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格

  • 苏珊 · 桑塔格与大众文化
    0世纪60年代桑塔格直接挑明了两者之间的战争,公开为大众文化代言。她提出的“新感受力”理论重新评估了艺术的价值,打破原有的高级—低级文化对立的秩序。她还积极参与社会文艺活动,以文艺批评为武器干预公共生活,试图改造中产阶级文化属性。尽管为大众文化发声,但桑塔格并不反对高级文化,她的理论只是提供补充性的标准,并且暗含一种新的智性层面的精英主义。但她的尝试颇具前瞻性,为未来新文化的生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关键词】苏珊·桑塔格;大众文化;高级文化;精英主义【中图分类

    今古文创 2023年5期2023-05-31

  • 永远的桑塔格
    .00元苏珊·桑塔格虽已于2004 年12 月28 日去世,但她似乎又从未离我们远去。如今桑塔格已不仅是一个女人/人,还是知识分子的重要象征,并且正在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文化现象。如果说文化传播有时空的差序,桑塔格在国内知识界也经历了这样的继受特性。尽管之前国内也出版了桑塔格的著作和关于她的传记,但今年可以说是“苏珊·桑塔格年”,涌现出了《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回忆苏珊·桑塔格》三部讲述桑塔格人生历程的著作。尤其前两者是关于桑

    出版人 2023年2期2023-03-10

  • 传记书坊
    。《回忆苏珊·桑塔格》作者:[美]西格丽德·努涅斯译者:姚君伟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22-9定价:46.00元美国作家桑塔格的追忆录。苏珊·桑塔格是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也最具争议性的知识偶像之一,作者努涅斯作为桑塔格的工作助手及与其独子戴维的恋爱关系得以搬进他们的住所,由此进入一代知识偶像的私人生活。这部回忆录真挚地记录了与桑塔格共同生活的日常,目睹了她不自知的有趣、无法独处的脆弱、黏人且话痨、强势又“双标”,既是桑塔格真实性格、魅力与生活的

    传记文学 2022年9期2022-10-09

  • 萨尔加多纪实摄影中的伦理向度研究
    艺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基于权力视角的摄影消费主义批评,分析伦理视角之下,影像拍摄者所承担的对被拍摄者、观看者的尊重与责任,以及在拍摄者创作影像、观看者接受影像的双向过程中,摄影活动所面临的关于建构与解构意义的现实困境,旨在展现摄影师本人所始终践行的摄影自律,以及对一切所拍之物心怀敬畏与关怀的伦理取向,为数字化时代的摄影伦理提供视角和建议。关键词:萨尔加多;纪实摄影;摄影伦理;苏珊·桑塔格;消费主义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1期2022-05-30

  • 美国文坛多面手苏珊·桑塔格:传播·评介·思考
    关键词:苏珊·桑塔格 智慧思想 传播 评介 思考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她知识广博,洞察力敏锐,创作领域广泛,不仅写小说、剧本、评论、散文,还执导电影、戏剧等。她和汉娜· 阿伦特、西蒙娜·德·波伏瓦一起被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她曾获得过多项文学大奖, 如美国国家图书奖(2000)、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1)、德国书业和平奖(2003)等,是美国文坛甚至世界文坛无法回避的名字。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8期2022-05-30

  • 苏珊·桑塔格研究在中国的十年嬗变
    006)苏姗·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学者型作家,和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1]。她一生荣膺无数,“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2000)、耶路撒冷奖(2001)、德国书市和平奖(2003)、奥地利王储奖(2003)等等”[2]。桑塔格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期2022-02-26

  • 美国文坛多面手苏珊·桑塔格:传播·评介·思考 ——王阳明《月夜》覆议
    022]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她知识广博,洞察力敏锐,创作领域广泛,不仅写小说、剧本、评论、散文,还执导电影、戏剧等。她和汉娜·阿伦特、西蒙娜·德·波伏瓦一起被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她曾获得过多项文学大奖,如美国国家图书奖(2000)、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1)、德国书业和平奖(2003)等,是美国文坛甚至世界文坛无法回避的名字。《苏珊·桑塔格:大西洋两侧最智慧的人》是第一

    名作欣赏 2022年23期2022-01-28

  • 《十二月十日》中疾病隐喻的裹挟与抵制
    。本文从苏珊·桑塔格的疾病隐喻视角剖析两位主人公的经历,两位病患的身心困境实际源于疾病隐喻观念的控制与裹挟。老人艾伯的困境来源于童年时期继父患病的经历,以及自己受此影响而形成的隐喻观念;男孩罗宾的困境则更多来源于同龄人的不理解、排挤以及罗宾自己由此而生的自卑心态;而两位病患最后获得心灵救赎,则源于他们与疾病隐喻观念的艰难斗争。桑德斯以一老一少为代表,表达对整个病患群体的深切关注。关键词:疾病隐喻;苏珊·桑塔格;《十二月十日》1 引言乔治·桑德斯(Georg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2021-11-10

