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象

  • “桃花源”意象的诗画空间叙事*
    人经历叙事而成的事象,即“在具体环境中所展示的人物事件的形象,是人事的感性形态”[5]89,也就是渔人经历事件的形象及人事感性形态,是作品创造“桃花源”意象的基础。《桃花源记》文字在对溪水、桃花、落英、村舍、良田等物象,以及渔人经历事象的叙事中创造“桃花源”意象,从而实现陶渊明自我主观意念、思想的传达。通过“立象”实现意义传达也是绘画创作的追求。王微在《叙画》中说:“以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6]585认为绘画不只是一种技艺,它也能如同《易经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2期2023-08-07

  • 然而
    身就意味着前一个事象或物象与下一个事象或物象存在着变动与冲突的关系,这种变动与冲突的关系使得句与句之间形成相互冲撞与挤压的状态。于是,如何把控句与句的平衡点成了关键。可以说,这首诗在处理平衡点上下足功夫,不留下任何間隙。不难看出,读者紧随着“然而”不断变幻的事象或物象,被作者牵扯着、迂回着,不断叠加遐想的空间。当“然而”最终落在“然而您不在,母亲,/那个刺泡花开在细雨中像您拨弄着的柴火,/从容,专注,/然而乌桕刚长出的叶片揉红我的眼角。”大大加深了“然而”

    诗潮 2023年7期2023-07-26

  • 鄂西土家族文化事象的影像表达与族群记忆建构
    活情景与民族文化事象进行描绘与展示。在这些描绘与展示中,文化事象成为民族文化的影像符号的外化。文化事象是族裔、族群在生活与实践中创造并传承民族文化的经验与模式,这使得民族族裔之间形成强烈的文化身份认同与族群记忆归属。在影视作品中文化事象也成为民族文化符号展示的外化。对鄂西土家族影像文化传播与族群记忆的追溯与考察,文化事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切入视角。文化事象的展示在影像中并不陌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弗拉哈迪拍摄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便拉开了民族志电影的帷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12-06

  • “野望”事象的诗性存在与书写
    意,而相对忽略从事象①的时间动图中构造诗性。 事象是“一个民族历史中各种事变和动作的内部指导的灵魂”[1],它有“声与政通”乐象之美,也有“象事知器”易象之神、“属辞比事”史象之妙。 季札观乐,美其诗音;子之武城,闻其弦歌,皆有微而显的事象。 与物象、意象相比,事象也是中国诗学的独创。 黑格尔指出:“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现实”,“动作、反动作和矛盾的解决的一种本身完整的运动,这特别是诗才有的本领”[2]。中国事象的诗意也是由动作营造的,但中国的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1-27

  • 论美与意象的关系*
    其中包含着物象、事象及其背景让主体所获得的身心愉悦,包含着主体的创造,体现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价值。同时,我们需要把日常用语中的“美”与美学研究中的“美”区分开来。“美”作为日常口语中的形容词,以及古汉语中的“美”字的含义,与现代美学学科中作为本体的“美”是有区别的。现代美学中的“美”“审美”和“美学”等词译自西方。德国来华传教士罗存德1866年出版的《英华词典》把Aesthetics翻译成“佳美之理,审美之理”,1873年德国另一位传教士花之安在中文版的

    社会科学 2022年2期2022-11-23

  • 野本宽一的“生态民俗学”研究及其学术史意义
    观点阐发下的民俗事象研究”。即借用生态学的相关观点、概念以及蕴含的分析方法,将人及其日常活动置于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中,重新审视各类民俗事象。书中介绍了“链”“食物链”“适应”“共生”“季节的周期适应”等重要概念。实际上,“生态民俗学”的诞生,离不开日本学术界寻求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融合的学术风潮影响。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术界正在积极寻求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其中有不少学者将生态学的观点积极地引入人文科学的研究中。野本指出,对于上述学术倾向,“以往的

