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志目录,不仅是考察先秦与西汉文化发展、学术面貌、古书存佚最重要的文献,而且它所开创的目录学体制对后世史志目录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中称赞说:﹃《艺文》一志,实为学术之宗、明道之要。﹄
东汉史学家班固根据《七略》一书编成《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创辟了纪传体史书设立“艺文志”的体例,成为官修目录以外的一个新类型,对后世的史志目录以及其他目录书产生了巨大影响。
据《汉志》总序记述,汉成帝命刘向等人整理朝廷藏书,并逐一进行校勘,每校一书完毕,刘向即撰成“书录”一篇,随书奏上。汉哀帝时,刘向卒,其工作由其子刘歆接替。校书工作完成后,所有“书录”另集为一书,称作《别录》,这就是我国最早的解题目录。后来刘歆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编成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总目—《七略》,这也是历史上第一部官修书目。《别录》早佚(今传八篇,皆赖附于原书而幸存),《七略》原书也已亡佚,但其删节本存在《汉志》中,后人借此可略知其全貌。
《汉书·艺文志》的分类
《汉志》序所谓“今删其要,以备篇籍”者,即说它是在《七略》基础上删改而成,因此《汉志》保存了《七略》的分类体系,将图书分为六略三十八种,即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如下:
六艺略,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
诸子略,包括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类。
诗赋略,包括屈赋、陆赋、荀赋、杂赋、歌诗五类。
兵书略,包括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
数术略,包括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
方技略,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
六略之外,还有一个《辑略》,唐代史学家颜师古注《汉书》说:“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这相当于后世目录的总序或叙例。一般认为《辑略》的主体文字被班固散入各略、种之后,即《汉志》各大、小序。《汉志》的分类符合当时学术发展实况,如将史书置于《六艺略》春秋类下,说明当时史学不够发达,史书数量很少。
《汉志》的六分法对后世图书分类影响很大,如南齐王俭《七志》中的前六志,实际上就是继承与学习《汉志》分类方法,但其无视当时日新月异的史学发展形势,将史书归入《经典志》,则属于食古不化之弊。西晋荀勖编《晋中经簿》,分图书为甲(经类)、乙(子类)、丙(史类)、丁(集类)四部,唐初魏徵编《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确立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也同样是受到《汉志》的影响,即沿袭《六艺略》而改名经部,扩展《诗赋略》而名曰集部,合并其他四略为子部,适应时代文化发展而新设“史部”,而从《汉志》与《隋志》的二级类目的对比中更可以看出其源流演变的端倪。自《隋志》后,经、史、子、集四部即成了中国最主要的古典目录分类法,一直被沿用至今,甚至影响了周边汉文化圈国家的图书分类,不可不说《七略》《汉志》具有开创性功绩。
《汉志》对图书的归类也有特点,对于一书不止是一个内容性质的,则分别归入应入之类,如《商君》既归入法家,又归入兵家(名《公孙鞅》)。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总结《汉志》著录方法,提出了编目的“互著之法”。同时,《汉志》对于一书之中内容自成一类的篇章,则将其独立出来,另归一类,如《诸子略》道家类所录《管子》中有一篇《弟子职》,班固视其特性又将此篇归入《孝经》类,另一篇《内业》则归入“儒家”。章学诚又据此提出了编目的“别裁之法”。
《汉书·艺文志》的序
书目的序包括总序、大序、小序三类。总序,是介绍全书的总括性说明文字,一般放在书目的最前端。书目的序录始于西汉刘向父子,当是受到《诗大序》体例的启发。刘歆在《七略》中总为一篇,放在卷首,称为《辑略》,作为全书的发凡起例,就是今天所谓概论、概述。《汉志》继承《七略》传统,在卷首也撰有总序: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可见,《汉志》总序重在叙述文献的功用、流传演变、本书的编纂义例及分类依据等,这就是目录学家撰写总序的目的。后世书目多有总序,只是内容及侧重点略有不同而已。
大序,即大类的序,也称部序,如《汉志》六略后均撰有大序,说明分类依据、各类内容及其发展源流等。再如《汉志》经部大序,即着重讲六艺之学的内容及重要性。
小序,即小類的序,又称类序,主要叙述某类学科中诸学派的特点、演变和师承,间及对有关著作进行分类、归类的依据和设想,使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用得以充分发挥。目录书之有小序,也应创自《七略》,《汉志》有所沿用,从其小序来看,除《诗赋略》五类外,其他六部三十三类都撰有小序,分别叙述此类的学术渊源和特征。《汉志》以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一些目录学家在书目中多撰有小序,如《旧唐书·经籍志》总序即称毋煚《古今书录》“并有小序及注撰人姓氏”。唐以后的官修书目、史志目录及私家解题目录大多也有小序。
