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利 (河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与原作相比,电影不仅再现了小说的机智幽默与丰富意蕴,而且充分利用图像语言的优长,以独特的圆形加方形画幅、转场音乐的浓重民间趣味、人物颇具融合喜悲剧色彩的传奇经历,为我们奉献了一场美不胜收,流连难忘的视听盛宴。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底层妇女李雪莲为纠正一句话疲惫而执拗地告状的故事。李雪莲突然想要二胎,给丈夫出了假离婚的馊主意。谁知丈夫假戏真做,在和李雪莲分居的日子,与另外一个女人结了婚。李雪莲悲愤交加,走上了艰难的讨说法的告状之路。但因为有离婚证的存在,在地方上不仅没有人信她,而且还被拘留。李雪莲被释放,心中万分绝望,她去找秦玉河,只希望他能够承认当初离婚是假,她便放弃告状。但秦玉河死不认账,还当着众人的面说李雪莲是潘金莲。李雪莲羞愤难忍,走上了去京城审冤的长途。她混进人大代表的驻地,向某位首长陈述冤情,首长震怒,从市长到县长,再到法院院长,都被撤职;但李雪莲依然没有得到她心目中的公正说法。又一届人代会召开在即,从法院院长到县长、市长,个个如临大敌,对李雪莲围追堵截。李雪莲最终因为秦玉河的死亡,心灰意冷,放弃告状,想以自杀结束这拧巴纠结的生活,结果,在打算上吊时,被果园承包商的一句话警醒: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她重新回归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过起平淡平静的日子。
李雪莲的生命遭际,首先是执拗的性格使然。李雪莲是一个较真而偏激的人,做任何事从来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且是不计得失、不管利害。她想要二胎,置国家政策于不顾,以假乱真,换来的是秦玉河背叛的痛苦;接着是不管离婚证铁证如山般的存在,去法院告状,结果败诉;她用自己唯一的财产——身体作为交换,让老胡施以援手,惩罚秦玉河,为的是出尽心中恶气;最后是屡次上诉,大街喊冤,为的就是让那些阻挡自己愿望达成的人都付出代价。她有精卫填海的果决与毅力,只可惜事与愿违,她成为大众的笑谈与别人的噩梦,所有的努力只是换来青春的逝去和精神的迷茫。但性格如此执着的人却最具喜剧特色,她的生命经历,会让平淡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波澜横生,让平静的生活表面隐藏的暗流呈现在眼前,从而引领人类洞幽烛微,更快地走向精神的成熟。
李雪莲的坎坷命运,还与当下中国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农耕文明中,人们的生活相对稳定平静,血缘与亲情是人与人之间维系的纽带。与之相对,人们信奉,万事万物都有其固定的本质与真相,面对世界,他们是虔敬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群体价值,强调诚信。而到了现代社会,人们远离土地,奔向标志着现代文明的城市,所有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马克斯·韦伯指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社会的进步、高效,工具理性获得了充足的发展,手段成为目的,成了套牢所有人的铁笼。而西美尔则认为:当金钱成了现代人持续不断的追求,货币成为所有价值的表现形式,一切事物的差异都将被夷平。正因为如此,在现代社会,人们不再关心事物的本质与事情的真相,只能靠外在的标志着身份的各种证件与各种消费符号来作为交往的确证,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被斩断,理性成为处理万事万物的尺度。李雪莲作为一个成长在农耕文明的主体,行事处世始终是前现代的思维模式:她先是无视现代社会的规则,依然梦想着儿孙满堂的传统家庭图景。由此,为自己的悲剧埋下祸端。而面对苦涩的果实,她上下求索,坚信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损毁了神圣情感的秦玉河终会得到应有的惩罚。