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斑

  • 玉米大斑病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StSp8 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50051)玉米大斑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玉米产量的叶部真菌性病害。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1],该病菌通过感染玉米叶片使其形成局部病变和坏死,从而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2]。该病害主要发生在气温20 ~25 ℃且高湿度的条件下,其早期病斑呈水渍状,青灰色斑点;后期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黄褐色或灰褐色的梭形病斑[3-6]。当环境湿度高时,病斑表面则附着灰黑色的霉层[7]。严重时可加重茎腐病的危害,导致玉米倒伏,使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3年5期2023-11-11

  • 玉米大斑病胁迫下球孢白僵菌对玉米植株的影响及定殖规律
    菌、玉米和由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turcicum引起的玉米主要叶部病害——玉米大斑病为研究对象,利用球孢白僵菌灌根处理玉米幼苗,预期明确球孢白僵菌对玉米植株生长和抗病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玉米大斑病胁迫下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内的定殖扩散规律,本研究将为球孢白僵菌内生定殖防治植物病害机理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也为玉米大斑病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供试玉米品种为先玉335,该品种为大斑病易感品种[10]。本研究使用的球孢白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年4期2023-10-21

  •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StLAC2和StLAC6差异影响玉米大斑病菌的机制
    C6差异影响玉米大斑病菌的机制邹金鹏1,2,岳浩峰2,李海笑1,2,刘峥3,刘宁1,2,曹志艳,董金皋1,21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北保定 071001;2河北省植物生理与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 071001;3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保定 071066【背景】漆酶作为多酚氧化酶,在真菌生长发育及次级代谢等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含有多个漆酶基因,其中和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性具

    中国农业科学 2023年16期2023-09-27

  • 高粱大斑病研究进展
    地,均易产生高粱大斑病,它是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笔者对高粱大斑病的危害、致病菌的生理学特性、症状与传播、防治对策以及相关的高粱大斑病菌真菌病毒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今后更深入研究其防治提供参考。1 高粱大斑病的危害为了满足2050年的全球粮食需求,确保粮食安全稳定,有必要扩大高粱、小麦、水稻、玉米和甘蔗等粮食作物的生产规模。生物胁迫,尤其是真菌病害成为阻碍之一。高粱大斑病是高粱产区常见叶部真菌病害,导致高粱产量的巨大损失。调查结果表明,在高粱作为最重要的粮食来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23年4期2023-09-23

  • 玉米大斑病菌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71023)玉米大斑病是生产中一种常见的全球性真菌病害,由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turcica(Luttr.)K. J. Leonard & Suggs〕 〔无性态Exserohilumturcica(Pass)Leonard & Suggs〕引起,1876 年在意大利首次发现,之后在世界各地流行至今[1,2]。1899 年玉米大斑病首次在我国东北地区被发现[3],之后在我国常年发生流行至今,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一般导致玉米减产

    河北农业科学 2023年3期2023-09-09

  • 啄木鸟的森林(下)
    了灰头绿啄木鸟与大斑啄木鸟。无论从长相、羽色、习性等哪方面看,我都觉得大斑啄木鸟是一种“经典”的啄木鸟。它最接近我自幼在书上看到的啄木鸟的形象:黑白红三色完美搭配,拥有凿子一般坚硬的喙,坚韧的尾羽可像支柱一般顶住身体,配合锐利的钩爪,使得它不仅善于攀缘,而且可以稳稳地“坐”在笔直的树干上不会滑落。那天在月亮湾,刚进村,就看到一只灰头绿啄木鸟在屋顶上高声大叫,进入村背后的河畔密林,又见到一只灰头绿啄木鸟在大树上觅食。而且,它发觉我在拍它,不知道是习惯了常光顾

    浙江林业 2023年4期2023-06-27

  • 玉米大斑病菌醇脱氢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病相关因子。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turcica)是威胁玉米生产的一种重要病原真菌,ADH基因在病菌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尚未明确。本文在玉米大斑病菌ADH基因(StADH)家族的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它们在病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为明确ADH基因在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1 材料与方法利用乙醇脱氢酶(ADH)的EC.1.1.1.1检索玉米大斑病菌Et28A菌株基因组的KEGG数据库(https://mycocosm.jgi

