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 浅论《伤寒论》经方治疗慢性荨麻疹
表郁”三因。《伤寒论》为方书之祖,该书中部分经方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取得显著效果。作者从病因病机入手,总结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小柴胡汤四首经方在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以供临床参考。1 病因病机1.1 常见发病因素1.1.1 风邪袭表风邪是慢性荨麻疹的核心病机[5]。第一,风邪致病具有风胜则痒的特点。风邪乘虚袭入,首犯肌表,搏于皮肤之间,而慢性荨麻疹以肌肤瘙痒为主要临床症状。第二,风邪具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慢性荨麻疹的皮损骤然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1期2023-11-25
- 基于阴阳理论阐述《伤寒论》三阴三阳病两种主要传变模式
的过程。仲景《伤寒论》也有“转属”(如阳明病篇第185 条“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阳去入阴”(如少阳病篇第269 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和“不传”(如太阳病篇第5 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等条文,李培生主编专门有一篇关于《伤寒论》传变的论述[1]。不过这个传变过程,目前还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伤寒论》目录顺序,即“三阳病之太阳→阳明→少阳,再至三阴病之太阴→少阴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10期2023-11-17
- 中华典籍对外传播中的英译问题与对策
中华典籍经典《伤寒论》罗希文英译本为例,阐述中华典籍对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从典籍名称、病名、病症三个维度提出了中华典籍的英译问题与对策。【关键词】中华典籍;《伤寒论》;英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7-0109-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7.034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华立学院校级科研青年项目“基于
今古文创 2023年37期2023-10-27
- 杨质秀教授运用《伤寒论》柴胡类经方治疗中风病的经验
作性。关键词:伤寒论;中风病;柴胡类方;六经辨证中图分类号:R74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3)09-0001-03杨质秀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哈尔滨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专家,省政府中医肺病重点学科带头人,擅长运用中医经典方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等疑难杂症,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1]。近年来我省开展中医临床优秀人才项目,通过精读古代经典著作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9期2023-10-05
- 基于扶阳思想浅议《伤寒论》心悸证治
,保护阳气。《伤寒论》中处处贯穿扶阳思想,在太阳阶段,阳气未伤者,要防患于未然,在三阴阶段,阳气既伤者,要温补阳气。扶阳思想具体到心悸的证治,主要分为补阳气和通阳气两个方面[1]。心悸因于阳气亏虚者,治疗上可从温补心阳、温建中阳、温通肾阳以及温达肝阳方面着手。《金匮要略》云:“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通阳气主要针对的是气机郁滞的病证, 正如《黄帝内经》云:“百病生于气也”。气机流畅,人即安和,气机郁滞,百病蜂起。1 心悸病的历史沿革《黄帝内经》中虽未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6期2023-08-18
- 应用《伤寒论》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的体会及探讨
践,研读学习《伤寒论》相关条文和治法、方剂,总结探讨《伤寒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治法、方剂和思路。研究发现,应用《伤寒论》经方如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小柴胡汤、附子汤等及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取得良好效果,可以为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挖掘。【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伤寒论;张仲景;经方;针灸;辨证论治;中医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其特点为几乎全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3年7期2023-08-12
- 《伤寒论》附子临证应用规律探析*
