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广电媒体对区域文化的构建现状分析

2015-02-26 11:34:56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事象拟态达州

何 斌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地方广电媒体对区域文化的构建现状分析

何 斌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在媒介高度发达的当下,区域文化价值的实现往往依靠文化的区域传播来实现。地方广电媒体作为区域主流传媒,在客观、真实、能动地反映现实环境的基础上,建构的文化拟态环境对现实环境起着引导、转化和塑造的作用。本文以实例分析地方广电媒体对区域文化呈现与构建样态,考察广电拟真文化环境与区域文化实态之间的差异,初步探讨两者差异之缘由。

区域文化;地方广电媒体;文化建构

区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里的生态环境、历史风貌、风土人情、民俗艺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它是区域内一切和精神和物质的财富的总和。优良的区域文化对内可以促成区域民众的身份界定与认同,增强区域民众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而区域文化价值的实现往往依靠文化的大众传播来实现,“区域文化只有借助大众传播的广泛扩散,并在传播过程中整合创新,才能在区域文化的维系中保持生命力。”[1]

在区域文化的传承与构建中,地方媒体凭借其独特的地域优势积极介入文化传播过程,与各级卫视相比更易唤起区域民众的本土化意识,引起思想共鸣和情感吻合。而地方广电媒体作为区域民众首选和首要的接触媒介,依托现代化的视听手段,广泛地参与到区域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在区域文化传播过程更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通过挖掘、展示、解构地方文化资源,为区域民众正确解读本土文化价值,了解区域文化特质提供了媒体语境角度,使区域公众越来越依靠其提供的文化报道来认知区域文化环境。“这种社会建构在客观、真实、能动地反映现实环境的基础上,对现实环境的发展变化又起着引导、转化和塑造的作用”。[2]在地方广电传媒与区域文化的互动中,结合区域文化特质,湹清广电传媒拟态文化环境与区域文化实态之间的差异,对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彰显区域文化个性,增强区域吸引力和辐射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以地市级广播传媒达州电视台为例,具体分析广电媒体在区域文化的构建现状。

一、广电媒体在区域文化建构中的助推作用

(一)地方广电传媒积极介入区域文化事象,传承、推广区域文化

地广电媒体立足地方,节目本土化色彩鲜明,其在日常报道中“消费”地方新闻资源与咨询,广泛地参与了区域文化的建构,较多呈现了区域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此类报道报道在展现现代生活理念的同时,通过广电媒体形象化的视听语言,从历史中发掘出那些古老的特色建筑与文化遗存,生动地再现了被都市人遗忘和漠视传统风俗习惯,描绘了区域内原始的生活图景,展示区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热情,在一定程度完成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在传统文化的积累、普及、推广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二)积极设置议程强化特质文化曝光率

地方广电媒体通过对某一特定文化事象的关注,确定其播出的时段与时长,引导人们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它们设定的文化事象上来。“这样,媒体便在无形中为人们确立了一个在主流意识形态框架内的中心生活方式,完成了环境再构成作业”。[3]地方广电媒体的这种文化梳理和引导有利于找准文化定位,培育主流文化思想,彰显地缘文化个性。以达州为例,主流广电媒体通过对体裁和时段的安排显著报道了巴渠文化和汉文化的相关内容,如汉阙发掘与保护、巴文化诗歌绘画作品等,突出了达州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表明区域文化古老的文化特征。在风俗习惯方面,利用形象的视听手段,通过系列报道的形式细致地刻画了百家宴、烧火龙、啤酒横飞方闹元宵等民俗民风,保存了区域人文历史与文化记忆,突出了区域民俗情趣,彰显了其它地域鲜有的民俗特色。

二、广播电视媒体在区域文化建构中的不足之处

(一)文化报道数量偏少,区域文化建构不完整

地方主流广电媒体作为区域民众的信息窗口,在区域内拥有较高的普及率和收视率,其对区域文化的介绍对文化的普及、推广具有很大的推动力。但其报道内容中与文化事象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总体数量偏少,对区域文化的利用意识和利用程度明显不高,使文化的多样性未得到充分诠释和释放。在数量不足的前提下,一些民间事象、民间技能、老手艺等未得充分呈现,如四川省文化厅公布的达州14项民间艺术绝活仅有“烧火龙之乡”、“呷酒之乡”等有所报道,而太平镇的太平腰鼓、马渡乡的马渡民歌、临巴镇的耍锣鼓、中滩乡的狮舞等则鲜有报道。为此,难形成集群优势和持续效果全面、多层次地构建区域文化形象。

