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志

  • 略论章太炎《七略别录佚文徵》的辑佚学体例
    志》(以下简称《汉志》)《周书》七十一篇,师古注:“刘向云:‘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2](1706)”据此,马氏辑有:“《周书》七十五篇。周时诰誓号令也。(《汉书·艺文志》)”[3](2413)章太炎则辑为:“《周书》七十一篇。(《艺文志》)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艺文志》师古注)”[4](362)。章氏既订正马氏“七十五篇”篇数之讹,又补“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为《别录》佚文。再次,优化马氏辑本佚文的编排体例,从而更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3年5期2024-01-03

  • 《汉书·地理志》水道注记的史源考察
    》(以下简称“《汉志》”)是中国第一部正史地理志,对后世各类地理志书的编纂具有开创性意义。《汉志》文本主要包括三部分: 卷首录《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氏》两篇前代文献,简要追溯前代地理沿革及地理观念;主体部分记述西汉末年的郡县二级政区状况;卷末则以汉成帝时刘向所言“地分”和朱赣所条“风俗”作为附录。(1)谭其骧: 《汉书地理志(选释)》,侯仁之主编: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1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主体部分所记郡县二级政区名目之下,班

    历史地理研究 2023年1期2023-04-23

  • 从《汉志》到《隋志》:女教的形成与发展
    研究结论能够在《汉志》与《隋志》的儒家类对比中得到直观有力的印证——在子部儒家类,《隋志》较之《汉志》最显著的变化,便是出现成规模的女教典籍,即《女篇》《女鉴》《妇人训诫集》《娣姒训》《曹大家女诫》《贞顺志》6部女教专著。这一变化相当不同寻常,它引出了两个重要问题:其一,为什么女教典籍在汉末至隋这一历史大动乱时期得以形成并取得井喷式发展?其二,《隋志》又为何特地给予新诞生的女教典籍以极大礼遇,直接将其郑重收录于子部第一的儒家类?——要知道,颇有声名的《颜氏

    社会科学动态 2023年3期2023-04-15

  • 汉志·诗赋略》收录辞赋标准蠡测
    白少雄《汉志·诗赋略》收录辞赋标准蠡测白少雄(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由于《汉志·诗赋略》叙论的缺失,致使前四赋的分类标准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所记辞赋数量庞大,作者众多,出现诗赋名称颠倒和作家作品混乱的情况。鉴于汉代“品第论赋”的主观模糊性和辞赋范围的宽泛性,班固只得根据讽谏精神和学术源流依次划分为屈原赋、陆贾赋、荀卿赋、杂赋四大类,未能细分其中小类,其中渗透着班固自身的分类思想。班固;《汉志·诗赋略》;分类标准;“品第论赋”在《汉志·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3年1期2023-04-07

  • 《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文体探赜
    志》(以下简称《汉志》)诸子略小说家共著录小说作品15部,是中国正统史志著录小说作品之始。根据这15部小说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将其分为5种类型。一类是“说”体小说,包括《伊尹说》《鬻子说》《黄帝说》《封禅方说》和《虞初周说》。一类是“子”体小说,包括《青史子》《师旷》《务成子》《宋子》和《天乙》。一类是“术”体小说,包括《待诏臣饶心术》和《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一类是“事”体小说,包括《周考》和《臣寿周纪》。一类是“言”体小说,即《百家》。这五种类型的小说不仅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2023-01-26

  • 《汉书·艺文志》诸子学理论探略
    志》(以下简称《汉志》)首次对先秦到汉代的图书做了系统的分类和著录,为后人研究先秦两汉的学术思想提供了重要史料,古人对此评价甚高。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二二《汉艺文志考证》中引清人金修撰榜云:“不通《汉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1]清人姚振宗亦云:“今欲求周秦学术之渊源,古昔典籍之纲纪,舍是《志》无由津逮焉。”[2]《汉志》对后世目录学著作影响深远,后代无论是官修目录,还是私家目录,其基本框架大抵不出《汉志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1-26

  • 《伊尹》入“道家者流”索解
    志》(以下简称《汉志》)诸子略道家类的第一部。尽管此书已经亡佚,然据诸子书名往往与诸子本人相关(一如《孟子》《庄子》与孟子、庄子本人相关)的规律,《伊尹》亦当与伊尹本人有关。孟、庄本人各为儒、道两家大师,故《汉志》以《孟子》《庄子》入“儒家者流”“道家者流”自是无待多言。然古史传说中的伊尹乃夏末早商之际起于庖厨、佐汤灭夏、放逐太甲、以德治国的开国宰相,其时并无诸子百家,其事亦与以“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为“君人南面之术”[1]1732的道家有一定距离,那

