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运新 马迪青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有糟粕更有精华,存在一个如何对待的问题。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反对虚无论和保守论这两种错误的对待传统文化的观点和态度,坚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把握“批判继承”方法,科学对待,更好的传承中华文明。
关键词: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精华;糟粕
顾名思义,传统即世代相传的有特点的一些东西;文化的内涵则相当广泛,确切地说,文化即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东西。
一般来说,传统文化在时间上相对于当代文化,空间上则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传统文化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演化过程中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一些东西,内容非常广泛,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和归类,这里不多论述。
传统文化未必都是好的东西,比如封建习俗文化中的女子裹脚,虽颇具中华民族特色,也延续几千年,今天看来却是糟粕;当然,传统文化中肯定有不少好的东西,需要今天很好地去予以继承。
因此,传统文化存在一个如何面对的问题。生活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握一些基本原则,正确对待。
一、 基本原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面对传统文化,有两种主要倾向须引起足够警惕:一种是虚无论,一种是保守论。
前者过分迷恋“西方现代性”,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疏于深入理解和把握,满眼只见“保守”“落后”“愚昧”和“反动”,主张回到西方文化中去;后者则恰恰相反,对传统文化自恋心过重,拒斥“西方现代性”从而拒绝一切社会变革,当然也包括反对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主张一切回到传统文化中去。
这两种倾向都是极端错误的,有着十分巨大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楚这两种倾向性的错误实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它们的巨大危害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取”一“去”,一“精华”一“糟粕”,原则鲜明,指向明确,立场坚定,意思明了。只要认定是优良传统,是精华,当然取之;如果是糟粕,是落后反动的东西,自然毫不客气地去之。把握了这个总的原则,学生心中就有了一个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向和立场。
二、 具体做法是“批判地继承”
有了正确原则和立场,具体去辨析“精华”和“糟粕”,又成了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把握两个标准。
一是理论标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立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考察、分析和评价,使其首先经过历史辩证法的改造。
一是实践标准。要紧密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际,理论联系实际,为我所用,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服务。
其次要注意把握好批判继承的具体方法。
所谓批判继承,既包括批判环节,又包括继承环节,批判是前提,继承是目的,批判和继承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批判只能是以继承为目的的批判;继承也只能是批判地继承。不能有无批判地继承,也不能有无继承的批判。
从阶级性角度去审视传统文化,无外乎剥削阶级传统文化和劳动人民的传统文化两种。
剥削阶级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否定。整体上应予以打碎和破坏,但仍可以部分继承。比如伦理文化中的某些概念、范畴:幸福、善恶、义务、良心等,经过分析、加工、处理,可以为今天所用;某些进步人物的思想、观点和品质,甚至稍稍加工处理,就可以拿来使用,比如保国安民、保家卫国思想,天时地利人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等观点和品质。
劳动人民的传统文化,可以继承其主体部分和基本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照单全收。历史上的东西必有其历史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劳动人民的传统文化中,有的甚至是要不得而必须予以抛弃的东西。比如哥们义气,宗派主義,本位主义,平均主义思想等。
三、 课堂教学中如何去操作和把握
古今中外东西方无论哪种教育观,都不能否认学校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因此,如何发挥学校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在传统文化继承问题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学校和教师方面要有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授课教师。教师在心理上端正了教学态度,才不会等闲视之,才会去认真备课,钻研教法,课堂上才会有授课主动性,才会有饱满的激情,也才会更好地去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的内容。
其次,课堂上要向学生讲清楚传统文化的概念、内涵、地位和作用等,要先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厘清概念,尤其要掌握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三,要讲清楚对待传统文化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及其危害,明白其错误原因和实质,擦亮眼睛,避免在实践中重犯虚无论和保守论方面的错误。
第四,为了更好地掌握基本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课堂上要结合实际例子,多讲解,多训练。教师示范,然后学生独立分析,可以让3-5个同学上台演练,讲出这样或那样取舍的理由,然后进行点评和总结。
最后,要有作业和测试验收环节,尤其要把传统文化辨析题目体现在课程测试试卷中,让学生注重课后复习环节,以期让学生真正掌握面对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总之,传统文化不能简单接受和传承,应在当前社会实践中,依据现实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实、传统与未来的关系,解决好本民族传统和其他民族传统关系,做到不忘本来,正视未来,着眼将来,剔除糟粕,批判并继承精华,为我所用,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服务。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美)摩尔根,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秦记洪.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6).
作者简介:
陈运新,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学院政法学院;
马迪青,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油溪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