  • 严肃与自由:苏珊·桑塔格文学评论分析
    黄晓丽苏珊·桑塔格是美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欧式知识分子之一,她的欧洲式思想完全来源于其犹太人的身份背景。苏珊·桑塔格在文学创作上成绩斐然,她先后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和两部剧本。她创作的《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被约翰·厄普代克收藏在了《世纪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集》中,另外,她的长篇小说《在美国》获得了三个国际性的文学奖项。除了文学创作,苏珊·桑塔格在文学评论方面也颇有建树,她在美术创作中融入了大量与文学相关的讨论。比如她最有名的文集《反对阐释》中,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1期2021-09-05

  • “行动之父”萨特与“文学之夫”加缪:桑塔格与存在主义
    ·里奇把苏珊·桑塔格与威廉·斯潘诺斯并称为“最有意思的两位存在主义文学批评家”,把桑塔格单独称为:“是一位深受当代法国哲学和文学熏陶的文化批评家。她……所实践的是一种通俗易懂的、温和的存在主义批评形式。她集现象学派的敏感与存在主义对主题的关注于一身,是我们研究存在主义形式的哲学批评时一个有用的过渡人物”(文森特·里奇,2013)。[1]166这种对桑塔格与存在主义关系如此明确的总体判断,西方评论界并不多见,国内提及的也比较少,而集中梳理和论证桑塔格与存在主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3期2021-04-17

  • 在柏拉图的“洞穴”里
    ”当中,苏珊·桑塔格则将这个被图像包围的世界比作柏拉图的“洞穴”,从而一针见血地指出它的缺陷。桑塔格提出,与生活在柏拉图“洞穴”中的囚徒一样,现代人同样被影像所欺骗,将影像当作真实存在,尤其在如今消费语境下,影像的这种欺骗性更是变本加厉,主导人们的生活。除此以外,根据桑塔格的理解,影像还具有历史的否定性和满足欲望的捕食性。通过拍照,历史在镜头面前成为照片的切片,历史的线性发展遭到否定,时间被碎片化了。而在拍照的过程中,人们对拍摄对象的占有欲望得到满足,拍摄

    美与时代·下 2021年12期2021-01-11

  • 《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的疾病书写与身份认同
    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追溯了桑塔格从成长到成功的辉煌历程,书写了桑塔格数次罹患癌症的经历及其造成的身体损耗与心理创伤。桑塔格传记中的疾病书写为读者展示了这位美国偶像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面对身份焦虑和命运悲剧的困境时表现出的作为女性的睿智坚韧,并在风云变幻的当代西方文坛上立足发声。桑塔格的疾病遭遇是其人生的厄运,同时也促使其深化对于疾病的认知和思考,关注患者的心灵疗救和精神关怀,呼吁消除疾病的隐喻,这也为疾病流行的当今世界提供了伦理警示和道德指引。《铸就

    中国医学人文 2021年2期2021-01-02

  • 浅析超现实主义摄影
    义摄影;苏珊·桑塔格;实验摄影【中图分类号】J40 【文献标识码】A一、超现实主义的摄影在图像艺术中,摄影通过“物体到图像”的关系取代了绘画中“画家到绘画”的关系。由于机械装置和化学反应所赋予摄影那事无巨细的记录能力,以及排除了“人”的直接参与,这些都成为了摄影其精准、客观的有力证明。摄影作为一种“瞬间艺术”,通过对时间中一个点的抓取,从而拍摄出作为“时间切片”的图像。或许正是基于摄影的这两个特点,在《论摄影》中,苏珊·桑塔格称“摄影有一项并不吸引人的声誉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8期2020-09-21

  • 桑塔格的风格
    5063)一、桑塔格的风格理论桑塔格指出,艺术模仿说和艺术净化说的阐释体系建造出艺术理论的二元对立的模式——将艺术作品分为互相对立的内容与形式,且“把内容当作本质,把形式当作附属”1,因而形成以阐释艺术作品作为接触艺术作品的习惯。桑塔格反对这种现代风格下的阐释,她认为这种仅把内容当作艺术作品全部的观点,是对艺术的冒犯;而挖掘文本“后面”所谓潜文本的阐释,就是在破坏文本。桑塔格认为,内容并非艺术作品的全部,作品的形式更是关键,而她的风格理论则是对艺术作品形式

    大众文艺 2020年6期2020-07-13

  • 《床上的爱丽斯》的女性主义解读
      要:苏珊·桑塔格所著的《床上的爱丽斯》,以戏剧的形式再现作家亨利·詹姆斯的妹妹爱丽斯·詹姆斯在男权社会中面临的性别困境与精神困境。爱丽斯在与男性和女性的交流中无不透露出她女性意识的挣扎和对男权社会的绝望与无奈。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此剧本进行分析,探究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苏珊·桑塔格的女性主义思想。关键词:苏珊·桑塔格;《床上的爱丽斯》;女性主义;男权社会一、引言弗吉尼亞·伍尔夫曾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过一个有意思的设想,如果莎士比亚有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7期2020-06-29