    贵州社会科学 2022年8期2022-10-12

  • 学术之宗 明道之要
    志》(以下简称《汉志》),创辟了纪传体史书设立“艺文志”的体例,成为官修目录以外的一个新类型,对后世的史志目录以及其他目录书产生了巨大影响。据《汉志》总序记述,汉成帝命刘向等人整理朝廷藏书,并逐一进行校勘,每校一书完毕,刘向即撰成“书录”一篇,随书奏上。汉哀帝时,刘向卒,其工作由其子刘歆接替。校书工作完成后,所有“书录”另集为一书,称作《别录》,这就是我国最早的解题目录。后来刘歆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编成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总目

    中华瑰宝 2022年8期2022-05-30

  • 西汉沛郡所辖侯国地理探赜
    志》(以下简称《汉志》)载:沛郡“户四十万九千七十九,口二百三万四百八十。县三十七”[1]。沛郡人口、县数众多,为西汉一大郡。然《汉志》所记37县是西汉末年的情况,西汉一代,沛郡辖域则随着其境内侯国兴废而不断变化。考察沛郡设置时间,《汉志》云:“故秦泗水郡,高帝更名。”[1]《水经·睢水注》云:“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泗水郡,汉高帝四年,改曰沛郡。”[2]570高帝四年(前203年),楚汉形势未定,沛郡尚为项羽所据,此说恐不确。周振鹤认为,吴楚之乱平定以后,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5-14

  • 《汉书·艺文志》未著录“篇”“卷”计量单位书目考
    志》(以下简称《汉志》),作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史志目录,历来受到各学者的推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汉志》书目著录或以“篇”计或以“卷”计,但却有三处未有著录“篇”“卷”等单位,这与全书的著录体例不符。学界对于《汉志》中“篇”“卷”问题集中讨论较多,但对于未著录“篇”“卷”的书目讨论较少。目前学界对于《六艺略》易类下的“图一”和《数术略》蓍龟类下的“易卦八具”的讨论,多集中在研究《汉志》的相关著作中,如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沈钦韩《汉书艺文志疏证》、顾实《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2年4期2022-04-07

  • 《汉书·艺文志》不著录中《古文易经》、古文《诗》考论
    一、问题之提出《汉志·六艺略》之《书》类、《礼》类、《春秋》类、《论语》类及《孝经》类,在著录今文经的同时,又著录有古文经《尚书古文经》《礼古经》《春秋古经》《论语》及《孝经古孔氏》。再看《六艺略》之《易》类,据序文“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1704页。云云,知刘向、刘歆父子校书之时,明明有古文经中《古文易经》在,而《易》类却没有如《尚书古文经》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3-18

  • 《汉书·艺文志》“不入”及“新入”书考论*
    七略》不著录,《汉志》亦不著录,如章学诚论《汉志》不著录萧何《律令》、张苍《章程》二种云:“班氏谨守刘《略》遗法,惟出刘氏之后者,间为补缀。”[8]994顾实先生亦认为《汉志》书籍之著录有本之《七略》之做法,其论《连山》《归藏》及《焦氏易林》之著录云:“故《七略》俱不著录,而班氏因之。”[6]余嘉锡先生亦论云:“同入《艺文》者,盖班固作《志》,用《七略》之成例,《七略》不入国家官书,故不得而入之也。”“《七略》不收,《汉书》(《汉志》)亦遂不补也。”[9]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1年3期2021-07-08

  • 中国传统语文学类文献在《汉志》、《隋志》、《直斋》和《四库》中的分类及演变
    的面貌。本文从《汉志》到《四库》中国传统语文学类文献的分类及演变中,初探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大致发展脉络。关键词:语文学类文献;古代目录学作者简介:史肖(1995-),汉族,重庆巫山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6-0-02一、《汉志》中国传统语文学类文献:简易《汉志》中所著录的中国传统语文学类文献总共有十家,十二

    青年文学家 2021年6期2021-04-28

  • 论“九流十家”的建构历程 ——从《天下》篇到《汉志
    志》(以下简称《汉志》)一卷。《别录》《七略》之书,实则是对前代学术的一次系统性总结,不徒校书、编目而已。故章学诚云:“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2]然《别录》《七略》之书今已亡佚,学者仅能依《汉志》而窥其骨架。因刘向、刘歆之故,前代学者对《汉志》一书又多不吝赞美之情,如清代金榜即云:“不通《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3]诚如其言,欲究先秦学术原委

