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邦
- 《女工绘》:爱的艺术与记忆的表征
史修永摘要:刘庆邦的长篇小说《女工绘》是一部关于女性矿工群体的记忆文本,其创作源于作者不能忘却的煤矿生活记忆和对女性矿工群体的爱。小说在对煤矿日常生活的再现中,表征出作者对煤矿工业生活的记忆和爱恋;在展现华春堂形象的过程中,再现了青春记忆中的爱情之美;同时在日常生活叙事中,揭示被遮蔽的创伤记忆,表现出对青春之美的惋惜和对命运的感叹。小说蕴含多重爱的记忆和深层的历史意识,在政治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空间中,彰显生命与存在的真实。关键词:《女工绘》;爱的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2023-07-04
- 温情与悲悯:刘庆邦小说的叙事底色
民和矿工的作家刘庆邦目光从未远离过其生活过的故乡,其小说创作主要围绕熟悉的乡村和矿区生活展开,这一点与20世纪早期的乡土小说作家一脉相承。生活在北京的刘庆邦,夜里常梦到家乡。他在新出版的散文集《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中说:“只有离开故乡的人,才会有故乡。我是生于故乡,长于故乡,虽说19 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但故乡的河流、田陌、春天的柳笛、秋天飘飞的芦花、冬季的大雪等,仍在我记忆的血管里流淌。”“如同我们不能自由地支配梦境、改变梦境。我们用小说做成的梦,也离不
扬子江评论 2022年2期2022-10-20
- 《神木》与《高兴》中的人文关怀比较
是作家贾平凹与刘庆邦的重要作品。尽管两位作家创作背景有所差异,但他们在各自的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底层人物的基本生存面貌,并力图深入探求底层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批判意识,揭示了社会环境挤压下人格的扭曲与人性的挣扎,在发现并忠于现实生活的同时,更在现实中完成了很大程度上的超越,抵达人情,人性与人的心灵深处。关键词:贾平凹 《高兴》 刘庆邦 《神木》 人文关怀刘庆邦的《神木》以矿区和矿工生活为背景展开,讲述“底层”群体中矿工的境遇,并于2002年获
文学教育 2022年7期2022-05-30
- 温情与悲悯:刘庆邦小说的叙事底色 ?
民和矿工的作家刘庆邦目光从未远离过其生活过的故乡,其小说创作主要围绕熟悉的乡村和矿区生活展开,这一点与20世纪早期的乡土小说作家一脉相承。生活在北京的刘庆邦,夜里常梦到家乡。他在新出版的散文集《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中说:“只有离开故乡的人,才会有故乡。我是生于故乡,长于故乡,虽说19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但故乡的河流、田陌、春天的柳笛、秋天飘飞的芦花、冬季的大雪等,仍在我记忆的血管里流淌。” “如同我们不能自由地支配梦境、改变梦境。我们用小说做成的梦,也离不
扬子江评论 2022年2期2022-04-27
- 论张兆和《招弟和她的马》与刘庆邦《梅妞放羊》的生命意识书写
分别是张兆和、刘庆邦的代表作,虽相隔逾半世纪,却在生命意识的书写上形成对话关系。两篇小说在儿童叙事与动物叙事的书写上,重视叙事主体的主体性,涌动着鲜明的生命意识;而在儿童与动物的叙事模式中,以儿童和动物的伴生关系为基点,构建了伦理乌托邦,彰显着两位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伦理关怀。关键词:张兆和 刘庆邦 生命意识 儿童叙事 动物叙事读张兆和的《招弟和她的马》与刘庆邦的《梅妞放羊》这两部相隔逾半世纪的短篇小说,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饶有趣味的文学现象:“儿童叙事”与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2期2022-02-28
- 骄傲的0票
的人不尴尬作家刘庆邦出版作品多部,曾荣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2007年,北京市作家协会开启第二届“终身成就奖”和“杰出贡献奖”的评选活动。初评后,刘庆邦等人进入“杰出贡献奖”的候选人名单,角逐终评。终评委员会由北京市作协党组成员和主席团委员组成,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作为评委之一,刘庆邦手握宝贵的一票,完全可以投给自己。可是看着候选人名单,刘庆邦有些犹豫,这并不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成果没有信心,而是他的感情更倾向于投给名单里的另一个人——史铁生。多年来,轮