  • 审美自觉与人本关怀: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的理论发微
     要: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反对传统阐释的二元对立、道德说教和文化霸权,极力推崇文艺形式复归自身。本文认为,桑塔格的观点根植于西方后现代哲学思潮;而在她本人唯审美而论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包容又敏锐的心:作为一名有良知和担当的公共知识分子,桑塔格坚守人道主义的立场。面对冷漠与疏离的世界,她坚持以自由价值和人文情怀重振人类麻木不仁的精神,通过呼吁众人培育“新感受力”来医治现代社会的沉疴。关键词: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审美;新感受力作者简介:丁子天(1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4期2020-06-08

  • 桑塔格研究“新浪潮”中的特点与走向 ——芭芭拉·秦访谈录
    、批评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作品在中国获得持续关注,她的小说、随笔、戏剧作品被尽数译成中文,并几次再版重印。二○一八年上半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新版布面精装的《苏珊·桑塔格全集》,共十六卷,计二百八十余万字。随着译介工作的深入开展,桑塔格的作品逐渐成为国内美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桑塔格日记、笔记以及几部学术传记的出版也激起了美国桑塔格研究的新高潮,其研究模式开始发生显著变化,研究成果呈现出全新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0年4期2020-03-02

  • 静夜里的澎湃
    梁永安蘇珊·桑塔格一番游历之后,我离开艳阳高照的云南,回到阴雨绵绵的上海。日月星光皆不见,深更半夜常常醒来,墨色中一片“剪不断,理还乱”。于是开灯读书,心里便不知不觉安静下来,直到听见窗外第一声鸟鸣,那么清亮,才放下书本再回到春眠的微暖中。这几夜读的是传记——《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作者是德国作家丹尼尔·施赖伯。桑塔格一生洋溢着“土星气质”,不断进行自我怀疑和自我拓展,活出了伟大的宽度。她对此也有明确的认识,她曾说土星气质的标志是“一种深刻的忧郁”,

    读者 2019年24期2019-12-09

  • 从《反对阐释》看苏珊·桑塔格的审美理念
    摘要:在苏珊·桑塔格看来,阐释就是从作品中抽取一系列因素,阐释的工作实际成了转换的工作。她还认为,去阐释就是去对现象进行重新陈述,实际上是去为其找到一个对等物。不仅如此,她还认为,阐释是对艺术的报复,是智力对世界的报复,去阐释,就是去使世界贫瘠,使世界枯竭——為的是另建一个“意义”的影子世界。阐释是把世界转换成这个世界。我觉得,苏珊·桑塔格提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便是对待艺术的态度,必须保持艺术的本真。关键词:苏珊·桑塔格;阐释;艺术一、苏珊·桑塔格反对阐

    艺术大观 2019年15期2019-09-28

  • 新感受力与坎普:形式“本体”意义的呈现
    坎普”是蘇珊·桑塔格形式美学中重要的范畴,它们呈现了西方现代哲学中指向经验主体的形式“本体”意义。“新感受力”因强调个人感性经验的本位而可被视为形式本体之发轫,“坎普”则可视为对形式本体意义美学实践的观念表达。关键词:苏珊·桑塔格;形式;本体;新感受力;坎普美国时间2019年5月6日,一场以“坎普:时尚扎记”(Camp:Notes on Fashion)为主题的展览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展览将17世纪至今来自古琦(Cucci)、莫斯奇诺(Mosc

    美与时代·下 2019年12期2019-09-10

  • 静夜里的澎湃
    是传记《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作者是德国作家丹尼尔·施赖伯。桑塔格一生洋溢着土星气质,不断自我怀疑和自我拓展,活出了伟大的宽度。她对此也有明确的意识,曾说土星气质的标志是“一种深刻的忧郁”,具有土星气质的人“对于自我有自觉的本能与毫不宽容,自我从来不被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从传统角度看,她的一生谈不上完满,1950年17岁时结婚,1957年离婚,情感之路坎坷多变。然而越过这些生活的湍流,她的极度敏锐放大到社会历史的广阔视野,释放出超凡的观察力,刷新了当

    莫愁 2019年19期2019-08-03

  • 静夜里的澎湃
    是传记《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作者是德国作家丹尼尔·施赖伯。桑塔格一生洋溢着土星气质,不断自我怀疑和自我拓展,活出了伟大的宽度。她对此也有明确的意识,曾说土星气质的标志是“一种深刻的忧郁”,具有土星气质的人“对于自我有自觉的本能与毫不宽容,自我从来不被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从传统角度看,她的一生谈不上完满,1950年17岁时结婚,1957年离婚,情感之路坎坷多变。然而越过这些生活的湍流,她的极度敏锐放大到社会历史的广阔视野,释放出超凡的观察力,刷新了当

