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纪录片与生态中国形象的传播建构

2017-11-16 06:25李韦儒
电影文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纪录片生态

李韦儒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近些年,我国经济取得重大发展,但紧跟而来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水资源污染与短缺、沙尘暴、雾霾、土壤污染等等现象接踵而来。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概念写入党的报告;“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国家各行业建设的重要地位,生态建设关系到全国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人人都应有生态意识和传播生态中国形象的义务,做实实在在的生态工作,建设生态中国。下面从生态纪录片传播生态中国形象的优势和如何运用生态纪录片影响载体传播好生态中国形象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态纪录片传播生态中国形象的优势

(一)呈现视听盛宴,诠释美丽中国

生态纪录片记录的是真实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其观赏价值比其他影视艺术形态更高,唯美精致的画面给人艺术美的享受,独特美妙的声音旋律拓展了画面内容的宽度和厚度。纪录片《美丽中国》是中英合作的大型自然人文生态系列纪录片,可以说它是当下建设美丽中国的缩影。生态纪录片具有无可比拟的镜头符号性,更加有力地诠释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理念,激发大众积极参与到生态工作中。

(二)传播生态正能量,提高大众生态环保意识

生态纪录片与自然类纪录片的不同之处是生态纪录片具有人文性,运用平视的视角和尊重、呵护一切生命的姿态来反映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平衡》记录了处于恶劣环境中不惜牺牲生命守卫可可西里野生动物的英雄人物,他们英勇的气魄、坚定的人格、勇敢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仰、令人反思,他们是整个纪录片的灵魂。《第三极》第一集记录了人与猕猴、人与黑颈鹤、人与狼、人与羊相处的生活状态,传达出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和深刻的生态理念。片中人物的实际行动浸润人们心灵,弘扬了社会生态正能量,在宣传生态环保和教育大众方面起到重大作用。

(三)融入生态文明观,达成全球生态共识

纪录片是一种高品质的影视艺术样态,“高品质”在于它在娱乐大众、审美教育的同时蕴含深厚的哲学理念。生态纪录片在客观记录大自然环境、动植物的同时传递出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普世价值的生态观念在西方生态纪录片中已较早融入,如BBC野性系列纪录片、法国雅克·贝汉《天·地·人三部曲》、美国迪士尼自然系列纪录片《海洋》《地球》等。作为重要传播载体的生态纪录片,是一座沟通中外文化观念差异与冲突、达成全球生态共识的桥梁,更利于生态中国形象的有效传播。

二、讲好中国生态故事,注重国际化叙事策略

习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国产生态纪录片应跳出单纯说教、刻板地介绍大自然环境状况叙事模式的牢笼,应立足于国际视野,既要有故事性、趣味性、娱乐性,又要有普世思想教化、审美教育意义。

罗伯特·麦基说过,讲故事是人类交流中最自然的一种形式。理解和创造故事的能力对人们在纷杂的世界成功生存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生态纪录片在创作前期需要创作人员构思好片子结构、人员故事、情节、细节的采集问题。前期拍摄要努力抓拍经典的故事情节、细节。后期编辑要缜密编排每一个镜头,让前后镜头衔接紧密,具逻辑性、思辨性。国产生态纪录片的创作要善于挖掘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人与动植物、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故事,用一系列有趣、感人、震撼心灵的小故事来反映生态真实面貌,映射到人类心灵,引起共鸣。用有限的事件、故事、情节来传达无限、令人反思的主题思想。系列纪录片《水问》分为8集,每集有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编排情节故事,在第五集“水究竟属于谁”中,陈列了从古至今关于分水问题的系列故事。用人物的经历展开故事情节,用平视的视角讲述分水问题,以“人物视角介入—遇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讲述我国的生态故事,以小见大,意味深刻。

生态纪录片在叙事上要注意前后事件的过渡衔接关系、呼应逻辑关系、对比关系等,还要根据人们观看心理或审美情趣调节影片节奏。观众接受生态类纪录片的首要状态是感官上的刺激,即纪录片的趣味性、娱乐性、可欣赏性。这涉及纪录片在叙事模式上是否具备悬念、戏剧矛盾冲突、能满足观众观看欲望的细节、视听方面的审美调动等内容。其次是观众边欣赏纪录片边潜移默化地领略到蕴含的生态理念。这需要纪录片在叙事上注意运用有价值的素材或细节穿插其中,巧妙编排,对主题思想的衬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纪录片《美丽中国》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在叙事上特别注意悬念设置、铺垫的运用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在描述动物间为掠取食物相互争斗、厮杀的场面时,注重戏剧化冲突的表现,紧张、有趣的氛围用细节镜头和快节奏的背景音乐来烘托。同时,在这些有趣的影像画面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生态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弘扬中国生态文化,实现跨文化有效传播

从狭义方面讲,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宗教、科学、哲学与艺术,是非物质、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整体的、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2]中国生态纪录片的创作应把自身生态文化、生态发展特色、生态发展精神、生态发展之举通过影像形式展现出来,更好地传播生态中国形象,激发全球人民共赴全球生态建设。

