损,化热成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因燥成实,或宿食化燥,燥结成实,阻于肠道,而形成阳明腑实证,即以大便难、便秘为主症。《伤寒论》阳明病篇关于脑部症状论述较多:阳明病 进 展 期 白 虎 汤 类(219、221、71、110、169、26、265 条 等)、承 气 汤 类(21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19期2022-11-19

  • 非“胃家实”者不可以阳明病论治
    主凉,张仲景论阳明病提纲证为“胃家实”,但现代部分观点将入里化热等里热亢盛的病证认为是阳明病。笔者认为,《伤寒论》中的阳明病与里热证并不等同,阳明病的诊断应以“胃家实”为根本。1 当代对《伤寒论》中阳明病存在的误解1.1 教材中对阳明病的认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伤寒论讲义》在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写道:“病邪侵袭阳明,易从燥热而化……故阳明病每多见于外感热病过程中邪热盛极阶段,其病位在里,大多属里热实证”[1]。教材认为,阳明病常出现在外感

    中医学报 2022年10期2022-11-15

  • 对《伤寒论》汗出一症的认识
    9]。1.2 阳明病之汗出第193条对阳明病的外在症状进行了论述,言病在阳明病者会出现高热症状,且不恶寒而反恶热、并伴有“汗自出”之症。由此得知,阳明病亦会出现“汗自出”。然阳明病之“汗自出”不同于太阳病之“汗自出”,该汗是由于热邪入里,蒸迫机体津液所致,为实热证[15]。又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正邪于此经相争,斗争最为激烈,因此,阳明经病所致之汗出量最多。第197条对邪由太阳内传阳明进行了论述,患者在发热、无汗的前提下出现了呕吐不能进食的症状,似欲传

    河南中医 2022年6期2022-05-19

  • 从津液与温病的角度探讨《伤寒论》中的火逆变证
    阳病篇12条,阳明病篇2条,少阴病篇1条,其余则脉法篇、暍病篇各1条。现将分别从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篇的原文出发,概论六经之火逆变证的表现及特点,以总览《伤寒论》中的火逆变证。1.1 太阳病篇的火逆变证表现及特点“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太阳病脉浮,理应发汗,若不发汗而以火灸之、或加温针,则犯实实之戒,易发生火逆变证。其临床表现除了因火燥伤阴导致心神受扰出现的烦躁、惊狂等,还会由于热迫血妄行而出现便血、吐血等血证,更因火为阳邪,而太阳病

    环球中医药 2022年11期2022-03-23

  • 《伤寒论》阳明中寒证辨治探微
    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伤寒论》原文第190、191条均涉及阳明中寒证,结合此二条文所反映的证候病机特点,历代医家一般认为《伤寒论》第194条、195条、197条、225条、226条、243条亦属该证内容。鉴于上述原文反映的证治特点,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论讲义》《伤寒论选读》均表述为阳明中寒证是患者平素胃阳不足、寒邪内侵所致的脾胃受纳、腐熟、传输功能障碍[1-2]。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孙志远、郭龙龙等[3-4]认为该证不属于阳明病,而将其归属太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6期2022-02-16

  • 探讨《伤寒论》中阴性症状在临床诊疗中的意义
    209条云:“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 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矢气过多提示有脾胃虚寒、寒湿内聚、宿食停滞、湿热蕴结或气机不畅[3]。 此条文论燥屎形成与否的试探性诊断及治疗。病人不大便六七日,未见明显的腹满痛、潮热、谵语等症,其燥热结实的程

    福建中医药 2021年10期2021-12-02

  • 《经方实验录》葛根汤与太阳温病之关联
    ),是太阳病向阳明病传变的过渡阶段。“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中,“太阳病”首先确定了该温病发生的前提是太阳病;“不恶寒者”,在曹氏看来,寒为重,风为轻,恶寒为重,恶风为轻,因而“恶风不恶寒”即为微恶风寒[1],也是具有表证的体现;“发热而渴”显然为温病的特点。而后世所说的温病强调的是无外感表证的温病,两者具有一定差别。对于葛根汤,目前普遍的看法则是以“辛散发汗解表、升津舒筋止利”为功效来治疗太阳病或太阳阳明合病的解表剂或表里双解剂。葛根汤为《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2期2021-05-19