    莫愁·智慧女性 2019年7期2019-08-02

  • 苏珊·桑塔格:大众偶像与洞穴隐士
    亡屈服的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三度患癌离开了人世。即便病魔缠身,走到了生命的背面,她仍然创作出了《疾病的隐喻》《我、及其他》《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等作品。在学术上,她是与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在朋友圈,有人说她时而化身迷人天使,时而变为恐怖的恶魔。关于她的故事不胜枚举,对于她的生平也有颇多争议。在桑塔格生前,传记作家卡尔·罗利森(Carl Rollyson)及其妻子莉萨·帕多克(Lisa Paddoc

    世界博览 2019年14期2019-07-26

  • 论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理论的文学批评观
    的评论家苏珊·桑塔格的评论性文章《反对阐释》在《常青评论》上发表,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理论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苏珊·桑塔格的文学批评观主要为反对本质主义的深度阐释、注重对文学形式的感性体验。研究桑塔格的文学批评观对于深入把握文学艺术的性质及文学批评的内部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关键词: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是美国著名的评论家兼作家。1964年,她的评论性文章《反对阐释》在《常青评论》上发表,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理论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

    北方文学 2019年18期2019-07-25

  • 桑塔格 “性别坎普” 的艺术书写
    要: 苏珊·桑塔格发表的《关于“坎普”的札记》阐析了“坎普”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使“坎普”这个由来已久的文化名词重归美国文艺界的视野,并一直流行至今。桑塔格认为,“坎普”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性别的密切关系衍生出一个有趣的关键词——性别坎普。本文从这一旨趣出发,通过《火山情人》《恩主》《旧怨重提》等作品探究桑塔格“性别坎普”的三重书写形式,从而进一步体察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关键词: 桑塔格    “性别坎普”    雌雄同体    同性恋    “三人组

    文教资料 2019年11期2019-06-14

  • 不屈的光彩
    腺癌后的苏珊·桑塔格也非常贴切。丹尼尔·施赖伯在《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一书中描述,1975年,42岁的桑塔格在一次常规体检中被诊断出乳腺癌晚期,医生推测她只能活半年,存活两年的可能性为10%。在经历了最初的极度恐慌后,桑塔格切除了乳房,又经历了5次手术。癌症在桑塔格外表上留下明显的痕迹——部分头发在化疗中脱落,再长出时成了白发——她“那一头黑发加上额前奇怪的一绺白发成为接下来20年美国人眼中的‘标志性造型”。当然,仅靠外表是不能成为“标志性造型”的。

    读者 2019年10期2019-05-08

  • 苏珊·桑塔格如何告别“怯懦的谴责”
    赖伯的《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一书。这个概念,被施赖伯用来描述1950年代以来的西方左翼知识分子,面对越来越多的苏联东欧政治所持的批评态度。施赖伯还认为,这些西欧左翼知识分子对于共产主义的目标和哲学伦理学基础抱有“迟疑的同情”,这是为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坚持了十多年的双重策略,为革命的理想,牺牲有时候是必须的。苏珊﹒桑塔格,一直到1970年代末,也是支持这种双重策略的。我的一个故旧说,这两个概念,换成“迟疑的谴责”和“怯懦的同情”似也成立。但仔细一想,其实

    博客天下 2019年2期2019-02-18

  • 论中国电影以及迷影文化的出路
    发,结合苏珊·桑塔格的“电影迷恋”相关理论,梳理中国“迷影文化”发展脉络,总结中国迷影文化的特征,然后探讨中国电影发展方向,以丰富国内关于迷影文化研究的不足。关键词:迷影文化;电影迷恋;中国电影;苏珊·桑塔格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放映影片《火车进入拉西奥塔站》,标志着电影真正意义上的诞生。“不由人意地出生,持续获得各种荣誉”(1),电影不仅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还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的思考

    神州·上旬刊 2019年1期2019-02-06

  • 桑塔格《恩主》中的不可靠叙述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的处女作《恩主》充斥着大量荒诞不经的梦境叙述,学界也倾向于以此为切入点,从审美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 并形成一种 “反对阐释”的定见。然而,以修辞叙事理论为基础的分析发现,作品中的叙述者并不非常可靠,文本中存在两类不可靠性。其中,契约型不可靠性支持了审美的解读,读者因此很容易掉进阐释的陷阱。而疏远型不可靠性则构成了对叙述者的反讽,揭示了“恩主”的真面目。对不可靠叙述的分析有助于读者体味作品复杂而丰富的主题意义:作品既表达了追求形式美学的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2018-11-10

  • 科幻短篇《假人》的替身寓言
    摘 要:苏珊·桑塔格的短篇小说《假人》以注入高科技元素的寓言手段,诊视“控制时代”中产阶级的精神顽疾。小说传达了作家对技术理性时代中人的生命状态与生存处境的思考与忧虑,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关键词:桑塔格 《假人》 寓言 替身引言“美国文坛的黑女士”苏珊·桑塔格因其批评文集《疾病的隐喻》(Illness as Metaphor,1978)名震国际文坛,文集的出版成就了她“公共知识分子”的声名;而作家本人却更看重其小说家的身份,并在创作的巅峰时期出版了短篇小说集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7期2018-10-20