补火助阳。”《伤寒论》应用附子方剂20首,散列于37条条文内,其中见于加减法的方剂3首,可见仲景通过多种配伍法制,将本药灵活应用于临床病脉证并治的诊疗过程,取得了卓著的疗效。本文旨在以条文研读为主导,方剂拆析为主体,探讨附子的药效功用与临床应用,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附子炮制与生用仲景在书中对附子的炮制方法为生、熟两种,其中附子生用者均为四逆汤及其类方,余方中均为炮附。炮制后使中药生熟异性,正如《审视瑶函》[2]所载:“药之生熟,补泻在焉,剂之补泻,利害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6期2023-07-17
- 基于《伤寒论》“误汗”探析避误思维
【摘 要】 《伤寒论》中记载了诸多关于汗法的条文,既明确了汗法使用原则,也阐述了汗法正确使用的情况,更列举了汗法的禁忌症以及汗法不当而导致的变证。文章通过探析《伤寒论》中误用汗法的前因后果,总结误汗致变的病机本质在于误汗伤及人体阳气和津液,因此误汗变证的治疗关键在于“救阳气”和“存津液”。临床实践中,不仅要掌握变证发生后的救逆方法,更要明确致误原因以规避误治。【关键词】 伤寒论;误治;误汗;避误思维【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志码】 A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3年1期2023-06-27
- 关于柯韵伯六经层面学术思想探究
】 柯韵伯对《伤寒论》有着诸多创见性观点,其中关于《伤寒论》六经的学术思想独树一帜,基于此也形成了其方证辨证等一系列完备的理论和经验。文章从六经地面说、六经为百病之立法、六经与八纲的关系,对柯韵伯的《伤寒论》六经学术思想中对疾病的六经传变与出路、因方候证、临床灵活辨证观等进行了疏理探讨与挖掘,以期为六经辨证论治提供更多学术参考。【关键词】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六经;《伤寒论》【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3年1期2023-06-27
- 基于《伤寒论》中介证探析加味逍遥散病机
寒大家,学用《伤寒论》四十余载,学验俱丰,尤为擅长运用经方、时方治疗各种疑难病证,对于《伤寒论》中介证有深入的研究,临床运用中介证疗效显著。其中介证思维不仅仅可运用于经方,也可运用于时方中,以经方辨证思维指导时方,可谓“经时结合”“六经钤百方”。加味逍遥散出自《内科摘要》,具有疏肝解郁,清肝胆火,健脾养血之功,治肝经血虚,火旺郁郁不乐。运用《伤寒论》中介证的思维来探讨加味逍遥散病机,其为少阳太阴脾阴不足之中介证。不仅加味逍遥散,其余非经方亦可运用《伤寒论》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3年2期2023-06-27
- 《伤寒论》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数据挖掘及核心药物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衰竭。张仲景《伤寒论》以六经钤百病[4],有关《伤寒论》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较多,但尚无此类研究的数据挖掘报道。笔者通过数据挖掘,总结糖尿病肾病的六经辨证特点,药物运用规律,发现核心药物;结合核心药物的网络药理学分析,推测疾病的发病规律,为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选取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英文数据库Pubmed中关于《伤寒论》
河南中医 2023年6期2023-06-27
- 基于脉象四要素和基础脉象探讨寸口三部九候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部九候脉法在《伤寒论》方证中的应用2.1 太阳桂枝汤证脉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5]太阳中风证脉浮缓,其脉象表达如表2。表2 桂枝汤证脉象表2显示,人身最外之皮毛受到风邪,浮取脉象最为显著,浮取三部皆有,且脉形总长度最长。机体虽发热,但邪散营阴,故脉率仅60次/min左右。自汗出则加速营阴损失,而左属阴,故左侧脉形变细。由于肺主皮毛,故右寸肺脉浮取滑,风为阳邪,阳
中医药导报 2023年5期2023-06-14
- 张仲景针刺期门穴的临床运用及临证思辨
金田【摘要】《伤寒论》理法方药兼具,针灸取穴精妙非凡。在其针刺治疗中期门穴的使用频次最高,期门作为肝经募穴及三经交会穴,可调节一身之气血,功用卓著。为加深医者对其穴位机理与應用的理解,探明仲景临证思辨特点,文章摘选针刺期门穴的条文,参考诸家注解,深入剖析期门穴的应用规律与仲景临证思辨特点,系统整合出其对太少并病、纵横证、热入血室、尸厥的有效治疗,阐明其中辨证论治、异病同治、治病求本、治未病的临证思维,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启迪,使针刺效果得以有效发挥,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3年5期2023-06-13
- 《伤寒论》之药食及治疗禁忌探析
与实践,编著《伤寒论》,并明确提出了药食及治疗禁忌。文章通过检索《伤寒论》将其分为禁汗、禁攻、禁吐、禁火、服药禁忌、药后调护六大类,望仲景之禁忌思想对临床工作起到指导意义。【关键词】 张仲景;伤寒论;药食及治疗禁忌【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08-0007-03Abstract:Zhangzhongjing summarized the previous experience,comb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3年4期2023-06-07