做人与处世 2021年11期2021-09-22
- 骄傲的0票
的人不尴尬作家刘庆邦出版作品多部,曾荣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2007年,北京市作家协会开启第二届“终身成就奖”和“杰出贡献奖”的评选活动。初评后,刘庆邦等人进入“杰出贡献奖”的候选人名单,角逐终评。终评委员会由北京市作协党组成员和主席团委员组成,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作为评委之一,刘庆邦手握宝贵的一票,完全可以投给自己。可是看着候选人名单,刘庆邦有些犹豫,这并不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成果没有信心,而是他的感情更倾向于投给名单里的另一个人——史铁生。多年来,轮
做人与处世 2021年11期2021-09-22
- 历史、怀旧与现实主义的文学力量
王金胜摘要:刘庆邦长篇小说《女工绘》以“个人—回忆”方式讲述当代历史,以诗意抒情笔墨塑造众多女性形象,流溢出一种诚挚的怀旧情感。但小说以历史酷烈与人世温暖的交融,构造了一幅渗透着强烈情感和价值判断的复杂世界图景,并通过坚实的细节与诗意文字,超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怀旧美学范式。通过现实感与历史感的有机关联,展示了现实主义的文学力量。关键词:刘庆邦;《女工绘》;历史叙述;怀旧;现实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历史既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根源和价值依据,又是其目的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 2021年4期2021-09-14
- “革命女性”的内面及其叙事的难度与限度
崔庆蕾摘要:刘庆邦的《女工绘》聚焦1960、70年代的“革命女性”,作品的叙事重点不在于重现历史女性的革命风采,而是重点表现革命女性的内面特征与情感景观。作家通过对交织在革命女性主体之上的个体/时代、女性/男性等多组关系的艺术处理,塑造了内涵丰富的革命女性群像,为当代文学革命女性叙事提供了新的艺术经验。关键词:刘庆邦;《女工绘》;“革命女性”;“可见的女性”;历史无意识在1990年代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性写作思潮出现之前,女性叙事在现当代文学叙事中处于边
当代文坛 2021年1期2021-01-03
- 个人与乡村的时代之旅
张静超摘要:刘庆邦的作品通常取材于底层人民,对他们的生存与精神状态进行书写,在柔美与酷烈交织中挖掘出存在的隐痛,令人震颤。中篇小说《我们的村庄》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刘庆邦用焦灼而忧虑的目光审视着在时代的改变中,农民个体的命运浮沉、乡村伦理道德的坍塌、乡村与城市的对立与冲突关系等困境,并努力寻找着这些困境的出路。关键词:刘庆邦 个人 乡村 冲突 时代当下,乡土文学有两种相对的写作倾向:一种是极力描绘农耕时代的美好,如画的风景、淳朴的人情、悠闲的生活,记录着庄
南腔北调 2020年11期2020-12-10
- 内外交织的双重叙事结构场域
术样式的先锋。刘庆邦作为当代执着于短篇小说创作的作家,在艺术上突破了传统的时间叙事模式,呈现出一种非线性、非秩序性的特质,从而将小说空间审美结构推向前台,并着力拓展。这种非秩序性的外在叙事结构和极致拓展的内在空间结构,一方面使小说文本具有了空前的主题生发性,同时也昭示着作者“直面现实”、冷静、坚韧的写作态度和审美诉求。关键词:刘庆邦;短篇小说;时间叙事;空间结构一在传统的叙事理论中,小说被视为时间的艺术,因此,小说时间的研究也便成为小说美学的重要课题。热奈
当代文坛 2020年6期2020-11-18
- 个体独立人格严重缺失的悲剧
着自己的孩子。刘庆邦的长篇小说《家长》,便是这样一部聚焦当下时代家庭教育与青少年成长的作品。小说借助于一个家庭教育彻底失败的人生个案,表达了因父母个体独立人格的严重缺失而最终导致的一场关于家庭和孩子的人生悲剧。关键词:刘庆邦;《家长》;家庭教育;独立人格众所周知,刘庆邦是中国当代短篇小说写作领域的一个高手。但在晚近一个时期,我们却注意到,在没有放弃短篇小说创作的同时,作家更是把主要的精力转向了长篇小说的写作。《遍地月光》《黄泥地》《黑白男女》等,均在业内产
当代文坛 2020年6期2020-11-18
- 如何淬炼短篇小说的经典
:本文聚焦作家刘庆邦直面现实的短篇小说写作,通过对其小说文本的具体分析和阐释,梳理刘庆邦短篇小说的思想品质和艺术个性。并进一步考量当代短篇小说文体的状况及其“经典化”问题,讨论当代短篇小说逼近经典的可能性和美学期待。关键词:刘庆邦;短篇小说;叙事;经典化一近些年,我们在阅读、阐释当代短篇小说“圣手”汪曾祺、林斤澜、苏童、刘庆邦、贾平凹、王安忆、阿来、迟子建、范小青、王祥夫等人的小说创作时,愈发感觉到当代短篇小说逼近经典的可能性,令人充满深切的美学期待。几十
