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真

  • 陈映真文学年表
    ,双生哥哥取名陈映真,父亲陈炎兴,母亲陈许丝。家中有兄弟六人,姊妹两人,陈映真排行老二。1939 年本年,过继给三伯父,养父陈根旺,养母陈玉爱,迁居台湾桃园市。1944 年本年,日本战败前夕,为躲避盟军飞机对台湾的空袭,生家与养家皆疏散到台北县莺歌镇。1945 年9 月,就读于莺歌小学(原“莺歌国小”)。10 月,台湾光复后新户籍登记,养父改其名“映善”为“永善”,自此名为陈永善。1946 年11 月,生家迁居桃园市,生父任桃园小学校长。本年,孪生哥哥陈映

    华文文学 2023年6期2024-01-25

  • 在抵抗与建构之间
    :1983年,陈映真陆续完成小说《铃铛花》《山路》的创作,在文本层面上实现其以“跨国公司”为象征的资本主义问题到以“白色恐怖”为象征的历史创伤记忆的视角转变。这一创作主题的更迭根源于1983年台湾复杂的社会情境,而绿岛旧友的出狱、南北夹击的孤立与台湾社会不知来处的历史断裂则不断催使陈映真将私记忆糅进台湾史,回到个人思想遭遇中找出新的历史要素用以完成断裂时代下的记忆置换。陈映真试图借助小说实践完成对台湾50年代历史的再叙述,在与时间的角力中重新理解台湾现代史

    华文文学 2023年1期2023-05-30

  • 钢铁大楼与烟火货车
    十至八十年代的陈映真是一位深具影响力的当代台湾作家。陈映真原名陈永善,祖籍福建省安溪县,1937年出生于台湾省苗栗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毕业于台湾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将军族》,中短篇集《夜行货车》《华盛顿大楼》(第一部),理论文集《知识人的偏执》等,曾创办《人间》杂志,作品获第十届吴浊流文学奖。他以前卫的思想、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创作、评论齐头并进的写作特点名扬一时,对后起台湾作家产生深远影响。作家马家辉在《锵锵三人行》推介陈映真小说时,谈

    台港文学选刊 2023年1期2023-05-30

  • 陈映真中期创作题材的转换与意识形态多重批判(1966—1978)
    括1966年)陈映真的创作在题材和风格上都有很重要的变化。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九六六年,陈映真开始寄稿于《文学季刊》,此后他的风格有了突兀的改变……契诃夫的忧郁消失了。嘲讽和现实主义取代过去长期以来的感伤和力竭、自怜的情绪。理智的凝视代替了感情的反拨;冷静的、现实主义的分析取代了煽情的、浪漫主义的发抒。”[1]对于1966年陈映真创作的转变,较少有研究者深入讨论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和逻辑。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刚对陈映真早期的创作有精到的分析,也论及部分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3-01-06

  • 鲁迅香港视野的延续与文化政治意义
    遗韵的台湾作家陈映真也踏上香港,担任香港高校驻校作家并进行多场公开讲演。作为“中介空间”的香港,始终承载着观照地与发声地的角色,鲁迅和陈映真都在这片场域中展现公共知识分子的批评自省和对时代的担当意识。陈映真对鲁迅香港视野的延续不仅源于历史的时间差,对新殖民形式的警惕,还有源自地缘位置差异的视角和心态。鲁迅三次亲身经临香港的短暂历程均发生在1927年,分别是1月中旬乘坐“苏州船”从厦门经停香港海前往广州中山大学任职;2月中旬应邀前往香港做了两场讲演,许广平随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2年2期2022-12-25

  • 陈映真作品在当代英语世界译介历程简述 ——由《陈映真全集·著作年表》的疏误说起
    张晓婉陈映真是公认的极具思想深度的作家,其毕生的文学创作与政治实践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资源,提示了丰富复杂的研究问题。2017 年《陈映真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由台湾人间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部23 卷,素色装帧,不设图样,质朴厚重,是对陈映真先生最好的纪念,亦对两岸研究界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同年11 月《全集》发表会暨第一届陈映真思想讨论会议于台北召开,两岸学者对《全集》开启的陈映真研究新阶段产生强烈共鸣。2018 年人间出版社发行人、学者吕正惠发表专文《重