    浙江农业学报 2023年5期2023-06-09

  • 玉米大斑病菌高效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研究
    多方面。1 玉米大斑病简介玉米大斑病是世界玉米生产中发生普遍和严重的一种叶枯性病害,主要分布于较冷凉的玉米种植区,多雨和多露年份常引起病害流行,造成严重减产[1]。玉米大斑病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大斑病菌分两种专化型,一种是对玉米有专化致病性的玉米专化型,一种是对高粱有专化致病性的高粱专化型[2]。温度20~25 ℃、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 ℃或低于15 ℃、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则病害的发展会受到抑制。玉米大斑病菌称大斑凸脐蠕孢

    种子科技 2022年21期2022-12-31

  • 玉米大斑病菌犬尿氨酸途径关键酶基因的鉴定
    67000)玉米大斑病(NCLB)是世界范围内玉米上的重要叶部病害,其病原菌为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该病菌侵染玉米叶部组织并诱导其坏死病变,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造成产量损失[1]。因此,挖掘玉米大斑病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相关的基因,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将为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犬尿氨酸途径(Kynurenine pathway,KP)是色氨酸分解代谢的主要方式[2-3],从酵母到人类的整个真核生物谱系中高度保守,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2年4期2022-09-14

  • 玉米大斑病菌HST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结构和表达分析
    63000)玉米大斑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玉米生产的真菌性病害,在全球温湿地域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发生严重年份感病品种减产可达50%左右[1]。生产上玉米大斑病主要依赖抗病基因育种防治,目前应用的抗病基因主要是受单基因控制的Ht1、Ht2、Ht3和HtN,分别位于玉米染色体2.07,8.05,7.04和 8.06 区[2-5]。携带不同Ht基因的玉米基因型与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turcica)不同生理小种之间存在特异性互作。寄主选择性是玉米大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7期2022-07-12

  • 微生物源脂肽粗提物对克菌丹和代森锰锌增效活性
    33100)玉米大斑病是世界玉米种植产区广为发生的重大病害,在我国曾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暴发流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随着品种的更新换代加速,加之大部分种质资源对大斑病表现为感,完全依靠抗病育种尚不能完全奏效,大斑病暴发流行的风险仍然较大[2]。目前,玉米大斑病的防治药剂包括丙森锌、代森铵、吡唑醚菌酯、枯草芽孢杆菌等单剂和吡唑醚菌酯与氟唑菌酰胺、戊唑醇、氟环唑、氯氟醚菌唑、稻瘟灵的复配剂以及戊唑醇和肟菌酯、丁香菌酯、丙环唑的复配剂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6-23

  • 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10161)玉米大斑病作为世界玉米生产的一种叶部病害,在玉米生育期的多数阶段均可造成为害,该病害在温度15~25℃以及降水过多的地区普遍流行[1]。20世纪初,玉米大斑病已在世界所有玉米产区发生并流行[2]。据报道,在法国、奥地利以及美国等地区,由玉米大斑病造成的田间产量损失达到30%,有些年份甚至近50%[3-4]。1899年,在我国东北地区首次报道了玉米大斑病的发生,20世纪30年代后期,该病害遍及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流行于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和南方山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21年4期2021-10-12

  • 玉米大斑病菌StRTG2基因结构、原核表达及表达模式分析
    71001)玉米大斑病是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玉米叶部病害,受病菌侵染后植株叶片先出现水渍状斑点,之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典型梭状病斑,严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1-3]。其致病真菌为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turcica),在高湿度及中等温度条件下发生,感病品种严重感染时可致作物减产达50%以上,甚至绝收[4]。由于玉米大斑病菌变异频繁,导致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从分子水平上解析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的分子机理已经成为该病害综合

    华北农学报 2021年4期2021-09-02

  • 玉米大斑病菌StMlt1 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有重要作用。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是玉米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叶部病原真菌,引起的玉米大斑病严重年份可造成减产50%以上[7]。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玉米大斑病菌Mlt1 同源蛋白StMlt1 的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旨在为进一步研究StMlt1 在玉米大斑病生长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1 实验方法利用酵母Mlt1 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对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https://genome.jgi.doe.gov/portal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07-23