当代文坛 2020年6期2020-11-18
- 开启“诗与真”之门
先锋文学相反,刘庆邦一生坚守写实主义精神,其作品保持了“诗与真”的纯度。他以朴素的感知方式,实录了世相种种,既有天然的美质,又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识。在“鲁迅传统”里,刘庆邦避免了“思”对于“诗”的覆盖,保持了文本的“真气”。关键词:刘庆邦;写实主义;诗与真;鲁迅先锋小说流行后,许多作家注重的是“思与诗”的问题,类似的意象在无数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主要呼应了当代域外文学的某些风潮,或许是受到博尔赫斯的影响,学识与诗显得颇为重要。这期间,海德格尔式的哲学也弥漫
当代文坛 2020年6期2020-11-18
- 他者视域下生命激情的释放与克制
群中的重要成员刘庆邦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上颇有建树,他的作品聚焦于底层大众苦涩的现实生活以及他们在困境中所呈现出的精神面貌。在坚持“为他者”和“含心量”的艺术追求中,刘庆邦以一种人文主义视角对那些被忽视的社会群体给予生存的关怀和生命的观照,从而展现出当下社会中普通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为他者”的同时也意味着自身的他者化,正是在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下,才能更加明白芸芸众生中个体生命激情释放与克制的过程。在具体的行文中,通过循环结构和远行结构呈现出被压抑的主体性,同
南腔北调 2020年2期2020-10-21
- 刘庆邦:《郑州文艺》给我带来了文学自信
奚同发刘庆邦先生的小说处女作《棉纱白生生》发表于《郑州文艺》1978年第2期,而这部小说的创作则是在1972年。当时,看到别人写小说,他就试着自己写。小说是在他的职工宿舍里的床板上完成的。那时候,他还是新密矿务局的一名井下工人。十多天时间里,他写得很慢,也没怎么修改,写完就放那儿。这篇写煤矿女职工勤俭节约的小说,是他发自内心创作的,只是苦于不知投向何处,写完也就写完了而已。1977年,刘庆邦在矿务局宣传部工作,有一天突然看到单位订阅的《郑州文艺》,便想起来
百花园 2020年12期2020-10-15
- 悲悯的情怀:刘庆邦笔下的乡土书写
:河南本土作家刘庆邦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以其独特的地域视角,书写属于自己的豫东文化空间,以敏感、细致的笔触,或柔美、或刚烈的风格,书写乡村底层民众的泪与笑、美与痛。他笔下的乡村是静美的,也是多变的,作家始终以悲悯的情怀关注农民群体的生存境遇和心理状态,并将笔触伸向现代化的城市空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冷静书写农民群体在城市中的挣扎与痛苦。刘庆邦以带有诗性忧郁的笔触书写豫东文化空间,并以温情的姿态守望着现实乡土。关键词:刘庆邦;乡土书写;诗性的忧郁;坚守与突变刘
美与时代·下 2020年5期2020-08-04
- “老实作家”刘庆邦:书写煤矿四十年(下)
刘庆邦曾自我评价说,他一是个“泪窝子浅”的人,情感脆弱,见不得人受苦。朋友徐迅记得一件事:有一天,刘庆邦在路上看到一头骡子,一时心疼起牲畜艰辛,竟上前跟骡子说了好一阵子话。作家中,刘庆邦最喜欢沈从文,他说沈从文的小說饱含感情,跟自己的心性很相合。他认为,好小说就是要感情饱满,而且还得是“用思想整理过的感情,才是深刻的感情”。他的《家长》看似写得十分悠闲,却又处处透着张力,日常生活表面下,藏着一股劲。小说写的是王国慧抚育儿子何新成的故事,前面却用了整整一章的
北广人物 2020年16期2020-05-06
- “老实作家”刘庆邦:书写煤矿四十年(上)
年的时候,作家刘庆邦接到了一个电话,是矿上的亲戚打来的,那位亲戚的儿子掐死了自己的亲儿子。原来,亲戚的儿子在读高中时,就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了精神失常,不能继续读书了。不久,亲戚就给儿子娶了一个媳妇,一年后,有了孙子。孙子出生后,一家人的爱都转移到了孙子身上,再加上儿媳因为家里没有答应她买房,要离家出走,儿子受了刺激,精神崩溃升级,一时失控,就把自己的儿子给掐死了。悲剧引发了创作欲望。刘庆邦就以此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家长》。小说里的家长有个最普通的名字
北广人物 2020年15期2020-04-24
- 刘庆邦:从矿井到都市
