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
- 当一只鸡成为角斗士
,鲁国的头号权臣季氏和另一位贵族郈氏斗鸡,两家都很不厚道,各自采取了作弊手段。“季氏介其鸡”,这话有两种解释,一是他给鸡穿上了护具,二是他在鸡翅膀里撒上芥末,打算斗鸡时糊对方鸡的眼睛。然而郈氏来得更狠,竟然“金距”,距是雄鸡的后爪,外有角质鞘,本就是雄鸡的大杀器,现在又附上金属,更是锋锐无比。于是季氏的鸡被破了防,输了。季氏不甘心,对郈氏打击报复,郈氏则和鲁昭公联合,要把季氏彻底铲除,于是季氏又和其它两家大贵族联手,竟把鲁昭公赶出了鲁国,再也没能回来,最后
今日文摘 2023年9期2023-07-06
- 解读《论语》
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
文化产业 2023年13期2023-05-30
- 有话如是说
千万莫越轨有人把季氏的越轨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认为,是孔子听到此事大发脾气,握着拳头厉声斥责道,假如这件事我们都能忍耐下去,容许他去干的话,那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他去做呢?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这不符合孔子的性格和修养境界。再说,季氏这样做连鲁国国君都无奈他何,何况孔子呢?实际情况应该是,孔子当时早已看出季氏的动向,于是就说,要注意了,季氏的野心不小。这样的事季家都忍心做,那还有什么事不忍心去做呢?比如叛变、造反,
乡音 2022年6期2022-12-15
- 《论语》外译文本中“泰山”形象诠释
——兼议泰山文化译介与传播
《论语·八佾》: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7]这其中的第一个“泰山”一词首先是指地理文化意义上的泰山,其次“泰山”此处富含更深厚的文化内涵。祭祀泰山的地点选择泰山——五岳之首,泰山是古代帝王祭祀的地点,尤其是历代帝王的封禅之处,是帝王权威和礼仪的象征,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2-06
- 解读《论语》
【译文】季氏比周公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评析】鲁国三桓三分公室的故事发生于公元前562年,即瓜分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的奴隶,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冉求不是自己的
文化产业 2022年26期2022-09-24
- “民主儒学”引论
——定公八年鲁国“宝玉”被盗事件详考
僖公、鲁文公之世季氏、孟氏、叔氏三桓势力崛起,鲁国政治开始进入私强而公弱的新阶段。“鲁宝玉”被盗事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当时的大背景是,随着晋楚争霸局面的形成,特别是晋国在北方中国的崛起,鲁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特别是鲁昭公时期,任期内的第二年、第五年、第十二年、第十三年、第十五年、第二十一年、第二十八和第二十九年先后八次主动访问晋国,六次被拒,导致鲁国的实际地位某种程度上比宋国和郑国还低。而且鲁执政三桓,先是鲁昭公十三年第六代季氏(1)从季友开始算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03-23
- 冉有形象研究
就被季康子委任为季氏宰,等于说是做了季氏的总管。鲁国是三桓专政,三桓中又以四分土地有其二的季氏最为强大,而春秋末期的鲁国三桓僭公室已成为默认的事实,就连陪臣僭三桓进而执国政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冉求毕竟是孔子弟子,不会像阳虎般僭越结党叛乱,但从侧面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冉求作为季氏宰在鲁国政治上还是能发挥不小作用的。冉求从政最为辉煌的功绩,当属哀公十一年,齐师来犯时,其镇定机智、勇敢果断,指挥左军打退齐军。也正是因为冉求在这次保卫战中的突出表现,季氏把孔子请回鲁国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11-28
- 再解《论语·八佾》首章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多的点主要在于“季氏”“八佾”“忍”以及整体文意。笔者也将尝试从这些方面考证梳理。一、季氏遍阅《论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季氏的记录15 条,比如《微子》、《颜渊》中的“季桓子受之”、“季康子患盗”,其中有明确称谓的达10 条。在有明确称谓的这10 条记录中,涉及康子的有8 条,基本都与孔子来往有礼有节。这些有明确称谓的条目,似乎与季氏“僭越”无关,且没有引起争议,但是其他几条,注解争议颇大,尤其是“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中的季氏,大多认为这是孔子对鲁国当权
魅力中国 2021年15期2021-11-27
- 仁政与攻伐的较量
陈华卿《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重要篇章,属于语录体散文里的驳论文。在这篇文章当中,为读者再现了儒家思想内部的一场言辞激烈的交锋。季氏攻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情,有着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孔子是极力反对此事的。也正因为此事,孔子和他的弟子冉有、季路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从这场辩论中,反映出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自孔子以来,儒家的思想核心为“仁”,即“仁爱”。所以,儒家思想是反对“战争攻伐”的。他们主张以“仁爱”、“礼乐”治国。也就是说,无论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6期2021-10-19
- “祸起萧墙”中的“萧墙”是什么墙?
