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
- 话剧《我不是潘金莲》改编中的得与失
来改编《我不是潘金莲》,会有什么新意出现?这是鼓楼西戏剧出品的同名话剧最让人期待和感兴趣的地方。小说原著为刘震云,男性作家。小说主要人物是女性李雪莲,情节也与她抵抗“潘金莲”污名有关,但故事主题却与女性意识的觉醒并无太大关系。1“俗话说得好,一个人撒米,后边一千个人拾,还是拾不干净”。这句题记的意象与小说主旨極为相符:荒诞的相互塑成与无限循环。村妇李雪莲为规避超生惩罚,与丈夫秦玉河约好“假离婚”。没想秦玉河中途变卦,和别人结了婚。李雪莲咽不下这口气,想讨回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2期2023-06-04
- 《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四二》《我不是潘金莲》等陆续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并获得票房佳绩,这些作品的文本又引起了一波新的研究热潮。《我不是潘金莲》作为刘震云较为近期的小说,也是他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自被著名导演冯小刚改编为电影成功上映后,关于此部电影及小说文本的讨论和研究也愈发热烈。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细读,剖析李雪莲这一执拗矛盾的女性形象。二、听不见的话语——李雪莲不是“潘金莲”“潘金莲”这一人物形象,自古都对男性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大概男人们都幻想能有一位潘金莲这
文化学刊 2022年5期2022-12-06
- 从小说到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性别符号与存在困境
)一、《我不是潘金莲》与刘震云的创作系列刘震云小说《我不是潘金莲》讲述的是一个拧巴的故事,一个关于女性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官司的故事。小说主人公是农村妇女李雪莲,整部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她20 年来告状的荒诞经历。[1]本来她只是用假离婚来规避生二孩的惩罚,结果前夫秦玉河假戏真做,还倒打一耙污蔑李雪莲为“潘金莲”。无奈之下,李雪莲坚持以上访的形式来还自己清白,然而这个小案子被各级权力部门踢来踢去,最后,她竟然上访到全国人大,惊动了国家领导人。在小说文本中,她既
闽江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12-06
- 以法律视角细品《我不是潘金莲》
6年,《我不是潘金莲》的上映让人们将视线再一次聚焦在中国的司法系统上。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中国的法治环境已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本文从法律视角去剖析《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尝试着给当前司法系统改革提出自己的建议。关键词:法律形式主义;法制教育;言论责任一、剧情介绍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平日里为人强势,其丈夫秦玉河平日里胆小怕事且自私。李雪莲怀上了二胎想要留下这个孩子,但是夫妻双方在当时不符合生育二胎的条件,所以没办法通
锦绣·中旬刊 2020年12期2020-12-23
- 《我不是潘金莲》西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
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出版于2012年,至今已被译成英、法、俄、西、意、阿拉伯等多种语言,其西班牙语译本Yo no soy una mujerzuela于201 5年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译者为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莉亚娜·阿尔索夫斯卡女士。《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小说语言通俗、生动、诙谐、幽默,想把这种“刘氏幽默”展现给西语读者并非易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然要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叛逆”,这样才能传递刘氏风格的精髓,激发译文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以《我不
文学教育 2020年6期2020-07-27
- 浅析《我不是潘金莲》电影中的法律问题
要】《我不是潘金莲》作为一部反映当下基层社会现实的电影,其突显的“虚假离婚”“信访不信法”“讨个说法”等问题表明了我国法治基础依然薄弱,针对这样的状况应当加快推进信访范围法定化,拓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组建道德评议团,从而实现和谐有序的基层社会治理愿景。【关键词】结婚;离婚;法治化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5-102-01一、剧情梗概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县城,女主角李雪莲为了能
戏剧之家 2020年15期2020-06-11
- 试论《我不是潘金莲》的叙事分析
摘要:《我不是潘金莲》是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一经上映就引发了强烈反响。除了在故事的本身切合这个社会时代的一个矛盾冲突点之外,电影运用的独特的叙事方式及叙事结构也是在中国其他电影中不常见的,也是引发了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更多的解读。叙事是一部电影的根本,电影故事框架的搭建、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通过叙事所建立起的与观众的对话关系是基础。冯小刚表示"我只是一个执行导演,我负责把他的剧本拍好",尽管如此但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从叙事结构上的独特性是值得我们去解读的。关键
青年生活 2020年7期2020-03-30