    文化遗产 2022年4期2022-11-05

  • 指向思维提升的地理事象深度剖析* ——以“大数据中心基地”为例
    61026)地理事象是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复杂多样的地理事象反映了地理过程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地理联系的综合性与多元性。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影响地理事象形成与演变的区位因素,剖析主导区位因素,探究随着时间的推进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进而实现地理思维的提升。指向思维提升的地理事象深度剖析路径如图1所示。图1 指向思维提升的地理事象深度剖析路径地理事象的深度剖析必须基于真实的地理事象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依托的区域。本文以“大

    地理教学 2022年13期2022-07-28

  • 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探讨
    突出。我国的民俗事象繁多,随着文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对民俗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一些专家学者通过分析民俗文化的形成过程、形成原因等,发现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贯穿于民俗形成的全过程。分析民俗事象形成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它的影响,理清二者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可助力大众对民俗文化的理解。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随着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国家对文化建设、文化弘扬提出了新的要求。自然地理环境与民俗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民俗学习与传播的过程中,必须

    炎黄地理 2022年9期2022-05-30

  • 高考试题对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探析
    的能力;分析地理事象发展动态变化的能力;分析区域内部地理事象的能力;理解区际联系和差异的能力。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高考;综合思维;要素综合;空间综合;地方综合作者简介:汪雨娜(1996—),女,吉林师范大学。一、地理综合思维概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指出:“地理综合思维是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笔者认为,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够认识到地理环境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求知导刊 2022年20期2022-05-30

  • 基于语料库的苏轼节令诗词民俗事象及文化研究
    式,通过大量民俗事象的描写,绘制出一幅幅精彩纷呈的宋代民俗画卷,展现出文学与民俗学相碰撞时擦出的绚丽火花以及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将整个节令诗词融文学和民俗学的研究价值为一体。纵观国内外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研究,苏轼诗词一直都是学界所关注的热点与焦点,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研究方法总体上仍延续定性描写的传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缺乏分析性数据的支撑。随着信息技术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已从语言学拓展到文学和民俗学等范畴,为苏轼及诗词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研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2022-03-15

  • 《春夜喜雨》体物新变的叙事性解读
    时性、行为性的“事象”。叙事性对于《春夜喜雨》的意义在于,从南朝咏物的俗套中“开拓出去”,使“雨”具备了物性与人性融合、形态与神韵兼备的艺术效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畅快流动的文本意脉。【关键词】咏物诗,叙事性,事象《春夜喜雨》是杜甫咏物诗的名作,其风格浑融雅致,历来赞誉颇多。如清代集大成的杜诗注本《杜诗详注》评价此诗:“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1]古典文学研究者关于《春夜喜雨》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意象的铺展、意境的营造、生命的情趣、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11期2021-03-17

  • 乌拉特民歌中的民俗文化研究
    特 民歌 民俗 事象一、“民俗”及其分类清朝时期薛福成在《创开中国铁路议疏》有云:“民俗既变,然后招商承办……可以渐推渐广,渐续渐远。”《管子·正世》中:“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民俗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规范人民,是一种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2期2021-02-23

  • 稼轩寿词的事象、事境与生命意识
    寿要素与稼轩寿词事象事件的构成离不开人物与行动,以及行动的时间和空间[3]163。寿词纪寿事,主要人物是寿者,行动是庆寿、祝寿,时间为寿者生辰,空间多发生在寿宴场合。寿词关于时间、地点、人物三个纪寿要素,一般在词之题序中有所交代。而词之正文,主要是庆寿、祝寿叙事。详备的纪寿叙事,包括寿宴、寿者、祝寿等要素。稼轩的寿词,通过记叙酒、歌、舞、春、寿、福禄寿、夸人典事、寿者风貌等事象,来串联寿宴、寿者、祝寿等纪寿要素,进而展开庆寿行动的书写。(一)寿宴事象:“酒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2021-02-01

  • 浅析新闻意态的多维性
    新闻是异常丰富的事象组合,每个事象事象群构成事实的片断,成为整个新闻的一个侧面。一个事件通常包含各种动态,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它,可能显露出不同的动感,呈现出不一样的角度。新闻事实的角度实际是指新闻中意义的组构形式,表明事实的某个单一特征。一个事实往往是“多面体”,通过一个或若干角度,揭示新闻媒介的意向。新闻事实中的主要角度和次要角度都是事实本身的向度,显示出事件的不同意义。主要角度涵盖事实的基本意义,由主要事象承担,而次要角度则由次要事象显露,代表事实的