- 《伤寒论》六经辨证在肾病治疗中的运用
孔雪倩 徐震宇什么是肾病肾脏的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内因与个人体质有关。《黄帝内经》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正气充足的时候,人体不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患病;相反,平素身体虚弱,后天又调理不善,导致正气不足,肾精损耗,阴阳平衡失调,易受到外界邪气入侵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肾病发生的原因《黄帝内经》曰:“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即某种体质在某种环境下,会引发相应的病情。就外因来说,有外感六淫之邪和毒邪之分。“六淫”指风、寒、湿、热等,都与肾
健康之家 2023年4期2023-04-20
-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ases (《伤寒论》) is a classic thinking mode of TCM,involving the four examinations,differentiating syndrome to identify cause (problem-solving thinking),seeking for disease mechanism,and determining therapeutic method (rising thinking
- 《伤寒论》泻心汤类方立法及对胃癌论治
黄连泻心汤在《伤寒论》[2]第154 条:“心下痞,按之软,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3]中描述为:“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心下是病位,痞为不通,患者可自觉胃区痞胀,医者也可触之此处如有物,但按之软,说明病邪非有形实邪,而是无形之气聚于此。关上候中焦部位,浮为有热,说明此处痞是因胃中有热,心气不足,即心中不安,此不安和吐泻、衄血皆是因胃中有热,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之。大黄在《神农本草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5期2023-01-11
- 探究《伤寒论》中苦酒汤的制备方法及中药材的应用*
够被称得上是《伤寒论》里面提到的苦酒。因为它是由菽、麻、麦、稻、豆5 种粮食不去皮的种子,经过3 年的发酵,酿造而成。益生菌菌群非常达标,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同时能够软坚散结,调节人体的酸碱平衡。苦酒汤方中以苦酒为溶媒,意在苦酒味苦酸,散瘀止痛,酸收敛疮,且可引导诸药入厥阴肝经。现代研究发现,醋可作为较好的有机溶媒,其可以增加植物中所含游离生物碱的溶解度[19]。目前醋酸已被广泛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2.3 鸡子 鸡子清为血肉有情之品。性凉,味甘。具有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0期2023-01-10
- 李东垣学术思想与《伤寒论》*
孙德禹 吴建林李东垣,名杲,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二十岁时母亲王氏因众医杂治而死,因不懂医而痛失母亲,遂捐千金拜师张元素,“脾胃学说”应运而生[1]。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深受《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小儿药证直诀》的影响,又因其师从张元素,继承并发扬张元素养正除积的治疗思想与方法,总结张元素脏腑辨证学说,成为《脾胃论》的学术源泉。李杲在《脾胃论》中提出“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充分证实了胃气的重要
光明中医 2022年18期2023-01-06
- 《伤寒论》少阳病经腑证钩沉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的三阳病篇中虽然没有明文提出“经证”和“腑证”,但后世医家以“病分经腑”为纲,将三阳病按照经证和腑证进行分类归纳,通过总结探讨三阳病的经腑辨证规律,为病在三阳的临床辨证和遣方用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然而,经过长期研究论证,目前对太阳病、阳明病的经证和腑证已达成较为统一的共识。太阳病经证乃太阳经气受邪,营卫失和,卫外失司所致,治疗当以麻桂剂辛温解表。太阳病腑证为太阳表邪循经入腑,若与膀胱水气相搏结则为膀胱蓄水证,当予五苓散;若入少腹血
江苏中医药 2022年10期2023-01-05
- 从《伤寒论》四逆、理中异同解读277条“四逆辈”
hu.com《伤寒论》[1]52277条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条文所言“辈”者,“类”也。《尚论后篇》[2]曰:“经言辈字者,为药性为类,惟轻重优劣不同耳。”钱潢《伤寒溯源集》[3]282释为:“曰四逆辈而不曰四逆汤者,盖示人以圆活变化之机,量其轻重以为进退,无一定可拟之法也。若胶于一法,则非圆机矣。”而所谓“四逆辈”者,历代注家各执己见,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观点:一者认为“四逆辈”主要是指四逆汤,如沈目南《伤寒六经辨
环球中医药 2022年2期2023-01-02
- 《伤寒论》大黄炮制方法及应用探析❋