    北京社会科学 2021年6期2021-04-15

  • 从《汉书艺文志举例》的得失论史志目录的体例
    ](以下简称“《汉志》”)的研究文献更是为数甚多,细究起来,这些文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考察《汉志》内容的,如王应麟的《汉书艺文志考证》、姚振宗的《汉书艺文志条理》与《汉书艺文志拾补》、姚明辉的《汉书艺文志注解》、顾实的《汉书艺文志讲疏》、张舜徽的《汉书艺文志通释》等;另一类则是主要考察《汉志》体例的,如孙德谦的《汉书艺文志举例》、张舜徽的《汉书艺文志释例》等。相较而言,研究《汉志》体例的专著较少,而单独成篇的文章虽多,却比较零碎化,不能系统全面地阐述《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1年2期2021-01-30

  • 汉志》与历代志书杂家文献目录之比较
    焉。[2]今将《汉志》之杂家书与历代史志杂家文献目录相比较,并综合比对历代史志对杂家概念的廓清与界定,进而考究杂家之学术源流以及汉代以降的流变过程。今以《汉志》所著录之杂家为基础,参列各史志之杂家进行比对考察。 历代史志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和《四库全书总目》为主要参照本,兼及正史艺文、经籍志考、补等。现考诸家学派论著文献数量,《汉志》儒家类 53 家、836 篇,道家类 37 家、993

    临沂大学学报 2020年6期2020-12-12

  • 从《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到《隋书·经籍志》“集部”看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
    ”的转变,其中《汉志》“诗赋略”到《隋志》“集部”的变化:单设楚辞类,设别集和总集。这些变化的背后反映出了文学观念的变化:提高《楚辞》的文学地位,注重文学的个人创作,扩大了“文”的概念,这些变化促使文学向着独立迈进了一步。关键词: 《汉志》    诗赋略    《隋志》    集部    文学观念在我国目录学发展历程中,《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是相当重要的两本史志目录,不仅对唐前的书目保留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完成从“六略”到“经史子集”的编纂体例的

    文教资料 2020年4期2020-04-20

  • 《五论“新子学”》笔谈
    )进一步论证,《汉志》以下,四部之学的目录划分强化了经与子、艺与文的高下尊卑、等级秩序,以经学为纲,统合子学。《汉志》进一步确立了一套以“六经”和孔子《论语》《孝经》等为核心,以诸子、诗赋等五类知识为辅弼的学术体系,视诸子为离经叛道,必欲罢黜之。《汉志》所谓诸子为“‘六经’之支与流裔”的价值判断使儒经与诸子长期成了一种主奴关系。刘向、刘歆父子和班固将经与子视为源流、本末关系,割裂了经子之间内在统一性和联系性。《隋书·经籍志》远袭《汉志》基本框架结构,“经尊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1-18

  • 碎片化的子学如何返朴
    艺文志》(简称《汉志》)所开创的经尊子卑、九流十家的格局使人们在认识诸子思想时易有门户之见、视野变得狭隘,而近代西学的现代学科体系又使学者在研究子学时易受到本学科研究范式及理论关怀对象的限制,最终都使得两者“具有整体性思维观照的古典学研究范式严重失语”。文章有个很巧妙的比喻:“经《汉志》离析归类而垂示于后世的诸子百家,已像垂挂在架子上晾晒的面条,彼此之间都是分离的……西学又从横向切过来,把垂挂着的诸子‘面条’切成了一寸一寸的碎片。”[4]方教授的文章将子学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1-18

  • 汉志·诸子略》著录汉代纵横家考论
    学术价值。但是《汉志·诸子略》的相关记载存在着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对于纵横家的研究十分不利。从现在的记载来看,似乎并无问题,实则不然。前人对此已经有所注意,可惜并未深入探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阐释。一、《汉志》中汉代纵横家的身份属性《汉志·诸子略》记载“纵横十二家,百七篇”,在这十二家之中,“《蒯子》五篇”“邹阳七篇”“主父偃二十八篇”“徐乐一篇”“庄安一篇”“待诏金马聊仓三篇”等六家是汉代人物,占了总数的一半。班固仍将这六家定为“纵横家”,但是这些人的身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01-17

  •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与《隋书·经籍志》“经部”比较研究
    志》(以下简称《汉志》)与《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在我国史志目录中最负盛名,是我国古代目录发展史上的两大里程碑。《汉志》是我国现存古代第一部完整目录书,是东汉班固继承了《别录》与《七略》的已有成果编撰而成,反映西汉及其以前的藏书情况。《隋志》是继《汉志》以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在继承荀勖《中经新簿》和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四分法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经、史、子、集”命名的四部类目名称及分类,是现存最早一部用经史子集区分部属的完整史志目录。《隋志