  • 《伤寒论》第195条病机考*
    195条曰:“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传统上对于本条的释义存在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本条为阳明寒湿成疸,多从脉象推论,或重胃寒,如程郊倩于《伤寒论后条辨》曰:“阳明病脉迟,迟为寒,寒则不能宣行胃气,故非不能饱,特难用饱耳,饥时气尚流通,饱即填滞,以攻上焦不行,而有头眩证。曰谷瘅者,明非郁热也,欲人从脉上,悟出胃中冷来。”周扬俊也于《伤寒论三注》曰:“此条病原,始终只重脉迟二字,脉

    中医学报 2021年11期2021-04-17

  • 浅论《伤寒论》“但头汗出”的病机与证治*
    治法。200条阳明病篇火劫发黄证中提到“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该条文中“额上微汗出”和111条太阳病篇火逆证中“但头汗出”都为误用火法所致,然“阳明之为病,胃家实”,邪入阳明易化火化燥伤津,阳明病本就里热亢盛,津液亏乏,今用火法使邪热更炽,壅滞于上,津液愈亏,无津作汗,故见“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周身发黄亦可证明津液耗伤之甚且邪无出路。故此类“额上微汗出”治当清热凉血,生津利胆。以上两条见证均可考虑予犀黄丸之类。湿热郁结134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5期2021-04-17

  • 阳明病(阳明腑实证)欲解时TNF-α的变化及大承气汤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六经病学说中,阳明病隶属于里证、实证,主要指病邪客于胃肠或邪气源于胃肠的里实证。《伤寒论》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胃家,包括足阳明胃以及手阳明大肠。《灵枢·本输》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实乃邪气实。阳明胃腑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阳明病易从燥化、热化。阳明病主要以胃肠燥、热、实为病变特征,当燥热之邪与胃肠宿滞相搏,结成燥屎,以致肠道不通,而见腹满硬痛、不大便,甚或谵语、潮热等,形成阳明腑实证。研究表明,阳明腑实证时存在严重的肠道屏障功能受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年1期2021-04-12

  • 据胡希恕经验从少阳阳明病论治重度哮喘∗
    验案阐述辨少阳阳明病在治疗重度哮喘中的重要性。1 重度哮喘发作之时常见少阳阳明合病1.1 重度哮喘发作之时常见少阳病 从症状来看,重度哮喘发作之时除见气喘痰鸣之外,常伴有烦躁、焦虑不安、胸胁满闷、大汗淋漓等症[2-3]。根据《伤寒论》原文97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主之”,可知少阳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心烦喜呕、胸胁满闷、往来寒热等。又如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表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6期2021-03-28

  • 浅议张山雷对《伤寒论》三阳阳明的认识
    难通《伤寒论》阳明病开篇第179 条与其他五经病明显有别,不是论述提纲,而是将阳明病分三种,“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对此条文理解,历来名贤都着眼于来路或证型,但解释都过于牵强,张氏存疑有年,以为不可信。最早注释三阳明的宋代庞安时认为,由太阳转属而来,为太阳阳明,由少阳误治传变而来,为少阳阳明,直中阳明腑为正阳阳明。金人成无己也肯定此为邪传阳明的来路,因成注本对后世影响极大,几成定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11期2021-01-02

  • 阳明病论治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
    一种思路。3 阳明病与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结合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其与“阳明病”所论述的病症具有相似之处。《伤寒论》记载:“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概括了阳明病病机为“胃家实”,“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体现了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时“实”的主要特征。《灵枢·本输》记载:“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指出了胃和大小肠的相关性,也是对现代医学消化系统功能性的概括。中医所述大肠、小肠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32期2020-12-27