秋时期,鲁国权臣季氏想要讨伐颛臾(zhuān yú)国,孔子的两个学生——冉有和子路,恰好在季氏手下做官,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认为,此时的颛臾已经沦为鲁国的附庸,季氏再去攻打它,完全是劳民伤财、多此一举。他批评冉有和子路不努力劝阻季氏,没有尽到做臣子的本分。冉有连忙辩解,认为颛臾城墙坚固、位置相邻,要是不早日解决,迟早会是个祸害。孔子听后更加生氣,斥责冉有说:“我听说,为政者向来都‘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如今你们俩在季氏手下当官,人民不安、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6期2021-09-24
- 奥运会上的曲线表达
在去机场的路上,季氏给自己的祖母打了电话,祖母告诫她“不要回白俄罗斯,不安全”。到达机场后,季氏做出“令教练们大吃一惊”的举措:她向日本警察求救,声称自己担心回国后被送到精神病院,拒绝返回白俄罗斯。在多方帮助下,季氏几天后抵达波兰和丈夫汇合,不过他们仍担心在国内的亲属会遭到不测。季氏拒绝回国,一个背景是西方对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去年夏天的胜选指指点点,而卢卡申科又长期担任白俄罗斯奥委会主席,今年又是他的儿子接替这一职务,因此,季氏虽然平时“远离政治”,但在
看世界 2021年17期2021-09-14
- “血气方刚”原指中年人
此词源自《论语·季氏》。在《论语·季氏》中,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的话中,列举出了少年、壮年和老年三种状态,其中“少之时”和我们说的青年人比较接近,对应的是“血气未定”,并非“血气方刚”。这中间有什么误会吗?确实有误会,是后人把“方”字理解错了。在孔子的原意中,“血”和“气”是两种并列的物质,“血气方刚”中的“方”不是“正、开始”之意,而是“并、一起”之意。所谓“
快乐语文 2021年10期2021-05-20
- 这个组长真气人
小编想起《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里的那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分得少不要紧,再分配得不公平,就别怪“小老百姓”“画个圈圈诅咒你”。正所謂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小作者就是巧妙地运用作比较的手法来体现这位组长的不公平:西红柿炒鸡蛋,自己盘里的全是西红柿皮,组长的却是金黄的大块鸡蛋;一次只盛一个丸子,组长却有五个,可是看见别人有两个,他竟然还气得吹胡子瞪眼。唉,这样的组长,一点都不以身作则。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用不着画圈圈,下次他肯定不会当选。
新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2021年2期2021-05-11
- 君子三戒
得。”(《论语·季氏》)孔夫子把人生看得很透。不过现在情形已有些变化,平均寿命大为延长,血气未定的时期也就推迟,“戒之在色”已远不限于“少之时”了。君不见那些一把年纪的贪腐分子迷于情色,往往为此而贪腐或加重其贪腐乎?中年好斗,亦为常见之事。至于年既老而贪得钱财,则尤为常见病多发病。五十八九,时不我待,再不伸手就来不及了。将来退休推迟,不知道这种危险年龄是否也会相应推迟一点?当然,正如“戒之在色”不尽在于青年时代一样,“戒之在得”也不尽在于官员将近退休之时。
北方人 2021年7期2021-04-17
- 以“读”领“教”,用好课文这个例子
。”下面笔者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谈谈如何以“读”为根本,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一、初读课文,正音识字,读准句读朗读,是学生了解文本的最基本的方式。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发现自己有拿捏不准的生字,就会动手查字典,确认这些字的读音和意思,如果长时间地坚持下来,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本文中有“颛、兕”之类的生僻字,“柙、椟”之类的形声字。学生通过查字音、字义,扫清文字读音障碍,读准句读、语调,串通全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0年6期2020-09-24
- 令孔子忍无可忍的是什么事?
