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小姐与讽刺先生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映照的现实

2018-04-01 18:11:55陈沐
视听 2018年7期
关键词:我不是潘金莲潘金莲雪莲

□陈沐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为了能在县城里分到一套房子(结尾时李雪莲说其实是为了要第二个孩子),李雪莲和丈夫秦玉河假离婚。分到房子时丈夫却甩掉她接纳第三者。李雪莲不服气,便向县法院起诉丈夫。但人证物证俱在,李雪莲被判败诉。心灰意冷的李雪莲希望丈夫只要能当众说明离婚的初衷是假的,就停止诉讼。可谁知,丈夫不但否认一切,还当着弟兄的面指责李雪莲不是处女,羞辱她是“潘金莲”。本是家庭纠纷案,结果变成人格名誉侮辱案,李雪莲再也坐不住,一路上访由此开启。

整体地看来,影片在价值取向上站在怜悯李雪莲的这方。但是,仔细推敲后我们会发现李雪莲起诉丈夫的理由并不成立。既然双方已经同意离婚,且在民政部门依法办理离婚手续,那么在法律意义上就已成事实。这一点在开篇李雪莲和县法院法官王公道的对话里可知,且她也承认离婚结果的真实发生。可对李雪莲来说,离婚的动机是虚假的,且丈夫居然抛弃、欺骗还侮辱了她,她的“不幸”需要得到正义的“撑腰”。这样的场景和理由似曾相识。1992年张艺谋导演的作品《秋菊打官司》,秋菊之所以坚持不懈地上诉,也是由于自身受辱,执着地寻求一个道理。丈夫王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发生口角,踢中前者的要害,秋菊为此状告村长。在乡政府的调解下,村长答应赔偿医治费用,可却将钱款丢在地上。受尽侮辱的秋菊拖着怀孕的身子,为了要一个说法一层层地往上告。

不同于秋菊,李雪莲起诉丈夫的理由根本就不是理由,且要不是当事人秦玉河最后意外身亡,李雪莲主动停止诉讼,整部电影的死循环不止会运转十年。那为何李雪莲明明在法理上站不住脚,可一级级的把关人都拿她没办法,最后甚至惊动“首长”呢?

一、荒诞小姐与讽刺先生的纠缠

无疑,《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黑色幽默的电影,荒诞小姐李雪莲逼现出官场里一大串的讽刺先生,挡不住的不仅是上诉的步伐,还有官场自保的现形记。黑色幽默讲究的是用喜剧的手法表达悲剧的内容,融合反常与反差、变态与病态、残酷与温柔、波澜与幽静等畸形元素,塑造出“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①从李雪莲的角度看来,她的荒诞是“非理性和非弄清楚不可的愿望之间的冲突,弄个水落石出的呼唤响彻在人心的最深处。”②她寻求的一个“理”字,看似理直气壮,可置于真实语境下,多数人的反馈是“不可理喻”。但就是此般小荒诞,成了各层级当家者的“世纪难题”,他们似乎找不到破题方法——硬招李雪莲不吃,反而越告越猛;软招,甚至美男计,李雪莲不上当。

这种纠缠的实质已经从单纯的上访转移到官员对待民众的态度上。在李雪莲一路抗争的过程里,我们看见的都是“你懂的”官僚体系中的那一套套作为。诚然,这样的官场行事风格,作为观众的我们即便没有亲身经历,也是有所耳闻。这一刻,情感的共鸣与价值的判断瞬间倒向李雪莲所象征的普通民众,哪怕她的申诉理由没有那么的正当,但电影对权力者散漫懈怠的入骨刻画淋漓尽致,这和大众的日常经验有互通之处。

二、讽刺先生们的群像图

正如新任市长马文彬所说,“李雪莲这个事情不能全怪李雪莲,我们的工作方法是不是有些简单了。”的确是简单了,不光是行事手段和决策思维的简单,更有对待民众态度的简单。回顾近些年来的重大舆情事件,诸如温州动车事故新闻发言人事件、暴力强拆事件、征地开发事件等,我们会发现很多地方官员对涉及民众利益的事情进行决策时,和他们的沟通工作不紧密,往往采取暴力机关介入的手段强行进行。民众如若不配合,便会被冠上“暴民”“刁民”“乌合之众”等污名,进行舆论攻势。而一旦事件发生反转,官员们个个又自保至上、撇清关系。电影里的县法院法官王公道就是如此。当初李雪莲冒雨拜访,攀亲戚、送礼物,用尽一切手段终于见着本人,可王公道蔑视的眼神,冷漠的语态倾巢而出,气定神闲地吞云吐雾,活生生一副“土皇帝”的嘴脸。之后李雪莲的状告惊动北京,这个基层的小官也认怂了。到第十年李雪莲说不想告时,王公道又一副“低姿态”,套用最初李雪莲攀亲戚、送礼物的招式,企图接近她。