- 解读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构图与色彩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创作者使用了特殊形态的构图形式,将冷暖交织的色彩穿插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之中,既打破了传统的审美习惯,也渲染了镜头的情绪表现。【关键词】构图;色调;和解影片讲述了一个叫李雪莲的女子三番五次去告背信弃义的前夫秦玉河,在告状路上间接导演和见证了一场“官场现形记”的戏码,直至最后秦玉河的意外离世,李雪莲才肯放下所谓的恩怨,重新开始积极生活的故事。影片传递给大家要敢于与生活作斗争,也要适时的敢于放下过去,迎接未来。在表达内容与主题时影片使用了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1期2020-03-30
- 变异学视角下《我不是潘金莲》英译本的创造性叛逆
叛逆。《我不是潘金莲》出版于2012年,是中国内地作家刘震云的力作之一,小说的主线索为“伸冤”,前半部分主要讲述女主人公“李雪莲”为了证明自己的假离婚案,一路不畏强权,层层告状,据理力争;后半部分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李雪莲”为了证明丈夫的妄加之罪——污蔑她为潘金莲,而再次走上伸冤之路,希望给自己沉冤昭雪。葛浩文与夫人林丽君在对这部作品进行译介时,始终面临着跨语言、跨民族、跨国别、跨文化的挑战。葛浩文与夫人虽然努力追求译文尽量贴近原文甚至忠实原文,这是一个最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3期2020-02-28
-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方与圆画幅的思考
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通过对画幅的大胆运用,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具体体现在圆形画幅使得电影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画面感;圆形画幅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圆形画幅使得电影的镜头语言产生了变化。同时,电影借助画幅的变化隐藏性地表达出了导演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得电影的形式(画幅)与内容(故事)得到了统一。关键词:冯小刚 我不是潘金莲 方与圆 画幅冯小刚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引得众人一片争执。争执的重点并不是电影故事本身,而是对电影画幅的争论。笔者暂且不去讨论争论的对错,
艺术研究 2019年5期2019-12-10
- 《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文化意象英译研究
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中就有大量的文化意象,很多起着塑造人物形象、建构故事情节、扩大审美空间的作用,如人物型文化意象潘金莲、小白菜、窦娥等(都是描述小说中的主人公李雪莲的),这些文化意象对译者也构成了很大的挑战。2014年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H. Goldblatt)和夫人林丽君(Sylvia Li-chun Lin)翻译了这部小说,“该书一经出版就引来英语世界如潮书评”(胡安江 彭红艳,2017: 5),刘震云作品在海外的接受状况也随之有了巨大转机。那
英语知识 2019年2期2019-11-26
- 中国故事中的人情物理
——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再解读
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叙述一桩农村妇女的离婚案引发的蝴蝶效应,与古典名著《水浒传》、《金瓶梅》中潘金莲的那些事儿还真没有什么瓜葛,但故事的演进又与那个众所周知的不良妇女脱不了干系。本文着眼于这个为了吸引读者眼球的命名①,探讨李雪莲与潘金莲之间的对话关系,以发掘文本背后隐藏的普通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人情物理。一、李雪莲的故事李雪莲的故事并不复杂,从头到尾都在说她告状:先是告前夫秦玉河,接着告法院系统的法官、专职委员、院长,最后又将县长、市长一并告上了;她从拐弯
江汉论坛 2019年4期2019-11-26
- 法治话语下的情法矛盾及现实面向
对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分析,有助于厘清情法矛盾发生的原因及现实面向。运用法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可知:受特定文化氛围及传统官民关系的影响,民众法治观念依然淡薄,对于“冤屈”有着不同于法治逻辑的理解,且带来一系列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制度期盼与体制不能之秩序冲突、评价法官公正与否之价值冲突以及执政党执政为民与依法治国之社会冲突。对此,只有全面分析法治语境下的现实境况,方能就缓和情法矛盾提供对策和方法。关键词:情法矛盾;法治语境;《我不是潘金莲》中图分类号:D92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9年3期2019-07-03
-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画幅美感和镜头语言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小说本身具有冯小刚电影的特点,在夸张的幽默外表下,这是对现实社会的嘲弄。电影在运用艺术手法的基础上,对原著进行一定的改编,使得作品不违背原著的现实主义和人文关怀的同时,也具有典型冯氏电影的艺术特色。本文从电影的方框和镜头语言的应用出发,分析了“我不是潘金莲”的审美维度。关键词:电影艺术;方圆画幅;镜头语言作者简介:王路(1994-),男,汉族,甘肃陇西人,兰州财经大学在读研究生。[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2期2019-06-06
- 评《我不是潘金莲》、看人治与法治、思普法教育、依法治国
周泽海“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当她的前夫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气急败坏的李雪莲或许没有意识,时间的前方,什么样的试炼在等待着她。整部影片讲述了一位的农村妇女,为了躲避计划生育而与丈夫协议假离婚,没想到丈夫假戏真做成了真离婚,因为受不过前夫的侮辱与嘲讽,她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一条“打官司”的路。影片整体诙谐幽默,但处处反映着普法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底层社会中法制与人治的冲突、依法治国的必要性。李雪莲人物本身就充满了冲突。她是一个小人物,确实因为种种原因