了呢?原句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廷,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出自《论语·八佾》译文季氏在家庙的庭前,举行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八佾之舞,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这种事如果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是不可容忍的!”典故锦囊“季氏”即季平子,为鲁国当权卿大夫。“八佾”是舞名,每佾八人。天子专享的礼乐是八佾,八八六十四人跳舞,诸侯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季平子以大夫身份而僭用天子之礼乐,无异于礼崩乐坏,天下无道,所以孔子極为不满。“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句话也就这样流传下
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 2020年12期2020-05-14
- 以“读”领“教”,用好课文这个例子
——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谈谈文言文教学
。”下面笔者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谈谈如何以“读”为根本,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一、初读课文,正音识字,读准句读朗读,是学生了解文本的最基本的方式。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发现自己有拿捏不准的生字,就会动手查字典,确认这些字的读音和意思,如果长时间地坚持下来,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本文中有“颛、兕”之类的生僻字,“柙、椟”之类的形声字。学生通过查字音、字义,扫清文字读音障碍,读准句读、语调,串通全
语文天地 2020年16期2020-02-22
- 蒙山神颂
。周时为东蒙主。季氏欲伐,夫子以礼止战,其人其事,载于《论语》。宋始登神坛,尊为蒙神,立庙祭之,称 王。均调雨露,除灾消患。呜呼,做一事易,一生做一事难,生生世世做一事甚难。 王精气固结,镇守一方,千载不移,实为蒙山之幸,东鲁众生之福也。名垂千古,声震远方。其行可嘉,其事可赞。幸甚至哉,歌以咏之。蒙山之阳,雷泽湖畔。太 子孙, 在焉。周王崇礼,复封于此。主祭东蒙, 豆绵绵。附庸于鲁,固而近费。季氏欲伐,夫子休战。秦灭其国,神职续延。自汉入晋,唐接宋连。居守
山东人大工作 2018年2期2018-11-17
- 司徒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考论
——以鲁国大司徒为例*①
使为贾正焉。计于季氏”。郈鲂假让臧会任贾正之职,给季氏送账本。杜注云:“贾正,掌货物使有常价,若市吏。”*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5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10页。孔疏云:“贾正如《周礼》之贾师也。……云‘各掌其次之货物贿之治,辨其物而均平之’,‘禁贵儥者,使有恒贾。’此郈邑大夫使为贾正,使为郈市之贾正也。郈在后为叔孙私邑,此时尚为公邑,故使贾正通计簿于季氏。”*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2018-07-11
- 有君无君 道义在心
政治旨趣。该篇以季氏“八佾舞于庭”僭制开篇,季氏为鲁之宗亲,更是周公苗裔,而周公制礼作乐,乃周代礼乐文化之代表,亦为孔子最敬仰之先哲,但“周公之后”竟僭制失礼!于是,《八佾》接着记孔子之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不在形式,而在于实质与内涵。随后,《八佾》篇的三章是: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
山东画报 2018年2期2018-05-14
- 君子三戒
得。”(《论语·季氏》)孔夫子把人生看得很透。不过现在情形已有些变化,平均寿命大为延长,血气未定的时期也就推迟,“戒之在色”已远不限于“少之时”了。君不见那些一把年纪的贪腐分子迷于情色,往往为此而贪腐或加重其贪腐乎?中年好斗,亦为常见之事。至于年既老而贪得钱财,则尤为常见病多发病。五十八九,时不我待,再不伸手就來不及了。将来退休推迟,不知道这种危险年龄是否也会相应推迟一点?当然,正如“戒之在色”不尽在于青年时代一样,“戒之在得”也不尽在于官员将近退休之时。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8年2期2018-05-14
- 讽贪刺世 笑中谐谑
见阎罗王正审昏官季氏,这个季氏在阳间无恶不作,战乱、饥年、水灾、旱灾,害死百姓数万人,而被“押付阿鼻地狱”。阳间的乌有先生听说后,叹道:“若果真如此理会,阴间安得许多地狱耶!”意思说,这个季氏不应下地狱,因为这个季氏只不过是众多昏官贪官中的一个小巫而己。简直就是一出绝妙的小品,多么辛辣的讽刺!在《新官赴任》篇中,新官得知最起码要三年才能大贪时,竟叹曰:“教我如何熬得到三年!”毫不修饰的叹气是新官贪婪、丑的本性的自然流露。《厕吏》篇中那“遇物必取”的官吏则毫
杂文月刊 2018年5期2018-05-14
- 孀妇季兰韵悼夫诗创作姿态探赜