  • 浅谈《伤寒论》茵陈蒿汤方证
    热,通腑退黄。阳明病篇第236条载:“阳明病……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第260条载:“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茵陈蒿汤主之。”1 茵陈蒿汤方解汤方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组成。虽仅三味,但用药精当,配伍合理。方中茵陈蒿为主药,苦寒清热利湿,并有疏利肝胆、退黄的作用,为治黄疸之第一要药[1]。栀子苦寒,清泄三焦而利小便。肺气清则气化利,膀胱得此气化则小便通利,能增茵陈清热祛湿之力。“大黄”是阳明病主药[2],大黄苦寒,泻热行瘀,通腑利胆退黄,兼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70期2020-12-13

  •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下)
    答日: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胃病者,腹口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20年1期2020-04-24

  • 《伤寒论》小便不利证治探微
    兼见身黄。2 阳明病《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病包括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阳明经证是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阳明腑证是外邪入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以此观之,阳明病以热为主,可化燥伤阴。其引起小便不利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阴液耗伤阳明病本为热盛,热为阳邪,其性炎热,耗气伤津。此外,阳明腑

    环球中医药 2020年8期2020-01-11

  • 《伤寒论》第243条之探析
    属阳明也”确为阳明病冯世纶在《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提出“‘属阳明也’是后人加入或错简”[1],根据阳明病的提纲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认为吴茱萸汤是治疗胃家虚寒,也就是太阴病,与阳明病无关。笔者认为此观点欠妥,理由如下:其一,根据《伤寒论》第179条“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可知第180条提纲证所说的阳明病是原发性阳明病,也就是正阳阳明,而三阳病中起病时没有呕逆之症,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发生呕逆的,最有可能是转属性阳明病。其二,新世纪(第二版)

    环球中医药 2020年10期2020-01-10

  • 张仲景在阳明病中运用大承气汤的辨证要点简析
    大承气汤为治疗阳明病的主要方剂之一。《伤寒论》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为阳明病的“提纲证”,但与其他六经病的“提纲证”不同,本条并未提及具体特征性脉象及其他症状,而只是说“胃家实”,明确了病位和病性。阳明经包括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因而言“胃家”,指病位应包括胃和肠,病性为“实”。之后,张仲景论述了代表“胃家实”的症状,如“大便难”“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等,而这些症状之所以未在“提纲证”中论述,从后面的条文可以看出,这些症状均需

    河北中医 2020年12期2020-01-10

  • 从《伤寒论》三阳经咳喘悟仲景“见病知源”※
    旋即解除。3 阳明病咳喘198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阳明病外证为“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此处阳明病出现“不恶寒”“能食”,表明此非阳明中寒,属于阳明风热证,热性蒸腾,风热上涌则头眩。《灵枢·经脉》曰:“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上膈属肺。”太阴肺经与阳明胃经在循行上相互联系,又肺胃之气同主降,因此阳明经病变极易影响肺经。原文谈到“咳,其人咽必痛,若

    中医药通报 2020年2期2020-01-10

  • 柴胡使用规律探讨
    治疗伤寒在少阳阳明病中的症状病变来阐述柴胡的使用规律。【关键词】柴胡;少阳病;阳明病;伤寒;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7X(2019)19-0107-02柴胡,在《神农本草经》注:“气味苦、平,无毒。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具有清热解表,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在《伤寒论》中,柴胡是治疗少阳病本证及兼变证的要药。而邪传阳明,有小柴胡治之;厥阴病

    人人健康 2019年10期2019-10-14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条文辨析
    如桂林古本《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之“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与通行本《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之“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两者虽有个别词句的调换,但所言意思相同。再如桂林古本《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之“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阳明病,服承气汤后,不转矢气,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这两条与通行本《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之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期2019-02-22