《汉书·艺文志》的著录书
中国古代书目中图书的著录方式比较简单,其著录项一般有三个要素,即书名、著者、篇卷数(或册数),清代书目还往往多有版本一项。书目按照先后次序基本形成了两大著录方式:一是书名、篇卷在前,著者在后;二是著者在前,书名、篇卷在后。在《汉志》中,这两种著录方式并存,如“《左氏传》三十卷,左丘明,鲁太史”,或“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一般多采用前一种形式。而在《诗赋略》中,由于著录对象特殊,当时“别集”这一体制尚未产生,辞赋皆单篇流传而没有结集,而藏书目录势必不能逐篇著录其诗赋,于是以著者为单位著录其总篇数,便又出现了后一种著录方式,如“屈原赋二十五篇”“陆贾赋三篇”等。这两种著录方式,在后代书目中都得到了继承与发展。
汉代以前的书籍一般不署作者姓名,这一点从《汉志》即可窥见一二,如《六艺略》诗类著录书凡十六种,包括《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鲁说》二十八卷,《韩内传》四卷,《韩外传》六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等等。《汉志》中这些与《诗》相关的文献,基本未标作者或注者。汉代以后随着学术的发展以及人们著作权意识增强,书籍逐渐有了作者署名,在书目中也就随之有所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汉志》对《七略》中的著录书并非只是简单节录,还对其著录进行了调整去取,采用“出”“入”“省”等字样作出标注。“出”就是表示把某种图书从该类中调整出去,如《诸子略》末称“出《蹴鞠》一家,二十五篇”。“入”则表示在该类增补某书,而《七略》该类原无此书,如《兵书略》末称“入《蹴鞠》一家,二十五篇”。有的直接用“出……入”表示,如《兵书略》兵权谋类注“出《司马法》入礼也”。如果《汉志》中仅见“入”某书,而无“出”某书,则是《七略》未收而班固新增的书,共有刘向、扬雄、杜林三家五十篇,如《六艺略·书》“入刘向《稽疑》一篇”,《诸子略》儒家类“入扬雄一家三十八篇”,等等。有的则直接“省”,即少数《七略》著录书,班固认为与他书有重复而做了省略,如《兵书略》总计云“省十家二百七十一篇,重”。
《汉书·艺文志》的小注
刘向父子原为每部书籍撰有叙录,编成《别录》,在《七略》中也有一些简要的叙录。班固据《七略》撰成《汉志》,出于删繁就简的目的,将其中颇有价值的叙录几乎删除殆尽,仅存其《辑略》与一些简单的小注。《汉志》的小注,即为原叙录中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介绍著者事迹。如《诗赋略》“河内太守徐明赋三篇”,小注曰“字长君,东海人,元、成世历五郡太守,有能名”。
第二,介绍著作内容。如《六艺略》“《世本》十五篇”,小注曰“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
第三,介绍著者时代或著作时代。如《诸子略》阴阳家类著录二十一家、二十一部著作,其中有著者的,就注明其身份、国别,如:《宋司星子韦》三篇,注曰“景公之史”;《邹子》四十九篇,注曰“名衍,齐人,为燕昭王师”;《张苍》十六篇,注曰“丞相北平侯”。读者可通过其身份、国别确定其大致时代。如有可能,则进一步确定其生活年代。如:《闾丘子》十三篇,注曰“名快,魏人,在南公前”;《将钜子》五篇,注曰“六国时。先南公,南公称之”;于长《天下忠臣》九篇,注曰“平阴人,近世”。对于著者身份事迹不明者,则注其大概时代。如《公孙发》《乘丘子》《杜文公》《南公》《周伯》等,分别注明其著作时代为“六国时”;或如《卫侯官》十二篇,则注明“近世,不知作者”。
第四,说明文献真伪。如《伊尹说》二十七篇,注曰“其语浅薄,似依托也”。
第五,说明篇章多寡或存佚。如《六艺略》的《论语》类著录《齐论语》二十二篇,注曰“多《问王》《知道》”。又如,《春秋》类著录《太史公》一百三十篇,注曰“有录无书”。
其后,《隋志》《新唐书·艺文志》及《明史艺文志稿》也大致遵循《汉志》这条轨迹,虽无解题,却注重小注的功用。
《汉志》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志目录,不仅是考察先秦与西汉文化发展、学术面貌、古书存佚最重要的文献,而且其所开创的目录学体制对后世史志目录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中称赞说:“《艺文》一志,实为学术之宗、明道之要。”
由于《汉志》以《七略》为蓝本,因此从《七略》完成到西汉结束三十年间的著作概未著录,使这一时期的图书与学术情况不能得到如实反映。这是《汉志》的一个缺陷。为此,后代产生了许多补考《汉志》的著作,主要有宋代王应麟的《汉艺文志考证》,清代王先谦的《汉书艺文志补注》、姚振宗的《汉书艺文志条理》《汉书艺文志拾补》,近代以来则有孙德谦的《汉书艺文志举例》、姚明煇的《汉书艺文志注解》、張舜徽的《汉书艺文志释例》、陈国庆的《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施之勉的《汉书艺文志集释》等,均可参看。
郝润华,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