(二)文化视角缺乏,文化价值不突出

地市广电媒体处于整个新闻链条的末端,“进入了特殊的地方知识和文化系统的漫游”,而地方广电媒体从业者往往缺乏“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培养其分析和处理公共文化议题的能力”,[4]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之中忽略了区域文化的重要性,把文化事象从文化系统中剥离出来,多从政治(宣传)视角、新闻视角观看文化事象,使文化报道带有政治或新闻的共性,缺乏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以达州主流节目为例,在2014年下半年到2015上半年时段内,其在文化事象报道中,近三分之一采用政治视角看待文化事象,此类报道公式化套路明显,采用同一种报道模式。在对文化事象进行取舍和解构中,突出政治元素,采用诸如“要求”、“重要指示”、“调研”、“参观”、“主持”、“召开”等政治术语。而半数以上的报道采用新闻视角,力图通过采编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其重点关注的角度是文化事象的时新性、趣味性、故事性与人情味,如《苦练鼻子吹唢呐 八旬老翁收徒40余人》《达州要开大庙会 明星昨天来助阵》等,使文化报道附着上了文化消费的观念,消解了文化事象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人文价值。

(三)报道内容浅,缺乏深度解读

虽然地方广电媒体在日常报道中对区域文化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但关注视点多聚焦于文化事态的呈现,多是对历史记记的简单回顾和直接描摹,报道主旨往往没有与文化系统建立直接的关联,对文化事象缺乏对深入地评述与引导。从宏观来看,目前地市广电媒体对区域文化报道多以消息为主,文化报道整体上处于“零散”状态。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要有一定的文化自觉,要对文化明其源流,著其旨要,发掘文化精髓,知道它发展的趋向。电视人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建构者、引导者理应在文化先觉的前提下,通过深度解读唤醒区域公众的文化自觉,结合区域文化特质,培育区域文化精神。但在实践层面,目前地市广播媒体在文化事象报道中普遍缺少积极主动的策划,深度解析文化事象的报道不多,整体上使媒体镜像中的拟态文化环境处于表层呈现和零碎分散的状态。

(四)文化事象报道的持续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

从时间线来看,文化事象报道可以作为一种富有内在联系的信息流,连续性事件报道,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在一段时间内新闻来源出现的频率及其在所处历时性链条中的独特意义”。在调查中,以达州为例的地市广电媒体在全年各个时间段内的文化事象报道分布不均,从具体内容来看,文化实体工程建设、季节转换、节目庆典等元素,成为推动峰值期出现的主要诱因。而在传统节日不显著、不密集和非文化活动周期间内的相关文化报道数量则相对较少。这种传播的断裂或传播框架的缺失中断了文化信息的持续信息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延缓了区域文化拟态环境的建构。另一方面,这种基于时事热点、假日经济推动的文化传播,缺乏独立的文化支点很难把区域文化的精髓吸纳进区域文化构建之中,使文化报道与“地方文化只有象征性关联,而丧失了直接的血肉相连的依赖感”。

三、结论

在区域文化拟态环境实际建构进程中,地方广电媒受体制和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地方广播传媒的文化镜像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与引导区域文化实态。如何在文化观念频繁交流,多元价值观念碰撞、冲突的开放媒体信息环境中,减少广电媒体在区域文化环境建构中“少作为”或无意识的境况,构建符合区域经济社会的文化拟态环境,这需要地方广电媒体在文化报道中进行独立的价值判断,增强文化自觉,切实肩负起文化引导的职责。更为重要的是,在理论上进一步湹清文化拟态环境和区域文化实态的关系,完善细化广电媒体对区域文化构建的原则与方法;在实践层面进一步提升文化拟态环境建构主体的自身能力和媒介素养,建立健全广电传媒外部行为控制机制。唯其如此,区域拟态文化环境才能进一步优化,进而实现文化拟态环境和区域文化实态之间的良好互动,实现文化拟态环境在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效益。

G127

A

1674-8883(2015)22-0024-01

本论文为四川省教育厅项目《公地方媒体对区域文化的整合与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2SB116)的阶段性成果

何斌(1979—),男,四川达州人,硕士,四川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业务。

猜你喜欢
事象拟态达州
章鱼大师的拟态课堂
中韩拟声词拟态词形态上的特征
吉尼斯世界纪录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戏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1 03:23:36
诗学事象研究综论
模仿大师——拟态章鱼
关于拟声拟态词的考察
北方文学(2018年2期)2018-01-27 13:51:33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37
地理事象运动与分布的教学把握
地理教学(2015年12期)2016-01-06 11: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