  • 解读阳明病辨证论治体系※
    数十年临床运用阳明病辨证论治体系辨治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体会,于此试将阳明病辨证论治体系讨论于次。1 解读阳明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在认识与理解阳明病之前,必须了解几个重要问题:什么是阳明?什么是阳明胃和阳明大肠?胃及大肠具有哪些特殊性?胃及大肠与阳明有哪些内在关系?什么是阳明病?研究这一系列问题都直接关系到怎样才能学会《伤寒杂病论》,直接关系到怎样才能将《伤寒杂病论》中阳明病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什么叫阳明?阳明属于中医学中的特有用语。中医学为何要用

    中医药通报 2019年4期2019-01-06

  • 栀子柏皮汤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伤寒论》的《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其原文为第261条:“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治法:清泄湿热以退黄。方药:肥栀子十五个,甘草一两,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方义: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善清内热,治郁热结气,泄三焦之火从小便而出。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寒能清热,苦可燥湿。炙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甘缓和中,并能调剂苦寒之性,使之有不损伤脾胃中气而能取得退黄的疗效。本证归属于阳明病之中,应具有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期2018-02-12

  • 小议阳明病之燥屎*
    其中前7条均在阳明病篇中,唯374条在厥阴病篇。但不管出现在何处,均用承气汤攻下。本文试分析燥屎的含义、形成过程、诊断及治疗,以期为阳明腑实证的辨治提供一定参考价值。“燥屎”的含义自古至今伤寒诸家颇多争鸣,各种文献对燥屎的解释不尽相同,大概可归纳为两种观点。一为症状。“燥屎”作为一种临床表现,如《伤寒论研究大辞典》[1]言:“燥屎指肠中宿食存积受热煎熬而形成异常干硬的粪块,常寄留于肠道弯曲挤叠狭窄之处,大小多少不等,顽固难下。”伤寒大家李克绍老先生和十二五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6期2018-01-18

  • 浅谈《内经》“开、阖、枢”理论在《伤寒论》阳明病与太阴病中的运用
    论在《伤寒论》阳明病与太阴病中的运用张俊修 李绍旦 杨明会文章以《素问·天元纪大论》中三阴三阳理论为基础,详细论述了《素问·阴阳离合论》与《灵枢·根结篇》中三阴三阳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伤寒论》阐述阳明病与太阴病在疾病六经传变中的重要作用。重点以“阖”“开”理论理解《伤寒论》阳明病与太阴病的治则治法。阳明病以“阖”的功能太过为主要表现,也存在“阖”的功能不及的病证,治法以恢复“阳明主阖”的功能为主,配合对“开”“枢”功能的调节。太阴病主要以“开”的功能不及

    环球中医药 2017年8期2017-02-28

  • 潮热的古今释义及机理辨析
    下》[3]说“阳明病有潮热者为胃实,热不潮者,为胃未实”。除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和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是少阳阳明并病所见潮热;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有潮热,时时哕……”是三阳合病所见的潮热;第137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为大结胸证伴有阳明

    科学中国人 2017年12期2017-01-28

  • 论“阳明经证”乃张仲景不言之言
    》对太阳病以及阳明病的种种论述得出结论:阳明表证是客观存在的,其治法乃微汗法;将阳明表证称之为“阳明经证”是恰当的,符合张仲景对于疾病病位的定义。《伤寒论》;阳明经证;大陷胸丸;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对于阳明经证这一提法,在历史上颇具争议,陈亦人在20世纪80年代的《辽宁中医杂志》[1]上首先发难并提出:“经证的概念是什么?是经络,还是经气?如果是,临床表现有哪些是阳明经络或经气的证候?如果不是,怎么能称为经证?胃热究竟是府热还是经热?或者说阳明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2期2017-01-17