48年,显是根据季氏戊申年(1848)所作《兰自庚子绝笔后未吟只字今夏墨香伯姒仙逝遗命兰作挽章不敢不报勉书十绝聊以当哭亦自知言之不文也》一诗而定。而据《屈氏世谱》记载,屈颂满配黄州通判季申培女。屈颂满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正月初七日卯时,卒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二月十五日。季兰韵出身于文学世家,继承家学传统,博涉经史,亦工诗画。16岁时,父宦楚北,季兰韵随父游楚北,不仅有机会游览名山大川,同时接触到诸多真实的社会弊端和百姓疾苦,促使其写出一些满怀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2018-03-29
- 《季氏将伐颛臾》的语言艺术启示
施吴新《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精彩的驳论文,文章主要通过孔子和弟子之间是否应该讨伐颛臾的对话,展现了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现仅就文本的语言艺术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孔子传道的语言艺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一、故事背景春秋时期,周天子号令不行,各国诸候各自为政、紛纷崛起,擅自征伐,强吞弱、众暴寡。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孔子则高举“克已复礼”的大旗,带领一众弟子恭行实践,传播自己“仁者爱人”的学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人格力量是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11期2018-01-03
- 最难揣摩是人心
揣摩是人心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国学说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能在自己的家里搞64人规格的家庭舞会,这样的事都忍心做得出来,那还有什么事情他不能做的呢?”□南怀瑾现代人气愤难当时,常常用“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来表达自己的忍无可忍的情绪,不过孔子当时说这句话却并不是这个意思。八偷: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作为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2017年8期2017-09-12
- 小不忍则乱大谋
了他们鲁国的大夫季氏在家庙擅自用了八佾乐(六十四个人伴舞,只能周天子用。照礼,季氏只能用十六人的乐,而鲁国君主是用三十六人的乐),违反了礼节,非常生气。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事,目無天子,更没把鲁国君主放眼里。而孔子的得意门生冉求正是在季氏家当差。啾啾先生也不知道孔子说“不可忍”是批评他的学生冉求不作为,还是对其他弟子都这么讲。孔子是主张维护旧秩序,维护特权,他有他的时代局限性。他的愤怒我们要理解。但是,孔子毕竟是一个温和敦厚的人,他也说要忍的。他常跟学生
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 2017年6期2017-05-30
- 既来之,则安之
自哪篇课文呢?《季氏将伐颛臾》。“颛臾”,读zhuāng yú。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典籍,又经过孔子的弟子和弟子的弟子整理加工,里面很多重要的话都没有具体语境,让我们现代人只能靠想象去补充当时的情景。也可能是刻那么多字在竹简上太麻烦,而写在丝帛上又太费钱,所以《论语》的文字总是非常简洁。《季氏将伐颛臾》的文字却很详细,要用很多竹简和丝帛,可他们一点也不心疼。也许是孔子说得实在太精彩,大家都舍不得删。故事是這样的—孔子的弟子冉有
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 2017年9期2017-05-30
- 《左传》对季平子的态度
——兼论左氏的尊“礼”观
公相,从季友子开季氏家族执政先河,到季友子辅佐宣公、成公、襄公,且凭借其廉洁忠正的品德积攒大量的民心,再到季武子借废立之功专国政,季氏家族牢牢控制了鲁国政治大权。至季平子为鲁国正卿,此时的鲁国政治依旧稳固地掌握在季氏家族手中。季氏是春秋世卿大族专国政而形成的“世卿”现象之一。张荫麟《中国史纲》说:“大夫的地位是世袭的,卿的地位却照例不是世袭的,虽然也有累世为卿的巨室。”[2]可见,季氏家族为鲁国世卿巨室。这种世卿巨室的出现,是春秋“礼坏乐崩”的结果,是君王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7年4期2017-03-09
- “均”境与规定语境下的孔子情怀
罗秉相关于“季氏将伐颛臾”,教参[1]这样分析:……孔子的“入世”精神在文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当时礼崩乐坏,但孔子本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继续推行他“礼”与“仁”的主张……冉有与季路支持季氏攻打颛臾,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所以,孔子对这两位学生的做法进行了批评,观点明确,情绪慷慨激昂。冉有是孔子的学生,语言表达比较委婉,而孔子的观点态度却十分鲜明,充分显示了“当仁不让”的精神。这样的分析,比较笼统,甚至可能出现偏颇。“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生于孔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期2017-02-09