好日子(下旬) 2019年8期2019-03-30
- 《我不是潘金莲》叙事结构及符号矩阵下的内涵表达
要】《我不是潘金莲》是由冯小刚导演、刘震云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这部影片看似直观简单的线性叙事中却隐含着更深层次的人物关系和思想内涵,本文运用结构主义叙事的分析方法以及格雷马斯符号矩阵对影片中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其表达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关键词】《我不是潘金莲》;结构主义;电影叙事;格雷马斯;符号矩阵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010
戏剧之家 2019年7期2019-03-28
- 《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反讽修辞及其英译研究
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及其英译进行分析,尝试回答这些问题。二、《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反讽修辞刘震云的作品中充满了反讽修辞,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体现了作者对复杂人生的认识与体悟。2012年出版的《我不是潘金莲》便是一部典型的反讽作品,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反讽手法,辛辣地讽刺与批判了中国官场文化。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李雪莲的农村妇女为了“合法”生二胎与丈夫假离婚,之后丈夫另有新欢,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她一时咽不下这口气,尤其是丈夫给她戴的“潘金莲”的帽子,开始状告丈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19-02-24
- 圆形画幅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例
味道。《我不是潘金莲》中,一部分情节是在主人公李雪莲的家乡,一部分是她告状去了北京。在李雪莲的家乡,人们处理事情很圆滑,不像法律是带有很强的约束性和规则、是硬线条的,而北京就不一样了,北京是首都,是大城市,和农村要有视觉反差,所以就换做用更严肃更守规则的方形来代替。李雪莲的故事就是中国社会从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过渡期出现的。一方一圆的设计使得整部片子在充满中国风格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二、圆形画幅的构图要素圆形画幅无论是构图,色彩还是运镜,作为一种
大众文艺 2019年4期2019-01-28
- 被利用的女性身份
——析《我不是潘金莲》女性形象构建
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显示了冯小刚在平衡官方主流价值与大众欣赏兴趣中的洒脱自如。电影一方面对僵化官僚体制的表现点到为止,其批评的语调也符合现实官方体制的反腐要求;另一方面,电影的圆形画幅、古典摄影构图、妇女维权故事、角色名字内涵(如王公道、史惟闵、荀正义)、黑色喜剧桥段等,在电影的叙事与视听层面,和电影观众或艺术或通俗的观影需求达成了心理默契。全片塑造了一位女性角色与众多男性官僚形象,主人公李雪莲表面上好似 “众星捧月”的绝对主角地位,但是,影片的叙事逻
戏剧之家 2018年26期2018-11-14
- 再论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中国特色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了圆形画幅。圆形画幅的运用在中国可追溯到宋元的文人画。宋元时期纨扇扇面上山水画多圆形构图,画布中山水、石木层次交错,营造出一种距离的空灵感。影片采用圆形画幅,在江西取景,多用灰色调展现,画面质朴,景物含蓄,采用散点透视将人、景、物融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灰蒙蒙的历史感,独具东方神韵,十分契合故事的背景和传达的意味。除去类似中国古典画的构图表现方式,“画面很多时候是左右平移的,会让观众感觉是在看一个画轴……想要制造一种和
电影文学 2018年3期2018-11-14
- 论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景框建构
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又一次深刻地拷问了社会现实、质疑了规则与权威,同时影片中独特的景框运用更是一度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了农村妇女李雪莲十年来四处上访告状的故事,在李雪莲不断上访的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官场生态和人性的自私。一、景框建构与电影叙事冯小刚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对景框进行了形式上的创新,交替运用独具魅力的圆形景框和正方形景框,与影片叙事的发展紧密结合。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冯小刚将传统文化中“不以规矩
新生代 2018年14期2018-11-13
- 秦玉河是真的是意外身亡吗?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浅析
家的是:我不是潘金莲。电影围绕李雪莲的上访展开故事情节,从一个小人物的故事透射出了时代背景下的一系列现实问题。2 有关法律问题的分析2.1 李雪莲与秦玉河的恩怨从电影一开始,李雪莲就要状告她的丈夫秦玉河,诉由是请求法院判决离婚。李雪莲:去年,我和秦玉河假离婚,是为了能在县城分一套房子。离婚时,乡下的房产全归我,他净身出户,这样才能有在茶场分房的资格。等分到房我们再复婚,然后全家人都搬到县城来住。王公道:照这么说,你们当时假离婚,不成骗人的了吗?李雪莲:人没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10期2018-11-13
- 论《我不是潘金莲》的圆形画幅