  • “胃家实”的内涵及其相关证候
    有效途径。故就阳明病提纲证“胃家实”的含义及其所涵盖的证候进行探讨,通过文字与医理双重层面的分析,结合张仲景在阳明病篇的行文特点而得出结论,即“胃家实”是阳明腑实证病机特点的反映,是张仲景对阳明病关键证候的概括之言,其作为阳明病提纲起到了执简驭繁的纲领性作用。《伤寒论》;阳明病;胃家实;腑实证;下法《伤寒论》六经病各篇之首均有提纲证原文,以揭各经病证之要。阳明病篇亦不例外,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自清·柯琴“胃家实为阳明一经之总纲也”之注释以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期2017-01-16

  • 从阳气升降出入看“日晡所潮热”之机理
    日晡所发病也与阳明病无必然联系;潮热为一种特殊热型,即如潮水上涌般的烘热感,为阳明病所特有,不具有时间性。日晡时分,人之阳气顺应天阳下降入里,遇腑实与热邪相合阻滞阳气顺降,二阳相搏则产生“日晡所潮热”的特殊现象。日晡所;潮热;阳气升降出入;阻滞“日晡所潮热”一症首见于《伤寒论》。《中医诊断学》解释为:“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下午3~5时(即申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晡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故亦称阳明潮热。[1]”但对于其含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8期2017-01-16

  • 《伤寒论》第374条浅析
    ,阐述了在治疗阳明病实热兼夹证时先使用大剂量的小承气汤攻下燥屎,后使用栀子豉汤清除余热的治疗思路。同时第374条在理解时也应与第368条至375条相参,以对比的方式阐述了寒性下利、湿热下利、实热兼夹利、虚热下利的区别和治法。[结论]《伤寒论》第374条创立了治疗阳明病实热兼夹证时的先下后清之法,并通过和其它与之并列条文的结合,完善了治利的理论体系。同时此两方合用的范例,对临床治疗各种兼夹证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伤寒论;张仲景;阳明病;下利;小承气汤;栀子豉汤;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8期2017-01-11

  • 六经辨证治疗发热的学术思想研究
    3]。1.2 阳明病发热阳明病提纲概况阳明病病机为“胃家实是也”,实者满也,此“胃”取《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阳明邪热与气血津液是伤寒热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矛盾。阳明胃肠为多血多气之腑,疾病过程中大量消耗津液,邪热与燥屎互结阻碍通降,故见身热、口干舌燥、大便难[4]。潮热是指发热如潮水至,定时增高,多发于午后阳明经旺之时,日晡潮热说明里实已成,可用攻下之法;但应与潮热但见大便溏,小便自可的小柴胡证相辨别,其虽有潮热,但腑实证未具,不可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6年11期2016-04-12

  • 浅析伤寒阳明病与温病阳明病的异同*
    研析·浅析伤寒阳明病与温病阳明病的异同*陈良1李修元2王琦3△王谦1韦庆波1赵凡1董珍珍1姜锦1(1.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江苏泰州225300;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泸州646000;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伤寒与温病探讨的都是外感病,然而两种学术体系的形成跨越近千年,学术思想却联系紧密,均为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医辨证与诊治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阳明病在伤寒与温病中均有发生,但其病因病机、诊治、预后转归却明显不同,本文拟从以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9期2016-01-30

  • 从“阳”的角度辨析《伤寒论》中的汗出
    为抗邪外出,在阳明病中为阳明外证等。归纳总结,从“阳”的角度去辨析《伤寒论》中的汗出,可分为阳盛与阳虚两大方面,细分之阳盛又包括正邪抗争、邪热亢盛、湿热及失治误治,阳虚又包括失治误治与阳气虚衰。因其病机不一,治疗亦不同,临床上需仔细辨认,才不会犯虚虚实实之戒。《伤寒论》汗出阳盛阳虚《伤寒论》中没有关于汗出的专篇,但汗出是其中判断病情的重要症状,如在太阳病中为抗邪外出,在阳明病中为阳明外证,在三阴病见汗出则考虑阳气是否虚衰外越等,笔者将散落于六经各篇中汗出的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6期2016-01-29