- “为之辞”考释
级中学 杨建华《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季氏》中的名篇,主要记录了孔子针对鲁国季氏家族将要讨伐颛臾这件事所发表的三段议论。鲁国政治动荡,把持朝政的三大家族之一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发了孔子和这两位弟子的对话。在对话中,孔子表明了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批评冉有、季路虽身在季氏门下,却不对其加以阻止,只知道推卸责任,并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段对话中的名句“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学过的同学想必都记得,但是对“为之辞”
中学生天地(C版) 2016年1期2016-12-28
-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案例杜名义
插曲。冉有本文中季氏的家臣,经常帮助季氏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攫取不义之财,孔子知道后,生气地批评冉有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从此句话当中,可见孔子对冉有的做法非常愤怒,所以才会说出“鸣鼓而攻之可也”。在《季子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是如何指责冉有和季路的呢?在三人对话的过程中,他们的表情态度如何?我们该如何从他们的表情中体会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治国理想呢?(二)写作背景颛臾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4期2016-11-19
- 从《季氏将伐颛臾》的教学认识孔子
高一学生来说,《季氏将伐颛臾》文章不长,注释细致,除了一些文言特殊句式,文句疏通上并不难。从选文出处看,文章出自《论语》,学生初中学过《论语十则》,对《论语》对孔子都不算陌生。《季氏将伐颛臾》相较之前篇章要长许多,《论语十则》更侧重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品格养成,而《季氏将伐颛臾》则试图通过孔子师生之间的严肃对话来宣扬孔子的政治主张。从选文主题看,学生很少在语文教材中接触到这类政治话题,我们一直倡导“公民教育”,希望为社会培养有高度责任感与参与意识的现代公民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10期2016-11-14
- 弟子德行
。”当时鲁国正卿季氏曾派人请他出来做官,虽然子骞有济世之心,却看不惯季氏的跋扈,不愿与他同流合污。于是,闵子骞不惜离开鲁国,来表示不做季氏家臣的决心。由此可见闵子骞是多么地清高!③孔子平时教导学生,要“学而时习之”,意思是学了之后,要不断地去温习。因为温故可知新,这样学问就能一天比一天充实。这是最令人愉快的事了。④有一个学生问孔子:“老师,我们究竟要学到什么时候呢?”孔子说:“我明天给你答复。”第二天,孔子带着弟子们到荒郊野外郊游,一路上看到了许多坟墓。回
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 2016年8期2016-08-23
- “为之辞”考释
杨建华《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季氏》中的名篇,主要记录了孔子针对鲁国季氏家族将要讨伐颛臾这件事所发表的三段议论。鲁国政治动荡,把持朝政的三大家族之一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发了孔子和这两位弟子的对话。在对话中,孔子表明了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批评冉有、季路虽身在季氏门下,却不对其加以阻止,只知道推卸责任,并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段对话中的名句“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学过的同学想必都记得,但是对“为之辞”的翻译,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6年1期2016-05-30
- 从《季氏将伐颛臾》的教学认识孔子
◎刘 楷从《季氏将伐颛臾》的教学认识孔子◎刘 楷对高一学生来说,《季氏将伐颛臾》文章不长,注释细致,除了一些文言特殊句式,文句疏通上并不难。从选文出处看,文章出自《论语》,学生初中学过《论语十则》,对《论语》对孔子都不算陌生。《季氏将伐颛臾》相较之前篇章要长许多,《论语十则》更侧重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品格养成,而《季氏将伐颛臾》则试图通过孔子师生之间的严肃对话来宣扬孔子的政治主张。从选文主题看,学生很少在语文教材中接触到这类政治话题,我们一直倡导“公民教育