    长江丛刊 2019年19期2019-11-14

  • “诗人之赋丽以则”发微 ——兼论《汉志·诗赋略》赋史观的渊源与影响
    之赋丽以则”在《汉志》文本语境中能得到更具体切实的理解,同时《汉志·诗赋略》的赋史观及其背后的诗学源流也能借此得以阐明。一、作为文本的诗、赋分流及其内在依据《汉志·诗赋略》对诗、赋两种文学类型初始概念的厘清,要点有二:首先,诗、赋之分仅在能否歌唱。“诗赋略”下分五类:前四类为赋,后一类为诗,在大的类别上一致,故合为一《略》。而诗、赋的区别,“不歌而诵谓之赋”,赋者为徒文,诗者为乐文(曰“歌诗”),区别仅在能否歌唱。其次,去掉歌唱这一环节,诗赋可以是同一文本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8年1期2018-01-19

  • 汉志·诸子略》之小序研究
    530000)《汉志·诸子略》之小序研究秦婷婷(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0)《汉书·艺文志》是汉代公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作者以分类编排之法,将《汉志》分为六个门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以及方技略。历代以来,诸多文人学者已对各部分进行了广泛的探究,成果颇丰。本文主要是对《汉志·诸子略》的各家小序进行比较探究,以加深对《汉志·诸子略》的整体理解。《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序《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根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0期2017-11-25

  • 浅谈《汉志·诸子略》小序中未列圣人之因
    0000)浅谈《汉志·诸子略》小序中未列圣人之因秦婷婷(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0)《汉书·艺文志》是汉代公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目录。作者以分类编排之法,将《汉志》分为六个门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以及方技略。历代以来,诸多文人学者已对各部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成果颇丰。本文主要是对《汉志·诸子略》中未列圣人之因进行简要分析,以解读者之疑。《汉志·诸子略》;未列圣人;原因《汉志·诸子略》中对诸子百家的介绍可谓详尽之

    小说月刊 2017年16期2017-11-06

  • 从目录学看古代文体分类意识的演进 ——从《汉志》“诗赋略”与《隋志》“集部”谈起
    的演进 ——从《汉志》“诗赋略”与《隋志》“集部”谈起⊙刘文江[华侨大学, 福建 泉州 362021]《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之作,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的第二部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史志目录。就其中对于文学的分类看,这种分类意识代表了时人对于文体的一种认识。对比《汉志》“诗赋略”与《隋志》的“集部”我们不难发现,“诗赋略”对于文体只粗糙分为赋和歌诗两类,而《隋志》的“集部”却更加明晰自觉地将文体划

    名作欣赏 2017年26期2017-09-16

  • 汉志》反映的小说观念探析
    刘学伦《汉志》反映的小说观念探析刘学伦小说虽可溯源自远古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然而实际上起源于汉代。《汉志》著录了15部小说家的著作,反映出汉人的小说观念,认为小说是方士记载奇文异数的秘籍,内容包含医巫厌祝等众多知识,但多为浅薄不中义理的思想言论,然“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故《汉志》将《小说家》归入于《诸子略》之中。方士透过简短、生动的情节故事来阐述己见,以随时备皇上咨询,藉以达到仕途的目的。“小说”一词,在内容上,“小”具有鄙视、贬低的意味,“说”指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9期2017-03-23

  • 清代以降 《汉书·艺文志》“拾补”研究概述
    志》(以下简称《汉志》)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其产生之时,囿于史志性质,其研究多依附于《汉书》,先人因《汉书》而《汉志》。东汉班固(32—92),字孟坚,右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后汉书》卷四十有传。班固采《七略》体例编著《艺文志》,列为《汉书》十志之一,收在《汉书》第十志,第三十卷,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之作,亦是我国现存古代第一部完整目录书。《汉志》在著录时删除了《七略》中的《辑略》,将其内容散入各类小序。著录体例是先有大序即总序,叙说汉代求书、藏书、校书

    华中学术 2017年4期2017-03-07

  • 小说地位的提升 ——浅析《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小说著录之传承关系
    变问题。小说;《汉志》;《隋志》;传承“小说”一词始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唐成玄英疏曰:“干,求也。县,高也。夫修饰小行,矜持言说以求高名令问,必不能大通于至道。”其中“小说”显然是与“大达”、“至道”相对而言的矜持小道。战国时代,王道衰微,诸侯力政,诸子百家蜂拥而起,他们“各引一端,崇其所善”,称言自己握有大道,而贬斥异己言论为“小说”或“小家珍说”,以博取诸侯国君的信任与重用。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小说”只是普遍语言词汇

    大众文艺 2017年6期2017-01-28

  • 汉志》与早期书籍形态之变迁
    00872)《汉志》与早期书籍形态之变迁徐建委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甘肃武威、湖南马王堆、河北定县、安徽阜阳等地均有西汉六艺经书的简或帛写本发现。有趣的是,这些经书的新出文本与今本或《汉志》所录本有很大的差异。马王堆帛书《周易》卦序不同于今本,阜阳《诗经》与四家异,《仪礼》的篇次亦不同于大戴、小戴之编,定州《论语》与《鲁论语》、《古论语》互有异同,这些新出的西汉六艺文本似乎都未见于《汉书·艺文志》。那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12-16