  • 吴鞠通对《伤寒论》阳明病篇继承和发展研究概况
    通对《伤寒论》阳明病篇继承和发展研究概况蒋礼明,黄家诏,刘 芹*(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对学术界关于吴鞠通对伤寒论阳明病篇继承和发展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探讨吴鞠通对于伤寒论阳明病的继承和发挥,并指出近年来研究的不足之处。吴鞠通;伤寒论;阳明病;综述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不朽篇章《伤寒杂病论》,为中医的临床证治奠定了基础。吴鞠通在“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的基础上,“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写下《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等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0期2015-02-10

  • 《伤寒论》病名与三部六病学说的对应关系※
    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与三部六病学说中六病的对应关系。方法用三部六病学说的病时、病位、病性对《伤寒论》中条文及《伤寒论》中的六病进行分析。结果结合六病欲解时即六病病时提出标准六病与非标准六病。结论典型性六病与三部六病学说中的六病相对应都有对应方剂治疗,而非典型性六病的治疗则应观其脉证,以法治之。伤寒论;三部六病;病名《伤寒论》以辨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脉证并治为题。除此之外,另有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及辨阴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14期2015-01-31

  • 日晡潮热再议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仲景将其作为阳明腑实证的辨识症状及可否使用大小承气汤的主要依据[3]。但临证中阳明腑实证的辨证依据尚有痞满燥实坚,并非独见日晡潮热,故将日晡潮热作为阳明腑实证的辨证依据只能视为仲景的经验使然。然很多中医后学据此简单地认为日晡潮热就是阳明潮热,见于阳明腑实证,这种认识似有不妥。因为日晡潮热临证并非仅见于阳明腑实证,亦见它证[3],如《伤寒论·太阳病变证》之热实结胸证,可见日晡所小有潮热,但与大承气汤的身大热不同,常见舌上燥而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16期2015-01-31

  • 再论“胃家实”*
    214000)阳明病提纲证中的“胃家实”是《伤寒论》中争议颇多的内容,历代医家探讨的多是“实”字含义,而忽略了“胃家”的内涵。故从《伤寒》《金匮》条文文字入手,联系《黄帝内经》中的相关内容对“胃家实”进行分析认识,认为“胃家实”包含体质因素在内,且与后文的“脾家实”前后呼应。其观点新颖,对研究《伤寒论》的条文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胃家实;文字;体质《伤寒论》阳明提纲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后世争议较多的一条条文,争议的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10期2015-01-25

  • 浅谈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六经辨证思路
    ,其中一条为“阳明病,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阳明病,瘀血,就是善忘一种病机,我们暂且可以这样考虑。咽痛:《伤寒论》对于咽痛主要涉及三经,“太阳病,下之后,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此寒邪化热,病在太阳为表,此从表证发展而来。“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者,其人必咽痛;不咳者,咽不痛。”此实热在内不出,热冲于上而形成。“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此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9期2015-01-24

  • 再议《伤寒论》固瘕证
    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91条:“阳明病, 若中寒者, 不能食, 小便不利, 手足濈然汗出, 此欲作固瘕, 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 以胃中冷, 水谷不别故也。”对于此条文历来医家理解不一,使后学者莫衷一是,笔者尝试将此问题厘清脉络,正本澄源。1 历代医家对于“固瘕”的理解“固瘕”一词仅在《伤寒论》中出现1次,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及与张仲景相近时代的医家著述中,也没有见到这一病证名称。由于缺乏足够的旁证,出于对条文的不同理解,后世医

    环球中医药 2014年1期2014-08-07

  • 从症状和病机特点探讨阳明病的实质
    和病机特点探讨阳明病的实质刁人政(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阳明病以腹胀满痛和大便难、大便硬为基本症状特点,外证见潮热、汗自出、谵语烦躁、口干舌燥、脉大,反映阳明病里热结实、化燥伤津的病机趋势,与以胃肠为中心的阳明系统的功能及其在疾病传变中的作用有密切关系,其中津液存亡是关键。用一元论的观点看伤寒热病,阳明病不是独立性疾病,其实质仍属中医证的范畴。阳明病 中医病机 中医学术发掘《伤寒论》以辨诸“病脉证并治”为篇题,但无论是辨病证还是辨方证,最终