  • “金虎石斑鱼杂交种家系建立及苗种规模化培育”项目通过现场验收
    目筛选构建了蓝身大斑石斑鱼、棕点石斑鱼育种群体分别达100尾和460尾,冷冻保存精子500 mL,活力平均达85%以上。当年利用蓝身大斑石斑鱼冷冻精子与棕点石斑鱼卵杂交建立“金虎石斑鱼”家系30个,同时在工厂化条件下对金虎石斑鱼、棕点石斑鱼、珍珠龙胆进行对比养殖,15月龄金虎石斑鱼苗体质量达(902.4±103.1)g,棕点石斑鱼体质量(445.3±82.7)g,金虎石斑鱼体质量是棕点石斑鱼的2.03倍。12月龄金虎石斑鱼体质量(572.7±59.9)g,

    水产科技情报 2021年5期2021-04-18

  • 玉米大斑病菌SC35同源基因表达规律与互作分析
    ,郝志敏,2玉米大斑病菌SC35同源基因表达规律与互作分析1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省植物生理与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 071001;2“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 071001;3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北保定 071001【】获得玉米大斑病菌()SC35类剪接因子的基因,并分析该基因家族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在病菌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与侵染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为明确剪接因子SC35家族与真菌生长发育的关系打下基础。以拟南芥()编

    中国农业科学 2021年4期2021-03-08

  • 玉米大斑病菌Septin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
    ,董金皋,2玉米大斑病菌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龙凤1,王擎1,朱行1,王建霞1,申珅1,刘宁1,郝志敏1,董金皋1,2(1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省植物生理与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 071001;2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北保定 071001)隔膜蛋白Septin广泛存在于除植物以外所有真核生物中,是高度保守的GTP结合蛋白家族,被认为是继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之后的第4种细胞骨架蛋白。病原真菌的Septin蛋白参与细胞极性的确定、形

    中国农业科学 2020年24期2021-01-04

  • 玉米大斑病菌不同致病小种StBCK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研究意义】玉米大斑病(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是一种严重威胁玉米生产的真菌性病害,在全球温湿地区的玉米产地均有发生,在我国华北、东北地区的春玉米产区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较易流行,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 %左右[1],已经成为玉米生产中的重要限制因素[2]。BCK1同源基因在致病真菌中具有细胞完整性、分生孢子发育及色素形成方面具有作用[3],从分子水平确定基因的功能位点,不仅有利于阐明Slt2-homolog途

    西南农业学报 2020年8期2020-12-10

  • 大斑芫菁转录组编码序列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中药研究与开发大斑芫菁转录组编码序列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刘春雷1,陈艾萌2,刘燕琴1,曹敏1,陈强11.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重庆 408435;2.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探讨大斑芫菁转录组编码序列的密码子使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实现斑蝥素异源生物合成提供依据。利用Codon W和EMBOSS软件分析10 264条大斑芫菁转录组编码序列的密码子使用模式。大斑芫菁转录组编码序列的平均GC、GC3含量分别为0.387、0.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年10期2020-11-16

  • 玉米大斑病菌StNPS6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分析
    30012)玉米大斑病(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是玉米主要的真菌病害之一, 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基因6(StNPS6基因)是编码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家族(NRPS)基因中的一员, 其结构稳定, 是丝状真菌胞外铁载体生物合成酶的关键基因.NPS6基因在玉米小斑病菌、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禾谷镰孢菌以及链格孢菌中均与致病力有关: Lee等[1]对玉米小斑病菌中的12个NPS基因进行了敲除分析, 结果表明, 仅NPS6基因与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0年3期2020-05-29

  • 山西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30006)玉米大斑病(NorthernLeafBlightofCornNCLB)自1876年首次在意大利发现以来,逐渐在世界各地流行至今[1~3]。我国最早于1899年在东北发现此病害[3]。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该病害一直在我国玉米种植区发生危害,严重爆发年份可减产50%以上[4]。目前防治该病最有效的方法是种植抗性品种[2]。玉米大斑病菌随种植地区、品种、时间和气候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理分化现象,是导致其产生新生理小种和玉米品种抗性丧失的主要原因[5]。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03-04

  • 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福如,杨秀娟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代玉立1,甘林1,滕振勇2,杨静民3,祁月月4,石妞妞1,陈福如1,杨秀娟1(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省作物有害生物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福州 350013;2福建省种子管理总站,福州 350001;3建瓯市农业农村局,福建建瓯 353100;4浙江天丰生物科学有限公司,浙江金华 321000)【目的】由大斑突脐蠕孢()和玉蜀黍平脐蠕孢()引起的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产