012年,作家刘庆邦接到一个电话,是矿上的亲戚打来的,那位亲戚的儿子掐死了自己的亲儿子。原来,亲戚的儿子在读高中时,因为压力精神失常,不能继续读书,亲戚就给儿子娶了媳妇,结婚一段时间就抱了孙子。孙子出生后,家人的爱都转移到孙子身上,再加上儿媳因为家里没答应买房要离家出走,儿子受到刺激,精神崩溃升级,一时失控把自己的儿子掐死了。悲剧引发了创作的欲望。刘庆邦以此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家长》。小说里的家长有个最普通的名字,母亲叫王国慧。儿子也有个最普通的名字,
中国新闻周刊 2020年10期2020-03-31
- 刘庆邦乡土小说风景的重新发现与乡土空间的构建
陈愚刘庆邦的乡土小说中具有丰富的风景书写特质,是自然风景书写与人文风景书写的结合。自然风景是人文风景的承载物,人文风景依托自然风景而生成。一方面,风景是作家视线投注的对象或者说是“可视之物”,另一方面,风景客观上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存在。哪些外在的客体可以进入视线,或者以什么方式进入视线,进而通过主体的想象性投射,成为文化再现的对象,都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经过人们记忆的筛选和过滤。具体到作家的文学创作,作家又在风景书写的过程中对风景进行“赋值”
阳光 2020年2期2020-03-03
- 从堕落天使到复仇女神
代笔下的苔丝和刘庆邦笔下的张玉字,有着趋同的性格、类似的遭遇,并且做出了相同的人生选择。通过对苔丝和玉字两个人物从堕落天使到复仇女神的经历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这样相似的情节安排并非偶然,而是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两位男性作家的女性关怀。关键词:托马斯·哈代 刘庆邦《德伯家的苔丝》 《玉字》 女性人物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d'Urbervrlles:APure Woman FaithfuDy Presented,1891)细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期2020-02-24
- 乡下人进城的文学表达
也是各具特色。刘庆邦是當代文学领域长期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位作家,他贴近底层和民生,他的小说注重对人性的剖析,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民间立场与底层情怀,使得其创作的审美取向和定位是独树一帜的,他的扎根故土、不忘传统、诚实劳动的态度与风格,受到了评论家和读者的赞誉。关键词:乡下人;进城;刘庆邦;审美艺术前言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社会各阶级之间矛盾的日益加剧,更多作家将视野投向了社会底层的民众,他们在阶级斗争中遭受了巨大的痛苦,由此,大量谱写此类群体真实生活的作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9期2019-11-04
- 论刘庆邦小说的创作风格与局限
摘 要:刘庆邦是从中原、从煤矿走出的作家,他笔下描绘的是中原地域的独特风貌,聚焦的是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变换。在刘庆邦煤矿和乡土两大创作领域中,体现着文学创作者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本文将从创作风格与作品局限两方面论述刘庆邦的小说创作,发掘刘庆邦的写作特色,发现作品存在的不足。关键词:刘庆邦;小说;创作风格;作品局限作者简介:尚婷(1998-),女,汉族,河南邓州人,现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8期2019-07-30
- 豫东平原的咏叹调
要:1978年刘庆邦以小说《棉花白生生》走上文坛,多年来他在文学世界中不断探索,笔耕不辍地坚守在短篇小说的阵营。本文主要从作家小说中描绘的河南地区地域色彩、乡村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以窥探其笔下营造出的自然而和谐的乡土世界以及引人深思的乡土真实景况。关键词:刘庆邦;乡土文学;短篇小说以乡村的风物人情为表现对象的小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传统之一,乡土叙事在百年文学中丰饶多姿。50年代出生于河南沈丘的刘庆邦,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着他所熟悉的乡村生活,他从不掩饰和遮
北方文学 2019年17期2019-07-08