用不容忽视。《伤寒论》是中医经典学习的基础,不仅在理法方药的分析方面具有深刻的内涵,同时对临床炮制药物的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是《伤寒论》收载方剂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之一,以攻决为用,其力沉而不浮,可下癥瘕积聚,降肠胃燥实。《伤寒论》中的药物炮制各有不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2期2022-12-29
- 从《伤寒论》附子的运用探讨张仲景扶阳之旨❋
本文将着眼于《伤寒论》附子的运用,从6个方面对张仲景扶阳思想进行阐释。1 《伤寒论》附子运用之概况附子为扶阳第一要药[4]。《伤寒论》共设112方,所载方药及其加减中含附子者达22首。附子炮制方面,有13首方剂使用炮附子,9首方剂使用生附子。在使用剂量上,附子多用一至三枚,或大者一枚。从煎煮时间看,煎煮时间最长者为麻黄细辛附子汤(将药汁由一斗煎至三升),煎煮时间最短者为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由三升煎至一升二合),多数方药煎煮前后药液容量差距在二至四升,附子泻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1期2022-12-27
- “一分为三”视域下《伤寒论》英译研究评述
01203)《伤寒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临床经典,是外感病症治疗的扛鼎之作。该书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名著典籍。在当前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大环境下,《伤寒论》更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为了加强中医药对外传播的准确性、广泛性,对《伤寒论》这一经典开展英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分为三”理论“一分为三”又称三分法、三点论、三元论,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立根于儒家传统的中庸思想。春秋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8期2022-12-21
- 关于《伤寒论》中三枢理论的理解*
50000)《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经典著作,为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共包含10卷。第3~6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等六经病诊治及预后情况,是《伤寒论》全书纲领,同时以《黄帝内经》精神分析证实其六经形证可划分为“三阳证”和“三阴证”。三枢理论是基于六经形证基础上的理论,一是指少阳为枢,少阳内近阳明,外临太阳,可调节阳明表里阳气正常出入;二是指少阴为枢,少阴位于厥阴、太阴之间,总司水火;三是指三焦之枢,可通元气、运水液[1-3]。脑病发生发
中医研究 2022年6期2022-12-07
- 浅议《伤寒论》中“脾家实,腐秽当去”
30004)《伤寒论》中的整个太阴病篇只言脾而不涉及肺,其中脾的运转水湿功能是论述的重点。太阴病主要阐述脾虚和水湿的关系,故对“脾家实,腐秽当去”的理解有助于加深对太阴病的认识。1 “脾家实,腐秽当去”的含义“脾家实,腐秽当去”出自《伤寒论》287条,书中载:“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历代注家大多认为“脾家实,腐秽当去”为脾阳充实,清阳得升,浊阴
江西中医药 2022年8期2022-11-25
- 《伤寒论》“去滓再煎”法探讨
中发现,选自《伤寒论》的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和旋覆代赭汤6方采用的煎法都是“去滓再煎”。因6首方子都用了有毒的半夏且都有呕吐症状,便想当然地认为此煎法是为了让病人少喝药量以减轻胃肠负担,以免加重呕吐,并且还可减轻半夏毒性。但仔细查阅《伤寒论》后发现,柴胡桂枝干姜汤一方也采用了“去滓再煎”法,然该方并未用毒性药物也无呕吐症状。而有些方剂或用了有毒药物或有呕吐症状,却未“去滓再煎”。清·徐大椿曾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9期2022-11-25
- 《伤寒论》中“寒热如疟”症辨析
再次发作。而《伤寒论》中“寒热如疟”其中“寒热”就是指恶寒与发热,“如疟”的特点指发作无定时、一日再发或二三度发。1 太阳病寒热如疟《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症状:发热与恶寒同时出现,一日发作两至
江西中医药 2022年9期2022-11-20
- 浅议《伤寒论》扶阳思想及对儿科临床的意义
350004《伤寒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中医临床典籍。其所创建的六经辨证体系阐述疾病传变规律,扶阳思想始终贯穿其中,运用于临床疾病治疗的全过程,用药方面尤以使用桂枝、麻黄、细辛、附子、干姜等辛温药物为要,强调以阳气为本,时时顾护阴气,如温病大家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中言:“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结合小儿“稚阳”特殊生理病理特点,扶阳思想对小儿疾病的防治及调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兹探讨如下。1 《伤寒论》“扶阳”思想浅析《素问·生气通天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18期2022-11-19