    锦绣·中旬刊 2020年11期2020-12-28

  • 论审美意象的内涵问题 ——答冀志强先生
    等同于客观物象或事象,有的学者把意象限于艺术作品中传达出来的意象,而我们则把意象看成是审美活动的成果,是在审美活动中动态生成的美的本体。其他相关的问题如审美活动到底是对客观物象和事象静态的反映,还是主体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以及“美”的概念与“意象”概念的关系等,都是需要加以辨析的。冀志强的《“美是意象”说的理论问题——与叶朗先生、朱志荣教授等学者商榷》(1)冀志强:《“美是意象”说的理论问题——与叶朗先生、朱志荣教授等学者商榷》,《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

    山东社会科学 2020年2期2020-12-25

  • 基于地理问题意识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探赜
    习惯。1.在地理事象上多问为什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一些有疑问或不懂的地理事象多问为什么,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为什么喀斯特地貌容易发生石质荒漠化?为什么位于干旱地区的伊犁谷地有“西域湿岛”之称?为什么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新加坡严重缺水?2.在地理事象空间上进行比较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特定的地理事象只有在相应的地理空间才能发生。如果换个地方,地理形成条件就会有所变化,地理事象也会有所变化。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

    成才之路 2020年29期2020-11-26

  • 时空耦合视角下的高中地理过程教学
    教学中,很多地理事象的生成到发展,是基于某区域地理环境,在不同时间背景下不断演变和发展。只考虑区域空间尺度,忽视时间尺度,会割裂地理事象发展的延续性,不能站在历史变迁的角度看待地理事象的发展过程。[1]地理过程演变是地理事物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新旧更替、盛衰消长的变化过程。[2]不同尺度的地理事物所处的时间范围不同,其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和所受的影响因素不同,所以从不同的视角下,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文章从地理过程的学理逻辑出发,基于高三地理教学实践案例,依托几道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10期2020-11-11

  • 东坡词中民俗文化事象浅析
    坡词;民俗文化;事象;影响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存词三百六十余首,其中涉及民俗者,数量颇丰。一直以来,研究者习惯把词作为文学的词和音乐的词,但词也是各种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产物。民俗词是将民俗和词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载体相融合而形成的,以词的形式描写和记载了不同类型的民俗活动和民俗生活,既体现了词人独具特色的民俗观念,也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因此,以民俗学为手段,对东坡词中的民俗文化做初步的探究,也是很有必要的。一、苏轼民俗词创作产生的

    速读·下旬 2020年2期2020-08-23

  • 论审美意象创构中的“象”*
    审美意象由物象、事象及其背景感发情意而创构”(1)朱志荣.论审美意象的创构[J].学术月刊,2014,(5).,认为审美意象的“象”包括物象、事象及其背景。它们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创构意象的基础,涵盖了大千世界中的自然和人生领域,也是艺术家们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源泉。从主体感觉对象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审美对象分为视觉对象和听觉对象。而从感性形态的角度,则可分为物象、事象及其背景。尽管在意象中,象与意是密不可分、浑然一体的,但是为着分析的方便,我们将“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2020-02-23

  • 论色彩的寓意与色彩词语的意义
    应着客观世界中的事象(事物和现象)。有些事象被人类社会赋予了特别的寓意。那么与这类事象对应的词语,它们的意义与客观事象的寓意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到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这一根本性的问题。色彩词语系统性强,是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多色彩又具有鲜明的寓意,这为我们研究事象的寓意与词语意义的关系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切入点。本文将以色彩的寓意与色彩词语的意义的关系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一、色彩的寓意赋予某些事象以特定的思想内涵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5期2019-12-06