  • 《汉书·地理志》所述西汉置郡考实
    摘 要:班固《汉志》述汉末百三郡国历史地理沿革,有其严格的书法义例;《汉志》以汉末百三郡国作为探讨秦汉郡国沿革的起点,这决定了那些虽曾设置但汉末已然不存的郡国不可能录入《汉志》之中。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了班固《汉志》书法义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地利用班固《汉志》提供的史料进行秦汉历史地理的研究,进而推动相关研究的进步。关键词:班固;《汉书·地理志》;郡国;郡县制度作者简介:周群,男,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常务副主编,副编审,从事秦汉魏晋南

    求是学刊 2016年5期2016-12-10

  • 浅析《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文体思想内涵
    晓杰班固编纂的《汉志·诗赋略》,分“赋”四类和“歌诗”一类,反映了诗赋有别的文学文体观,同时贯穿着经世致用的思想。班固将文学文献单独著录,把文学从经学、史学中分离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班固文学思想的进步性。《汉志·诗赋略》 班固 文体 文学思想《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之作,清朝状元金榜曾说:“不通《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①《汉书·艺文志》在目录学史上的巨大作用可见一斑,历代研究者也从注释、考证到目

    长江丛刊 2016年24期2016-12-06

  • 论姚振宗史书艺文志著作中的“类中分类”
    艺文志》(简称《汉志》)的研究,有《汉书艺文志条理》(简称《汉志条理》)八卷与《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两种;对《隋志经籍志》(简称《隋志》)的研究,有《隋书经籍志考证》(简称《隋志考证》)五十二卷;自撰的补史志之阙的作品有《后汉艺文志》四卷与《三国艺文志》四卷两种。这些作品与他后期的辑佚文《七略别录佚文》、《七略佚文》两种编为《师石山房七种》,成就甚高,收入《二十五史补编》,这些著作也是他目录学理论的渊薮。其中,在他诸多史志著作中常用的“类中分类”便是他的目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5期2016-11-26

  • 近十年《隋书·经籍志》研究综述
    志》(以下简称《汉志》)后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学著作。它的编纂不仅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对魏晋以来我国古代书籍和学术史的一次大总结。因此,它深受历代学者重视,对后世影响深远。关于《隋志》研究成果的综述学界已有一些著述,但大多集中在对近代学术体系兴起以前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评论,对今人的研究成果却很少涉及。这些论述反映了不同著者的学术旨趣、专业视野和价值取向。因此,有必要各抒己见,这样才能使学术综述更加全面和准确。基于此,本文试图对近十年来大陆学界对

    名作欣赏 2016年30期2016-08-15

  • 略论谶纬书在《汉志》《隋志》中的区别待遇
    略论谶纬书在《汉志》《隋志》中的区别待遇湛玉霞(重庆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 400044)谶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曾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不容忽视的影响,然而对谶纬此类书,两部在中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官修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态度不一,《汉志》并未著录谶纬书,而《隋志》将其著录入经部。文章以此为切入点,从谶纬起源、谶纬发展脉络、《汉书·艺文志》未著录谶纬书、《隋书·经籍志》著录谶纬书四方面分析讨论相关问题,以期认清谶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2016-03-16

  • 文学及文学思想演变的目录学审视——以《汉志》《隋志》《四库总目》之集部书目为中心
    合着略属称谓,《汉志》将诗赋一类文章按体裁分为赋、杂赋、歌诗;“赋”中又各自以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为首划出三小类[1]。《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引顾实《汉志讲疏》谓其依次为主抒情者、主说辞者、主效物者,可见在文体基础上又有内容划分[2]。西晋荀勖、张华所撰《晋中经簿》改六分为四分,诗赋同图赞、汲冢书共置丁部,反映出四部书目草创阶段分类思想的含混随意,然而后世将文学作品著录于四部之末的举措似应溯源于此。宋齐王俭《七志》、梁代阮孝绪《七录》皆祖述《七略》而作。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12-18

  • 诸子学术的构建:从《天下》篇到《汉书·艺文志》
    志》(以下简称《汉志》),“九流十家”体系最终定型。《汉志》的诸子体系,杂糅了辨章学术与图书分类的双重考虑,“九流十家”内部隐含着分类标准不一的矛盾。《天下》篇;《论六家要旨》;《汉志》;因人论学;九流十家《汉志》之“九流十家”是诸子学术的重要范式,它的出现经历了长期的学术酝酿与铺垫。先秦秦汉时期探讨诸子学术的篇章很多,如《庄子》之《天下》,《荀子》之《非十二子》与《解蔽》,《吕氏春秋》之《不二》,《韩非子》之《显学》,《淮南子》之《要略》,司马谈之《论六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12-08