  • 苏珊·桑塔格的文学观
    期以来,苏珊·桑塔格的美学思想太过锋芒,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她在文学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桑塔格在文学创作方面硕果累累。她前后发表了四部长篇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并创作了两部剧本。她的短篇小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入选了由约翰·厄普代克编选的《世纪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集》,单是凭借长篇小说《在美国》她就获得了三个国际性的文学奖项。另一方面,桑塔格在文学评论方面也颇有见解。她的美学著作中渗透着大量与文学相关的讨论,光在她最有名的文集《反对阐释

    学术研究 2018年4期2018-02-20

  • 桑塔格的“新感受力”
    200000)桑塔格的“新感受力”陈冲(同济大学上海200000)苏珊·桑塔格是现代西方引人注目又有争议性的女作家、社会评论家和文学评论家,被人们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 她对时代以及文化的批评杂文涉及到二十世纪的各个层面,包括反对阐释、疾病隐喻、论摄影等。本文主要通过探究桑塔格的新感受力理论来把握她的美学思想。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虽然“新感受力”一词在《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一文中才被明确提出来,但其实桑塔格的思想中一直有“新感受力”的痕迹存在。在《反对

    小说月刊 2017年14期2017-12-06

  • 桑塔格与哈桑的“静默”艺术观之比较
    先锋实验艺术,桑塔格和哈桑二人同时发现了新艺术中出现的一种新特征,并将之命名为“静默”。究竟艺术为何趋向静默、静默的艺术手段有哪些、静默艺术的定位和发展趋势又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先锋艺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认清当下艺术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桑塔格;哈桑;“静默”艺术观[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12-0076-051967年,由阿尔弗雷德·科诺普夫(Alfred A.Kno

    党政干部学刊 2016年12期2017-04-18

  • 苏珊·桑塔格美学思想研究
    011)苏珊·桑塔格美学思想研究丰俊超1,郑 伟2(1.哈尔滨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2.凯里学院 人文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苏珊·桑塔格是美学思想界的先锋人物,她的美学思想从审美激进逐渐转向政治激进,从现代主义审美到与历史维度的审美观结合,完成了从形式主义到意识形态的美学思想嬗变。随着社会文化风向的转向,桑塔格提出了著名的“反对阐释”理论用以批判西方理性主义,并在此基础上相继提出了沉默美学、新感受力、病态美、死亡美、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9期2017-03-10

  • 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之阐释
    000)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之阐释唐洁琼(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苏珊·桑塔格论文集《反对阐释》的中心议题,是对那些忽视艺术作品的形式,过度挖掘作品内容的阐释行为做出批判。桑塔格颠覆了传统内容说中二元对立的价值批评体系,进一步提出了对于艺术作品“新感受力”的追求,极具先锋色彩。然而,“反对阐释”的理念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不足,维持了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协调平衡,但仍具有矫枉过正的嫌疑和不容忽视的缺陷。苏珊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4期2017-03-08

  • 桑塔格小说《恩主》中梦的隐喻
    摘 要:苏珊·桑塔格,美国文学家,艺术评论家。她一生都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并为此付出了不断地努力和尝试,最终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她所关注的是现代人困顿的世界,她所表达的是人类的尊严,而这一切却是以一种看似荒谬的方式所呈现的。作为一个女作家,不管是她本人的生活还是她的作品,曾饱受争议,但在她逝世十年后,人们还是在讨论她,因为她所记录的是真实的生活,而《恩主》就是她所有创作主题的根源所在。关键词:桑塔格 《恩主》 梦 隐喻苏珊·桑塔格(Susan So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4期2016-05-13

  • 苏珊·桑塔格小说《火山情人》中的叙事时序
    来解析美国作家桑塔格的历史题材小说《火山情人》。叙事风格的夸张跳跃,倒叙预叙的巧妙编排,叙事速度的精准把握无一不是小说成功的关键,作者运用这些叙事艺术重构了大写的历史,用现实激活历史,用历史审视现实,让读者随其在历史现实间自由穿行,从全新的精神层面让读者获取对尘封历史的一种新感受。关键词:苏珊·桑塔格 《火山情人》 叙事时序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2004)不仅是最负盛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也是西文最有影响力的当代女性作家之一。在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3期2016-04-07

  • 历史与现在
    【摘要】苏珊·桑塔格在其后期两部小说《火山情人》(1992)和《在美国》(1999)中采用了“时空穿梭”的创作手法进行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小说重现历史事件或刻画历史人物并非桑塔格的目的,她不过让其小说人物在时间中旅行,以“历史”为幌子玩了一个游戏,而真正关涉的对象则是20世纪后半叶人类的自我探索。这种时间层面上的旅行隐喻对应着“自我审视”的生存态度。【关键词】苏珊·桑塔格;时空穿梭;旅行隐喻;自我审视【作者单位】周晓红,郑州轻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苏珊·桑塔