  • 节日里的民俗摄影攻略
    摄影是以表现民俗事象题材的影像作品。民俗摄影工作者应该对民俗文化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一种特定民俗文化的观察力和极强的民俗意识,对具体民俗事象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能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民俗事象的深厚内涵,拍出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否则,极容易使创作思路长时间停留在单纯为了猎奇而纪录或囿于唯美的艺术创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选择好民俗摄影题材民俗摄影题材极多,人们的衣食住行、各式各样的人生礼仪、节庆活动、宗族村落、生产活动、市井商贸、信仰禁

    老年教育 2019年10期2019-11-07

  • “异质性”的导入与“暗示性”的想象
    歌导入语与引发的事象真正形成了“异质性”的效应。的确,一首诗的导入语最忌讳的是故弄玄虚,最怕的是高蹈,最劣质的是“画地为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将导入语“异质化”与“事象化”,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咏物与象征。何里利的诗《鱼在冬天》就是成功将导入语“异质化”与“事象化”的好诗。这首诗从鱼“爱上一只漏洞百出的鱼篓”开始,到“看客”(鸟、风)的出现,鱼与鱼篓之间,鱼与鸟与风之间,形成了一种关系的错位、环境的错位、情感的错位和命运的错位。此时此刻,繁复驳杂的世界仿

    广西文学 2019年10期2019-09-10

  • 地理学培养时空观念理论基础
    内容中,研究地理事象,地理过程、特征结合地理各要素,全面认识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特征、空间差异和联系,以及地理事象在不同尺度时间轴上的变化规律,致力于解释地理事象的变化规律,以特定时间空间背景为基础而发生、演化的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在各阶段时空组合中的表现。一、时空观念内涵(一)时空观念含义时空观念在不同領域(如哲学、物理、历史等)有不同的含义。在地理学中,时空观念尚未有统一标准。笔者根据时空观念相关内涵及地理学科相关理论研究认为,时空观念是从时空综合

    现代交际 2019年7期2019-05-16

  • 诗学事象研究综论
    传统,而且也有以事象为核心的缘事传统。到目前为止,对于意象的研究已经十分成熟,对事象的研究却有些滞后。据中国知网数据显示,“事象”这一词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1930年,杨贤江先生在其《新教育大纲》中提出“从社会政治的事象起,一直至哲学事象止包含一切上层构造的体系在社会里面当做社会现象连锁中一个必要的环,而与该社会的经济的基础,以及技术的体系相结合。”[1]显然,这里的“事象”还未应用到诗学中来;其后数年,事象主要作为地理、数学方面的术语出现,有几篇文学相关的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02-10

  • 浅论文学创作中的民俗机制
    的导向。二、民俗事象在文本中的渗透文学创作是对现实生活和民族文化的一种审美再现,民俗事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渗透是古已有之的文学现象。民俗事象在文本中的渗透主要表现在题材选择、情节构成以及形象塑造三个方面。(一)题材选择民俗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首先体现在题材选择上。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必然会影响作家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题材选择。由于民俗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学资源,许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选用大量的民俗文化作为表现对象。如鲁迅《祝福》中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3期2019-01-12

  • 陈述事实 导向因果 ——《民族音乐学概论》教学与自学辅导之六(下)
    乐描述是彰显音乐事象“是这样”的直观表达,那么“音乐解释”就是音乐事象“为什么是这样”的分析、举证和假说的推衍。要回答与音乐事象相关的“为什么”,就需要对音乐事实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然后指出相关证据,并展示其论述过程,最后得出与之关联的个人见解和音乐结论。这一完整的涉及设问、举证、分析、解答的阐释路径,或称为“过程”,就是本章除“音乐描述”论述之外的另一重要主题:“音乐解释”。对于民族音乐学理论及方法的实践者来说,之所以要特别强调音乐解释这一主题,是因为他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9年3期2019-01-09

  • 关于文末表现“思う”的研究
    :推量表现、判断事象、意志表现、愿望表现、感情表现。本文从文学作品语料库中抽出文末思考动词“思う”的例句,并根据前接成分对其进行分类,统计了在文学作品和新闻中“思う”的出现数,由此分析“思う”在意义用法上的使用特征。一、“と思う”的意义和用法推量表现:○散歩在句末不附加“思う”时表示的是确凿的信息陈述,而附加了“思う”变成了不确定的推量表现。在陈述句的文末使用“思う”的场合,阐述的命题真伪相对不可靠,其根据是说话人的个人推断。判断、事象:○身体ほど不思○想