  •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和《隋书·经籍志》“子部”的比较
    志》(以下简称《汉志》)和《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进行比较。二、从数量上看《汉志》中的“诸子略”分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十个方面。《隋志》中的“子部”,较《汉志》多出了“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等几个方面。而比《汉志》的“诸子十家”少了“阴阳家”一类。其中的“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属于数术方技类。《隋志》中将其附于子部,说明这一方面的书籍发展缓慢,较其他部类的社会关注度小,不足以单独分为一

    名作欣赏 2015年11期2015-07-13

  • 汉志》所载《高祖传》考
    637000)《汉志》所载《高祖传》考王 丹(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高祖传》乃是记述汉高祖的言行即时记实史料。它与《楚汉春秋》、《汉著纪》、《世本》等为《史记》或《汉书》提供了秦、汉时期的史实,由于它早已亡佚,作者也鲜为人知,通过对其轶文的考证,并参考《史记》、《汉书》等史料,厘清两汉时著纪与起居注并非是同一种记事材料,推知《高祖传》非女史记录,力求找到《高祖传》的作者。《高祖传》;《楚汉春秋》;陆贾;《孝文传》;作者考证一 《高祖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3-28

  • 目录学视野中的小说观念嬗变探析 ——以《汉志》《隋志》《总目》为例
    变探析 ——以《汉志》《隋志》《总目》为例李 帅(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通过《汉志》、《隋志》、《四库全书总目》三部目录学著作,可以考察小说观念在古代的发展演变。《汉志》小说录于诸子略;多由稗官采集;包含叙事性、虚构性等元素,近子书而因内容浅薄另立炉灶;重视教化功能。《隋志》小说录于子部小说家类;创作群体从民间扩散到精英统治阶层;叙事性、虚构性进一步凸显;体例易与史书混淆。《总目》强调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著录标准受汉学影响有征实色彩;明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3-17

  • 汉代小说与民间信仰之关系考论
    的可资治性,是《汉志》对小说类别属性的界定,而这两个特点的形成皆与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民间信仰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有关;而民间信仰的盛行,则为小说家提供了大量的民间传说素材。汉代小说的荒诞不经,是由民间信仰的性质决定的。汉代小说虚妄不实,客观上已初具后世小说虚构故事的文体特征,成为中国小说的真正源头。汉代小说;民间信仰;题材内容;文体特征《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最早著录小说。由于《汉志》将小说归入诸子,而《汉志》所录小说其文本又久已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02-14

  •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类比较
    文志》(以下简称汉志)和《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又属于综合目录中的史志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总目)属于官修目录。《汉志》是包括六艺百家文献的总目录,在分类方法上,《汉志》采用六分法,其内容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隋志》确立了四部分类法,《总目》继承了这一分类法。《隋志》和《总目》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编排。诗类书在《汉志》中从属于六艺略,在《隋志》和《总目》中则从属于经部。在编制体例上,《汉志》、《隋志

    文教资料 2014年24期2014-12-18

  •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分类比较
    志》(以下简称《汉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目录。据《汉志》记载:“《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辑略》为《七略》总要,大类称“略”,小类称“种”,全书分6略、38种、603家、13219卷,较系统地反映了西汉时期我国的典籍著录情况,是了解先秦古籍必备的目录书。从《七略》分类来看,是对西汉以前学术文化的一个总结。班固著《汉书》时,对《七略》“删其要”,成为《艺文志》,共分 6 略、38 种、596 家、132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0期2014-12-12

  • 历代《汉书·艺文志》研究专书综述
    志》(以下简称《汉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亦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班固遵循《七略》的图书六分法,在《汉志》中删除了《七略》中的辑略,保留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略,并将辑略中的大小序作了删简分列于六略38种之后,同时删去《七略》中的解题,只存书目。《汉志》对《七略》中重复著录和归类错误的图书加以改正,增补了西汉末年《七略》未收的扬雄、杜林、刘向等人的部分著作。《七略》虽亡,幸有《汉志》的保留,使后世还可知其概貌。二、东汉至隋唐时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5期2014-12-11

  • 基于文本复杂形成过程的先唐文献研究
    志》(以下简称《汉志》)相比。笔者以为,它突出体现了部分先唐文献在编撰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充分暴露出一篇看似整体性的文本内部的矛盾、失序与撕裂,为我们认识先唐文献的复杂形成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汉志》以《洪范五行传》为基本框架,试图融合董仲舒、夏侯始昌、京房、刘向、刘歆等人的灾异理论,属于后儒对先秦以来灾异学知识与文献的系统整合,在文献性质上与《管子》、《吕氏春秋》、《新书》、《淮南鸿烈》、大小戴《礼记》、《新序》、《说苑》、《楚辞》、《春秋繁露》以

