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2009-06-08 08:51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19期
关键词:桑塔格多克文坛

新书推荐

《名家书札与文坛风云》

徐庆全

中国文史出版社

定价:45元

本书收录了40多封文化界名人的书札,内容涉及自建国前到20世纪80年代文坛大事,解读这些信件,可以成为重读文坛风云的新视角。

《道器之辨——告诉你文化的真相》

陈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定价:28元

这本历史文化随笔集,包括作者对近年来社会科学领域内最为热门的书籍品评、对近现代人物如冯友兰、梁漱溟等先生的重新评价。

《1875-1982难忘这八年》

程中原

世界知识出版社

定价:29.8元

1975~1082年,是文革后到中共十二大召开之间的八年,这看似不重要的八年,对现实中国却有着深刻的意义,即改革前夜的中国。本书带我们进入历史,体悟共和国那个特殊的年代。

《寻羌:羌乡田野杂记》

王明珂

中华书局

定价:30元

去年的这个时候,台湾学者王明珂的《羌在汉藏之间》,让我们对这个民族的人类学角度有了新的解读,今年这个时候,王明珂这本杂记带我们更深入、更亲近地了解羌民族。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美]约瑟夫·列文森

广西师大出版社

定价;38元

作者从哲学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层面,分析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其社会与政治的本质特征,探讨儒家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命运。

我们仍然爱苏珊

康慨

苏珊·桑塔格的美令人过目难忘。那是一种特殊的美,聪慧、独立、果敢、深奥、神秘,也许因此更为性感。

她黑发浓密,走起路来大步流星,颇有几分男性气概。写到她的时候,许多作家都会在她的容貌上稍费笔墨,形容她像印第安人、斯拉夫人、苏美尔人,或中国人。她也的确和中国有些渊源——她的生父杰克·罗森布拉特1938年便因肺结核死在天津。

到了晚年,黑发泛白。在伍迪·艾伦1983年的电影《变色龙》中,桑塔格着一件青碎花上衣,逆光坐在窗前,前额上方一缕白发,横生于黑发之间。这一缕白色宛若王冠,几乎成了20世纪最后20年桑塔格尊贵地位的最著名标志。而死前几年,当她不得不再次投入与癌症的无望苦斗,化疗之后,长发脱落,她遂以全白的短发示人。在其同性伴侣、头号时尚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的照片中,银白短发的桑塔格无疑更加光彩照人。

无论活着还是死后,桑塔格皆为文学甚至时尚偶像。卡尔·罗利森和丽萨·帕多克夫妇曾亲眼看到,在纽约大学,他们的一个朋友“朝她走过去,屈膝,然后吻她的手。她身上闪耀着一种好莱坞影星般的光环”。

夫妇俩于是写出这本“非官方”的传记,意图破解桑塔格非凡魔力的秘密,却难免令其众多仰慕者不快。《铸就偶像》英文版于2000年出版于美国,几乎一度被知识界集体贬为狗仔队式的作品。因为书中呈现的桑塔格,仿佛只有两种面貌:名望的自我营造者和女同性恋者。

从童年时起,桑塔格就对自己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抱有强烈渴望与坚定信念。少女苏珊独来独往,疯狂阅读。“苏珊不仅酷爱看书作文,而且酷爱作家的角色。不仅仅要写作,而是要被视为作家。”这种信念再未动摇,“写作作为一种渴望的活动强烈地吸引了桑塔格,而作家作为一种自我建构则让她激动不已。”

女知识分子野心勃勃,当然无可厚非,但罗利森和帕多克夫妇引用了不少桑塔格批评者的言论(这些人大多被主流文坛视为不入流的货色),指责桑塔格与媒体及出版商合谋,刻意经营其才女和智者的名声,其“思想质量”与其尊崇地位并不相称,又称她极其擅长利用照片,打造自己的偶像形象。至于她的性取向,更成为媒体讳莫如深的话题。的确,尽管她与莱博维茨女士的关系早已成为文艺圈中尽人皆知的秘密,但在她死后,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美国主流报刊,几乎不约而同地在讣闻中对此不置一辞。

两位作者辩称:“桑塔格作为偶像的地位是稳固了,但她也面临许多明星都会面临的两难境地:人人都想为了自己的目的利用她,将她塑造成他们心目中得体的楷模。然而,完全避而不谈她的性取向似乎是一个残酷的选择,它使得桑塔格的作品更加成为问题,也使得她看上去比实际情形更加远离她的时代。”

最终打破禁忌的是桑塔格本人,其独子大卫·里夫编辑的桑塔格日记在她死后四年出版,将大量隐私,尤其是同性性事的细节公之于众。这一切——野心与性,丝毫不能减损桑塔格的光辉,而只是使其形象更加完整与清晰。而罗利森与帕多克夫妇,或许也因此找回了他们孜孜以求、全力维护的“传记家的尊严”。

我们仍然爱苏珊,非凡的苏珊。

猜你喜欢
桑塔格多克文坛
严肃与自由:苏珊·桑塔格文学评论分析
当先锋不再先锋
哭正中老
《南方文坛》2018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越狱王如何变身侦探鼻祖
历史与现在
桑塔格的自我激励
苏珊·桑塔格:小城姑娘的“命运武器”
梅多克:无与伦比的美丽
韩寒们与传统文坛为何势不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