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里乾坤:《我不是潘金莲》的传达策略

2017-11-16 06:25苏喜庆
电影文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我不是潘金莲潘金莲方形

苏喜庆

(河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冯小刚是以喜剧起家的电影导演,他的喜剧具有超高的人气,从《甲方乙方》(一个团队的策划)、《非诚勿扰》(一个人的婚姻游戏)、《天下无贼》(一辆火车上的邂逅)、《私人订制》(一个圆梦的设想),再到《我不是潘金莲》(一桩假离婚案引发的风波),冯氏喜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喜剧套路和表达策略。冯氏喜剧取材虽小,但境界很开阔。常常是以小人物、小事件扭动大主题,贴近生活热点,又不乏人情冷暖,嬉笑怒骂中承载着道义和良知的自省和批判意识。《我不是潘金莲》便是将这种表达策略发挥到极致的作品。

一、笑看方圆

《我不是潘金莲》首次采用了圆形和方形构图为主的视觉传达策略,直到故事最后才变成16∶9的正常模式。圆形构图,被宣传为是望远镜式构图,具有山水画风,而方形则是随着李雪莲的进京做出的视觉转换,显示着两种语境意义的碰撞。冯小刚对于自己采用圆形画幅形式,此前直言,曾遭到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但他还是任性地坚持下来。“20年来没出过格,这次想做点出格的。到了这把年纪,必须要去试一些未知的东西,找到一些既能令人兴奋又对电影有帮助的东西。”[1]而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视觉表现力因此而大大增强。

圆形,在几何构图中是一个堪称完美的图形。以大篇幅的圆形支撑故事,不仅是美学意义上的传达,更与故事情节发生了巧妙的同构效应。我们至少可以从三方面加以理解。

圆形第一层意思是“窥视”。中国人都有一种窥视心理。而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即是一部以小见大,通过小事件——离婚案,窥视中国政治生态的作品。冯小刚将这种文本寓意与光影视觉表达巧妙地结合。李雪莲告状是窥视,官场酒桌文化是窥视,与赵大头宾馆开房是窥视,人代会内外场景更是窥视。窥视的主体是你我,是观众。窥视的效果便产生了电影的独特传达策略。管窥是显微镜,也是聚光灯。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圆形聚焦对观众发出了凝神静心关注的召唤。透过光圈直视现实,便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带入感。

第二层意思是人情的圆融。中国社会本质上还是一个人情社会,建设法治中国至少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转型。人情社会里凡事都要拉关系,尤其是官场,更是中国人情社会表现最为突出的地方。李雪莲告状首先就想到了拉关系,“后山岭的陈阿大是你表舅吧?我姨家有个表妹,嫁给了陈阿大他老婆的妹妹的婆家的一个叔伯侄子”,话说起来拗口,但本质上是要让亲戚关系“八竿子打得着”,这就更加凸显了人情社会中的滑稽逻辑。她主动找王公道送礼,因为他们能扯上亲戚,有亲戚就能说上话,案件就可能翻盘,这就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逻辑。虽然李雪莲懂人情世故,但是本质上却是个拧巴的人,她不懂得人情世故里最重要的处事策略,那就是“忍”。忍是中国人情中提炼出的“最高境界”,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中国居室里的点睛之笔。忍字成了中国圆融的中庸文化的代表,于是影片中圆形构图与这种圆通思想巧妙地完成了艺术同构。然而,李雪莲偏偏不是圆融的人,她成了圆形构图中最特立独行的形象。倒是那些官场的酒桌文化、会场文化变得圆融和谐了。

第三层意思,圆形构图又像是一面镜子,透过光影这面镜子照鉴世道人心。阿恩海姆从艺术视知觉角度指出:“绘画作品之框架的作用,与‘图—底’关系中涉及的心理活动,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一幅画变成它在镜子中照出来的样子,那么这幅画从外表到意义就全然改变了。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改变,乃是因为人们在观赏一幅画的时候总是习惯于从左向右依次扫描过去,当把画的左半部与右半部互换时,也就等于是把观赏画的习惯顺序颠倒了。”[2]换一种视觉表现方式本身就产生了意义,美工设计起家的冯小刚深谙此理。自20世纪80年代,在《大林莽》《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剧组做美术设计的冯小刚便开始崭露头角。这次,他干脆以“出格”的艺术视觉呈现,表达唤醒视觉疲劳的意义,尽管激进却也真诚。通过团扇不仅满足了中国画风需要,也借以激活了观众的审美修养。当出现婺源风光时,是山水意境的呈现;当出现酒桌饭店门口的“和为贵”字样时,也就与法院干事侮辱告状人,李雪莲被逼上访形成了讽刺效果。

方形给人以正统、方正的视觉感受。当镜头穿过隧道进入京城时,画幅自然切换成了方形。方形中城市的嘈杂喧嚷充斥期间。乡村的山水之美是与圆形相和谐的,而城市的景象与圆形画风却格格不入,所以换成了方形,而方形的转换也形成了“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世界。在方形中,李雪莲期待方正的大官主持公道正义。终于机会来了,她借助驻京办厨子赵大头的关系,溜进了人民大会堂,拦了首长的官车。接着首长拍了桌子,省长忌惮,市县乡官员纷纷落马。方形也就成了猎猎红旗中召唤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期许性表达。

二、笑里乾坤

天圆地方,乾为天,坤为地。乾坤是中国儒学文化里的境界追求,参天地,求物理,老祖宗留下了乾坤的象喻策略。“万古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金·元好问《自题中州集后》)“倮虫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此乾巛之美也。”(《孔子家语·执辔》)所说的都是天地之间的正气和人所处的独立性。乾坤之大,而人事渺小,但人事又可以演化为大,因为人命关天,事关重大。