    长江丛刊 2018年15期2018-11-15

  • 非意象化:论纯意识诗歌的思维
    非意象;纯意识;事象;现代诗一、引言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现代诗歌作为一种最简洁的表达情感的方式,被人们长期追捧,诗歌里面的意象元素也在不断丰富,但是否可以另辟新径,将诗歌中的意象淡化,甚至是移除,那也许会是一种新的体验。本文旨在从非意象化的角度阐述诗歌的写作思维,并尝试提出一种新的设想——纯意识诗歌。二、诗歌无意象化的可能性意象二字,拆开来看,意就是作者的感受,象是将感受形象化的载体,可以把意象理解为作者寄托感情的对象,

    山东青年 2018年5期2018-11-06

  • 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
    方鹤楠民俗事象是民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创造的,而民俗事象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不同自然地理环境所呈现出来的民俗事象也会不同。本文就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作了相关分析。民俗事象是指民俗活动和民俗现象的总称,在民俗事象形成、发展过程中,不仅会受到政治、社会、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表现在民俗事象形成的初始阶段,也可以贯穿在民俗事象发展的全过程。民俗事象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8年6期2018-05-23

  • 基底侧面理论视阈下汉语歇后语语义解构
    语的内涵,即“由事象和解说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及口语色彩的固定短语”[1]。其中“事象”指事物、现象,它是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是对事物、现象的直接描述;“解说”指解释、说明,它是歇后语的后半部分,是对事象的解释和说明,本文试图运用基底侧面*基底(Base),也译作“基体”;侧面(Profile),也译作“侧显”。理论分析汉语歇后语的语义特征。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基础》一书指出,突显原则是划分词类、分析句法的重要依据,它包括图形与背景、侧面与基

    文化学刊 2018年6期2018-03-07

  • 大数据时代的民俗文化数字化与民俗地图制作
    体,即在描述民俗事象方面难以真正做到“深描”;同时还不够具有人文情怀,这些都需要民俗学者在学术实践中予以反思。正如岩本通弥所言,“固有的民俗学的格局,已经无法真实地把握现实世界”[ 2]。因此,“回归当下”[ 3]和“转向日常生活”[ 4]成为当前学界拯救民俗学学科的重要探索。本文认为,回归当下日常生活的民俗学,不能忽视当前大数据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剧烈变革这一社会事实。从民俗学学术实践来看,民俗学与大数据相结合最常见的路径主要表现为民俗文化数字化和民俗地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8年2期2018-02-23

  • 无学理观念的学科不能成立 ——《民族音乐学概论》教学与自学辅导之四
    象主要停留在音乐事象“本体对象”的描述和分析解构层面,较少深入涉及与之关联并居于核心的创建和操纵音乐的个体乐人和相关群体(即“主体对象”)的音乐实践,对这些音乐“主体对象”创造、构建和运用相关音乐的背景、过程、特点及能动性,观察不足,估量不足,从而一定程度淡化了与音乐主体相关的音乐本体萌生、衍变的本源动力考察和相关音乐人文主题关怀。民族音乐学的“主体观”树立,其重点是要从音乐主体的形式、内容和意识几个层面来进行综合性论述和讨论,从而加强和加深本学科关于“人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8年4期2018-01-24

  • 诗词教学中的“量体裁衣”与“对症下药”
    教学中尝试引入“事象”概念,突破意象、意境等概念对用典诗词解读的束缚,从理解诗义、清晰诗技,进而感知诗情的角度阐释用典诗词,同时也为这类诗词教学提供一种新的尝试。关键词:用典诗词;教学策略;事象诗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大的比重,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诗词的鉴赏,要穿越语言层面,深入感知情感,达到情感共鸣,这是最基本的诗词解读思路。由“意象”“意境”的分析开始,抽丝剥茧,最后达于情感的感知与共鸣,此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读策略,却难为圭臬,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4期2017-04-22