    求是学刊 2014年5期2014-09-27

  • 浅析《楚辞》与《汉书·艺文志》“屈原赋之属”
    早的目录学文献,汉志提供了先秦两汉时期中国图书的成熟情况,但在收书如此浩瀚的巨著中,独诗赋略较其余几略显得暗淡无光,其中的“诗赋略”在没有小序又夹杂种种疑问,而后世所说《楚辞》的踪影也无迹可寻,这给研究《楚辞》者带来诸多困惑。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探讨汉志“诗赋略”中的“屈原赋之属”,得出今本《楚辞》并非选自“屈原赋之属”但其编纂者确为刘向无疑。汉志;屈原赋之属;《楚辞》;刘向一、《汉书·艺文志》的“诗赋略之属”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2014-04-17

  • 孙德谦《汉书·艺文志》研究得失评
    所著书》。他的《汉志》研究主要集中在《汉书艺文志举例》和《刘向校雠学纂微》两部著述之中。1 《汉书艺文志举例》和《刘向校雠学纂微》简介据许广奎《论孙德谦的目录学思想》,德谦“26岁时,偶读丁秉文《补晋书艺文志》,对书中所注释的《七录》很感兴趣,于是他‘遍访《七录》不得,遂大治目录学’”。许文又说:“孙德谦推崇国学,但并不反对西学。他曾与德国颜复礼博士共同研讨《汉书·艺文志》,而且其《刘向校雠学纂微》一书亦被译为德文,流传海外。”〔1〕《举例》卷前有南于寐叟

    图书馆 2014年5期2014-02-12

  • 《汉书·艺文志》中的“错位”现象及其认识论意义
    艺文志》(下称《汉志》)结构上的特点,如分为六个大类,各大类又分为若干小类;各大类撰有大序,各小类(《诗赋略》屈原赋之属等三种除外)又有小序等,向为人所称道。这些特点使《汉志》条理清晰,有助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据以探讨相关的学术发展及其演变等。然而,有关《汉志》的结构特点,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错位”即其显例。这里所说的“错位”,主要包括两种情形:其一,某些大类或小类所著录的一些书籍与该大类或小类的立类原则或称名之间不一致;其二,某些类别的小类的层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8期2014-02-12

  • 试论姚振宗《七略佚文》的误失
    个方面:一是将《汉志》班固注整体上(极少数除外)作为佚文予以辑录,有所不当;二是某些具体的佚文辑录及书籍的还原处理等存在着明显的误失:将班固所自作之注作为《七略》之佚文予以辑录;对《汉志》所“省”之书籍的还原著录尚存未至之处;对有些书籍篇数的还原失于准确;个别书籍还原著录时的类别归属有误。姚振宗;《七略佚文》;班固;刘向;《汉志》;《别录》姚振宗所撰《七略佚文》向最为人所称道。然近读该书,发现亦不无可商之处,主要又可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方法上来看,整体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1-22

  • 历代补《汉书·艺文志》阙收文献研究❋
    志》(以下简称《汉志》)没有将当时所有实存文献全部著录在案,这一现象很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并形成了历代延绵不绝的补阙之风。本文拟对历代补阙的演进过程作系统梳理,并进一步指陈其得失醇驳。1 “补《汉志》阙收文献”正名所谓“补《汉志》阙收文献”,是指当时实存的文献应该为《汉志》所著录,但由于各种原因《汉志》并没有著录,为此,后人根据相关书目或典籍记载而补充著录这些缺载文献的现象。例如,《汉书·楚元王传》曰:“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

    图书馆 2013年3期2013-08-15

  • 《汉书·艺文志》诸子批评论略
    志》(下文简称《汉志》)是现存最早完整的综合性目录学著作,由班固节删自刘歆《七略》。《七略》原将梳理各类书籍之源流特点的文字汇集于《辑略》之中,班固将这些文字分别散入各类书籍之后,作为总结,即是小序。小序逐一评骘各类书籍的源流、特点、得失,“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中,《汉志·诸子略》将先秦汉初诸子分为十类,并在小序中对各家优劣进行逐一评价。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先秦汉初诸子进行了非常全面的评价,在学术批评上独具特色,对后世目录学、

