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410208)
马星雨 谢雪姣△ 刘国华 武青庭 唐婉斯
《伤寒论》中“燥屎”二字共出现10次,涉及8个条文,分别是209、215、217、238、239、241、242、374条,其中前7条均在阳明病篇中,唯374条在厥阴病篇。但不管出现在何处,均用承气汤攻下。本文试分析燥屎的含义、形成过程、诊断及治疗,以期为阳明腑实证的辨治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自古至今伤寒诸家颇多争鸣,各种文献对燥屎的解释不尽相同,大概可归纳为两种观点。
一为症状。“燥屎”作为一种临床表现,如《伤寒论研究大辞典》[1]言:“燥屎指肠中宿食存积受热煎熬而形成异常干硬的粪块,常寄留于肠道弯曲挤叠狭窄之处,大小多少不等,顽固难下。”伤寒大家李克绍老先生和十二五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等大多数也持此相类观点。李老[2]在《伤寒解惑论》中如是解释“燥屎”:坚结于硬的粪块,极易致成肠梗阻,导致自身中毒等危症。十二五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3]中词解“燥屎”为:结聚于肠中异常干硬之粪块。
二为病证名称。如李赛美在《<伤寒论>辨“燥屎”刍议》[4]一文中指出:“燥屎”是大承气汤适应证的代名词,可看成是一种病理状态并由此产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如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硬痛拒按,不大便或大便乍难乍易,或热结旁流,舌红苔黄焦燥,脉沉实有力,即是大承气汤运用指征,可攻下。如241条所言:“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这与张涛等人借助语文学与诠释学等理论与方法,在《<伤寒论>“燥屎”诠释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很是接近。“燥屎”是“阳明腑实证”的病名诊断,而非症状的描述,而它的起源应该是“活体取象、实体求证”的结果,即“羊屎样便”(分散的硬块,似坚果)的取象比类。[5]
综上两种观点,回到《伤寒论》原文,可见在215、209条中对燥屎的描述很形象具体。如215条 “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209条“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从这两处原文可以看到,燥屎是一种具体的有形之物,实为一症。又因为伤寒中凡见“燥屎”必无表证,总用承气汤攻下,想来第二种观点据此而论也有一定道理,肠中燥屎为阳明腑实证病机之反映。但笔者认为更宜视“燥屎”为阳明腑实证的关键一症。
笔者认为燥屎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时间。燥屎出现非一朝一夕,而是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如251条言:“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原文中“心下”指胃,“二三日,心下硬”是说胃中有宿食积滞,气不得通,故硬,推测此处当有“食不下”三字省文,此时肠中当是未有积屎。“至四五日,虽能食”,随着时间的发展,胃中积滞的宿食下行至肠,胃中渐空,故曰“能食”,但宿食下行至肠,使肠中积滞,此时当是大便不畅,文中用一“虽”字,值得玩味,笔者认为是言其“能食”但“食不多”,用小承气汤和之,以化解积滞的腑气。文中“若不大便六七日……须小便利,屎定硬”,加之参考203条“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可知六七日以后,小便正常,又不大便,可推知肠中津液已干,燥屎已形成。
二是热邪。伤寒原文中多次出现“大便硬”、“大便微硬”、“大便当硬”、“便硬”等字样,只有其中几处与“燥屎”相关的“大便硬”用承气汤攻下。《医宗金鉴》[6]就此指出:“燥屎不在大便硬与不硬,而在里之急与不急,便之臭与不臭”,由此当知燥屎的前兆或为“大便硬”而非必然。重要之处是“燥屎”突出一个“燥”字,当为“实热”与“硬便”相合,进一步耗干水分,结聚患处。正如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7]谈及燥屎的成因,云:“对燥屎而言也,非阴虚阳虚之谓。盖热邪入里,与糟粕相结,则为实热;不与糟粕相结,即为虚热。”