    出版广角 2016年2期2016-03-19

  • 苏珊·桑塔格的旅行书写
    01)苏珊·桑塔格的旅行书写宁慧霞(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 郑州 450001)美国著名女作家苏珊·桑塔格始终把旅行视为生活与写作的一部分。旅行点燃了她创作的灵感,书写帮助她实现自我重塑的愿望,她的政治旅行和精神旅行都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她酷爱旅行有着深层动因,旅行折射出桑塔格对自我重塑的渴望——渴望埋葬无根的童年,渴望发现被遮蔽的事实真相,渴望通过不断变革创作风格来实现小说家的自我重塑。旅行以对变化的渴望反抗难以消解的创伤,结果却强化了童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6年5期2016-03-09

  • 桑塔格:反对爱情被标签化
    付婷婷苏珊·桑塔格(1933~2004)《火山情人:一个传奇》一开始,他假装没注意到她盯着他看,接着也盯着她看。盯视就像长长的深呼吸一样,在他们之间传递。他们准备听凭自己强烈情感的支配,这使他们区别于骑士,同时又让他们俩如此相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明白他们在感受的东西,或者对此他们该如何行事。骑士直到见了这个年轻女人、娶她为第二任妻子,才知道什么叫激情,他迅速承认他感觉到的东西。然而,骑士对被别人理解不感兴趣。英雄希望被人理解——这对他而言意味着有人称赞他

    三联生活周刊 2016年8期2016-02-17

  • 苏珊·桑塔格小说中的叙事时距探析
    来分析美国作家桑塔格的历史小说《火山情人》,让读者体会到桑塔格的历史片断转换的鲜活场景,把历史的记忆幻化为场景的流动。【关键词】苏珊·桑塔格;《火山情人》;叙事时距桑塔格的小说重视变幻的叙事时距的技巧运用。叙事时距是指事件发生所花费的时间与小说叙述文本所占用的空间之间的关系。《叙事话语》中,热奈特把时距分为四种形式的叙事运动:包括两个极端运动(停顿与省略)及两个中间运动(场景与概要);所有这四种叙事运动指示着小说的叙事速度,最大的速度是省略,最小的是描述性

    科技视界 2015年25期2015-09-01

  • 桑塔格的自我激励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摄于1999 年)与她的文集《心为身役: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读《心为身役》是一次极好的理解什么叫“解释学循环”的机会。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之前对苏珊·桑塔格的作品、生活相对熟悉的人,才能从《心为身役》中读出意味来,而他们的新体会,反过来又会加固、深化他们此前的理解。至于那些原本不了解桑塔格的读者,他们恐怕很难从这些信笔涂抹的创作札记、颠来倒去的情感记录和不无抵牾的思考记录中获得特别有益的东西。事实上,那无异于毫无准备、不带地图就钻进

    三联生活周刊 2015年20期2015-05-19

  • 现代艺术神话中的灵知二元论——桑塔格《沉寂美学》之解读
    灵知二元论——桑塔格《沉寂美学》之解读张莉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沉寂美学》被称为苏珊·桑塔格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之一,其意义在桑塔格本人看来甚至位列奠定了其后现代思想家身份的《反对阐释》一文之上。然而国内外学界对于《沉寂美学》的研究热度和深度却远不及《反对阐释》。究其原因,桑塔格在文艺和哲学方面的深厚造诣和行文中对于诸多深刻理论点到即止、信手拈来的做法,使她的论文形同迷宫,虽发人深省,但要厘清其思想脉络绝非易事。所以揭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12期2015-03-26

  • 苏珊·桑塔格小说叙述艺术的独特性探究
    吕淑香在苏珊·桑塔格的一生中,她创作的文学作品数量虽然不算最多,但涉及到的范围及其广泛,包括论文、小说、剧本、电影脚本等,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无法忽视的影响力。国内外的文学界对苏珊·桑塔格的研究多停留在其文论方面,而对于其小说的研究程度远远不够。实际上,在她所创作的四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中,却饱含了苏珊·桑塔格一种创新性的文学思路,为文学界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创作风气。她的小说不仅表达了内心的所感所悟,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控诉与反叛。一、苏珊·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9期2015-03-19

  • 苏珊·桑塔格在中国的译介综述
    072)苏珊·桑塔格在中国的译介综述张 莉(武汉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语系, 湖北 武汉 430072)苏珊·桑塔格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和随笔家。自20世纪80年代被译介至中国以来,她一直受到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1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桑塔格研究态势蓬勃、成果丰硕。这和译介工作全面、高效的开展密切相关。本文拟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近30年来桑塔格相关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为推动桑塔格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桑塔格译介;现状;分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2期2015-03-18