    华文文学 2022年4期2022-09-07

  • 打开生机的方式
    遇危机……——陈映真八十年代初思想涌流析论之一》(下简称“陈映真文”){1},趁着此次“理想主义的挫折与重建——以八十年代初陈映真的有关思考为线索工作坊”的机会重新读了一遍,感觉像第一次阅读一样,发现了新的世界。记得应该是2018年贺老师到新竹的交通大学做客座,当时几位师友与贺老师一起共组陈映真读书会,读书会期间承贺老师之命回应某位大陆师友评论陈映真作品《赵南栋》的文章。{2}《赵南栋》首次发表于1987年的《人间》杂志,从主题内容来看,《赵南栋》往往被归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1年3期2021-09-24

  • 理想主义重建与必要的反思
    遇危机……——陈映真八十年代初思想涌流析论之一》{1}(下简称“陈映真文”),提交了一篇论文:《从“反思自我”到“理想主义重构” 兼及理想主义重构的当代可能性》。将“理想主义重建”作为主要探讨议题,与贺照田有关陈映真的这篇长文有莫大关系。在此,我想首先向读者交代文稿写作的前后情况和我对贺照田“陈映真文”的关切与共鸣;其次,检讨一下我的论文在思考、写作上的缺憾。2017年,机缘巧合,我为贺照田最新修改出来的长文《当社会主义遭遇危机……——“潘晓讨论”与当代中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1年3期2021-09-24

  • 当代青年理想主义与我的陈映真研究
    遇危机……——陈映真八十年代初思想涌流析论之一》(下简称“陈映真文”){1}为契机的,而这给了我很大的安慰、鼓励。一个关于大陆理想主义挫折与重建的讨论,却从台湾作家陈映真上个世纪80年代的思考起步,可能会让不够熟悉陈映真的读者惊讶。不过,我想当大家读过我的文章和上面几位的讨论,就会发现:有关大陆理想主义挫折与重建的讨论,却选择从陈映真这位台湾作家有关思考起步,在很大意义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但读者可能想不到,我所以会在11年前就陈映真有关理解、思考作认真整理、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1年3期2021-09-24

  • 在理想的挫折面前※——生命晚景中的尉天骢、刘大任、陈映真
    天骢、刘大任、陈映真是战后台湾重要的知识分子,早年他们因共同的左翼理想结下生死友谊,但理想受挫后,不同的人生价值和态度选择,使他们走向了殊途异路。围绕他们生命晚景中的表现和文字,本文试图寻绎他们对待挫折和理想的不同态度,并勾勒出他们之间复杂的精神关联和图谱,呈现出理想主义时代终结对一代左翼知识分子心灵的冲撞。而他们或转向,或游移,或坚守的不同精神姿态,也发人深思。引言20世纪左翼知识分子心灵史,可以说浓缩和象征了人类理想张扬与受挫的全部历史。知识分子的社会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年8期2021-04-17

  • 踽踽独行陈映真
    姜雯陈映真(1937—2016年)今年8月,由陈映真创办、以“左翼批判”为精神的台湾人间出版社,宣布将于年底歇业,这似乎宣告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但值得庆幸的是,陈映真的小说全集(共为三册,《将军族》《夜行货车》《赵南栋》)在6月于大陆完整出版。陈映真被誉为“台湾的鲁迅”,他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台湾文坛重要的小说家、思想家,他的作品“迟到太久”来到大陆,但这“迟到”也许是某种历史寓言式的相遇?也许只是“迟到”得刚刚好而已?台北近郊,我坐在傍晚的淡水河边,望向对

    南风窗 2020年19期2020-09-22

  • 白纸上的一抹红色 ——论陈映真《赵南栋》
    0 年代以来,陈映真创作了《铃珰花》《山路》和《赵南栋》这三篇“对五十年代的台湾历史进行反省思索的政治小说”。《赵南栋》是一篇政治小说,不仅书写了社会现实,而且从更深层次反映了台湾的政治时局。创作政治小说是需要勇气的,这也侧面反映出陈映真的大无畏精神。然而《赵南栋》又不仅仅是一篇政治小说,如果只用“政治小说”来定义《赵南栋》,那么就无法体会其中的深刻性。在《赵南栋》中,父亲赵庆云是一个被关在监狱里的政治犯,当他被释放时,外面的世界早已时过境迁,赵庆云很难融