心之作《我不是潘金莲》,创造性地使用了极具中国古典韵味的圆形、方形画幅,讲述了一名农村妇女上访的故事,颠覆了传统电影的视觉观感,斩获了国内外多项大奖,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本文以圆形画幅的视觉特点切入,分析影片形成的独特的美学风格,揭示蕴含在影片背后的视觉文化机制。【关键词】 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圆形画幅[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2016年冯小刚导演的野心之作《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影片颠覆了传统电影的画幅,以极具中国古典韵
艺苑 2018年3期2018-11-13
- 非正常涉诉信访治理的路径探讨
——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引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自2016年11月18日上映至今一直备受公众关注。该电影情节大致是:主人公李雪莲为获取某种利益与丈夫商量“假离婚”。其夫在“假离婚”后另娶他人,李雪莲因此向法院诉请确认自己与丈夫是假离婚,法院依法判决李雪莲败诉。对这一判决结果,李雪莲并未依法上诉,而是先后找法院院长、县长、市长申诉,申诉无果却无故被关进公安局。随后李雪莲找丈夫私下“协商”,希望其夫能够承认他们的离婚是假的,以使自己心理得到些许安慰。不料,在跟丈夫的交涉中却被斥为“潘金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11-05
- 论影片《我不是潘金莲》的空间叙事
院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由冯小刚执导,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在2016年11月18日首映。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农村妇女李雪莲为了多要一个孩子,和前夫假装离婚,但是她的丈夫却假戏真做,娶了另外的女人,因此状告前夫的背信弃义;在前夫宣称她是潘金莲后,为了澄清这句话,李雪莲又连续十多年,在每年人大开会期间,前去北京告状,却没有得到解决的故事。叙事的范围不仅是小说,一部电影、一张画、一首乐曲、一段历史都在叙述某个事件。电影叙事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的。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0期2018-10-23
- 浅析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话语设置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人物的对话不仅彰显了人物的身份,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成为构成影片荒诞幽默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而且影射了中国官场中各级政府官员的处世之道与生存法则,赋有深刻含义。关键词:话语;人物身份;性格;规则冯小刚执导的影片《我不是潘金莲》自上映以来相继荣膺第41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贝壳奖和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等桂冠。与此同时,影片独特的对话设置和拷问现实的题材一度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我
大东方 2018年7期2018-10-21
- 结构·读法·意味
——走进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世界
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发表后引起了评论界的普遍关注,大家对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对小说的理解也是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这是一个好现象,恰恰证明刘震云的这篇小说有看头有嚼头。不过,无论从什么角度对作品进行理解,但最为基本的应该还是作品到底“想说什么”。这也是读者所最为关注的。朱德发先生曾就读者对文学作品阅读所形成的三个逻辑顺序进行过阐述,其中第一个就是“先通晓文学作品写的是什么,表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再了解文学作品是怎样写的,是如何表现的;后明确文学作品写得
文艺评论 2018年1期2018-09-28
-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片名英译
读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片名英译;本研究发现符合生态翻译学原则的这个电影片名对这个电影走向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生态翻译学的翻译原则也为影视翻译在内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借鉴意义。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汉英翻译;《我不是潘金莲》一、电影片名的简述及其翻译(一)电影片名的特点一个好的电影的片名是一个电影的点睛之笔,电影片名本身对于电影的宣传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张茜(2009)认为电影片名具有简洁,易懂和有吸引力三个特点。简洁指的是受电影屏幕及空间限制,电影名会
北方文学 2018年21期2018-08-28
- 京剧符号在《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意指实践
要】《我不是潘金莲》电影中京剧剧目《三岔口》引起关注。笔者尝试探讨京剧在电影中怎样去表征,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例,用中国古典美学和哲学存在主义的荒诞阐释,以期产生新的观影感受和解读视角。【关键词】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京剧;荒诞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3-0107-02一、京剧符号在中国电影中的出现和发展《定军山》作为我国第一部独立拍摄的电影为京剧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难看出我国最早的电影具