- 质朴温润的生命册
——解读刘庆邦的《我就是我母亲》
篇小说之王”的刘庆邦,其非虚构著作《我就是我母亲》在学界产生的影响并不大,尽管文坛也做了一些推介工作。产生这种接受效果的主因也许是作者采用了平实、普通,最接近生活的叙述语言,呈现了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文本。该书由一篇篇作者陪护母亲的日记构成,这对惯于在文本中猎奇和娱乐的读者来说,很难产生审美上的震撼和愉悦。但这部本真化的作品对于理解刘庆邦的整体创作和思想质地,显然是有益的,为我们透视刘庆邦提供了一个直接的渠道。这是一部献给母亲的“心碑”,字里行间流露出刘庆邦对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2019-01-30
- 虚构的故事,非虚构的情理
——读刘庆邦的《情与理——叔辈的故事之二》
刘庆邦打算写一批叔辈的故事,《情与理》是其中的第二篇。既然是写自己叔辈的故事,就有两方面的因素值得我们关注。其一,他所写的对象都是自己的亲人,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与亲人们的交往是留在他心中最真切的记忆,显然这些真切的记忆是他写小说的基本资源。但他写的是小说,小说是虚构的故事。他要以虚构的方式来呈现真实的人物。其二,他所写的人物都是他的叔辈,是他的长辈,刘庆邦是一位特别注重伦理道德的作家,他会以一种恭敬、认真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叔辈,他在小说中倾诉的是真情
四川文学 2018年12期2018-11-13
- “残酷美学”:小说家的道德考量
张学昕刘庆邦在当代文坛,以短篇小说闻名。这些年,我们完全可以用“苦心经营”这个词,来形容刘庆邦的短篇小说写作。他在三十多年“持续性”的短篇小说写作中,凭借叙述的耐性和笔力的稳健,使他成为近二十年来成就卓著的当代短篇小说大家。有人说他是“短篇王”,也有人称其为“当代中国写底层人的契诃夫”,我认为这些都不为过。对于一位始终保持旺盛创作力的作家,在此,我们并不急于确立刘庆邦在将来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地位,随着时间的淘洗,他的有些作品当会成为经典。这些年,刘庆邦短篇小
长城 2018年3期2018-09-20
- 刘庆邦笔下的进城乡村女性
重要作家之一,刘庆邦从社会身份和性别身份两个层面,关注进城女性的双重焦虑,藉此反思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关键词:刘庆邦 乡村女性 身份认同 性别焦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的迁徙已成定势,而为数众多的农村女性引人注目。迁徙本身就意味着生活稳定感、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匮乏,但对女性而言,她们不仅要承受地缘身份的丧失带来的漂泊感,还承受着女性身份的被漠视、人的身份的被有意否认等痛楚。她们处于社会身份和性别身份的双重边缘地位,这自然引起了作家的广泛关注。以刻画女
文学教育 2018年9期2018-09-10
- 底层世界的人性审视与人文关怀
写底层的作家,刘庆邦始终站在“为底层代言”的立场,将目光投向矿区这个城乡结合部,以自身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充满温情地关注着底层生命,描绘出他们的生存镜像和人性景观,流露出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关键词:刘庆邦;矿区小说;底层写作;人性;人文关怀2004年曹征路的小说《那儿》发表,引发批评界的熱议,“底层文学”得以命名,并迅速成为新世纪以来不可忽视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作家将目光聚焦底层大众,在文坛掀起一股“底层写作”的潮流。作为长期书写底层的作家,“来自平民”的刘庆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年11期2018-05-30
- 刘庆邦出版长篇“日记”《我就是我母亲》
写作见长的作家刘庆邦,日前推出了他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我就是我母亲——陪护母亲日记》。在母亲2000年和2003年病重期间,刘庆邦一直陪伴守护在母亲身边,一百多个日夜,15万字的点滴记录,成就了这本不同寻常的日记。这部日记体散文分为上下部,上部写母亲患病住院治疗的日子,下部写母亲病重辞世的最后日子。那些看似平实质朴、波澜不惊的文字,记录下了属于刘庆邦的一段特殊心路历程与生命体验,涌动着他丰沛的情感波涛,感动了万千读者。“伺候母亲的过程,也是消耗悲痛的过程
文学教育 2018年5期2018-05-26