    名作欣赏 2020年17期2020-07-13

  • 悲喜交加中有温情
    陈桂玉摘要:陈映真早期的作品始终充满着死亡的气息,而《将军族》和《兀自照耀着的太阳》也难逃死亡的结局。它们虽都以悲伤的基调贯穿全文,却也用笑容来化解其中浓得化不开的悲怆气氛,使人感受到生命中的温情所在。关键词:陈映真;死亡;悲伤;笑容;温情黎湘萍形容陈映真“陈氏人物有一种遭受‘天谴的特征,那就是一旦内心的道德律令唤醒了曾一度暧昧的善恶感,这些人物便陷入良知与现实的冲突之中,而解脱痛苦的结果,便是走向死亡。”(1)在陈映真笔下,死亡是挥之不去的话题,几乎在每

    北方文学 2020年5期2020-06-11

  • 移民与遗民之间的“生死”交织
    沌文化境遇下,陈映真与白先勇像是台湾社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左眼”与“右眼”,在一片迷茫的白雾之中艰难开辟出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学路径。当迥异的生活背景、文化熏陶、写作笔法被主观隐没,二人有关“中国台湾的大陆人”的题材书写均归根于生与死的人生母题。本文基于二人有关迁台族群的文学作品,从死亡者身份定位、作品主题意蕴、作者社会文化思考三方面,展开死亡书写之比较。关键词: 陈映真   白先勇   死亡书写   迁台族群在中国台湾地区“戒严”的四十年中,两岸的空间流动

    文教资料 2020年28期2020-04-12

  • 白纸上的一抹红色
    摘 要: 陈映真是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始终以笔为武器,对当时台湾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激烈的批判,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体现对社会现实的人文关怀。陈映真创作的现实深度和广度均超出同时代的其他台湾作家,尤以《赵南栋》为代表。站在人性与历史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赵南栋》,可知陈映真进行的人性探索是对国民性的批判,而两代人观念价值的割裂是历史的哀伤。陈映真的探索精神,展现了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坚韧风骨,发人深省。关键词:《赵南栋》 观念代沟 国民性 陈映真2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6期2020-03-01

  • 陈映真小说看其思想的超越性──以小说集《忠孝公园》为中心
    十年来《求索:陈映真的文学之路》(2011 年)和《橙红的早星:随着陈映真重返台湾1960年代》(2013年)等著作把陈映真研究推到新高度。社会学专业出身的他在文本细读上下了很大功夫,对陈映真小说的分析与解读有很大贡献,特别是对其中“左翼男性主体”成长历程中的理想主义反思、两性关系问题和外省人在台湾的处境问题每每有令人豁然开朗的论断,当然也有对某些细节寓意的过度诠释等可商榷之处。他认为,“陈映真是台湾战后最重要的文学家,恰恰正因为他是台湾战后最重要的思想家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1-17

  • 陈映真的中国情感与中国立场
    适的恐怕莫过于陈映真陈映真1937年生于台湾,早年曾因思想左倾入狱(1968—1975),生命最后十年(2006—2016)客居北京。其生命在时间上贯穿台湾“日据”、“戒严”、“解严”三个时期;在空间上横跨两岸。且陈映真是土生土长的本省人,他对1976年后的大陆社会发展也有批评。“日据”、本省人、入狱、对大陆当代社会发展的批评,以上陈映真生命中的诸种,都可能导致他与祖国的间隔,但陈映真却昂然跨越了这些“阻碍”,终其一生怀抱对祖国的深情。这样的陈映真,对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11-13

  • 意象重构与左翼思想再出发
    一1959年,陈映真以《面摊》登上台湾文坛。在这篇小说中,为生计所迫的年轻夫妇,带着患有肺病的孩子来到台北街头,以经营流动面摊谋生。小说起笔的气势,颇得鲁迅之神韵。在暮色向晚的靛蓝色天空下,父亲的忧愁、母亲的不安、孩子的咳嗽,以及阴暗沉郁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让人想起鲁迅《药》的开篇。将暗未暗的黄昏的景象,与《药》中“秋天的后半夜”极为相似。在鲁迅那里,“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在小栓的咳嗽声中,经营小茶馆的华老栓夫妇起床为肺病的儿子寻

    当代作家评论 2019年5期2019-09-10

  • 台湾左翼乡土文学对大陆社会转型期文学发展的启示
    和代表性作家的陈映真,其人道主义立场、社会历史分析能力以及他对这二者的完美结合都对当代大陆作家有极大的启示。陈映真的精神特质,代表了台湾左翼乡土文学的精神特质,它对大陆转型期文学发展极富启示。关键词:社会转型;陈映真;人道主义立场;社会历史分析能力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9)2-0047-08一社会转型时期需要怎样的文学?这是近年来大陆文学发展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近20年来,社会转型加速刺激了大陆现实题材文学的