  • 苏珊·桑塔格:小城姑娘的“命运武器”
    杨梅少女桑塔格的读书日记与笔记苏珊·桑塔格出生于1933年,是典型的“天才少女”。“成名前的桑塔格仿佛已经吞下了一座图书馆”,她16岁在伯克利读书时期的闺蜜和恋人哈丽雅特·索姆斯曾经这样说。桑塔格14岁到30岁的日记,差不多就是一厚本阅读清单。“尽早阅读斯蒂芬·斯彭德翻译的《杜伊诺哀歌》”,时间是1948年9月1日,这一年她十五岁。少女桑塔格跟《词语》中的男孩保罗·萨特可谓“双璧”,他们读书之早、读书之贪婪,都让人战栗。桑塔格曾在《向哈里伯顿致敬》一文 中

    齐鲁周刊 2014年50期2014-12-23

  • 那位不苟言笑的老太太
    的好朋友苏珊·桑塔格来为讲座进行洗礼 。这是桑塔格第一次来南非,她在金山大学的活动连续三天:第一天是桑塔格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讲,第二天是她和戈迪默之间的对话,第三天是与约堡的几位摄影师之间的会面和交谈。 那次去金山大学听桑塔格的讲座,让我想起许久以前在复旦的大学生活:第一是抢位子,讲座6点钟开始,5点钟就得去占位子;第二是记笔记,刷刷刷,四周看去,我是记笔记记得最勤快的一个人。当年的笔记早就不知扔到哪里去了,但记忆中,仍能看到桑塔格飞扬的神采。她比戈迪默小十

    新民周刊 2014年29期2014-07-31

  • 苏珊·桑塔格:那么近,又那么远
    地之前,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1933-2004)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以时断时续的文字,书写了一篇集扎实的研究与浪漫的想象、理性的分析与情感的抒发为一体的文章:《中国旅行计划》。在她看来,这是一次返回故国的“朝圣”之旅。此时的桑塔格年近40岁,暴得大名风头正陡,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两个领域广受赞誉,作为“王牌知识分子”(《耶鲁评论》语)的雏形已然形成。她敏感而又睿智,关注现实与人性。不过对“文革”后期劫后余生的中国文化精英来说,面临的是难以

    中国摄影 2014年3期2014-06-06

  • 桑塔格文学作品中的旅行思想及其情感叙事
    张艺桑塔格文学作品中的旅行思想及其情感叙事张艺梳理桑塔格的全部作品发现,她在虚构类小说的创作中发展了“旅行”作为“自我风景发现”这一西方浪漫主义写作传统,将自我发现与理想乌托邦的寻找加以联系;在批评性散文的写作中,将对自我的关注置于历史意义的语境,对文学的功能及思想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桑塔格的旅行观和其作品具有同构关系,文本的情感格调发生于流散的乡愁和文学召唤的双重情结;叙事赋格则源自对主体及族群创伤记忆的再现和重构。桑塔格 文学作品 旅行思想 情感格

    江苏社会科学 2014年3期2014-04-16

  • 桑塔格延展式身份写作*
    002)苏珊·桑塔格作为美国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有很多光彩炫目的荣誉头衔——坎普王后、“批评界的帕格尼尼”、曼哈顿的女预言家、后现代主义先锋作家、“文坛非正式女盟主”、“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等等。而“美国公众的良心”这一称号则是美国人给予她最崇高和最完整的评价。桑塔格在其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里更多扮演的是作为一种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而带给美国社会和美国民众的深刻影响。从几十年与病魔斗争、十赴波黑战场、揭露美国关塔那摩监狱关押政治犯的非人道行为、对艾滋病人及所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2-06

  • 反对阐释的相对性:论苏珊·桑塔格的《死亡匣子》
    【摘要】苏珊·桑塔格是美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小说家。小说《死亡匣子》尽管是桑塔格反对阐释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实践,但仍保留了一定的可阐释空间。本文从叙述中的固定人物、迪迪在梦中的个性显露、海丝特的象征意义三个角度探索了该小说的相对可解信息,由此说明只有相对的反对阐释。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反对阐释。【关键词】苏珊·桑塔格;《死亡匣子》;反对阐释;可解因素与桑塔格的第一部小说《恩主》相比,《死亡匣子》有向传统文学靠近的趋势。故事依然荒诞,叙述依然如同迷宫,但小说基本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9期2013-02-01

  • 《死亡匣子》里的“反对阐释”
    【摘要】苏珊·桑塔格是美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小说家。小说《死亡匣子》故意设置种种障碍阻碍读者对作品内容做出阐释,从而迫使读者转向对小说形式的关注。本文从不可靠叙述者,叙述的不确定性,梦幻故事的荒诞性三个角度剖析桑塔格是如何在《死亡匣子》中实践自己的反对阐释理论,由此说明《死亡匣子》是一部典型的文艺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实践,小说是其理论的拓展版阐释。【关键词】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死亡匣子》一、反对阐释反对阐释理论可以概括为:解构传统释义模式一“内容至上说”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9期2013-02-01