    江苏中医药 2014年9期2014-04-15

  • 从方证谈温热病和六经病的关系
    热病的实证属于阳明病。虚证有两种情况:上焦和中焦的虚证乃津液不足,属于阳明病;下焦的虚证是精血不足,属于少阴病之热化证。温热病 六经病 方证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1]。温病有不同的分类,按是否兼有湿邪,可分为湿热病和温热病两大类。六经病是指《伤寒论》中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湿温、热病、温病即

    江苏中医药 2014年5期2014-04-15

  • 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归属于阳明病热证的质疑*
    猪苓汤证归属于阳明病热证的质疑*林大勇,朱 辉,赵令竹(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伤寒教研室,沈阳 110847)阳明病的诊断标准为“胃家实”,即阳明胃肠中存在有形邪气(燥屎),而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不符合“胃家实”标准,将此4证并列于阳明热证之中,进而归属于阳明病,不符合《伤寒论》本意。阳明病;胃家实;栀子豉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猪苓汤1 现行各版《伤寒论》教材对阳明病热证的分类不符合《伤寒论》本意2007年1月由熊曼琪主编的

    天津中医药 2014年11期2014-02-10

  • 脾约病新探
    热病2.1 从阳明病的鉴别诊断角度分析从第179条可知,阳明病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类。因为三者均见大便难,故张仲景将其命名为阳明,但只有正阳阳明属于典型的阳明病。《伤寒论》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可为明证。可见,本条实际上论述了阳明病的鉴别诊断,所以虽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但与太阳病无关,脾约为内伤杂病非外感热病。2.2 从脾约病的成因分析多数人认为,第179条所述乃阳明病的3种成因。以太阳阳明为例,认为“太阳病汗不得法,或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9期2014-01-25

  • 陈泽东论阳明病
    响。例如他论“阳明病”重视表里轻重之病,以求“条目清晰,俾令读者易记易明,而适用也”[1],兹概述如下。(以下凡引述《伤寒论》径标条文号数,引《国医伤寒课义》之文则径注第×章)1 阳明在表之病分轻重陈泽东认为病邪传入阳明由于所伤深浅不同,则有表里之分;所伤程度不同,亦有轻重之别。临证尤当细分。1.1 阳明在表之轻病 《伤寒论》曰:“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189条)陈泽东认为此条所论为阳明在表之轻证,并依据《素问·热论》而解释

    中医药通报 2014年3期2014-01-24

  • 《伤寒论》阳明禁攻下证初探
    )《伤寒论》中阳明病篇阐述的很清楚。加之前贤的总结发挥,则更加富有条理。但是,纵观前贤对阳明病禁攻下证的理解,有显而易见的,有疑似难辨的,或论之过简,或古奥难明。所以,正确理解阳明病禁攻下证的病机,是不无裨益的。冉雪峰说:“明得反面,乃愈得正面,明得反面不可与,乃愈知正面恰当与。”本文试就阳明病禁攻下证作一探讨,不正之处,请同道斧正。伤寒论;攻下;经证;腑证;阳明病《伤寒论》中提出应该使用清法,清其里热。但也明确告诫医者“不可攻之”的道理,阳明腑证当用下法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3期2013-01-24

  • 缪希雍临证运用石膏剂规律浅析
    剂而平。此太阳阳明病也。贫人素多作劳,故下体疼痛尤甚。以羌活去太阳之邪,石膏、竹叶、干葛、知母、麦门冬解阳明之热,栝楼、枳壳、桔梗疏利胸膈留邪,故遂愈[1]。2.2 治阳明病,大剂清润阳明之经多气多血,津液所聚而荫养百脉,阳明病易于化热伤津。对正阳阳明病者,缪氏提出治阳明宜急解其表,取白虎而加以化裁为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知母、麦冬),大剂与之。不呕无汗,与葛根汤,亦须大剂。若渴欲饮水,舌燥者,白虎汤加人参主之。此外阳明病发狂,弃衣而走,登高而歌,便结者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3期2012-04-13