法官审判自己败诉,她仍然认为:清官一定会为民做主,她终会被周围人理解。但是她遭遇的各色人等,从秦玉河、法官、法院院长、县长到市长,没人对真相感兴趣,这激怒了李雪莲,从而使所有当事人都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李雪莲作为一个从古典的农耕文明中成长起来的个体,突然被一桩突发的事件抛掷到现代社会,价值观念与处世法则都发生了变化和翻转,而她却未能找到与其当下生存环境相融无间的形式法则。李雪莲在行动上漂泊不定、左奔右突;在精神上无所皈依、困惑迷茫,这当然是在所难免的。
李雪莲的精神困境,从哲学视野来看,实质上与不同主体之间的生存境遇有关。庄子认为,主体之间很难彼此理解,原因在于人皆有“成心”。而所谓“成心”,指的是由于受到外在条件和内在观念的双重束缚,主体所具有的偏见或先入之见。李雪莲与他人冲突的表象,凸显的是人类囿于各自的“成心”,疏离隔膜的本质。李雪莲在行事处世时,她心目中只有“执念”,没有法律,没有现代社会的法则;秦玉河为了现实的欲望,审时度势,不能还前妻一个公道,睁眼说瞎话,还污蔑李雪莲是潘金莲,以便为他移情别恋找到另一重更有利的证据,撇开所有的嫌疑。而人代会被撤职的各级政府官员们,只会一厢情愿地认为,李雪莲肯定是后悔当初离婚的,想要从折腾中得到复婚的机会,所以从根本上认为李雪莲是无理取闹。人代会之后新任的各级官员,更是对这个屡次上诉,并且闯过北京的妇女忌惮恐惧,只怕尺水兴波,前车之鉴,让他们心有余悸,怕影响了自己的前程。当李雪莲告诉他们今年不再告状时,县长不信,让李雪莲写保证书,让她陷入规则的束缚,李雪莲当然拒绝。市长追问今年不告状的原因,李雪莲回答她家的牛不让告了,怕她告不赢。各级官员都认为李雪莲刁钻难缠、不可理喻,只能全天候地监视她,防患于未然。李雪莲与各色人等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主要是因为主体囿于视野的限制,被自我的利害考量所拘束,从各自的处世方式出发,堵塞了理解的可能性,从而造成主体间彼此隔绝、无法沟通的困境。
个体之间无法有效沟通的困境,是否永远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在对待人类这种现实处境时,有沉重的叹息,也有不懈的希望。它暗示了走出阴影和困顿的前路。秦玉河之死就暗示着一种解决矛盾的方式,秦玉河为达到自己的合法性,不仅不顾念与李雪莲的承诺,更对她无半点情分,还对李雪莲肆意污蔑,他的死亡,是对神圣天意的敬畏,是伦理意义上的死亡;但秦玉河的死亡还是哲学意义上的死亡,人与人之间要想达到有效的沟通,首先要“破执”,埋葬自私狭隘的旧我,不断地反省自己,融入别人的生活世界,才能融化人与人之间林立的坚冰,迎来一种新的生命状态。秦玉河的死亡,永远堵死了李雪莲求证真相的路径,也给她带来生命意义的终结之感与寻找生存真相的荒诞感,她也要选择死亡来一了百了。然而转折性的事件也往往带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喜剧性后果,李雪莲清空生命意义的同时,才能顿悟般地获得另一种生命方式与思维方式:人不能执念太重。因为,执着于自我,跟世界对抗,不懂得妥协与退让,这也是一种狭隘与自私。心底无私天地宽,人作为万物之灵,改变不合情理的事物固然可贵,但站在超脱功利的天地境界,站在是非之外,以开阔的胸怀去面对一切恩怨情仇,放弃心中的纠结与怨怼,又何尝不是对自己最好的心灵安慰呢?正因为有了如此的胸襟和气度,当初纠缠于是非矛盾中的李雪莲与史为民,才能在历经生活的劫波之后,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再激越动容地谈起往事,平静而自然,心中再无执念,有的只是待人接物的一份豁达大度与淡泊从容。