    中国农业科学 2020年3期2020-02-25

  • 玉米大斑病菌StTOXE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分析
    用,通过建立玉米大斑病菌StTOXE蛋白原核表达体系,为进一步开展StTOXE蛋白抗体制备、结构解析和StTOXE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前人研究进展】玉米大斑病(Setosphaeriaturcica)是玉米上的重要叶部病害之一,在世界各地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流行的年份会造成高达50 %的玉米减产[1-3]。近年来,关于玉米大斑病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病原菌的Ras[4]、MAPK[1,5]、cAMP及Ca2+途径等信号转导途径的结构及功能分析,尤其以对M

    西南农业学报 2020年10期2020-02-25

  • 玉米大斑病菌StCHS6的基因结构及表达规律分析
    62150)玉米大斑病(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是一种常见的玉米叶部病害,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北部以及南方冷凉山区常有发生[1]。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turcica)。该病害直接影响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从而导致玉米减产,严重时减产可达50%[2-3],目前在生产上种植抗病玉米品种是最重要的防控措施,但近年来由于该病菌变异频繁,使得抗病玉米品种的抗性频频丧失[4]。因此,研发新型杀真菌制剂已成为目

    华北农学报 2019年6期2020-01-07

  • 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和引物的筛选
    适用于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ISSR分子标记的反应体系和引物。【方法】采用单因素水平优化法对ISSR-PCR扩增反应中的Taq聚合酶用量、dNTPs浓度、Mg2+浓度、模板DNA浓度、PCR反应循环数以及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结果】适合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的ISSR-PCR反应体系(25 μL)为:Taq聚合酶0.55 U、dNTPs 0.30 mmol·L-1、Mg2+ 1.30 mmol·L-1、DNA模板100 ng、引

    福建农业学报 2019年7期2019-09-10

  • 大斑啄木鸟
    叽咕大斑啄木鳥深吸一口气,准备用力啄向树干,争取能在里面,啄出一只蛀虫来。对大斑啄木鸟来说,虫子是世上最美味的早餐,慢吞吞地随便啄上几下,肯定吃不到嘴里。所以,它啄击的频率非常高,每秒可以啄15下;啄击的速度也特别快,以至于它头部所受的撞击力,几乎相当于宇航员升空时所受压力的250倍。担心它的头被震伤?别担心。每次啄中树干前的一瞬间,大斑啄木鸟都会关闭眼睛中的瞬膜,防止眼球受伤。与此同时,它的大脑被一层绵状骨骼包裹,内含液体,能对撞击起到缓冲和消震作用。笃

    孩子 2019年8期2019-08-26

  • 齐市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及鲜食玉米品种对大斑病抗性鉴定
    [6-7]。玉米大斑病是在玉米产区能引起玉米产量和品质严重降低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地鲜食玉米生产中均有发生[2,4,6]。目前,玉米大斑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防治和筛选抗病品种,由于鲜食玉米具有在乳熟期采摘果穗进行食用的特点,化学防治在实际生产中并不提倡,应用抗病品种则是防治玉米大斑病的最佳途径。笔者从齐市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入手,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主栽的鲜食玉米品种进行抗大斑病的鉴定,以期对指导鲜食玉米生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旨在为鲜食玉米的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6期2019-03-27

  • 木醋液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制尚不清楚。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暴发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5]。目前防治玉米大斑病的方法主要是抗病育种和化学防治。抗病育种耗时、费力,且抗病品种具有一定使用期限[6],而利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还会有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利用木醋液抑菌作用进行病害防治,不仅成本低廉,而且无残留、无污染。为此,研究木醋液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分析其抑制机制,为玉米大斑病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材料木醋液原液由唐山新雅诺生物科技有限公

    河南农业科学 2019年1期2019-01-29

  • 同域分布3种啄木鸟冬季取食的生态位差异
    ctylus)和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major)是较为常见的3种啄木鸟,同时又都是靠捕食蛀干昆虫越冬的鸟种[18-20]。这些啄木鸟如何共存于食物资源有限的环境,是值得研究的主题[15-16]。本文将以生态位分异假说出发,报道这3种啄木鸟在冬季食物资源利用上的差异。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地概况本研究的野外工作在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凉水保护区)核心区开展。凉水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红松为主的温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属森林