综上可见燥屎主要是宿食久滞,随阳明化热化燥,热与肠中糟粕相搏结而形成的。病属实证、热证。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诊断燥屎已成。
一为投石探路。若不大便多日,据209条“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由此可知,燥屎内结未必会有全身热象,如发热汗出等,当为临床所慎。欲确诊燥屎方法是用小承气汤试探性治疗,实是恐积聚未实,或为里虚寒之初溏后硬。若得“矢气”(俗称放屁)者有燥屎,此可称之为“投石探路”。若不得矢气,预示未有燥屎,不可攻下。其实此条文可与214条“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互相印证。
二为以小见大。239、241条根据不大便日数并“绕脐痛,烦躁”、“烦不解,腹满痛者”等积滞内阻致上扰心神的症状,也可推知燥屎已成。又217条言“汗出……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实乃表里同病、表虚里实,应先过经表解乃可攻里。215条“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虽未提不大便几日,但前半句讲出阳明腑实无疑,后半句强调胃家积滞很重,根据上文,由能食变为不能食,大便硬则质变为燥屎。238条值得推敲,“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是病重药轻,未能下尽,余邪上扰,只有燥屎才能称得上“病重”二字。除此以外,还可通过其他伴随症判断燥屎是否形成,如:张国骏[8]认为“病者‘手足濈然汗出’反映邪热之深伏, 燥热与糟粕之结聚,系燥屎已成之特异性指征”。解培勋[9]就认为“腹满痛为燥屎之征”。
三为注意特殊。242条“大便乍难乍易”和374条“下利谵语者”也比较特殊,是否有燥屎形成呢?其实燥屎先已形成,坚硬难下,寄留肠道,故曰“大便乍难”;而后来“小便不利”,津液还入肠中,使肠中之积液从燥屎一旁下泄,故曰“大便乍易”,这是一种“流者自流,结者自结,时难时易”的状态,即“热结旁流”,实是燥屎已成的重症。374条见“谵语”,当断定是阳明腑实,又见“下利”,即是上述“热结旁流”。
综上,不大便多日,可用小承气汤试探性治疗, 得“矢气”者为有燥屎。燥屎的形成与否还可通过阳明腑实其他症判别。如见六七日不大便、腹满痛拒按、潮热、谵语、烦躁、手足濈濈汗出、不能食、小便利等症。另外需注意阳明腑实、热结旁流之“燥屎”的特殊处。
《伤寒论》中谈及燥屎的治疗有8条原文,均采用攻下法,其中209、215、217、238、239、241、242条在阳明病篇中,均用大承气汤攻下,374条在厥阴病篇中用小承气汤攻下。前7个条文为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峻下,后下大黄,枳、朴重用,攻下积聚燥结,兼下邪热。374条未描写其他热象及症状,在厥阴病篇中,当是热浅厥亦浅,故不用大承气汤峻下热结而用小承气汤泻热通腑。前6条属于“实则泻之”,242、374条是“通因通用”。
历代医家也同样认为燥屎可下。如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记载:“承气汤下药也……审知大满大实,坚有燥屎,乃可投之也。”[10]朱丹溪指出:“阳明证,潮热,有燥屎,可下……”[11]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中记载:“阳明病有燥屎者,可攻……”[7]吴雄志教授也认为“大便燥屎已成”为应用大承气汤的独证[12]。后世诸医家也将攻下法运用到有燥屎形成的各科疾病中,如陈复正在《幼幼集成》论及痘疮治疗言:“倘若未得大便,此燥屎在里而痛,宜大黄化毒汤微利之”[13]。见到未得大便,燥屎在里症之痘疮,用大黄化毒汤治之,实为肠中热与燥屎搏结之证,采用攻下之法。
综上,对燥屎的治疗可概括为,但见“燥屎”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与承气汤下之必解。兼热甚者,大承气汤攻下;兼热浅者,用小承气汤。
通过分析“燥屎”的含义、形成过程、诊断、治疗等四个方面,为阳明腑实证的辨治提供了简明的思路。“燥屎”虽一词,但为阳明腑实证关键症候,临床上应注意鉴别,有燥屎则必用承气汤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