    华文文学 2019年2期2019-05-08

  • “历史中间物”意识与乌托邦精神
    肖宝凤摘要:陈映真与刘大任是台湾岛内左翼群体与海外保钓左派中极有代表性的两位作家,他们的思想在早期有很大的一致性,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则有很多微妙的差异,但一些基本的关切是相通的。刘大任的小说多有映射陈映真,一些散文和评论亦与陈映真的观点形成对话,藉由梳理刘大任的陈映真评论,可以更确切地把握他们的思想潜流与问题意识的特点与差异,以丰富我们对台湾当代左翼思想的张力与困境的认识,并发掘他们的思想实践对推动中国大陆知识界重新认识当代史以及把握时代精神状况的启示

    华文文学 2019年2期2019-05-08

  • 台湾资本主义化之下的伦理追寻
    相结合,探讨了陈映真小说中“故乡”之意涵的变化,并分析了陈映真在其中寄予的个人情感、文化想象和社会历史思考。文章指出,只有将其文学书写放回台湾资本主义化的社会脉络中,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陈映真的社会关怀和替代性的伦理追寻。关键词:陈映真;故乡;资本主义化;台湾;社会批判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9)2-0068-09故乡往往萦绕作家一生的创作,比如莫言书写高密东北乡始终抱着“极端的爱憎”和“混乱的激情”,贾平凹

    华文文学 2019年2期2019-05-08

  • “理想主义”思想方法的跨越性批判 ——陈映真文论再解读
    世纪80年代,陈映真面对全球各地尤其是大陆及西方等发生的政治经济事件和局势变动,发表了不少评论性文章。从中可见陈映真的“理想主义”不断受到挑战和更新,他的“理想主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从情感态度到思想方法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陈映真对民族、国家和资本的跨越性批判之中。一、20世纪60年代陈映真的“理想主义”出生和成长于台湾的作家陈映真对大陆的感情与认知来自其父亲收藏的大陆文学作品,在《关于陈映真》中作家回忆到:那时候,对于书中的其他故事,似懂非懂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2019-02-21

  • 陈映真对鲁迅独立批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50007)在陈映真几十年的创作历程中,不论外在世界和时局如何变幻,不论台湾社会政治环境如何变迁,陈映真始终用他的笔,以一种超乎党派、超乎政治立场的独立知识分子的身份,保持着一种他所特有的高度批判精神去看待和分析身边的事物。在1988年台湾人间出版社出版的《陈映真作品集》中所刊发的“出版缘起”一文中便明确指出,陈映真在台湾战后几十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以特有的思想高度,针对台湾战后社会历史现实中被政治所掩盖、被台湾当局所忽视的各种思想盲点而掀起如现代主义批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2-11

  • 陈映真早期小说的现代主义色彩
    要:台湾作家陈映真对现代主义历经“接受——反思——批判”的过程,其早期创作的《我的弟弟康雄》、《唐倩的喜劇》两部小说集便带有浓郁的现代主义色彩,以悖德的描写为前卫,大量死亡叙事的充盈,皆指向他早期的创作并未脱离现代主义的范畴。关键词:陈映真;早期小说;现代主义作者简介:柳飔(1994-),女,汉族,重庆巫山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02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2期2018-12-27

  • 《夜行货车》中的象征艺术分析
    车》是台湾作家陈映真写于1978年的短篇小说。小说以跨国公司为背景,讲述了公司财务部三名职员林荣平、刘小玲与詹奕宏之间的爱恨情仇,也展现了特殊历史背景下跨国公司对当地雇员物质及精神世界的影响。小说从题目到每部分的标题都由带有象征性的名词构成,随着故事的发展、叙事的深入这些带着定语的名词逐渐形成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作者意图通过这些表意之像去点醒那些为了名利而失去本心的迷茫者,使其意识到自己是“长尾雉的标本”,携着那温柔的女性,奔向代表着改变、和解与认同的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10期2018-11-01