现代语文 2016年29期2016-03-03
- 鲁国讲学
子为家臣。孔子见季氏僭用天子的礼乐,宴请用八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舞于庭中,还去泰山祭祀,便看出他野心勃勃,不把鲁君放在眼里,所以不愿受用。⑤季氏就逼孔子推荐弟子。孔子不得已,就推荐冉求为季氏宰相。冉求字子有,精通政事六艺,开始他不愿依附权门,经孔子密嘱后,潜在季氏府中,暗探机密。届时可保鲁昭公安然出国,冉求只好谨遵师命。⑥果然不久,冉求把季氏即将谋反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派人密告昭公。昭公当夜便微服乘车,逃到齐国去了。⑦鲁国自昭公逃亡后,三年争夺政权,
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 2016年1期2016-02-23
-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案例
杜名义《季氏将伐颛臾》教学案例杜名义一、教学目标了解孔子治国理想:“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二、教学重点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所体现的孔子治国理想。三、教学难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2.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神态及情感。3.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所体现的孔子治国理想。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五、教学设想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2.结合预习,采用点
中学语文 2016年12期2016-02-17
- 探究“称谓”背后的深意
——以称谓为教学切入口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切入口解读《季氏将伐颛臾》徐雪斌(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浙江衢州 324000)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冉有其名“求”,以及“季氏”“夫子”“季孙”的称谓变化,均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深刻的思想。以此为切入口解读文本,展开教学,就能纲举目张,对整个文本的解读更有新意和深度,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顺达通畅、更有语文味。文言文教学;称谓;《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是高中阶段唯一出现过两次的课文,分别在苏教版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6年30期2016-02-11
- 椿楸园读《论语》之《八佾》篇(下)
者必有野心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此章是针对季氏僭越行为发的感慨。“谓”是评论的意思,季氏是鲁国的执政大夫。“佾”是舞蹈用的量词,一行八人为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的大型舞蹈。周制规定: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是”训此,“孰”训何。“是可忍”二句,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指季氏言,意谓季氏这样的事情都能做出来,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呢?依此解,“忍”是“忍心”,是“行不义也”之谓。另一种认为是孔子表达愤慨之情的
名作欣赏 2015年31期2015-07-16
- 季羡林先生提出的三个大问题
东方文化研究》/季氏还谈到其他中西文化四个不同的问题,从略)。季氏的视野很宽,从汉语语法,到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再到中国文艺理论、中国美学等等,几乎囊括了中国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半版图,其识见为当代学人所望尘莫及,且其口气斩钉截铁,没有什么可以商量的余地:“必须改弦更张—必须重写—必须使用中国国有的术语、不同的判断方法—必须根本转型”。在季氏的“必须”中,突出了一个根本的观念,就是“一切都得从头做起”。何以故?从季氏的《学术总结》之长文中得知:半个世纪来
粤海风 2015年2期2015-06-04
- 《季氏将伐颛臾》课堂实录(片段)
篇幅较长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首先,我们一起回顾有关孔子的文学常识。(幻灯片展示)《论语》是记录 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 体,凡 篇,为 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把 、 、 、 编在一起,称为“ ”。(生齐答。)师:今天早读课我们已预习了这篇课文,大家有几个句子翻译不够到位,我们一块研究研究,看看到底怎么翻译。第一句是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43期2015-05-30