  • 土家族民俗事象的影像书写与文化迷思 ——基于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的文本分析
    00)土家族民俗事象的影像书写与文化迷思 ——基于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的文本分析罗翔宇,彭 晨(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人类进入媒介社会,电影为民俗事象通过影像叙事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有效路径。但是,民俗事象在电影中的呈现也必然会受到电影叙事框架的影响和改变。植根于土家族民俗文化语境的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选取了“跳丧”“哭嫁”等土家族民俗事象作为影像叙事的文化符号,体现了民族地区电影的一种文化自觉,也为土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3-07

  • 汉代士人对牝鸡司晨事象的经学定性及文学展现
    代士人对牝鸡司晨事象的经学定性及文学展现□赵德波(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牝鸡司晨是周文化男尊女卑观念的反映。汉代《易林》、京房《易》等易学著作完成了对牝鸡司晨以及其它相关事象的经学定性,牝鸡司晨事象也成为妇女干政乱国的政治事象的代称。汉代谶纬之学和后世经学家阐释与鸡祸相关的灾异事象,多是引用京房《易》的成说。牝鸡司晨典故在汉代文学中出现频率较高,其中有些作品是针对具体家庭而言,指家庭内部妇女主政,但更多作品针对国家政治而发,指妇女干

    理论月刊 2017年10期2017-03-06

  • 民俗事象与哈代小说叙事
    10007)民俗事象与哈代小说叙事陈 珍(青海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哈代小说与民俗有不解之缘,民俗事象构成哈代小说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情节,规定了故事的发展方向和人物的命运轨迹,在时间上规定了情节发展的节奏,在空间上限定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民俗事象也是作者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环节;此外,民俗事象还构成小说细节,深入到小说肌理,发挥润滑链接的作用。民俗化叙事是哈代小说鲜明的艺术风格,民俗文化内涵是哈代小说重要的艺术审美。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2-23

  • 空间认知能力及其养成
    空间背景中的地理事象的科学认识。认知内容主要为地理事象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和地理事象本身的性质。可以通过空间概念的建立、空间存在的理解、认知模型的建构等途径培养、提升空间认知能力。空间认知能力;空间概念;空间认知模型空间性是地理思维显著的特点。包括记忆、想象、判断、概括、推理、分析、综合等在内的地理思维活动,无一不是借助空间展开的,空间认知因此成为地理学科素养中的基本能力。对此,虽然我国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

    地理教学 2016年21期2016-12-02

  • 庙会民俗传承形态研究——以邯郸黄粱梦庙会为例
    而言就是庙会民俗事象及其内涵和功能的变化。仔细辨识、分析庙会民俗事象的变化,发现庙会民俗的传承形态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庙会民俗事象的“消失”、“消长”、“更替”和“泛化”等。对庙会民俗传承形态的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知、理解和把握庙会民俗的传承规律及庙会民俗的历史发展轨迹。庙会民俗;传承形态;黄粱梦庙会doi:10.3969/j.issn.1673-9477.2016.02.041关于传统传承问题,学术界通常的共识是实践者的选择“决定”了传统的传承。美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3-07

  • 德国医疗损害赔偿诉讼中表见证明理论的运用研究
    明的适用需以典型事象经过与真伪不明状态的存在为要件。德国实务中,表见证明在医疗诉讼中适用最多,具体有四类典型案例:医疗器材瑕疵使用损害的证明、医疗注射后健康损害的证明、医疗损害责任成立因果关系的证明、医师风险告知义务的证明。实际运用上,典型事象经过要件的欠缺、异物遗留案例的个案判断化、医师始终保有反证的专业优势使得表见证明在适用上遭遇较大的限制。表见证明;医疗损害赔偿诉讼;因果关系;典型事象经过一、问题的提出所谓表见证明是指法院利用一般生活经验,就一再重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6年3期2016-03-06