    商洛学院学报 2013年1期2013-08-15

  • 由《汉志·诸子略》与《隋志·子部》的比较看诸子典籍发展停滞的原因
    50025)由《汉志·诸子略》与《隋志·子部》的比较看诸子典籍发展停滞的原因郭 侃(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哈尔滨 150025)《汉书》为东汉班固撰写,他将《史记》的体例运用到断代史的著作当中,并改《史记》中的“书”为“志”,且首创了“艺文志”,系统整理了西汉以来在目录学方面的资料。其中在《汉书·艺文志》总叙中提到《汉志》是对刘歆的《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隋书》为唐代的官修史书之一,由唐代魏徵、颜师古等人修撰。其中《隋书·经籍志》在自古以来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2013-04-13

  •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兵家文献比较研究
    志》(以下简称《汉志》)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断代体史书《汉书》100卷之一,它以刘歆的《七略》为蓝本,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熟书目分类系统。《汉志》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类。其中《兵书略》又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著录图书五十三种,其兵书著录时期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成书于唐初的 《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 《隋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2013-04-12

  •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之《百家》辨疑
    语,可以发现,《汉志》著录之《百家》当为刘向别集。又从《汉志》著录书籍“篇”、“卷”不同考察,《汉志》著录《百家》以卷计,其书中或许有图。《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百家》;考辨《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十五家,这些作品是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发生、发展以及汉代小说观念的最早材料。由于书籍早已亡佚,研究《汉志》及古代小说者只能根据存世的有限的材料对其进行辨析,因此对其中的一些作品的性质、撰者、成书等情况不免存在歧说。《百家》为《汉志》小说十五家之一,尽管有学者对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6期2013-04-11

  • 从“崇儒尊经”的社会背景看《汉书·艺文志》的局限性
    志》(以下简称《汉志》)正是在此意识形态的指导下编撰而成的。它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官方史志目录著作,不但对先秦至西汉时期国家所藏典籍进行了较为科学的整理和分类,而且对当时的各学派的流变状况做出了详尽的总结和评价,体现了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1]的学术特色。但是,由于其处在一个儒学独尊、经学繁盛的时代,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班固在《汉志》中将《论语》列于《六艺略》而非《诸子略》的儒家,使《论语》获得了“经”的地位;将孔子所在的儒家列于《诸

    文教资料 2012年7期2012-08-15

  • 东西汉水辨 ——兼论古人的汉源观念
    述更为可信,而《汉志》的记载可能是由于对地图的误读。不同历史时期文献对汉源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汉江源头认识的变化过程。氐道;漾水;嶓冢;东汉水;西汉水《禹贡》导水章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这是说漾水导源嶓冢山,东流为汉水,又往东为沧浪之水,到大别以后继续南流,然后入江。关于嶓冢的位置和漾水的具体流向经文并未提及,然《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对嶓冢和漾水记录甚详:西县:《禹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04-10

  •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对比探析
    志》(以下简称《汉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它的产生,开创了利用官修书目在正史中编撰“艺文志”的先例。《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是现存仅次于《汉志》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历代学者对两《志》评价极高,认为据此可以考察当时的文化发展情况。本文通过对两《志》的对照分析,来探寻传统目录学的发展轨迹以及两《志》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两《志》的学术源流、编纂依据及编撰方法要正确认识《汉志》、《隋志》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首先必须弄清它们的学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4期2011-08-15

  • 近代《汉书·艺文志》目录学的研究成果
    》(以下简称 《汉志》)是班固所写《汉书》的十志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它保存了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的分类、结构和部分内容,对后世考求古籍、探寻学术的渊源得失有着重要的意义。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二十二引清人金榜的话说:“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充分肯定了《汉志》在我国目录学文献中的重要地位。历朝历代都不乏《汉志》研究的学者。东汉到隋唐,《汉书》问世时间不长,《汉志》的研究处于附庸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1期2011-08-15

  • 汉志·诸子略》与先秦至汉代诸子学的发展
    071002)《汉志·诸子略》与先秦至汉代诸子学的发展张 玮1,高 威2(1.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江苏南京 210093;2.河北大学图书馆河北保定 071002)诸子学发展变迁折射出传统学术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从《庄子·天下篇》《淮南子·要略》《论六家要旨》到《汉志·诸子略》,几代学者通过对诸子百家源流及学术特点的总结和梳理,勾勒出先秦两汉时期的学术特色及发展大势,体现了这一时期思想界对诸子文化现象的反思。《汉志·诸子略》对各家学术流派分门别类,并分析、总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5期2011-04-08

  • 《汉书·艺文志》《易》类著述篇章流变考
    远意义的。一 《汉志》《易》类著述在其它史志目录中的流传情况概述《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中所列《易》类著述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十八种。班固在《易》类著述中讲到: “《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易传》周氏二篇,字王孙也。服氏二篇。杨氏二篇,名何,字叔元,菑川人。蔡公二篇,卫人,事周王孙。韩氏两篇名婴。王氏二篇,名同。丁氏八篇。名宽,字子襄,梁人也。古五子十八篇,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5期201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