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厦门大学的台湾原住民族研究传统与未来展望
-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一带一路”战略下“跨界民族”概念及其逻辑连接
- 宗族文化符号及其意义
——一个仫佬族村落的“堂”、族谱与班辈诗的田野研究 - 中泰傣泰民族早期共同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
- 西北地区“领羊”仪式的变迁与延续
- 历史身份的标记与村落社区的边界
——当代闽江下游船民后裔天主教社区调查 - 改土归流与土民身份转型
——以鄂西南容美土司为例 - 盐在鄂西土家人中的意义阐释
- 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特征与需求探析
- 武陵山地区形象对原产地效应的影响
- 论民族文化产品开发中的科技运用
- 异地安置初期直台羌寨信仰世界的变动及其社会影响
- 南诏大理国的汉传佛教及其政治功能探析
- 白鹤梁题刻少数民族文化考察
- 口述、图文与仪式:盘瓠神话的畲族演绎
- 论本雅明革命艺术论的范式、内涵、意义与局限
- 品而不论
——试论《二十四诗品》的论诗特色 - “屈于身不屈于道”
——论“三黜”对王禹偁文化人格形成的影响 - 文本与阐释:当代欧美托尔斯泰研究述评
- 论奥尔科特《小妇人》女性价值主张表达的路径实现
- “形式”的丧失与寻求:新诗的一个问题
-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演进
- 西方脉络与中国图景:风险文化理论及其本土调适
- 政府整体性视野下的内部治理方式比较:忠诚性与策略性维度
-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契合
- 李达法学思想的形成发展轨迹
- 土家族民俗事象的影像书写与文化迷思
——基于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的文本分析 - 热媒介·冷观察:《希望之乡》的景观表征
- 全媒体出版时代编辑市场意识的创新研究
- 当代大学生的廉政认知幻象:生成机理及改进策略
- 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逻辑
- 散杂居民族研究的田野实践与理论创新
——评王希辉新著《从马背到牛背:散杂居蒙古族社会与文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