  • 陈映真的最后十年
    刘筝台湾作家陈映真在北京的病床上捱过了最后十年。从2006年罹患中风到2016年去世,无论台湾的亲朋旧友还是大陆的新闻媒体,都很少能够获悉他的状况。尽管十年沉寂,但陈映真去世的消息甫一传出,还是引发了海峡两岸知识界的巨大波澜,追悼与议论之声纷至沓来。只是,潮头过后,一切很快又复归平静。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和他的夫人赵遐秋是陈映真在大陆的两位挚友。结识26年来,他们互相奉为知己,亲如家人,过从甚密。赵遐秋身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兼任中国作协台港澳暨

    书摘 2018年5期2018-09-01

  • 以丹柯之心照亮时代的先行者
    陈映真先生的远行,让人时常想起高尔基笔下的丹柯。那个高举着自己的燃烧的心照亮前方、带领族人走出黑暗森林的丹柯,不仅要在恶劣的环境中披荆斩棘冲出一条生命的血路,还要面对族人的恐惧、妥协、抱怨、责难、诋毁甚至遗忘,这样的英雄,该拥有怎样的大爱、大无畏、大担当、大牺牲?!让人高山仰止的陈映真,他萦绕着“中国结”和“台湾良心”的赤子情怀,他奋力抵抗“文学台独”的战斗姿态,还有那充满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的文学追求,特别是他高举理想和信仰旗帜矢志不移孤独前行的身影,在纷

    台港文学选刊 2018年3期2018-05-23

  • 蚆盈盈一水两岸情 ——怀念台湾作家陈映真
    台湾作家陈映真先生逝世已一年多了。他于2016年11月22日逝世于北京。最近,两岸不少人在写文章纪念他。我作为同他有一面之缘的杭州作家,曾同他在湖畔居有过5小时的长谈,留下难忘印象!有责任向杭州读者介绍这位不太为人知的“台湾鲁迅”。我称陈映真是“台湾鲁迅”,大家可能会惊讶,这是怎么回事呀?早在改革开放初的上世纪80年代,台湾作家的作品开始进入大陆。较出名的有两位作家,一位是白先勇,另一位是陈映真,后来才有三毛、琼瑶等。我最早是从《夜行货车》认识陈映真的,特

    杭州 2018年1期2018-03-05

  • 蚆盈盈一水两岸情 ——怀念台湾作家陈映真
    台湾作家陈映真先生逝世已一年多了。他于2016年11月22日逝世于北京。最近,两岸不少人在写文章纪念他。我作为同他有一面之缘的杭州作家,曾同他在湖畔居有过5小时的长谈,留下难忘印象!有责任向杭州读者介绍这位不太为人知的“台湾鲁迅”。我称陈映真是“台湾鲁迅”,大家可能会惊讶,这是怎么回事呀?早在改革开放初的上世纪80年代,台湾作家的作品开始进入大陆。较出名的有两位作家,一位是白先勇,另一位是陈映真,后来才有三毛、琼瑶等。我最早是从《夜行货车》认识陈映真的,特

    杭州 2018年3期2018-03-05

  • 陈映真而想起的……
    “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去世,享年七十九岁。”这条消息让我怔住了。三个月来,我经常因他而想起许多问题,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陈映真,这暌违已久的名字!陈最后十年因中风而瘫痪在床上,离开了人们的视线。年轻人也许会问“他是谁?”,而我们这些与他同时代的人,可以说无人不知君。他如此深刻地影响过两岸,尤其在文学与统独问题上。人们尊称他为“台湾的鲁迅”。鲁迅1936年离世,人们是何等追悼他,万人送行。今天两岸又会如何为陈送行?在我看到这条噩耗的同时,微信配登了王安忆旧作《英

    上海文学 2017年5期2017-05-12

  • 陈映真与理想主义之困
    ,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在北京病逝。陈映真深受鲁迅影响,是台湾左翼文学的旗手,对海峡两岸的作家都产生过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本栏目特邀请海峡两岸的两位学者,对陈映真及作品进行重读和述评,以纪念陈映真先生。台湾作家陈映真逝世后,坊间出现了不少谈论陈映真的文章,部分媒体也有相关纪念,很多人在评价陈映真的时候,会提到理想主义者这个词汇。在现在的社会语境下,部分人或媒体在用理想主义者来定位陈映真的时候,既是在借此缅怀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表达我们自己的文化乡愁,也不乏是因难