- 礼赞生命中的母爱
说之王”之称的刘庆邦推出了他的首部非虚构作品《我就是我母亲——陪护母亲日记》(河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全书以日记体的方式,深情回忆了作家守护着重病中的母亲所度过的100多个日日夜夜,朴实无华的文字,蕴蓄着真挚的母子情,书写着浓浓的人间爱。这些日记,是作家从北京到开封,守在病榻旁伺候母亲后的真实笔录。俗话说“母子连心”,重病中的母亲因为少有儿子的陪伴,每日每夜都心神不宁,通宵都是坐着睡,生怕一躺下去自己就此“睡去”,再也见不到远方的儿子。而远在京
杂文月刊 2018年3期2018-05-14
- 老子思想对刘庆邦的影响
美誉的著名作家刘庆邦,是“周口作家群”的一面旗帜,引领着周口作家的创作,并为“周口作家群”赢得了荣誉和尊严。作为“周口作家群”的领军人物之一,刘庆邦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也可以说主要集中在精神特质和创作实践两个层面。一老子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140刘庆邦的人生命运的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可以说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刘庆邦1951年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农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经受了生活的磨难。童年和少年时期,由于那个年代社会生产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2018-02-09
- 刘庆邦小说的审美倾向分析
462000)刘庆邦小说的审美倾向分析李炎超(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经管系, 河南 漯河 462000)朴素、简单而丰富、冷幽默是刘庆邦小说的审美追求。刘庆邦小说用朴素的方法进行民间日常生活叙事,简单的情节与丰厚的内涵统一起来,加之冷幽默的运用,在平凡的人间世象中发现颤抖的灵魂,重建了小说与现实的良性关系,得到了读者的认同与信任。刘庆邦小说;朴素;简单;丰富;冷幽默著名作家刘庆邦是一位丰产作家,其小说分为乡村生活系列和矿工生活系列两大类。乡村生活系列中的短篇小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2017-03-12
- 刘庆邦“含心量”成就感人作品
刊记者 崔 晨刘庆邦“含心量”成就感人作品文 本刊记者 崔 晨刘庆邦共创作了《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红梅》《遍地月光》等9部长篇小说以及30多部中篇小说与300多篇短篇小说。这一部部、一篇篇,都是在用眼泪和心血刻画矿区与乡土人民的生命姿态与情感。摄影 张斯伟有这么一种说法:“在陕北,提路遥有人管你饭吃;到煤矿,提刘庆邦有人管你酒喝。”由此可知刘庆邦创作的煤炭题材文学作品是多么的深入人心。他四十五年笔耕不辍,用心开垦经营着自己的文学园地;十五载
北京观察 2017年1期2017-03-11
- 浅谈刘庆邦作品与沈从文之间的关联
陈思蓉摘要:刘庆邦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其作品被翻译为多个国家的语言,深受读者的好评。刘庆邦非常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为人物赋予了鲜活的色彩,这种心理描写模式与沈从文是由异曲同工之妙的,本文主要针对刘庆邦与沈从文小说中心理描写模式进行对比。关键词:刘庆邦;沈从文;关联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1刘庆邦的作品强调结构叙事法,开拓出了独特的叙事模式,他的小说与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8期2016-12-26
- 论刘庆邦小说创作的语言美
”的杰出作家。刘庆邦从登上文坛以来,著作颇丰,多种文学的奖项证明了他文学的造诣和深厚的写作功底。他的作品很“接地气”,同时耐人寻味,观赏性强。这离不开他在字句上的精雕细琢以及语言上的独特的诗意化个性特征。本文将全面分析刘庆邦小说的语言运用,深掘其作品的语言美。关键词:刘庆邦;短篇小说;语言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1语言是作品的血肉肌理。从创作的角度上看,作家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4期2016-08-01