  • 试论苏珊·桑塔格文学作品的美学思想
    201)苏珊·桑塔格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其创作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充分地展现了她独特的美学思想,长篇小说《恩主》就是表现出她的形式美学思想的重要作品。[1]1966年,苏珊·桑塔格在《党派评论》上发表第一部批评文集《反对阐释》,[2]令她名噪一时,该书表达的反对艺术阐释学,正是苏珊·桑塔格美学思想的基础。苏珊·桑塔格把对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疾病的阐释表露笔端,其实是借喻对现实主义的批评,是对世界的阐释过程,现实中的矛盾不仅体现为身体上的疾病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1期2012-04-01

  • “唯美”与道德考量 ——苏珊·桑塔格的现代审美观
    2)究竟哪一个桑塔格更真实?那个强调对美的感觉的桑塔格与那个大谈道德考量的桑塔格,哪一个更接近本质上的她?唯美的桑塔格关注新感受力,强调感觉在艺术理解中的作用,反对以阐释来蒙蔽艺术和曲解艺术;道德考量的桑塔格关注社会问题,提出作家要揭示真相,要担当起必要的伦理任务。这似乎是一个观念的悖论。然而唯美的特立独行的桑塔格能获得“美国公众的良心”的赞誉,又预示出悖论中的必然——唯美的桑塔格又是道德考量的桑塔格桑塔格那独具魅力的论述发自于她对艺术审美的深入体验和伦

    中州大学学报 2012年1期2012-01-22

  • 桑塔格的成功与60年代精神
    ○张 莉桑塔格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在学术界,她是前卫的批评家、出色的小说家,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思想深邃、用笔犀利;而在学术之外,桑塔格是一位勇敢坚定的公共知识分子,是美貌、独立、坚强的时尚达人、抗癌斗士。自20世纪60年代发表作品以来,桑塔格就一直处于批评界的密切关注之下;近几年来,国内外又掀起了一股“桑塔格热”,有大量有关桑塔格的文章和专著发表和出版,足见大家对桑塔格的热情只增不减。桑塔

    博览群书 2011年10期2011-06-05

  • 《恩主》:一场自由的梦
    关键词:苏珊·桑塔格 《恩主》 梦 自由选择摘 要:梦和现实是应当截然分开的,但在小说《恩主》中却表现出奇妙的融合。本文借助四个梦的内容着重阐述有关自由选择的问题;从梦的艺术形式和自由选择的艺术内容来探寻《恩主》的哲学思考,讨论了桑塔格艺术选择对于创作影响的问题。苏珊·桑塔格(1933-2004)被誉为“公共知识分子”“公众的良心”,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初一直活跃于美国的文坛上,完成了小说、戏剧、评论以及相关论著40多部。《恩主》是她第一部小说,成书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12期2009-12-29

  • 浅析苏珊.桑塔格的美学思想
    摘 要:苏珊·桑塔格是美国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小说家。在她内容涉猎很广的批评文章以及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作品中,充盈着一以贯之的美学思想。笔者认为,桑塔格的美学思想即是唯美主义。本文将就其批评文章及代表小说分析其唯美主义美学思想。关键词:苏珊·桑塔格 美学思想 唯美主义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美国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小说家。1964年,她以在美国著名杂志《党派评论》上发表的《关于“坎普”的札记》而蜚声文坛。作为理论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0期2009-06-13

  • 读书
    苏珊康慨苏珊·桑塔格的美令人过目难忘。那是一种特殊的美,聪慧、独立、果敢、深奥、神秘,也许因此更为性感。她黑发浓密,走起路来大步流星,颇有几分男性气概。写到她的时候,许多作家都会在她的容貌上稍费笔墨,形容她像印第安人、斯拉夫人、苏美尔人,或中国人。她也的确和中国有些渊源——她的生父杰克·罗森布拉特1938年便因肺结核死在天津。到了晚年,黑发泛白。在伍迪·艾伦1983年的电影《变色龙》中,桑塔格着一件青碎花上衣,逆光坐在窗前,前额上方一缕白发,横生于黑发之间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19期2009-06-08

  • 一朵在雪中盛开的玫瑰
    之美……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的美并不在于容貌。她临终前面容非常憔悴,原先标志性的蓬勃的头发无力地垂在肩上,像刚刚被雨淋过。脸部的肌肉再也无法克服地心引力的作用,松弛、苍白,一脸病容,口红也掩饰不了惘然若失的神态。照片中三十多岁时的苏珊·桑塔格,显得桀骜不驯;她算不上迷人,却活力四射,和她的文字一样透露着一股子蛮劲,丝毫没有传统女性的那种温顺之美。疾病击垮了苏珊·桑塔格的面容和身体,可也正是疾病哺育了她的批评之路。这位

    博览群书 2008年3期200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