    艺术评论 2017年3期2017-05-04

  • 陈映真思想试探:从“人如何设想命运”展开
    张立本一、向陈映真致敬本文主要讨论《死者》《归乡》及《忠孝公园》有关 “人如何设想命运”的片段,以为切入陈映真思想的一种把握方式,并后续提问。由于《死者》产生于在一般被认为属于其创作“早期”的1960年,而《忠孝公园》《归乡》等作于 2000年前后,彼此参照,由不同角色应对与构思身外变局之书写差异,当能提出陈映真思想变动或连续的一面向。本文也试图对话当前“陈映真研究”。当前研究首先且首要地受到陈映真自述性质的《试论陈映真》 [1]影响,虽不无启发却已有一定

    艺术评论 2017年3期2017-05-04

  • 女性、革命与知识分子的人格模拟* ——论陈映真小说《山路》
    模拟* ——论陈映真小说《山路》刘 堃(南开大学中文系,天津300071)陈映真;《山路》;革命;女性;知识分子文章讨论陈映真小说《山路》(1983)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通过对女主人公蔡千惠形象的分析,阐释陈映真左翼思想与文学镜像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双生”的生命体验与对市镇知识分子的灵魂洞察,形成了陈映真小说创作的原初构图;基督教的赎罪与牺牲,与左翼思想中对底层劳动者的人道主义同情,构成了蔡千惠形象的崇高之美,而她前后形象的差异与矛盾,源于对知识分子人

    妇女研究论丛 2017年4期2017-04-05

  • 陈映真1966—1978年创作之嬗变及想象中的“文革”*
    246011)陈映真1966—1978年创作之嬗变及想象中的“文革”*蔡伟保(安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1966—1978年,陈映真的文学创作在风格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阶段性变化的直接外部原因来自于海峡对岸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文革”在大陆的深入开展以及在国际上的广泛影响,给拥有隐秘“左翼”身份的陈映真以极大鼓舞。同时,他对“文革”的“道德性质”的想象使他解决了“左翼”主体的精神困境。这两者构成了陈映真作品风格由忧郁、感伤的浪漫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2017-04-02

  • “左翼后代”:赤子的选择 ——读《赵南栋》兼谈陈映真的道路困境
    《赵南栋》兼谈陈映真的道路困境刘国帅(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 北京 100872)20世纪50年代的左翼革命理想在20世纪80年代如何转接,这是台湾思想界的重要议题。陈映真的小说《赵南栋》可以理解成一个“左翼后代”的担当。从陈映真对五六十年代的受害者以及80年代的“后代们”的描述入手,小说对“局外人”与“流亡者”在资本主义时代如何继续生存问题的回答以及赵南栋选择“反叛与逃避”的方式来继承革命理想,暗含着陈映真对大陆社会主义共产革命的思考。陈映真;《赵南栋》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6期2017-03-10

  • 陈映真:两岸薪火人
    晓初陈映真是用文学来济世的。学者王德威曾把他比作“台湾的鲁迅”。不仅因为他的作品中看得见鲁迅的影子,更因为他如鲁迅一样敢于冲破社会禁忌。提起陈映真,人们眼前浮现的是一个绝不妥协,然而又有些孤独的身影,他是台湾文学的一个异数,同时又是无法忽视的经典。2016年11月22日,卧病长达10年的陈映真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消息在两岸传开,台湾各大媒体都在显著位置都发布了陈映真离世的消息,而大陆媒体也发表了很多纪念陈映真的文章。学者王德威曾把他比做“台湾的鲁迅”,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7年1期2017-01-17

  • 遗憾事
    台湾作家陈映真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20世纪80年代,陈映真创办《人间杂志》,开创了台湾报告文学先河。其代表作有《面摊》《我的弟弟康雄》《故乡》等。2016年11月8日,美国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发布了最新季度财报,截至9月30日的今年第一财季,该集团净亏损达到1500万美元。主要原因是印刷广告业务营收下滑。《芈月传》编剧署名纠纷案宣判,法院驳回蒋胜男诉讼请求。2016年11月21日,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法院宣布一审判决结果:王小平和乐视花儿影视不存在

    中外书摘 2017年1期2017-01-14

  • 思想者的“孤独”?
    掉生命……——陈映真:《哦!苏珊娜》(1966)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本土化思潮勃兴,使陈映真带有批判性格的文化、社会、思想评论迅速被边缘化,与七八十年代的影响形成鲜明对比,但他60年代以来的文学写作(特别是小说)仍魅力不减。关于陈映真的解读,分别在“诗”与“思”两方面出现了裂痕,两岸学术界对陈映真的解读,均有类似的现象,但因历史脉络的差异,对于陈映真的欣赏、接受、评价,在取舍上又有所不同。只有将陈映真放在东亚近代史的脉络中去定位,将他的文学和思想放在更