- 人性与社会性的双重拷问——解读刘庆邦的《神木》
重拷问——解读刘庆邦的《神木》⊙马静[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摘要:《神木》作为刘庆邦的中篇小说,荣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尤其是在2003年由导演李扬拍成电影并屡次获奖后受到更多关注,篇幅不长的文本却寓意颇深。本文着力挖掘作品所表现出的人性的丰富性及其所引起的对于人和社会的反思,并由此来探讨作者刘庆邦如何将文学希望和力量带入现实,彰显文学在当代的意义。关键词:刘庆邦《神木》人性刘庆邦自1978年写作,三十多年来,发表了五百多万字的作品。纵观
名作欣赏 2016年6期2016-07-12
- 简论刘庆邦《神木》文学叙事中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刘庆邦;《神木》;悲剧意识《神木》作为刘庆邦最具代表性的中篇小说作品,曾荣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作品主要讲述了李西民和赵上河两个窑工疲于奔波,难以忍受生存的苦难,走上以人命诈取金钱的邪恶道路,最终被一纯洁的少年所救赎。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更多的是从人性的角度论述刘庆邦小说的人文关怀,而对作品的悲剧意识没有足够关注。笔者试图通过对李西民、赵上河、元清平、元凤鸣这四个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从悲剧美学角度挖掘底层民众生活悲剧的根源。一、人性泯灭——刘庆
西江文艺 2016年6期2016-05-30
- 底层人性的双重开掘
——刘庆邦底层小说创作论
双重开掘 ——刘庆邦底层小说创作论韩啸(安阳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摘要]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王”的刘庆邦,其小说执着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诗意抒写,始终把矿工与农民作为自己的关注点,小说题材主要涉及农村女性纯洁的感情及人性的美善和矿工生存环境恶劣及人性的丑恶,其创作柔美与酷烈双重变奏,体现出对底层人性双重开掘的美学追求。[关键词]刘庆邦;底层人性抒写;美学追求曾经有作家说:“世界没有‘永远的欢歌’或是‘永远的悲歌’。欢歌也许只是悲歌响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2016-03-19
- 《黄泥地》里的当代中国乡村生态
024)摘要:刘庆邦的长篇近作《黄泥地》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农村题材小说,它全景式地呈现了合作化、人民公社之后中国农村和农民在内外多重力量的促动下,重新走向组织化的社会进程,显示了自觉、鲜明的史诗品格。对于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乡绅传统的消解、再兴和异化,它也做了生动的描述、深切的反讽,形成了足与专业的社会学调查研究交相印证的互文关系。关键词:《黄泥地》;刘庆邦;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生态细读刘庆邦的长篇小说近作《黄泥地》*刘庆邦:《黄泥地》,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3-16
- 精神·人物·语言
——论刘庆邦长篇小说《黑白男女》
·语言 ——论刘庆邦长篇小说《黑白男女》王越(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摘要:刘庆邦是活跃于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家,也是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力作《黑白男女》,以现实主义手法书写了矿难之后矿工家属的悲欢离合。透过小说的精神、人物以及语言等,可以体察出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关键词:刘庆邦;《黑白男女》;精神;人物;语言一、悲悯的精神内涵与温情的人文关怀刘庆邦的矿区题材小说相对于他的农村题材小说是清醒、理智、冷静的,表现方式是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2016-02-15
- 《走窑汉》中的底层叙述话语
