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热的古今释义及机理辨析

2017-01-28 11:25卢福恭郭露秋
科学中国人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诊断学伤寒论阳明

卢福恭,郭露秋

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

潮热的古今释义及机理辨析

卢福恭,郭露秋

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

“潮热”一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在此书中见于条文总计11处,现代中医诊断学教材对潮热的定义是:“指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与《伤寒论》中潮热古义似有不符之处,故本文试以《伤寒论》原文中对于“潮热”的记述为突破口,探讨“潮热”一词古今含义之变化。

潮热;发热;机理

潮热是一种常见的发热类型,亦是中医诊断问寒热的一个重点内容。中医诊断学[1]对潮热的定义是:“指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将“潮热”理解为“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笔者认为,在《伤寒杂病论》中潮热的原意与中医诊断学[1]中定义似有不符之处,且教材对于潮热机理的阐述过于简单,故浅析于下:

1 、潮热古义

潮热一词,首见于《伤寒论》,在此书中见于条文总计11处,观其描述有潮热者均有阳明实证,诚如104条所言[2],“潮热者,实也”,后世医家亦有此说,如尤在泾《伤寒贯珠集·阳明篇下》[3]说“阳明病有潮热者为胃实,热不潮者,为胃未实”。除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和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是少阳阳明并病所见潮热;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有潮热,时时哕……”是三阳合病所见的潮热;第137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为大结胸证伴有阳明腑实证外均见于阳明腑实证,除这11条外《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并没有潮热的描述,由此可见在《伤寒论》中潮热为阳明实证仅见之症。

身热为阳明病的基本症状,而于阳明实证之时又强调潮热,可见潮热是继发于身热之后的一种特殊热象。《伤寒论》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可见身热是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都可以见到的临床表现,胃热弥漫或燥热内实,皆为里热炽盛,里热蒸腾于外则见身热,胃热弥漫时,表现为表里俱热,身大热;里实初成时,则表现为调胃承气汤证之蒸蒸发热,里实已成时,则表现为大小承气汤证之日晡所发潮热,既已身热,又强调潮热,可见病人潮热时必定发热,但发热时,则不一定有潮热的表现,故有第208条“其热不潮”的说法。潮热发热之时常见于“日晡所”,即申酉戌时,此时为太阳西下,农人归而餐食之时,天之阳气主降主敛,正与阳明之气主降、主阖的生理特点相同,天人相应,故此时阳明经正气最旺。正如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阳明篇下》所说“申酉戌时,日晡时也。阳明潮热,发于日晡,阳明病解,亦于日晡;则申酉戌为阳明之时,其病者邪气于是发,其解者正气于是复也”。阳明经本为多气多血之经,其经气旺时正邪交争剧烈,则热势炽甚,也就是说潮热热象要明显严重于平时。

又有《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可见“发热,日晡所剧”时,仲景不以“潮热”为名。再有《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黄家日晡所发热,”可见单见“日晡所发热”仲景亦不称之为“潮热”,由此可知,潮热一词其本意应当不包含有时间概念,也就是说不是“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的意思。

以上可知按《伤寒论》中所述,“潮热”是指邪气阻滞在阳明腑时,常于申酉戌时出现的一种热势逐渐升高的特殊热象,且非定时而发。此时“潮热”的“潮”应为张仲景取潮起时来势汹涌之象,言其热如潮涌,而非发有定时。

2 、潮热今义

中医诊断学[1]对潮热的定义是:“指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此说源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潮热》对潮热的解释:“若潮水之潮,其来不失其时也。一日一发,指时而发者,谓之潮热。”此则将伤寒中发热热势汹涌之意理解为“定时发热”,后世医家将其推而广之而出现阴虚潮热、血瘀潮热、湿热潮热等。

3 、潮热机理

(1)阴虚潮热

阴虚者,不能含敛阳气,阳气浮而外越,故见发热,其发热之势常于午后或夜间较为明显。《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指出人之阳气会随着天之阳气的变化而变化。午后腠理渐闭,阳气外浮而郁闭在表而见潮热,待阳气升腾于外则潮热可解。正如吴鞠通氏所说:“夜行阴分而热,日行阳分而凉,邪气深伏阴分可知,热退无汗,邪不出表,而仍归阴分,更可知矣。故曰:热自阴分而来,非上中焦之阳热也。”阴虚发热多表现为低热,扪之肌肤初觉热,久触不热。自觉热自肌骨之间蒸蒸而出,五心烦热,手心较热于手背。

(2)血瘀潮热

《素问·痈疽篇》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行故热。”说明了血瘀发热的机制:瘀血阻滞,气血不通,瘀而化热。又瘀血属阴,午后一阴生,阳气渐入于阴,则为瘀血所阻,阳阻越重则郁热越甚。故其发热之时常为下午或夜间,如王清任《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所说,“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此是血府血瘀。”热势多为低热。

(3)湿热潮热

湿性粘滞,易阻气机,气郁而化热,或感受湿温致使湿热交阻于里。湿热潮热的热象常见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到灼手),此因火性升散,却为湿邪所遏,难以透达于外,湿遏热伏所致。其潮热常见于午后,午后为阳中之阴,体内邪气得天气之助而盛且人体阳气得天气之助亦较旺盛,正邪交争剧烈,热得阳助而外散故热势较盛,至夜阴盛而阳衰,湿得阴助而遏热更甚,邪热被郁遏在内,不能外达则热势可降。故凡是湿热郁遏引起的潮热多发生在午后。

(4)阳明潮热

因其毎于日晡之时热势较甚,亦称为“日晡潮热”。日晡之时正是太阳西下之时,天气主敛主降,正与阳明之气主降、主阖的特点相同,天人相应,此时阳明正气最旺,正邪交争最为剧烈,则发热最为明显。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记载的“潮热”当特指阳明腑实证中出现的申酉戌时热势增高、热如潮涌的症状,而非后世医家扩展的由阴虚、血瘀、湿热、腑实而导致的定时发热。故在研读《伤寒论》时当须“以经解经,以论注论”,以仲景之言,释仲景之意,做到有字之处会其意,无字之处通其神,方能会心仲景本意,效验于临床。

[1]陈家旭,邹小娟.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63

[2]黄海波,姚春,莫德芳校注,清·尤在泾编注.伤寒贯珠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23

[3]郝万山.郝万山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42

猜你喜欢
诊断学伤寒论阳明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诊断学》技能操作教学中的探究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三阳三阴辨证的理论基础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
《伤寒论》重言词医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