戏剧之家 2018年13期2018-06-09
- 试论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荒诞主义色彩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是由冯小刚导演、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充满现实主义风格的大作,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斥着荒诞的因果链条关系。导演冯小刚采用狂欢化思维方式颠覆理性化思维结构的荒诞叙事手法,通过对女性倔强人格的荒诞逻辑、“民告官、官怕民”的荒诞情节和“起点即终点,回归原点”的荒诞结构三个方面揭示整体的荒诞性。关键词:李雪莲 荒诞主义 倔强人格 官场怪状 原点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是由冯小刚导演、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充满现实主义风格的大作,这是一
文学教育 2018年4期2018-05-24
- 浅谈《我不是潘金莲》影视改编
流逝。《我不是潘金莲》将李雪莲一生的悲哀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为其哀叹的同时又夹杂着一丝苦笑。2016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上映。电影以圆形镜头构图是冯小刚导演对自己的突破,也是中国电影界的一次创新。《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不仅镜头在方圆间的转换使得刘震云的“冷幽默”与“反讽”在银幕上得到进一步展示,还引发了人们对于“生于荒诞中”的生活状态的反思。【关键词】荒诞;影视改编;人性;《我不是潘金莲》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戏剧之家 2018年4期2018-05-15
- 荒诞·讽喻·寓言
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通过众多实力派演员娴熟的演技,以荒诞、讽喻、寓言化的冷峻理性叙事方式,直面现代社会人们真实的生存体验,呈现出传统人情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演进过程中人性的迷失与异化,蕴含着对现实生活逻辑与人性的冷思考,堪称一部直面现实的社会寓言。关键词: 冯小刚; 《我不是潘金莲》; 荒诞; 讽喻; 寓言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8)02-0077-04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2018-05-14
- 荒诞小姐与讽刺先生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映照的现实
沐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为了能在县城里分到一套房子(结尾时李雪莲说其实是为了要第二个孩子),李雪莲和丈夫秦玉河假离婚。分到房子时丈夫却甩掉她接纳第三者。李雪莲不服气,便向县法院起诉丈夫。但人证物证俱在,李雪莲被判败诉。心灰意冷的李雪莲希望丈夫只要能当众说明离婚的初衷是假的,就停止诉讼。可谁知,丈夫不但否认一切,还当着弟兄的面指责李雪莲不是处女,羞辱她是“潘金莲”。本是家庭纠纷案,结果变成人格名誉侮辱案,李雪莲再也坐不住,一路上访
视听 2018年7期2018-04-01
- 试析圆形画幅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创作手法
江大学《我不是潘金莲》是由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一部喜剧电影。电影中,人物语言极富表现力,体现在人物对白的诙谐性和调侃性上,幽默中带有生活哲理的思考,形成了黑色幽默的语言风格。一、圆形构图、长方形构图与方形构图电影开始,小雨打在池塘上,一圈圈的波纹慢慢散去,总给人一种观画的视觉感。圆形画面的出现,不仅能够产生将人带入宋代的历史感,同时也有一种想要扒开整个画面看全景的冲动,恰恰是因为这种想打开却不能打开的冲动,使得观众对内容的想象更多。但是圆形画面仿佛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6期2018-03-29
- 浅析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法律谬误
影片中“我不是潘金莲”这个正名案远比离婚案离谱得多。要谈正名案,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行政救济。行政法上的行政救济就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为实施纠正,并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护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一种法律救济方式[2]。而影片中李雪莲一直干了20年的事情——上访,也叫信访,就是行政救济的广义上的救济方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称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
成功 2018年7期2018-03-29
- 荒诞叙事下的女性关怀
——以《我不是潘金莲》为例
①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讲述一个认死理的农村妇女李雪莲为自己讨公道而不断上诉,揭露男权社会的古板与丑恶,却最终因为自身局限造成的女性悲剧,在文字中透露着其无意识的男权书写和有意识的女性观念。冯小刚将这一故事搬到银幕,用一贯荒诞幽默的叙事风格,大胆创新的方圆构图讲述独特的东方故事,将荒诞戏谑背后隐藏的女性主义色彩表露出来。一、女性的“他者”凝视“拍下情境的摄影机的注视、剧情叙事中男性的注视以及男性观众的注视构成男性的三种凝视,
视听 2018年3期2018-03-16
- “围城”内外的道德与尊严
——评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
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李雪莲和秦玉河的关系就是对婚姻“围城”概念的最好解释,李雪莲与秦玉河在“道德”与“尊严”中相爱相杀,使他们的“围城”故事愈演愈烈。一、李雪莲与秦玉河的“围城”纠葛李雪莲和秦玉河的纠葛源于意外怀孕。丈夫秦玉河是化肥厂的员工,这个非法二胎会让秦玉河的一切都化为虚无。因此打胎便成为唯一选择,但李雪莲躺在手术台上,肚子的一动使改变了主意,她决定要把这个孩子生下来,于是选择假离婚。离婚后,一人一个孩子就不算非法生育了,然后再各