    生态学报 2018年23期2019-01-18

  • 玉米大斑病抗病鉴定谷物粒培养基产孢因素探讨
    【研究意义】玉米大斑病(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是玉米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在我国各地普遍发生,对玉米产量影响严重,一般可导致减产20%左右,严重时减产可达50%[1-4]。该病害由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引起,病菌可通过分生孢子实现病害远距离传播[5]。利用抗病种质资源,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大斑病流行的有效措施[6]。在抗病品种选育过程中,必须进行抗病性鉴定接种。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和

    西南农业学报 2018年11期2018-12-11

  • 饲用玉米大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致病机理研究
    益严重。饲用玉米大斑病(HelminthosporiumturcicumPass.)是由大斑凸脐蠕孢属病菌引起的病害,是饲用玉米叶部主要病害之一。饲用玉米是目前国内普遍种植的牧草。研究结果显示,饲用玉米作为青贮饲料具有高产优质、营养丰富的特点[1],在四川省饲草料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2-4]。随着四川省饲用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大,饲用玉米大斑病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对饲用玉米生产已经造成较大影响[5]。笔者以饲用玉米大斑病菌毒素粗提液和饲用玉米活体种子及胚根为材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24期2018-08-27

  • STK1基因对山梨醇高渗胁迫下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发育的调控
    63000)玉米大斑病(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是由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turcica)所引起的以叶部产生大型病斑症状为主的玉米病害,其分布广、危害重,是世界性的真菌病害[1-2]。玉米大斑病菌利用无性分生孢子传播,以侵染性菌丝在玉米寄主组织内扩展,并通过产生HT毒素(Helminthosporiumturcicumtoxin)抑制寄主的防御体系,从而引起病害症状[3-4]。MAPK信号转导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7期2018-07-25

  • 兰坪县河西乡玉米大斑病发生与防治关键技术探讨
    正因此而导致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本论文探讨了兰坪县河西乡气候和玉米大斑病的关系,并针对该病给出防治方案。一般来说玉米大斑病都是发生在偏低或暖温而潮湿的环境当中,容易在降雨中实现病菌的传播,导致玉米叶片发生病害,最终病灶连接导致整片叶子枯黄,降低了玉米光合作用,影响玉米成熟。河西乡年降雨850毫米,属于湿润地带,给大斑病提供了发病条件。在防治上要以抗耐品种推广、降低重茬种植、秋后秸秆处理以及化学防治为主。1 兰坪县河西乡玉米大斑病防治现状兰坪县河西乡玉米大斑

    新农村 2018年35期2018-04-02

  • 13种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菌和弯孢霉叶斑病菌的毒力测定
    3种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菌和弯孢霉叶斑病菌的毒力测定甘 林1,2,代玉立1,2,杨秀娟1,2,杜宜新1,2,阮宏椿1,2,石妞妞1,2,陈福如1,2∗(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2.福建省作物有害生物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3)为了筛选出高效、低毒的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比较了13种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菌和弯孢霉叶斑病菌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之间对2种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存在显著

    武夷科学 2017年0期2017-12-06

  • STK1对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发育过程中糖原和脂肪积累的影响
    ,范永山对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发育过程中糖原和脂肪积累的影响张运峰,张淑红,武秋颖,范永山(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唐山063000)【目的】通过研究与附着胞发育的关系,明确附着胞发育过程中对糖原和脂肪合成的调控作用,为阐明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发育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方法】以玻璃平板为疏水基质表面,通过“插片分离菌丝”法使菌丝附着于载玻平板表面,然后将附着有菌丝的玻璃平板置于保湿培养皿中22℃、14 h光照和10 h黑暗交替培养,诱导野生型菌株(W

    中国农业科学 2017年15期2017-09-11

  • 玉米大斑病菌StSNF1的基因组定位、蛋白质结构预测及表达分析
    10866)玉米大斑病菌StSNF1的基因组定位、蛋白质结构预测及表达分析何世道,杨瑞秀,刘 博,苑德鹏,姚 远,孙艳秋,高增贵(沈阳农业大学 植物免疫所,辽宁 沈阳 110866)为了明确StSNF1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的位置,解析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探究该基因在侵染寄主的不同时期、分生孢子萌发侵染过程中以及不同碳源培养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该基因ID号为008026214,全长3 046 bp,位于scaffold_17负链的97 793-1