  • 浅谈高等院校民俗学研究方法
    研究民间风俗文化事象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对世界各民族的民众文化事象及生活方式进行研究,不但能使人们更好的认识历史,了解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还能因此而达到改造社会生活的目的,而且民俗学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1]。高校的民俗学研究,不仅是为了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开展民俗教育活动,教会学生审视传统的文化遗产和当代的文化发展成果,还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民俗学,积累优秀的人类文化财富,从而为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一、民俗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高校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0期2016-02-01

  • 电影《三国之见龙卸甲》中皮影民俗事象的呈现及价值解码
    卸甲》中皮影民俗事象的呈现及价值解码邓 辉电影《三国之见龙卸甲》剧照《三国之见龙卸甲》(以下简称《见龙卸甲》)是由香港著名导演李仁港执导的讲述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云传奇一生的影片,该片耗资2500万美元,并于2008年在全球上映。影片播映后,顿时在国内观众中掀起了一股“考证热潮”,大家纷纷将《三国志》《三国演义》与之对比,这使得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没有得到重视,尤其是导演在情节设计、兵器服饰以及影片中皮影民俗事象融入方面所表现出的创新精神没有得到认可,这显然有

    电影评介 2015年14期2015-12-29

  • 信 使
    使;“开显说”;事象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天涯喜相见,披豁对吾真。——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一哲人赵仲牧走进教室,世界突然鸦雀无声。不过,还有两种东西在旋转,体制的轮轴,岁月的齿轮。这两样东西,像亘古的一个秘密链环,只有极少数人能听见它们的声音,看见它们的锋利。赵仲牧把讲稿放在讲台桌面上,接着缓慢坐下,像一缕朝阳突然刺入涧底,照见惊慌的兔子。然后,他点燃一支香烟,闭目沉思片刻,时空中突然发出了第三种轰鸣之

    东吴学术 2015年3期2015-03-29

  • 地方广电媒体对区域文化的构建现状分析
    积极介入区域文化事象,传承、推广区域文化地广电媒体立足地方,节目本土化色彩鲜明,其在日常报道中“消费”地方新闻资源与咨询,广泛地参与了区域文化的建构,较多呈现了区域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此类报道报道在展现现代生活理念的同时,通过广电媒体形象化的视听语言,从历史中发掘出那些古老的特色建筑与文化遗存,生动地再现了被都市人遗忘和漠视传统风俗习惯,描绘了区域内原始的生活图景,展示区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热情,在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2期2015-02-26

  • 探究因果关系发展逻辑思维
    刘艳根据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找出规律,分析地理事象的成因,对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很大好处。一、探究地理因果关系的思维模式地理因果关系即地理事象与其产生原因之间的关系,有些问题可以由果究因,有些则是由因导果。通常可采用收敛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两种模式。1.收敛式思维。由果究因宜采用收敛式思维模式,即从已知的地理事象出发探究其形成的影响因素。如,华北地区是我国最缺水的地方,试分析形成原因。2.发散式思维。由因导果宜采用发散式思维模式,即从某一地理事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12期2015-01-22

  • 地理教学中启发点的选择和启发形式的设计
    解比较复杂的地理事象时,引导学生对复杂地理事象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的特征、规律与成因进行综合,进而得出复杂地理事象的特征、规律与成因。例如,在学习我国气候的特征时,可以先给学生呈现中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中国降水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据此总结、概括、综合出我国气候的特征。因为气候特征的主要内容就是气温、降水的组合关系,由气温、降水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特点,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气候的特征。4.类比启发式类比启发式是指教师在讲解性质、特征相似或相反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6期2014-09-25

  • 天人同感与以阳为尊理念的显现 ——《焦氏易林》灾异事象描写的透视点
    文献中常见的高频事象,“其大略之类,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1](P259)灾异连称,指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发生的反常之事。《易林》的作者喜谈灾异,《汉书》记载:“其(焦赣)说长于灾变”,遍检《易林》,《汉书》的这一论断能得到很好地印证。灾异类爻辞描写的事象丰富多彩,内容广泛。如此密集出现的背后包含了什么样的理念呢?这些理念是如何在灾异事象中运作的呢?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议题。一、灾异事象类型及相关理念生成的文