文化学刊 2018年5期2018-03-07
- 言语狂欢下的隔膜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多重对话关系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很好地借原著之魂,利用电影独特的视听艺术手段在精神层面上有新的创造和提高。表现荒谬的情境里人物言语狂欢下的隔膜是这部作品的精髓,“看似李雪莲是荒谬的,但是它对应的那整个系统也是荒谬的,等于是用荒谬来对荒谬,他用非常写实的手法来写荒谬”[1]。的确,在影片人物言语交锋形成的狂欢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各种对话被阻断之后人的孤独以及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无法理解的隔膜。该影片建构了多重对话关系:一是影片内部的对话关系,从角色身份上可以细分为三种,平
新乡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2018-02-24
- 论《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女性生存困境
势头。《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继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第一部以女性人物为主角的小说。女主人公李雪莲因与丈夫秦玉河假离婚而偏离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从而陷入一连串的生存困境之中。一、家庭亲情的缺失亲情,特指亲属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感情。亲属,是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在中国人的传统理念里,亲情是人类关系中最为持久与可贵的——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之上的情感。无血缘关系也可以有亲情,如男女双方相互爱恋,通过结婚也会产生亲情,只是这种
新乡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2018-02-24
- 《我不是潘金莲》和《吃瓜时代的儿女们》的故事比较
深思。《我不是潘金莲》和《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是刘震云相继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寻而不得的虚无,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现实和普通人生活的人文关怀。真实与荒诞的二元悖论性、反讽与幽默并存的修辞艺术、寻而不得的寻找主题,构成了这两部作品最鲜明的主题内涵。一、真实与荒诞的二元悖论性在《我不是潘金莲》和《吃瓜时代的儿女们》中,不管是由李雪莲引出的故事还是由牛小丽引出的故事,都透露出真实与荒诞的二元悖论性,构成了刘震云小说独特的审美内蕴。(一)情节的荒诞从《我
新乡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2018-02-24
- 论《我不是潘金莲》的反讽修辞
叙事。《我不是潘金莲》是他在2012年推出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刘震云更是将反讽修辞运用得淋漓尽致,全面体现了反讽修辞所具有的滑稽、荒唐、调侃、戏谑等喜剧性的美学表征。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民妇上访的故事。一个叫李雪莲的农村妇女为偷生二胎与丈夫秦玉河假离婚,结果弄假成真,丈夫抛弃了她。倔强的李雪莲由开始的状告丈夫秦玉河,到最后状告各级政府官员,这个过程坚持了20多年。这是一个“蚂蚁滚成大象”“芝麻变成西瓜”的近乎荒诞的故事。本文从言语反讽、情境反讽
新乡学院学报 2018年1期2018-02-23
- 从陌生化理论看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对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艺术表达进行分析,探讨影片在银幕构图与镜头语言、音乐与叙事节奏、人物形象与主题表达上的“陌生化”效果。【关键词】 陌生化理论;《我不是潘金莲》;冯小刚[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纵观冯小刚的导演创作历程,他的作品往往聚焦于社会矛盾、现实问题,不惮于触及社会“敏感地带”,并且不同于小众的艺术电影,而将其转换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题材纳入大众视野,步步探索不同题材影像叙事创新的可能性。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声叹息》突破了婚外恋题材禁
艺苑 2017年5期2018-02-01
- 浅谈电影画面的可能性
——以《我不是潘金莲》为例
刚拍摄《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加拿大的一位年轻导演泽维尔·多兰,多兰导演在其电影《妈咪》中使用了1:1的正方形画幅,当剧情发展到全片最欢快的阶段时,男主角在飞行的单车上冲着银幕用自己的双手将画幅缓缓“打开”。这次在影片《我不是潘金莲》中,冯小刚也是大玩形式主义,使用了三种不同的画幅,分别是:1:1圆形画幅(李雪莲家乡的戏份)、1:1方形画幅(上访北京戏份)、1.85:1全画幅(结尾戏份)。且圆形画幅与方形画幅在其中交替出现,以圆→方→圆→方展开。
名作欣赏 2018年20期2018-01-27
- 浅析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中的矛盾性
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反映社会现实,关注底层人物的生存境遇,讲述了李雪莲历时二十年上访告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新的现实小说的姿态向我们展示了他“滚雪球”式的叙事风格,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的事件体现了矛盾的逐步演变和激化,也正是由于这些矛盾,作者进一步向我们展示了隐藏在人性背后的人类荒诞的生活状态。这部小说由矛盾的堆积展示了其幽默背后蕴藏的深意,同时也完成了“芝麻变成了西瓜,蚂蚁变成了大象”的叙事效果。关键词:矛盾;偶然与必然;简单与复杂;
速读·下旬 2018年1期2018-01-26