《我不是潘金莲》终究是要说天地人事的。用冯导的话说,要让这部电影形成“话题”。电影要形成话题,也就是要将电影从一件事说成另一件事,要形成话题,电影就要从形式和内容上下工夫。美工出身的冯导将构图艺术发挥到了“尽人事”的极致,将圆形构图搬上银幕。由一个蚂蚁说成大象,由潘金莲说成窦娥、穆桂英,于是李雪莲的冤情转换成了一个追求法治抵御人情的中国大事件。乾坤之大,最终还是要落脚到“方圆”中,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茫茫人世道义安在、公平何在、法治何为正是故事的潜台词,这也成了李雪莲执念追寻的目标。案情因她与前夫秦玉河的协商离婚而又中途变卦、反向侮辱而起,秦玉河假戏真做娶了新欢弃了旧爱。事实清楚,然而证据不足,再加上法庭庭长、审判员的推诿扯皮,逼迫李雪莲为了讨一个说法,走上漫长的上访之路。十多年的辛酸悲苦,被影片有意淡化,悲情消解在了故事本身的荒诞滑稽之中。用冯导的话说,这部作品不是为了博观众同情,更不会被票房所绑架。朱善智指出:“中国电影的发展无非就是三个核心关键词:票房、产量和质量。前两者已经问题不大的背景下,质量问题成为生命线,‘良心电影’应该成为中国电影发展一直至少是近十年的重大命题。”[3]可喜的是,冯小刚作为实力派导演正在做出积极的尝试。

世道人心,真正要考量的是,为什么天地间容不下一个有执念的村妇?从乡到县再到市,各级领导被李雪莲案搞得团团转,但是谁也没有发现问题的真正症结,也就不可能找到破解问题的办法。柏杨曾经批判道:“中国官僚有他的特征,效忠的对象绝对不是国家,也绝对不是领袖,他只是效忠于给他官做的人。”[4]对上不对下,正是“不为民做主”的劣根性使然。威逼利诱、严加看管和围追堵截,各种办法都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实质上都源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官僚逻辑,于是官场的潜规则被暴露无遗。“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导致首长发威的根本,也是导致事件牵连到省市县乡三级官员丢官罢爵的原因所在。然而,事件因小失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失而万无便成了基层不为民做主的官吏的梦魇。

李雪莲案终归说的是中国天地之间的故事。在巨大的光圈里,几片莲叶,几点雨丝击打而出的涟漪,构成了中国画风中的意境之美,并且辅之以中国快板书式的旁白,就把中国本土特色和传统文化引入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中来。

三、笑里有料

冯氏喜剧很注重幽默背后的质感,笑料中潜藏着直面现实的勇气。“他的影片大都直击当下中国社会,反映反思社会经济变化中的种种问题和个人情感,在娱乐人安慰人的同时带给我们一些思考。”[5]这种艺术策略,我们姑且称之为笑中有料,在轻松、自然、幽默、诙谐中都有很强的现实指向。

笑中有“象”,《易·系辞上》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将独特的意象呈现在影片中,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牛,这个最具憨厚朴实品性的动物在刘震云小说中有点睛效果。冯小刚也把牛拉到了前台,关于牛的话语,产生了独具张力的喜剧效果。县长郑众和市长以及王公道像模像样地来到李雪莲家中喝牛骨髓汤,潘金莲一针见血地指出:“牛说不让我告状,是怕我告不赢,你们不让我告状,是让我继续含冤。”李雪莲十年告状无果后,听牛的话而不听市长劝的行为,自然产生了指桑骂槐的讽刺效果。

笑中含泪,这是冯氏喜剧近年来追求的美学旨归,“含泪的笑”成为增加影视厚重度的另一表达策略。在《我不是潘金莲》的结尾,在北京菜市场,当信访公安部门的人将李雪莲围堵起来的时候,一个消息——秦玉河出车祸意外死亡,犹如晴天霹雳,失去了原告,诉讼自然终结。李雪莲十几年来的委屈和执念轰然失去了目标,泪水奔泄,几近崩溃。也许十几年只是为了秦玉河的道歉和官方的一个正名,然而悲剧也就在这里,一个公道正义的说法,成了她支撑命运的符咒。绝望中她走向了果园,上吊,果园主人一番吊诡的话,又将荒诞的人生拉了回来:“不在一棵树上吊死。换棵树,耽误不了你多大工夫。”换一棵树的死法,恰恰启发了换一种活法的可能。悲剧氛围一下子在荒诞中烟消云散,似乎自己的声名又变成了轻如鸿毛的事。这种吊诡式的幽默笔调更增添了出其不意的反讽效果,也强力召唤着底层人物在良知社会身份逆袭的可能。[6]

四、结 语

在市场主导的大众化消费时代,电影人的风格持守和创新意识是保持其电影艺术常青的根本。冯氏喜剧较好地发挥了影视的艺术传达策略,既从内部兼顾了美术、编剧和影像构图方面的坚守和创新,又在外部观照着时代气息和受众的审美期待,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雅俗共赏、历久弥新的影视奇观。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从一个方圆构筑的全新光影视界中,传达出中国风式的美学传导策略,以小人物的无畏之争,烘云托月,意在展示出中国复杂的民间与官场的社会生态;以小见大,也寄托着对草根蚁命的人道主义关怀。

猜你喜欢
我不是潘金莲潘金莲方形
方形料仓堵料解决方法
捕捉方形泡泡
方形夹具在线切割切槽的应用
如果武大郎没有错过潘金莲的排卵期
变方形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也不是“秋菊”(聊天室)
《我不是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华谊有多需要“神奇票房”
PAN JIN LIAN'S DIARY 潘金莲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