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猕猴:啾啾先生,上幼儿园把小学要学的内容学了,上小学把中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提前学了,这算不算聪明?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嘛!
啾啾先生:你一定知道有一个成语叫“拔苗助长”,这显然不是聪明……
小猕猴:可是今天您要讲的成语并不是“拔苗助长”啊,而是出自中学课文。这又怎么解释呢?
啾啾先生:呃,这么说吧,不少同学年纪很小就能念好多首唐诗,可是有一些老人家念的还是这些唐诗哦,只是年幼和年长的感受并不一样……
小猕猴:有道理,姑且算您没有拔苗助长吧。
原文重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天我们要讲的“既来之,则安之”这个成语的确出自中学课文。出自哪篇课文呢?《季氏将伐颛臾》。“颛臾”,读zhuāng yú。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典籍,又经过孔子的弟子和弟子的弟子整理加工,里面很多重要的话都没有具体语境,让我们现代人只能靠想象去补充当时的情景。也可能是刻那么多字在竹简上太麻烦,而写在丝帛上又太费钱,所以《论语》的文字总是非常简洁。《季氏将伐颛臾》的文字却很详细,要用很多竹简和丝帛,可他们一点也不心疼。也许是孔子说得实在太精彩,大家都舍不得删。
故事是這样的—
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子路在季孙氏家当差。季孙氏要讨伐颛臾这个国家,他们就去请教孔子。冉有在季孙氏家当差比较久,孔子点名批评冉有,子路只是在边上听着。孔子说:“冉有啊,这是你们的过错啊!”冉有很委屈,就说:“季孙氏要这么干,我们都是下属,不愿意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孔子说:“不能施展才能那就该辞职啊!哪有看到盲人摔倒也不扶一下的道理!把老虎从笼子里放出来,玉器放在盒子里也摔碎了,你说都不是你们的错,那又会是谁的责任呢?”冉有说:“老师,颛臾这个小国靠近季孙氏的封地,城墙修得也特别牢固,现在不夺取它,以后可能会给子孙留下后患!”孔子知道,这才是冉有的本意,就说:“冉有!君子最讨厌总找借口的人。我也听说,有国有家的人,并不担心财富少,而是忧虑分配不均,不担心人民少,而是忧虑不安定,如果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如果不来投靠,那就修文德使他们来。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定。国家分崩离析,还在策划大动干戈,季孙氏该担心的不是颛臾,恐怕应该是祸起萧墙吧。”冉有回去后把老师的意思转告给了季孙氏。史书上并没有季孙氏伐颛臾的记载,可能是他们听了孔子的话吧。
由上可知,“既来之,则安之”原是指招徕远人并加以安抚,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来都来了,那就安下心来,不要再多想了”的意思。现在的“既来之,则安之”大概就是“随遇而安”吧。
啾啾先生提问:
下列成语中和《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没有关系的是( )。
A.既来之,则安之 B.祸起萧墙
C.大动干戈 D.随遇而安
(答案在本期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