    华北农学报 2017年3期2017-07-01

  • 玉米大斑病菌STK1与EGFP融合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张运峰玉米大斑病菌与融合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张运峰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唐山 063000张运峰. 玉米大斑病菌STK1与EGFP融合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生物工程学报, 2017, 33(6): 986–994.Zhang YF. Construction of Setosphaeria turcica STK1-EGFP fusion gene vector and its expression in Pich

    生物工程学报 2017年6期2017-07-01

  • 高渗胁迫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菌丝细胞中渗透调节物质的分析
    )高渗胁迫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菌丝细胞中渗透调节物质的分析巩校东1,刘星晨1,赵立卿1,郑亚男1,范永山2,韩建民1,谷守芹1,董金皋1(1河北农业大学真菌毒素与植物分子病理学实验室,河北保定 071001;2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唐山063000)【目的】了解不同高渗胁迫条件对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菌丝发育及胞内黑色素含量的影响,明确在病菌菌丝细胞中起主要作用的渗透调节物质的种类及这些物质在不同高渗胁迫条

    中国农业科学 2017年10期2017-06-15

  • 蓝身大斑石斑鱼染色体核型分析
    , 石和荣蓝身大斑石斑鱼染色体核型分析刘 苏1, 杨宇晴1, 2, 张海发1, 张 勇1, 2, 吴锦辉1, 黄锦雄1, 石和荣1(1. 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 广东 惠州 516081; 2. 中山大学 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 暨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275)为了解蓝身大斑石斑鱼()的细胞生物学特征, 作者采用体内注射PHA培养肾细胞法对蓝身大斑石斑鱼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其染色体核型为2=48t, 属于石

    海洋科学 2017年12期2017-05-04

  • 玉米大斑病菌Homeobox转录因子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其表达规律分析
    50000)玉米大斑病菌Homeobox转录因子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其表达规律分析赵洁1,赵立卿1,巩校东1,冯胜泽1,刘星晨1,郑亚男1,李志勇2,孙海月1,王冬雪1,韩建民1,谷守芹1,董金皋1(1河北农业大学真菌毒素与植物分子病理学实验室,河北保定 071000;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石家庄 050000)【目的】从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定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Homeobox转录因子家族及其分布,阐明该家族的序列及

    中国农业科学 2017年4期2017-04-10

  • 甘肃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监测分析
    70)甘肃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监测分析杨凤珍1,2,郭建国2,杜 蕙2,王春明2,郭 成2,金社林2,王生荣1(1.甘肃农业大学 草业学院,兰州 730070;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 730070)为明确甘肃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和抗药性水平,采用平皿法测定甘肃省4个典型生态区57株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甘肃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差异较小,EC50为0.10~1.56 mg/L,

    西北农业学报 2016年10期2016-12-13

  • 玉米大斑病菌漆酶基因Stlac2结构分析及原核表达
    艳,董金皋玉米大斑病菌漆酶基因结构分析及原核表达马双新,刘 宁,贾 慧,戴冬青,许苗苗,曹志艳,董金皋(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植物生理与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 071001)【目的】对玉米大斑病菌()漆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其蛋白功能,探究木质素降解过程中产生的小分子物质对表达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克隆及原核表达,以便深入研究该基因在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NCBI查询获得玉米大斑病菌EOA90070 ()基因的全序列,通过

    中国农业科学 2016年21期2016-11-14

  • 4种杀菌剂对玉米大斑凸脐孺孢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4种杀菌剂对玉米大斑凸脐孺孢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雷玉明河西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甘肃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甘肃 张掖 734000郑天翔(河西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王玉萍(甘肃省金塔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金塔 735300)杨芳兰(甘肃省武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武威 733000)柴文玉(甘肃省酒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酒泉 735000)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杀菌剂对玉米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年21期2016-09-21