    台港文学选刊 2016年6期2016-12-26

  • 陈映真:爱国与爱乡土
    2日,著名作家陈映真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陈映真原名陈永善,台湾苗栗人,1937年10月6日生,2006年定居北京。他是台湾文学的重要旗手,代表作有小说《我的弟弟康雄》《上班族的一日》《苹果树》等,评论《知识人的偏执》《孤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中国结》等。陈映真青少年时代就接触进步思想,大学时期开始文学创作,第一部小说是《面摊》。在此期间,陈映真大量阅读鲁迅、巴金、茅盾等大陆作家的作品。作为后来台湾文学重要旗手,他的作品受鲁迅影响颇深。学者钱

    财经 2016年33期2016-12-24

  • 陈映真文学的“仁”“智”“勇”
    陈映真的文学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兼具“仁”“智”“勇”三种特质。“仁”,陈映真文学到处布满了对于 “人间”的同情共感的脉搏与神经。陈映真总是能痛苦而丰富地感受到人间各个阶层、各个旮旯的人物群像,特别是那不为我们体面社会的绅士淑女所参与所了解所同情的那“后街”众生。“智”,陈映真文学的一大特征就是总是在思想着──尽管不见得有解答。几乎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是在处理他所深自关心或困扰的问题。陈映真文学的“智”,不只是对我们这个时代、世界,与他人进行外在的体

    艺术评论 2016年10期2016-11-28

  • 台知名作家陈映真在京病逝
    的台湾知名作家陈映真,2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0岁。台湾“中央社”称,陈映真本名陈永善,1937年出生在新竹,2006年6月移居北京后接连中风,部分好友曾私下推动他返台,可惜未能实现“落叶归根”。联合新闻网称,陈映真早期创作多围绕知识分子的生活,作品充满苦闷的忧郁色调,此时期代表作为《我的弟弟康雄》《家》等;后来他在旧书店找到鲁迅、茅盾和巴金等人的小说,“闯进了被戒严体制严禁的大陆30年代文学禁区”。受到鲁迅启发,他的作品主题开始转向批判社会与人道主义,代

    环球时报 2016-11-232016-11-23

  • 陈映真的左眼台湾
    周翔在陈映真的思想与精神世界中,还有一只“左眼”,是高于世上的“真实存在的”“左翼”的,陈映真用它看到现实政治的精神缺憾;然而,陈映真也常以现实的、人间的、此岸的实践,来惕励那个理想,使之免于虚无或虚伪。最近,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系赵刚教授的《左眼台湾:重读陈映真》在大陆出版。这本书的台版《求索:陈映真的文学之路》在2011年甫一出版,就获得了学界的好评。相对于围绕陈映真文学的诸多研究,赵刚以其宏深的社会历史视野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自上世纪90年代初加入《台

    三联生活周刊 2016年46期2016-11-22

  • “第三世界”视野和理想主义的重构* ——论陈映真1979年之后的批判实践
    重构* ——论陈映真1979年之后的批判实践蔡伟保(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11)“文革”和陈映真的民族与政治身份的建构与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文革”结束之后的1979年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陈映真的“中间物”意识进行了艰难的重构。为应对植根于中国大陆的民族身份和社会主义实践阶级身份连接的解体,陈映真把“第三世界”作为重建两种身份认同的自洽结构的基点和方法论。同时,陈映真前期的理想主义愿景遭遇现实的重挫之后,在甘地身上找到了以基督教“信望爱”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4-02

  • 陈映真小说中的死亡意象
    话题。台湾作家陈映真的笔下有很多关于死亡的书写,有逃避现实的黑暗而追求解脱的死亡,也有躯壳活着却精神枯萎的死亡。陈映真在叙述死亡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如芦花、白头翁、乌鸦、猫等一系列意象,这些意象出现在文字中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描述而存在,而是具有其深刻的意蕴,体现了陈映真的死亡观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这正如汪耀进在《意象批评》一书中说的,“一个自觉的艺术家不会重复无价值和偶然的细节。至少他不会超出语言内在必要性的严格限制去这样做。所以重复——姑且不论我们以为是作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2期2015-03-19

