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因果关系发展逻辑思维

2015-01-22 08:29刘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黄土高原因果关系因素

刘艳

根据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找出规律,分析地理事象的成因,对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很大好处。

一、探究地理因果关系的思维模式

地理因果关系即地理事象与其产生原因之间的关系,有些问题可以由果究因,有些则是由因导果。通常可采用收敛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两种模式。

1.收敛式思维。由果究因宜采用收敛式思维模式,即从已知的地理事象出发探究其形成的影响因素。如,华北地区是我国最缺水的地方,试分析形成原因。

2.发散式思维。由因导果宜采用发散式思维模式,即从某一地理事象出发探究其对地理环境的多方面的影响。如,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引起海平面的上升,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等等。

二、探究地理因果关系的方法

探究地理事象的因果关系,可采用因素分析法和类比推理法。

1.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从某一地理事象出发展开分析,分析出影响该类地理事象的诸多因素。如,结合中外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分析影响工业发展区位的因素。分析后可归纳为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应包括: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环境、政府政策等等。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这些因素可能带来的结果及影响。

2.类比推理法。教材中涉及的许多地理事象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可以从不同实例中归纳出它们形成的原因,有同类归纳法和求同存异推理法。

同类归纳法是指将相似的地理事象进行比较,对其中的共性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通用的形成原因。如,读“世界气候分布图”,不难发现季风气候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等地,它们都面临着大洋,结合大气环流即可分析出季风气候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异不同。

有些地理事象之间既有相同属性,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探究时不仅要分析形成的共同原因,还要分析出存在差异的原因,有比较才有鉴别,从而提高学习的针对性,这时候就要采用求同存异推理法。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在气候特征上都是雨热同期,但年降水量、最低月气温不同,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多、最低月气温高于0℃,而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少、最低月气温低于0℃,所以两种气候在特征上又有明显差异。

三、探究地理因果关系的策略

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探究因果关系的步骤,将科学的思维渗透到因果关系教学中。具体策略可按下列图示: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探究检验→讨论释疑

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就可以按照这种策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那么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以上面的因果联系图为线索,层层推进,可知因为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黄土高原生态恶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由此可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人为原因。

四、探究地理因果关系时的注意事项

1.全面把握因果,防止分析不全。在分析地理因果关系时,要用综合观点,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和推理,防止分析不全,特别是反映人地关系的地理事象,一般要从自然和人文因素、动态和静态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如,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严重,试分析原因。首先分析自然原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降水多集中在春夏,湖区积水,排水不畅。然后分析人为原因:破坏植被,陡坡开荒,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节洪峰的功能减弱等。

2.结合时空范围,防止超限推理。一些地理事象本身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和时间性,解题时要关注时空信息分析因果关系,防止超限推理。如,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即冬季—东北风—向西—逆时针,夏季—西南风—向东—顺时针。

3.抓主导因素,防止主次不分。地理事象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有的因素影响程度较深,起主导作用,有的因素影响程度较浅,起次要作用。分析某一事象的因果关系时要学会抓主导因素,也就是起最主要作用的因素,防止主次不分或主次颠倒。如,形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的因素有:①深处内陆,距海远;②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③地形以高原、山脉和盆地为主。而主导因素是深处内陆,距海远。而形成青藏高原地区高寒特征的主导因素则是海拔高。

(责任编辑周侯辰)

猜你喜欢
黄土高原因果关系因素
我国黄土高原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及风土人情
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
做完形填空题,需考虑的逻辑关系
探究刑法的因果关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黄河哺育了黄土高原
从哲学中的因果关系到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
小石狮——黄土高原农家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