  • 黑龙江省北部七县市玉米大斑病菌小种鉴定
    省北部七县市玉米大斑病菌小种鉴定杨耿斌刘兴焱何长安纪春学王辉张恒(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克山 161606)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常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而该病的发生与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密切相关,新生理小种的出现往往导致生产上玉米品种抗性丧失。为此,在玉米主产地及时准确地调查该地区大斑病菌的小种变异,对指导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生产推广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黑龙江省第三、第四积温带玉米产区的7个县市中采集病害标样,通过组织分离获得了21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

    中国种业 2016年8期2016-09-10

  • 2016,跟着阿春去赶海
    轮子,此组合主攻大斑;杂牌轻型船竿配8000型轮子,此组合对付真鲷。自己也不能亏待自己——“自由之心”宝竿配PE7搞石斑,海筏竿配小横轮玩手感。元旦中午,我们正式出发了。赶到了雄帮主的别墅时,他正准备大宴宾客。雄帮主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天气不错,坏消息是船家阿德的父亲突然中风了,没法和我们出船了。这叫啥事啊!早几个小时告诉我,我就不来了,我又不是中石化的,开车要油钱的!慢慢地,雄帮主告诉我,阿德叫了另外一个船家阿春代替他,这事马上可以落实

    垂钓 2016年3期2016-08-20

  • 看到一只花啄木鸟
    来我看到的是一只大斑啄木鸟。这是北京地区常见的几种啄木鸟之一,也是中国分布最广泛的种类。描述中提到雄鸟枕部有狭窄的红色带,而雌鸟无。凭此,可以断定我看到的是一只雌鸟。至于那躲闪摇曳的姿态,也是大斑啄木鸟在察觉到有人看它时的典型行为。这一面让我对大斑啄木鸟念念不忘,我还不时绕道去那条槐树浓绿的路边守望,可是它再也没有出现过。而来年的春天,在学校的家属区,我竟然又听到啄木鸟“笃笃”的声音,定睛一看,是只下腹鲜红、黑白相间的美丽小鸟,不是大斑啄木鸟又是谁呢?这一

    爱你 2016年22期2016-04-12

  • 辽西低山丘陵区玉米大斑病流行原因及防控技术
    西低山丘陵区玉米大斑病流行原因及防控技术大斑病主要危害生长期间的玉米叶片,发病程度较高,会进一步侵染玉米的叶鞘、苞叶和未成熟的果穗,对玉米生长和产量影响很大,应重视其防治。1 危害症状初期发病在叶片上产生黄色、青灰色的水渍状的椭圆形小斑点,斑点以后逐渐增大,并沿玉米的叶脉向两侧分别扩展成梭形斑,斑块边缘呈现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等。如果玉米田间湿度加大,病斑内处还会密生一层灰黑色霉状物,并以叶背面居多。玉米的下部叶片先出现病斑,以后依次向上部叶片进行蔓

    现代农村科技 2016年23期2016-03-28

  • 我推荐雨燕
    的有喜鹊、麻雀、大斑啄木鸟。应该选择哪种作为北京的市鸟呢?可能不同的人会有各自的标准和自己心仪的对象,而我则推荐雨燕作为北京的市鸟。雨燕是北京人十分熟悉的一种夏候鸟,因其亚种的模式标本采于北京而与北京结缘。它具有超强的飞行能力,又因其食虫而有益于农林。作为一种与北京城共存了数千年的候鸟,雨燕在历史文献中留下过很多记载和传说,在北京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人喜爱雨燕,希望它能与自己毗邻而居,愿意看到它在空中飞舞的身影。

    森林与人类 2016年2期2016-03-07

  • 玉米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程中,可能会出现大斑、小斑病害,该病害的表现主要是玉米叶片、叶鞘、苞叶等出现大斑、小斑,其中大斑主要是从小斑扩展形成。大斑、小斑病害可导致玉米叶片枯萎,进而影响到玉米的产量,尤其是大斑、小斑出现在叶鞘、苞叶时,玉米减产非常明显。1.2 青枯病害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玉米生长到灌浆期时,非常容易出现青枯病。主要表现为玉米整株突发性干枯,玉米的叶片颜色表现为灰绿色。玉米青枯病主要是因玉米植株感染腐霉菌、镰刀菌等细菌所致,而且具有传染性,通常是成片玉米地出现,而且