  • 胡希恕论“小柴胡汤”
    有少阳病,还有阳明病,是三阳并病,这在临床上非常重要,表证可用汗法,里证有热可用下法。半表半里证禁汗下法。所以三阳并病,只能取少阳治之,取少阳和之,故而用小柴胡汤。3.4 《伤寒论》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症状,小柴胡汤主之。”妇女在月经期,得了太阳病,月经中断,血与热结,故往来寒热,发作有时,可以用小柴胡汤,柴胡有推陈致新的作用。3.5 《伤寒论》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7期2012-01-25

  • 阳明病的实质及临床运用
    18300)论阳明病的实质及临床运用伍小红(广汉市中医院,四川广汉 618300)当机体感受外邪后,邪气内犯阳明,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争的病理阶段称为阳明病,具有火热炽盛、热盛伤津的特点,阳明病无虚寒证。阳明病可分为以下2类:一是无形邪热弥漫某些脏腑经络所致者,二是无形邪热与有形病邪相结合阻滞于某些脏腑经络所致者。其总的治则为清热逐邪、保存津液,新的定义扩大了阳明病的范围,为部分疑难杂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病机着手探讨阳明病的实质,并论述阳明病的代

    中医研究 2012年9期2012-01-23

  • 《伤寒论》研究中逻辑推理的应用*
    第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味承气汤。”成无己曰:“吐后心烦,谓之内烦,下后心烦,谓之虚烦,今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则是胃有郁热也,与调味承气汤,以下郁热。”2.2 不相容选言命题不相容选言命题的特点为:各个选言支相互排斥,不能同时为真。因此不相容选言命题必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若有多个选言支同时为真或同时为假,则不相容选言命题为假。“要么 P要么 q,二者必居其一”为不相容选言命题的标准形式,其有效式为:否定肯定式:要么p要么q例如第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10期2010-09-12

  • 从《伤寒论》看肺肠相关*
    散见于太阳病与阳明病的相关证候之中。所以研究太阳病、阳明病,对理解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太阳主表,为一身之藩篱,而肺合于皮毛,故从脏腑角度讲,太阳病[1]主要是肺卫之病。“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二字是泛指胃肠,故阳明病从脏腑来讲,其病变主要在于胃肠。所以,肺肠关系主要体现在太阳、阳明二病之中。1 肺肠气机,升降相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在气机升降上,两者升中有降,降中有升,肺与大肠互相络属,气机相互协调,因此任何一方的功能失常都可能引起对

    天津中医药 2010年4期2010-03-20

  • 方证相对医案解读——刘渡舟医案(一)辨证知机 一通百通
    ,也可以出现在阳明病,阳明病里热同样可以出现时发热、自汗出,难道也可以用桂枝汤治疗吗?(喜欢套用《伤寒论》原文的医者,可以在《伤寒论》第240条找到佐证: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如果是阳明病的“时发热,自汗出”,又该如何鉴别呢?发热时间在日将暮时,而且应该是阳明病的脉(脉大、脉数、脉实,注意:脉浮除了反映表证,还可以反映热证)。由此可见,阳明病的“时发热,自汗出”不但可以用《伤寒论》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5期2010-02-11

  • 浅谈《伤寒论》病脉证治的辨证特色
    证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1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第180条)从整体上把握,以病为先,既有利于统帅凌乱的疾病症状,更有利于进一步突出每一个证型特异性的主证。如太阳病,以发热汗出恶风为桂枝汤证,恶寒无汗、身痛气喘为麻黄汤证;阳明病,有热无积之无形实热者为经证,有热有积之有形实热者为腑证。“六经提纲”则昭示了六经病证传变的规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已辨,则对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3期201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