影片里还有很多讽刺先生的惊人言论与讽刺行为。比如,“坐在县长车子里的不一定就是县长”,县长开溜走县府后门,市长的意思被逐层曲解致李雪莲被拘留隔离,“请喝茶”以及对李雪莲的不信任等,都是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观众们能觉察想象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事办难、脸难看、门难进、人难寻的现象,基本能在影片中找到影子。

同时,从名字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群讽刺先生们潜藏的属性。县法院法官王公道、县法院审判长贾聪明、县法院前院长荀正一、前县长史惟闵、前市长蔡沪滨、新县长郑众、新市长马文彬。这样的艺术渲染也加强了角色心态和性格的表现,使得讽刺的意味更加浓烈。

此外,还有一个虽不属于官僚体系,但是很有市井气息的讽刺先生——果农。他在李雪莲得知丈夫秦玉河身亡,自己信念崩塌想上吊自杀的时候出现,那一番颇世俗的劝导“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帮个忙,去对面老曹承包的果园上吊”等意味深长。这位人到中年的果农在面对无助欲死的人时,表现出的是十足的现实感,有的只是冷冰冰的利益自保。这样的冷漠,也让我们想起了当年广东小月月事件里路人们的表现。

都说为官之乐在于造福一方,且古人对官员有“父母官”之称,在其位谋其职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导演冯小刚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更直言“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③“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是清朝康熙年间河南内乡一位叫高以永的知县所写。文辞易懂,质朴无华,说的就是为官的品德与道理。在《我不是潘金莲》里,有太多顾忌乌纱帽而无顾百姓权益的官员,这是讽刺先生们的群像图。影片似乎是一个女人和一群男人的对手戏,但小荒诞对大荒诞,嘲讽更多的是这群有权有势的“人民公仆”没有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更深刻地揭露出官场里“山高皇帝远”“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各人自扫门前雪”等的潜规则。

三、风险社会下的你和我

电影是关照现实的综合艺术。不可否认,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里的人物关系和事件设计有一定的现实依托,这凸显出宏观意义下的中国社会进入风险社会的事实。

风险社会是乌尔里希·贝克所提出的关于社会发展状态的概念。人类实践所产生的全球性风险成为影响社会进步的重大因素,发展与矛盾并行,生存、生活、生态等问题裹挟不绝。在社会政治领域里,多元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这必然带来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如何有效地将更多不同的声音收纳入有限的空间。我们看到,现实呈现出来的就是民与官的关系。转型期的社会里,这一对关系极为微妙与敏感,民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权力者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极易引发其反感和反抗,更会加大社会的对立和风险。权力把握者应当将百姓的福祉放在第一位,真正实现“来自人民爱人民”的誓言,而不是对上积极热情,对下冷漠无情。作为社会成员的你和我,也应当提升理性思维,加强自身法律意识,不单单跟着感觉走,如同李雪莲一样,将本不成立的事情硬是闹大动静,那胡闹无理的标签也怪不得旁观者会贴上。

四、结语

“潘金莲”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具有女性不守妇道的意涵。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它仅是个由头,导演冯小刚要借以李雪莲“我不是潘金莲”的呼号掀开官场里某些冗杂与讽刺,把这个权贵的洋葱一层层剥开,在艺术表现和现实体验中寻找一丝共鸣,在黑色幽默里戳中社会的痛点。

李雪莲的事情本可以不发生,就像李雪莲在堵县法院前院长荀正一的车时痛斥的那样“你们天天这么喝醉,能不把案子判错吗。”所有问题越滚越大的症结不仅在于荒诞小姐李雪莲那无解的起诉理由,更有讽刺先生们解决百姓困难时的机械与简单。“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电影里已退休的县法院前院长留下的嘱咐,也许多一些践行这句话的公仆,我们的社会就少一些讽刺和尴尬。

注释:

①百科百科.黑色幽默

②新浪博客.《心灵史》的一些文字[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a0f99010007ja.html.

③人民网.《我不是潘金莲》引热议 冯小刚:幽默背后有道理[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1124/c40606-28891615.html.

猜你喜欢
我不是潘金莲潘金莲雪莲
为什么雪莲不怕严寒
如果武大郎没有错过潘金莲的排卵期
妈妈宝宝(2019年9期)2019-10-10 00:54:02
雪莲: 高处的绽放
中国三峡(2017年4期)2017-06-06 10:44:23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也不是“秋菊”(聊天室)
环球时报(2016-11-18)2016-11-18 09:40:59
《我不是潘金莲》
女友·家园(2016年10期)2016-11-10 19:33:22
《我不是潘金莲》:华谊有多需要“神奇票房”
《我不是潘金莲》调档有故事?
潘金莲幻想一对一的情爱是悲剧
小说月刊(2014年4期)2014-04-23 08:52:23
PAN JIN LIAN'S DIARY 潘金莲日记
汉语世界(2013年2期)2013-03-11 18: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