- 电影艺术形式与内容的选择
——以《我不是潘金莲》为例
31)《我不是潘金莲》还未播出,便以使用圆画幅的形式先声夺人。国外曾有诸多导演尝试过用圆画幅的形式进行电影拍摄,却收效甚微。在国内,《我不是潘金莲》采用这种全新的电影表现形式,首开国内电影拍摄与制作的先河。尽管在上映后,观众的评价褒贬不一,但电影所采取的表现形式紧密地结合了其内容的表达,为电影制作提供了新思路。在IP影视快速发展的时期,原创作品少之又少,如何在形式上弥补内容的缺失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不是潘金莲》作为代表,能为整个电影行业提供突破点。在《
今传媒 2018年8期2018-01-23
- 解析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的中国元素
要: 《我不是潘金莲》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它是在中国的土壤里长出来的,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故事。影片不论是在艺术处理,还是内容选题方面无不包含着鲜明的中国元素,让人感到既真实又荒诞,引人深思。电影对现实问题有深刻的揭示,对人性的丑恶有无情的鞭挞,用喜剧的形式讲述了我国从“人情社会”转变为“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关键词: 中国元素 艺术效果 《我不是潘金莲》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由冯小刚执导、范冰冰主演,英译名是I Am Not Ma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2018-01-13
- 浅析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荒诞美学风格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于2016年上映,冯小刚和刘震云的强强联合,加之故事本身的荒诞幽默以及对官场众生相的生动演绎,一经上映便引起热议。电影聚焦人的现实生存境遇,揭示出荒诞的社会现状,并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呈现出对荒诞生存状态的反思精神及独特的美学风格。【关键词】《我不是潘金莲》;荒诞;美学风格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084-02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这是一部充满荒诞性与讽刺性的影片,关注人的现
戏剧之家 2018年32期2018-01-02
- 《我不是潘金莲》影评
00)《我不是潘金莲》影评王 静(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我不是潘金莲》是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获茅奖后的第一部长篇,也是他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顶了潘金莲冤名的妇女经历了一场荒唐的离婚案后,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走上告状路。结果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但没能洗清冤屈,反而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以至每到“两会”时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直逼现实,书写民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6期2017-11-25
- 《我不是潘金莲》:从小说到电影
中看到《我不是潘金莲》这样一部电影,还是让人颇感意外的。尽管冯小刚的这个作品与刘震云的原著小说有着太多的不同,但看得出来,这也显然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故事。而从影像呈现的角度来看,电影戏剧性的情节展开所呈现的反讽与荒诞,在以往的电影作品并不多见,因而被人称为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或是黑色幽默式的“秋菊打官司”也并不为过。甚至有人直呼,电影现实批判的力度“达到了1949年以来中国电影的最高峰”,如影评人赛人所说的,“中国还从来没有过一部电影,能这般生动
山花 2017年11期2017-11-20
- 《我不是潘金莲》的写意表达与荒诞叙事
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根据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并且电影也由刘震云编剧。电影于2016年11月18日首映,上映之前,就已经获得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贝壳大奖和多伦多电影节2016年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我不是潘金莲》在获得国外观众认可的同时,也被认为是冯小刚十年来最好的喜剧电影。电影上映两日,票房已经破两亿,成为2016年11月华语电影的大赢家。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口碑和票房兼备的电影越来越少,在此情况下,《我不是潘金莲》的成功值得深思。
电影文学 2017年5期2017-11-16
-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镜头意蕴
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于2016年11月18日首映。影片讲述了一个 因“假离婚”却不料假戏真做又被丈夫污蔑为“潘金莲”的女人,坚持不懈为自己讨回公道最终却一无所获的故事。在李雪莲为了离婚真假与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而十年如一日的告状过程中,官员面目、社会百态都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地被暴露、被剖析,让观众去思考体味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其喜剧外衣下的讽刺内核。一、方圆之间,圆润中锋利,方圆现本性影片《我不是潘金莲》最大的亮点便是片中的圆形与方形构图,在方圆变
电影文学 2017年5期2017-11-16
-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互文性与独创性