- 关联认知视域下《伤寒论》英译本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
经典”之一的《伤寒论》英译对中国传统中医药的对外传播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但《伤寒论》蕴含着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医学和文化,行文简朴却又深奥难懂。本文以魏迺杰和杨洁德的译本为例,从关联认知的视角对比分析不同译本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和翻译补偿方法,探索中医药典籍翻译方法和中医药文化传播之路。关键词:《伤寒论》;关联认知;文化缺省;翻译补偿作者简介:刘静(1982.05-),女,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与英语教学。基金
校园英语·下旬 2022年9期2022-11-07
- 《伤寒论》与八纲辨证中虚实涵义发微 *
30000)《伤寒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其条文中涉及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相关词条。如果仅把《伤寒论》中的虚实等同于“八纲”中的虚实概念,其实是忽略了中医学中相关概念是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的[1]。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中医学的相关概念其意义会有所差异。八纲辨证中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指疾病的本质,是人体包括症状、舌脉的一系列完整的症候群,与《伤寒论》中各概念的含义并不完全等同,例如 《伤寒论》 中表里指的是人的躯体内外实体部位,而不是所
中医研究 2021年7期2021-03-27
-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nlun》(伤寒论) and 《Jinkuiyaolue》(金匮要略), there are many prescriptions for this syndrome. According to these prescription, Banxia (Rhizoma Pinelliae), Houpo(Cortex Magnoliaf Officinalis), Cangzhu (Rhizoma Atractylodis) and Dangshen (R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0年6期2020-12-31
- 宋本《伤寒论》学术小史
杨兴亮宋本《伤寒论》原指北宋校正医书局刊行之大字本及小字本《伤寒论》,因今已无处可寻,而赵开美翻刻北宋校正医书局本几乎逼近原貌,故现今学术界统称赵开美翻刻本即为“宋本《伤寒论》”。从北宋校正医书局刊刻《伤寒论》后,到明代赵开美翻刻之前,五百多年间宋本在医家之间流传并不广泛,且少有医家研究,因此本文将从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后展开论述。1 赵开美本自刊刻至清末国内医家重视不足1.1 仲景原文删改重编已成风气,版本研究不受重视赵开美(1563-1624),
环球中医药 2020年6期2020-01-11
- 《伤寒论》版本研究概述
30117)《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而且有高度的科学价值,至今仍有着指导临床的现实意义。《伤寒论》的版本一向为学者所注意,但因年代久远,汉唐之时,书籍皆靠手抄传授而无刻版印刷,难以广为流传。近年来,对于《伤寒论》版本研究的成果并不特别突出,《伤寒论》在版本研究方面,多数认同以宋本和成注本为权威版本。笔者对近10年《伤寒论》版本研究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以期对《伤寒论》版本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古医籍版本研究的经验。现将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3期2015-02-20
-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研究
●柴瑞震《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汉代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篇》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完善起来的一套综合性辨证大纲。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则是概括了人体的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等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结合参考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致病原因的性质,病位所在的浅深,病势演变的进退缓急,对临床各种证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紧扣其证候特点,从而辨到了病情的性质、病位的所在、寒热的盛衰程度、正邪的消长态势,而予以立法、处方、遣药。所以,六经辨证实际
中医药通报 2011年4期201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