- 《季氏将伐颛臾》课堂实录
《季氏将伐颛臾》是篇经典课文,在“经典式教法——传道、授业、解惑”的浸淫中,教师往往采用注经式的串讲、诵读式的自悟、索隐式的求证等方法,费时多而效率低。怎样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热情;怎样引领学生穿越文本、参透经典,在微言中领悟真情,涵咏大义;怎样循序渐进、攻克难点,吸取孔子的智慧,体悟圣人的心志……笔者试以如下课例予以验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一、开篇导入播放电影《孔子》主题曲《幽兰操》视频,师生轻轻应和,营造氛围。(上课铃响,起立,问好)师:“以日以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4期2014-09-21
- 为官要造福百姓
生中的反面教材。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季氏将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他吗?”冉有回答:“不能。”孔子说:“啊,难道你们认为泰山之神不像林放一样懂得礼吗?”林放也算孔子的学生,曾经向孔子“问礼之本”。孔子听了很高兴,说你提的真是大问题。“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一般的礼,与其铺张奢侈,宁可俭约朴素;至于办丧事,与其礼仪周全,不如心中哀戚。
当代贵州 2013年21期2013-09-21
- 《论语》日译(22)
狄之国了。”六,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季きし たいざん りょ し ぜんゆう い い なんぢ すく あた こた い あたはず」。子曰はく、「嗚呼、曾ち泰山は林放にも如かずと謂し氏①、泰山に旅す。子、冉有② に謂って曰はく、「女は救ふ能いああはざるか。」対へて曰はく、「能すなは たいざん りんぼう し おもへる③ か。」現代語訳――季氏が泰山で旅の祭りをしようとした。孔子が冉有に向かってお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2年6期2012-04-24
- 怎样理解“不患贫而患不均”
李向阳《季氏将伐颛臾》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现行苏教版教科书和语文出版社选修教材《〈论语〉选读》都选了这篇课文,其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两个教材都作了注解。我们先看这两个版本的理解:苏教版的解释为: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一说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意为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不怕民众不多而怕社会不安。《〈论语〉选读》对此句注解为: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均”就财富而言
中学语文 2011年18期2011-08-15
- 孔子与季氏交往探析
——以“僭越”为线索*
陈婕孔子与季氏交往探析 ——以“僭越”为线索*陈婕春秋礼崩乐坏之世,政治生活显露出残酷的一面,普遍的僭越乃其表现形式。及至孔子所见,乃“礼乐征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之乱世。如何匡正僭越,使政复归于正,是孔子孜孜以求的。孔子与僭越者——季氏的交往是其正政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是德位分离之后哲人如何与现实政治世界打交道的问题。僭名越位即是德位不相称,孔子之正名即是欲复德位之一致。然而,孔子的现实身份——与生俱来的“名分”,却制约着其匡政的功效。鉴于季氏的“僭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2011-02-10
- 学生不争气
生中的反面教材。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论语·八佾》)季氏将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他吗?”冉有回答:“不能。”孔子说:“呜呼,难道你们认为泰山之神不像林放一样懂得礼吗?”林放也算孔子的学生,曾经向孔子“问礼之本”。孔子听了很高兴,说你提的真是大问题。“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一般的礼,与其铺张奢侈,宁可俭约朴素;至于办丧事,与其礼仪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09年8期2009-08-25
- “唐僧”季羡林
,想吃他的肉。”季氏门下一位嫡传弟子说。高卧解放军总医院的季羡林先生也许并不清楚,最近3个月来,他的名誉已被迅速败坏。诞生于民国初年的季羡林是中国当代不多见的几位高龄知名学者之一,他的炫目光环令附于翼下的人得到了诸多实惠,希望与他接触的人比比皆是。已有诸多迹象显示,有人经过精心设计来到这位学术名宿面前,利用他因年老体衰而陷于视听等多重功能障碍的困境,假他之手一连炮制出“北大软禁”“字画失窃”等数起闹剧,令不明真相的公众遭到蒙蔽。季氏的一些门生故旧则表示,这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09年5期2009-08-11