,新作《我不是潘金莲》问世,该片改编自“老搭档”刘震云的同名小说。作为成熟的电影导演,冯小刚对每一部作品的尝试都有新的突破。一、古今之间:现代版“荒江女侠”电影开篇展示了几幅描绘《金瓶梅》中的女主人公潘金莲风流成性的油画,伴随着冯小刚说书式口吻的旁白,女主角李雪莲出场。且看李雪莲的一身行头:身披雨衣,头戴斗笠,神情坚韧而凝重,独自穿梭于古色古香的烟雨小镇,抑或伫立于湖中游走的竹排上,不禁使观众恍惚于古今之间。李雪莲俨然是个飘零于江湖中的剑客或女侠,隐忍、执
电影文学 2017年5期2017-11-16
- 《我不是潘金莲》的加缪式存在主义解读
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主人公李雪莲的经历印证了加缪式的存在主义哲学。电影从李雪莲的假离婚变真离婚开始,描写了主人公因为讨不了公道还被前夫扣上“潘金莲”的帽子,从此开始了十多年的上访生涯。从县城告到首都,从法庭庭长告到市长,直到前夫意外身亡,李雪莲的上访之路戛然而止。这些片段的展开似乎重现了西西弗式困境和种种人生的荒谬。不过生活的困境并不能使李雪莲放弃人性的尊严,在不断与荒谬的抗争中,李雪莲渐悟到西西弗式的生存勇气,在不断失败与反复尝试中对命运有了渐渐清
电影文学 2017年5期2017-11-16
-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我不是潘金莲》探析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由中国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于2016年11月上映。该影片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由范冰冰饰)和丈夫秦玉河为了分房子(实际为生二胎)而“假离婚”,可丈夫竟然假戏真做,拒绝复婚,而且很快娶了其他女人,还不承认“假离婚”。为了讨回公道,李雪莲将秦玉河告上了法庭,要求判定自己跟秦玉河是假离婚,裁决两人复婚。她决定复婚之后再跟秦玉河这个“畜生”离婚。但官司输了,于是她找前夫理论,并被前夫污蔑为“潘金莲”。这与之前“
电影文学 2017年5期2017-11-16
- 李雪莲困境:《我不是潘金莲》的法治解构
材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可以说是喜剧版的《秋菊打官司》和当代版的《官场现形记》,围绕民妇李雪莲“告状”行为与各级官员的“维稳”行动展开,隐含着对市井民风与官场潜规则的刻画。在告状与维稳的反复冲突中,影片集中展现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法治现实、社会风气、人际关系图景,荒诞却真实,以喜剧的形式展现的却是一场悲剧、闹剧。一、民妇“告状”遭遇法律形式主义“事情不是这个事情,理也不是这个理”,形式与实质都重要。民妇李雪莲因与秦玉河的假离婚变成真离婚,秦玉河另有新
电影文学 2017年5期2017-11-16
- 笑里乾坤:《我不是潘金莲》的传达策略
,再到《我不是潘金莲》(一桩假离婚案引发的风波),冯氏喜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喜剧套路和表达策略。冯氏喜剧取材虽小,但境界很开阔。常常是以小人物、小事件扭动大主题,贴近生活热点,又不乏人情冷暖,嬉笑怒骂中承载着道义和良知的自省和批判意识。《我不是潘金莲》便是将这种表达策略发挥到极致的作品。一、笑看方圆《我不是潘金莲》首次采用了圆形和方形构图为主的视觉传达策略,直到故事最后才变成16∶9的正常模式。圆形构图,被宣传为是望远镜式构图,具有山水画风,而方形则是随着李
电影文学 2017年5期2017-11-16
- 《我不是潘金莲》:囚徒困境及平衡叙事
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李雪莲的农村妇女为了分房子和生二胎,跟丈夫商议假离婚,却不料丈夫秦玉河反悔,娶了别的女人,反污蔑她是“潘金莲”,假离婚遂成了真离婚。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李雪莲走上了十多年的告状之路。而原本一本正经的告状却随着情节的发展演变成了荒诞,李雪莲这一“并不占理”的事情,各级官员都采取了严肃的态度对待,最后却以荒诞式的结局收尾。电影以诙谐的手法反映出当代官场的现状,把镜头对准权力运作的过程,[1]李雪莲作为原点,
电影文学 2017年5期2017-11-16
- 《我不是潘金莲》的主题意蕴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与原作相比,电影不仅再现了小说的机智幽默与丰富意蕴,而且充分利用图像语言的优长,以独特的圆形加方形画幅、转场音乐的浓重民间趣味、人物颇具融合喜悲剧色彩的传奇经历,为我们奉献了一场美不胜收,流连难忘的视听盛宴。一、主题意蕴的多重性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底层妇女李雪莲为纠正一句话疲惫而执拗地告状的故事。李雪莲突然想要二胎,给丈夫出了假离婚的馊主意。谁知丈夫假戏真做,在和李雪莲分居的日子,与另外一个女人结了婚。李雪莲悲愤交
电影文学 2017年11期2017-11-16
-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改编的审美之维
其新作《我不是潘金莲》(2016)改编自刘震云同名小说。小说本身就有着接近冯小刚电影的特质,即在幽默、夸张的外衣之下,嘲弄着现实社会。电影在处理“上访”这一敏感题材时,在结合电影艺术特征的基础上综合种种考虑,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使电影在不违背原著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的同时,又明显地彰显着冯小刚的艺术追求,体现出一种属于“冯氏”的审美维度。一、文本审美之维就《我不是潘金莲》而言,电影在从小说中蝉蜕而出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审美维度首先是文本审美上的。冯小刚电影
电影文学 2017年12期2017-11-16
- 言说与追寻:评《我不是潘金莲》
1]而《我不是潘金莲》正是关注于现实,表达当下国民生存境遇,且使“当代性”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得以显现。一、底层经验言说“底层”本身是在主流社会之外的、受压迫的、不受关注的弱势群体。而在当下的中国,随着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飞跃发展,阶层差异进一步分化,底层的弱势群体逐渐走向边缘,逐渐受到各类艺术的观照与审视。而李新将视觉艺术底层的表述形态分两个层面:“一类是真正为底层民众做‘代言’的真实揭示底层苦难生活,表达知识分子、艺术家道德良知、同情怜悯与人道关怀并
电影文学 2017年17期201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