  • 人生的“永善”和文学的“映真”
    两位,唐文标和陈映真。唐文标是火,是燎原的野火。陈映真是水,是长流不息的江河。两人同样纯真热情,同样钟爱文学,同样坚持民族主义。虽然方式不同,但他们为文学作出的奉献,为民族作出的牺牲,同样令人感动。陈映真,1937年出生,台湾新竹人,他坚定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是台湾人民反对“台独”的代表性文学人物。二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台湾遭受国际霸权全面控制,政治及社会局面之复杂,殊难想象。内部奸佞全力进行“去中国化”的恶斗;外省精英大多入籍美(国)加(拿大)飞向新

    台声 2015年6期2015-02-01

  • 陈映真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认同
    100024]陈映真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认同⊙胡清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4]陈映真文学作品,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本文分析了陈映真中国文化认同思想形态形成的缘由以及作品中中国文化认同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一是作品的人物形象、内容自始至终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二是有强烈的中国情结和民族认同;三是通过“乡愁”这个重要的文学主题,描述了“归乡”情绪。陈映真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情结民族认同乡愁一、引言陈映真,中国台湾著名作家

    名作欣赏 2015年2期2015-01-28

  • 从《将军族》看陈映真的创作情怀
    疗救的注意。”陈映真延承鲁迅的文学使命,读他的作品总带有一种特别的沉重与苦涩。《将军族》中,写的不是叱咤风云的“将军们”,而是卑微得连姓名都没有的两个小人物:“三角脸”、“小瘦丫头”。“三角脸”,一个国民党退伍老兵,来自大陆可回不了大陆;“小瘦丫头”,一个台湾本地的瘦弱女子,为了家人生存两次被卖两次逃亡。第一次被卖到花莲,恳求“卖笑不卖身”,不行,就逃走了,这一逃家里被逼偿还2万5的卖身费,还不了,卖田,“田不卖,已经活不好了,田卖了,更活不好了。卖不到我

    语文学刊 2014年4期2014-03-13

  • 陈映真的红色抒情与1970年代台湾知识青年
    染群体的力量。陈映真作品中左翼情感的抒发,经历了一个由隐藏到显露、从曲折到直接、从只言片语到直抒胸臆的过程。在早期它只是小说中抑郁而死的青年,《将军族》中一面在风中摇撼的红旗;到后期开始对白色恐怖时期的书写,《山路》和《赵南栋》对革命的失落直接发出疑问;他对革命承继和台湾出路的思考一直延续到世纪之交的《忠孝公园》。作品内的陈映真有着丰沛的情感,作品外的他所给人的印象却截然相反。陈映真作品中充满了阴郁敏感、自戕而死的人物,绝望气息中带有微弱的希望;而现实中的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03-31

  • “书写注定被遗忘的历史”:陈映真的左翼书写与第三世界文学 ——陈光兴教授访谈
    遗忘的历史”:陈映真的左翼书写与第三世界文学 ——陈光兴教授访谈陈光兴,王 晴受访者:陈光兴(台湾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采访者:王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时间:2011年6月29日地点:上海大学新乐乎楼咖啡厅王晴(以下简称王):陈老师您好!据我所知,您在台湾辅仁大学读的是大众传播系,到了美国爱荷华大学学的也是新闻与大众传播,毕业后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台湾,您所从事的工作始终是与大众传播和文化研究相关的,但在近些年,您的研究方向转向了陈映真文学研究,请问是什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期2012-04-13

  • 台湾作家任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
    ,会议决定聘请陈映真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表示,陈映真担任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对两岸文学以及两岸作家的交流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对两岸作家共同繁荣中华文化起到促进作用。中国作协今年首次吸纳了3名台湾会员,分别是朱秀娟、陈映真、莫那能,同时还发展了5名港澳会员。去年,金庸曾被推举为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

    共产党员(辽宁) 2010年19期2010-08-15

  • 走近陈映真
    》,里面就选有陈映真的著名小说《将军族》和《夜行货车》,其中,《夜行货车》还被改编成电影,在内地放映过。但在最近一二十年,中国内地的许多读者和中文系学生熟悉的是余光中、李敖、柏杨、龙应台以及早已迁居美国的白先勇、聂华苓这些作家,比起作品曾经在内地风行一时,并且至今拥有数量可观的读者群,在公众心目中几近文化英雄的李敖和柏杨等人来说,陈映真的影响则大不如从前,寂寞多了,甚至对于一般的读者和社会公众来说,压根儿不知道陈映真是何许人也未可知。 其实不仅是一般读者,

    天涯 2009年1期2009-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