    阴山学刊 2014年2期2014-03-11

  • 关于自主语言
    ”,也可以呈现“事象”,反之“意象”和“事象”都可以用“自主语言”表现出来。对于此在主义写作来说,“自主语言”和“事象”相辅相成。此在主义者力图在作品中把“自主语言”和“事象”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构建“事象-生存体验语码谱系”的口语风格体系,以更特异、更形象、更生动地呈示社会动态和人的生存境况。

    中国诗歌 2014年6期2014-01-25

  • 《焦氏易林》的方位词及其相关事象选析
    的方位词及其相关事象选析○田胜利(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2)《焦氏易林》是产生于西汉末年的一部作品,杂取众家编撰而成。对方位词的调遣含有丰富的文化色彩。东邻、西家、东家、西邻、南山的高频率出现与处于黄河流域坐北朝南的建筑走向密不可分。东邻、西家、东家、西邻多婚姻事象,南山多生命力旺盛的舒展事象,北陆多生命力衰竭的收敛事象,这体现出方位认知和节令感受的整合,且与万物的生命意识相连,是阴阳五行观念使然。《焦氏易林》;方位词;具体事象《焦氏易林》(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04-06

  • 「見過ごす」构句时的句式特征
    状态或不合情理的事象等。例3.違法行為を見過ごすことがあれば、国民と行政の間の信頼関係は成立しない[5]。例4.それを私たちは見過ごしたり無関心でいたりすることを痛感し、以来、友人たちと市議会の傍聴に足を運ぶようになりました[6]。例3中的“違法行為”表示不合情理的事象。不过问该不合情理事象,人们可以认为:「見過ごす」体现了对该事象的漠不关心、轻视的语意。特别是例4中「…たり…たり」的句式中与「無関心」的呼应使用,将该语意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有时,「見過ご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期2012-01-25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本真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
    成果。这种对文化事象能够共同持有、共同享用、共同传承的特性只有在非物质文化领域才可以见到。任何物质文化的具体成果都具有唯一性,都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的具体事物,而非物质文化则具有物质文化所缺乏的弥漫性。“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仅仅是一个比喻,实际上你喝你的水,我喝我的水。同一碗水、同一瓢水,作为具体物质,是不能同时被不同的人所共享的。而非物质文化事象是可以被不同的人、人群、族群甚至是整个人类所共同享用。我们可以同唱一首歌,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3期2010-10-18

  • 基于地理数据的备考教学策略 ——从2010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试题说起
    理数据是指对地理事象可量化部分的描述,即用来说明事象存在和发展的程度、范围、等级、规模,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排列组合或演变过程。如用pH值小于5.6的降水来表示酸雨,用城市人口的比重来表示某地的城市化水平。因此,它是地理事象在数量方面的表现形式,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数据类型复杂多样,如:按所属的对象分为自然数据和人文数据;按存在形式分为时间数据和空间数据;按所属的性质分为绝对数据和相对数据;按统计方法分为顺序数据、比率数据和平均数据等。由于不同地理

    地理教学 2010年18期2010-04-05

  • 地理的品质
    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事象。如此,地理人天生具有以人为本的宽广胸怀。时间是地理的品质。时间的品质并不是历史的专利,地理人早已在时间的断面上考察空间现象。对若干个时间断面的连续研究会发现令人惊奇的地理规律。对最近时间断面的关注则诞生了时事地理。地理的品质是时空一体的品质。比较是地理的品质。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的品质不会孤零零地看待某个事象,而会在比较中客观地分析其价值的大小,多元化思想自然渗透其中。地理人会发现地理事象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但不会陷入不可知论的泥

    地理教学 2010年6期2010-04-05

  •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质量取决于对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展示的质量,而在这一方面。多媒体计算机的动画模拟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下面就从具有运动特征地理事象的教学方面,谈一谈多媒体计算机在地理教学中的几点优势。对人眼不可感知的具有运动特征地理事象发生过程的动画模拟。对于那些比较隐蔽的事物,即那些人眼无法感知的地理事象,录像是不能进行记录的,多媒体计算机也不例外,但它可借助相关软件,通过编制动画的方法模拟这类地理事象。将其成因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如在火山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9年8期200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