张艺谋的影片《秋菊打官司》同样叙述的是一个底层妇女告状的故事:村长踢伤了秋菊的男人却不肯认错,还污辱性地扔给秋菊一些钱,执拗的秋菊坚持要讨个说法,不顾已怀有六个月的身孕,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但一直没有结果。后来秋菊难产,村长组织村民冒着风雪送她去省城医院,秋菊对村长感激不尽,前嫌尽释。但正当秋菊家为孩子满月庆贺时,市法院发来判决:村长因伤害罪被拘留。秋菊望着呼啸远去的警车,心里万分失落。《秋菊打官司》表现的也是一个乡村主体在面对现代国家法律秩序时心中的困惑与矛盾。秋菊想要的说法只不过是充满了人情味的乡里乡亲之间的温暖与关怀,而不是在法律秩序规约下冷冰冰的国家机器的威严宣判。《秋菊打官司》与《我不是潘金莲》真实地反映了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力量此消彼长的博弈,不同意识形态的相互渗透、相互抗衡。不同的是,《秋菊打官司》以它的前瞻性与敏锐性及时捕捉到个体生命在巨变的洪流中的惶惑,更多的是现实问题的展示与表达。而《我不是潘金莲》则是从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看待这一问题,它不仅仅是现实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还是哲学层面上的追问与探索;并且在如此复杂的矛盾展现中,《我不是潘金莲》没有停留在“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的艺术边界,而是以更为宏大的境界含蓄地指引人类超越困境的路径与方法,这尤为难能可贵。
与深刻的思想内容相互辉映,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在形式追求上也有很多值得沉思叹赏之处。电影最奇特的地方,在于圆形加方形画幅的运用。中国有句俗话:“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圆形画幅给人以精巧匀称的和谐感,方形画幅则呈现出正统、平衡的稳定感。但作为人物的活动空间,圆形与方形的封闭与促狭又给人一种束缚与限制之感。而画幅之内的各级官员,着装色调严肃,风格凝重,与画幅的整体格调形成一种里应外合的张力。这种视觉冲击与画面效果象征着现代社会庄严稳定的形式法则所组成的规矩在指导、框定和修正人物的行事处世时,由此而形成的一方面俨然有序的社会关系,一方面又沉闷枯燥、个性压抑的环境氛围。另外,各级官员在性别上都是男性,李雪莲是冲突中唯一的女性,衣着草根气息十足,不修边幅。男性较为理性,女性则往往是情感的动物,这样更能强化现代社会的理性法则与乡村文明的情感秩序之间的对峙与隔膜。李雪莲成为现代社会的规则秩序无法消化的一个“硬核”,挑战着形势的稳定和谐,而规整的画幅试图围困、同化李雪莲这个异类,让她消泯那种凌乱与冲动,恢复形式规则应有的统一整饬之感。而这样的画幅选择还使景别的呈现受到制约,一般只能显现中景与远景,近景与特写则极少,人物极少显现脸部细微的特征,而大都呈现的是轮廓。这种景别择取与电影的荒诞风格紧密结合,会形成一种“间离效果”,容易让我们抛开具体的人和事,我们也极少受人物的情绪波动影响,而会更多地从客观角度思索故事背后的冲突和矛盾,去抽绎人情世事所包含的哲理。影片最后,画幅恢复常规的构图,色调温暖,界限与壁垒被拆除,人物表情平和自然,一派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李雪莲服装与发饰都发生了变化,略显时代气息。而史为民脱下正装,穿着随意而自然,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努力与最后沟通的完成。
无论从电影的形象塑造、故事情节衡量,还是从形式表现和审美追求来考察,这部电影都堪称佳作。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很少有电影能够去除生活表面的繁华,来烛照生命的幽微,勘探个体精神的深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演绎这样一个令人开怀大笑又发人深省的故事。当通俗电影只能以视觉奇观、明星颜值、无厘头、惊险与刺激来创造票房的时候,我们眼睛是忙碌而快乐的,心灵却日益懒惰与疲惫。而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却能得到视野的开阔与情感的净化,收获思维的乐趣与生活的感悟。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经典问世,来创造中国电影的辉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