    乡村科技 2016年36期2016-02-19

  • 热激对玉米大斑病菌Stste12基因沉默突变体发育的影响
    0)热激对玉米大斑病菌Stste12基因沉默突变体发育的影响张运峰(唐山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系,河北 唐山 063000)为了探明温度升高对玉米大斑病菌Stste12基因沉默突变体生长发育、基因表达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对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Wt01-23和Stste12基因沉默突变体StRNAi9-10同时进行热激处理,比较2个菌株菌落形态、菌丝形态、菌落生长速度及分生孢子产量方面的差异,并通过半定量PCR技术检测热激处理对Stste1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

    河南农业科学 2016年11期2016-02-06

  • 碳源对StSte12基因调控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和分生孢子发育的影响
    12基因调控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和分生孢子发育的影响张运峰(唐山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系,河北 唐山063000)以葡萄糖、蔗糖、乳糖和可溶性淀粉为碳源分别培养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和StSte12基因RNAi阳性转化子,研究碳源对StSte12基因调控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发育的影响,为阐明StSte12基因的功能和病菌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StSte12基因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发育均有重要的调控作用,StSte12基因的表达量下降后,菌

    河南农业科学 2016年1期2016-02-06

  •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调控基因StMR1回复载体的构建
    要: 为研究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调控基因[WTBX][STBX]StMR1[WTBZ][STBZ]的功能,采用PCR方法克隆得到[WTBX][STBX]StMR1[WTBZ][STBZ]基因3 021 bp的OFR序列,将其插入到含有色氨酸强启动子、GFP和bar基因抗性的质粒pBARKS1-eGFP上构建回复载体pBARKS1-MR-eGFP,通过测序、双酶切验证载体构建情况。结果显示,pBARKS1-MR-eGFP载体构建成功,可以进行基因回复转化试

    江苏农业科学 2015年8期2015-09-10

  •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还原酶基因酵母单杂交报告载体的构建
    等摘要:根据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黑色素合成还原酶基因St3HNR、St4HNR 5′端侧翼序列和酵母单杂交报告载体pHIS2.1多克隆位点,设计了带有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特异性引物,并以玉米大斑病菌01-23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启动子区域长度约1 000 bp的片段,双酶切目的片段及载体pHIS2.1回收并连接,构建2个还原酶基因的酵母单杂交报告载体。结果表明,克隆到启动子区域长度为998 bp核酸片段,经P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14期2015-09-09

  • 掉在森林里的手机
    经太迟了——老虎大斑已经来到了他身边!老灰还来不及逃走,就被大斑扑倒在了地上,但是大斑同样被手机吸引住了。趁大斑摆弄手机的机会,老灰奋力挣脱了大斑的利爪,飞似地逃走了。大斑也没去管老灰,他着迷地操作着手機,越玩越起劲……当大斑打开音乐播放器时,他突然听到了一声枪响:“砰——”大斑不知道那是手机里一个音频,他还以为是猎人来了,吓得丢下手机就逃。手机就这样掉到草丛里,直到一个年轻人发现了它:“哈,总算找到你啦!”这个年轻人是个童话作家,他来森林里寻找创作灵感,

    聪明泉·少儿版 2014年2期2014-09-22

  • 玉米大斑病菌STK1基因DNA片段的分离和纯化
    63000)玉米大斑病菌STK1基因DNA片段的分离和纯化刘默洋1,张淑红2,张 赛2(1. 唐山师范学院 化学系,河北 唐山 063000;2. 唐山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系,河北 唐山 063000)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分离和纯化玉米大斑病菌STK1基因对于研究其致病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STK1基因c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STK1基因DNA片段。该基因片段的分离和纯化,为进一步获得STK1的完整基因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2012-02-15

  • 云南、贵州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研究
    种生产条件为玉米大斑病在两省的发生奠定了基础。2008年,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对西南地区的玉米病虫害调查报告指出,大斑病是云贵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大斑病在两省普遍发生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在云南西北和西南、贵州北部地区持续严重发生,给当地的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3]。高原地域的特殊性使玉米大斑病在云贵地区发生具有如下特点:发生危害早,流行蔓延快;随海拔高度增加而玉米发病呈加重趋势;在低海拔地区,大斑病和小斑病混合发生[4-5]。玉米大斑

    植物保护 2011年2期2011-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