- 喜欢说“三”道“四”的孔子及其门人
(见多识广)(《季氏第十六》);贬“损者三友”:友便辟(装模作样),友善柔(谄媚奉承),友便佞(花言巧语)(《季氏第十六》);辨 “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说)人之善,乐多贤友(《季氏第十六》);析“损者三乐”:乐骄乐(骄纵放肆),乐佚游(恣情游乐),乐宴乐(宴饮无度)(《季氏第十六》);陈“君子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急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隐瞒),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不会察颜观色)(《季氏第十六》);道“君子三戒”:少年血气未定
文学教育 2009年12期2009-04-13
- 富到奢靡自惊人
么办法呢?她曾是季氏家养的戏子,刘书生胆子再大,也不能休了她啊。季氏是谁呢?这里说的是季振宜,号沧苇,明末清初泰兴县人。在康熙一朝,季氏不折不扣是个名人,不仅因为他一门显赫,有权有势,更因为他的富可敌国。刘书生的妻子不过是从他家“放”出来的一个戏子,就养成了如此豪奢的生活习惯,那她的主人家又更当何论呢?刘书生这个故事,并不是空穴来风,它的素材源自于同时代人钮谡的笔记《觚剩》中记载,书中专辟一节对“季氏之富”进行描述和评论。说到那些娶了季氏家戏子为妻之人的时
意林 2009年4期2009-02-11
- “唐僧”季羡林
,想吃他的肉。”季氏门下一位嫡传弟子说。高卧解放军总医院的季羡林先生也许并不清楚,最近3个月来,他的名誉已被迅速败坏。诞生于民国初年的季羡林是中国当代不多见的几位高龄知名学者之一,他的炫目光环令附于翼下的人得到了诸多实惠,希望与他接触的人比比皆是。已有諸多迹象显示,有人经过精心设计来到这位学术名宿面前,利用他因年老体衰而陷于视听等多重功能障碍的困境,假他之手一连炮制出“北大软禁”、“字画失窃”等数起闹剧,令不明真相的公众遭到蒙蔽。据记者了解,一些当事人在未
南风窗 2009年1期2009-01-14
- 《论语》知识填空
钻之弥坚”。十、季氏篇之句,下句的意思是“就整顿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十一、泰伯篇之句,为颜渊所言,临终前常用之话,前句以鸟作类比。十二、为政篇之句,是君子的所为,意思是“团结却不拉帮结派”。十三、季氏篇之句,下一句是“则安之”。十四、是孔子最推崇的两种品德。十五、先进篇之句,为“沂水春风”之题中“春风”的来历。十六、第七篇篇名。十七、孤竹国国君之子,饿死于首阳山。十八、季氏篇之句,孔子在阐述了不能攻打颛臾的理由之后的反问句。十九、孔子弟子,卫国人,即子贡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08年12期2008-12-29
- 《季氏将伐颛臾》中“寡”“贫”辨微
;贫;据形释义《季氏将伐颛臾》“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中的“寡”“贫”,因“传写互易”以至文意未尽允当。先哲时贤皆有明断。今沪版国家课标高中语文实验本必修一(试编)对其不注不译,而是在课文设计中以“有人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文字有误,应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说说你的看法”这样一个思考问题呈现在“应用与拓展”板块中,确属极富张力的致思求辨的设问。现依前贤定论,再据形审义,以期义稳理正。“古本有误”课本尤误的“不患寡而患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2期2008-04-08
- 论语
篇 第 三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wū)也。”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rǔ)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待续)
名作欣赏·上旬刊 2006年6期2006-05-31
- 浅谈《季氏将伐颛臾》的对话艺术
秦 蔚《季氏将伐颛臾》一文选自《论语·季氏》。向来,人们对于《论语》的阐释总是重视书中所表达的儒学思想,即把《论语》作为经书来加以研究。其实,《论语》这部书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也有很高的价值。仔细研读《季氏将伐颛臾》,两千多年前人物的对话情景却宛在眼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据此,《论语》的文学价值可见一斑。《季氏将伐颛臾》一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就季氏将吞并颛臾一事而展开的辩论。文章开头所述是,季氏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做好攻打吞并颛臾的准备。于是孔子的两个学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12期200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