(一)传承古典生态思想,凸显伟大民族精神

我国优秀的古典生态思想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可以注入生态纪录片创作中,一则传承文明,二则润泽生态纪录片发展,三则彰显我国文化特色与魅力。“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之长”“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是我国古代较早的有关生态问题的论述,凝聚着宝贵的生态思想。《周易》已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道家的“道法自然”“齐物论”上升到了万物平等的高尚境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与世间万物都应平等、和谐相处。儒家孔子的仁民爱物、中庸思想,劝告人们要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我国古代生态智慧是一种经典的生态文化,是世界生态问题的一剂良方,用到今天的生态实践中,有着重大的指导和文化熏陶的作用。2008年的生态纪录片《水问》以拷问的方式回顾我国水资源的生态恶化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该片描述了关于2000年北京沙尘暴问题,揭示了部分区域的人们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损害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生态恶果。它从反面角度传达出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利用自然,同时要为自然留出生存、恢复的空间,才能达到自然生态平衡。《美丽中国》《第三极》用许多感人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故事,诠释了万物平等存在、要有仁爱之心、天人合一的生态之道;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宽容、勤俭节约等民族精神。未来国产生态纪录片应继续传承古代生态智慧,融入现实生态环境影像中,用生动、感人的小故事传达生态之道的存在意义,凸显纯粹的民族精神,传达社会正能量。

(二)融入现代生态理念,寻求国际传播空间

“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首度写入“十三五”规划。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利用自然时不过度向自然索取,而是注重生态保护,维持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生态纪录片可以称作国家生态相册,用动态的、真实的、可视化影像向世人展示着当下生态中国的实际面貌,弥合了世界各国语言交流障碍与风俗文化障碍,实现生态文化理念共享,促进生态文化的有效传播。由陆川执导,由美国、中国、英国联合拍摄,于2016年8月上映的生态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画面精美珍贵,故事感人、有吸引力。充满爱的动物大家庭,表现了大自然中真切存在的至善、至美、至爱。该片虽是展现动物世界,但能映射人们的心灵,人与动物一样,有生存的竞争、有爱、有责任、有情感。遵循自然的优胜劣汰法则,适应生存发展规律,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国产生态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方面,应以自身的生态文化为中心,多从对方角度考虑生态文化的传播方式;在创作中寻找我国生态文化的国际传播公共空间,突破各国间文化与意识形态、审美心理的交流限制,达成全球共识。我国生态纪录片创作前期要注重研究国际文化艺术样式、国内外受众心理、思想价值观,然后围绕自身思想文化展开多元化形式的叙述表达,寻求适合的国际对话传播空间。

四、展示多元生态中国,彰显大国责任意识

生态中国形象包括展现中国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生态形象。纪录片导演彭辉的《平衡》开始处展现了一系列客观、真实、严峻的盗猎藏羚羊的画面,场面悲惨、令人触目惊心,以人物为主线展现了不畏艰险、甘于奉献守候在可可西里的英雄形象。片中通过扎巴多杰反映了在生态问题上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信仰、国家政策变化、社会生计等现象,令人深思。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的其他方面,可以说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循环发展的。一方面不搞生态,出现了生态断层,其他方面也会慢慢退出生态的境地。国产生态纪录片应多元化、整体、全面地记录我国生态现象,着重以生态整体利益为主要方向,既表现自然对人的作用,又表现人对自然的影响(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人类对自然生态的危害),用现实主义的书写方式还原真实生态中国形象。

五、用好“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播好生态中国形象

当下,生态纪录片的制作传播主体主要是三大类:电视台、民营公司、国家机构。生态纪录片的创作投资较大、风险较大,需要克服重重困难。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发展,国产生态纪录片传播创作主体应突破范围局限,扩展到视频网站制作主体、民间百姓原创、优秀青年学生原创团队等。那么,节目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中小型、微生态纪录片样式会出现,中国地方生态特色会更加凸显,使得生态中国形象有了更具体、更细化的表达。生态纪录片分为生态电视和生态电影两种形式。国家生态环境不仅可用系列分集式纪录片进行书写,也可用栏目化与专题式、讲故事方式相融合的纪录方式呈现。如央视财经频道生态中国系列的乡村行《生财有道》栏目、央视国际频道守护生态家园《远方的家》栏目,每一集都客观、真实地呈现了生态中国形象,效果显著。如今电视、网络、电信实现三网融合,人们可在任何一个终端媒体看到生态纪录作品,也能在任何新媒体传播平台分享。每个人居住的城市、乡村,都有生态文明的缩影,讲好身边生态故事,留住美丽生态记忆,传播生态文明,落实生态行动,美丽中国画卷才会永续展开。

六、结 语

纪录片具有民族与国际双重性质。国产生态纪录片创作立足地域民族特色,融入古代与现代生态智慧,具备国际化视野、故事化表达方式、多元价值观诉求,展现生态中国全景面貌。生态纪录片的发展与生态中国形象传播很好地建构起来,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展现载体。

猜你喜欢
纪录片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