的关注。本文以刘庆邦短篇小说《走窑汉》的三个主人公为切入口,分析小说中的底层形象、群体心理和社会问题,表现出刘庆邦对于现实的批判力度和深度,以及其对于底层的人文关怀。关键词:刘庆邦 底层叙述 现实批判葛兰西在《狱中札记》用“subaltern”来意指欧洲社会里那些从属的、被排除在主流之外的社会群体,他的“底层阶级”主要指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无产阶级。随着底层的内涵不断地扩大,农民、社会中的边缘群体也被容纳进来。[1]2但总体说来,底层意指政治地位低下、经济上窘
参花(下) 2015年11期2015-10-27
- 偶遇贾平凹
◎ 刘庆邦偶遇贾平凹◎ 刘庆邦今年年初,我奉命去西安参加全国煤矿订货会,负责组织会议报道。工作上的事情干完后,一天晚上,我兴致甚高,和另一友人跑去吃当地的一种小吃——涎水面。我们来到老乾州涎水面馆,上了二楼大厅,见一个人独自坐在墙角的一张餐桌前喝茶。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贾平凹。我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我说:“我一直想给你打电话,但怕打扰你,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了。”平凹说:“缘分,缘分。”西安这么大,我们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相会,只能用缘分来解释。我说:“我兜
爱你 2015年16期2015-04-24
- 人性的审视与追问——刘庆邦小说论
视与追问 ——刘庆邦小说论孙莹(中山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510275)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起,刘庆邦的文学书写就一直充分体现着一位知识分子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将创作的视野投向乡村与城乡的结合地带——矿区,视乡民与矿工为小说的主角,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呈现着他们的人性景观。关键词:刘庆邦;小说;人性在中国当代文坛中,“行走”于乡村、矿区中的小说家刘庆邦,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自80年代初创作以来,他以饱含深情、充满睿智的目光审视着养育自己19年的豫东平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5年12期2015-03-17
- 透视刘庆邦小说中的底层世界
透视刘庆邦小说中的底层世界刘庆邦书写的底层世界有残酷的一面,也有充满诗意的一面。作为“底层书写”的代表作家之一,刘庆邦始终将目光对准农村、对准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煤矿,把农民和矿工作为作品的主角,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底层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注重抒写他们精神上的困顿,尖锐地批判了他们在苦难重压下导致的人性异化,同时彰显了底层人民在苦难中展现出的人性光辉。刘庆邦; 底层; 人性近年来,出身农村的小说家刘庆邦凭借其作品的独特魅力逐渐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其作品主要有小说集
铜仁学院学报 2015年5期2015-02-13
- 刘庆邦小说的叙事策略
475001)刘庆邦小说的叙事策略陈梦远(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刘庆邦作为一名有独特审美追求的作家,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以小说形式生动具体地再现煤矿生活和乡土生活。刘庆邦小说的叙事策略主要体现在叙事视角、心理描写、叙事语言、细节刻画等层面。刘庆邦;小说;叙事策略刘庆邦曾说过:“写实是一件扎扎实实的事,来不得半点偷懒儿、虚假和耍花样儿。”[1]他自始至终坚守着传统的文学道路,秉承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其小说具有独特的叙事策略。一、紧贴人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2015-01-31
- 乡情浓郁的河南民俗生活画卷
刘燏摘要:刘庆邦被誉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他的短篇小说大都描写了普通人的生活,情节跌宕,语言生动、有趣。作家根植于自己生存的土壤,在作品中描绘了一幅幅充满温情的河南民俗生活画卷,读来像在品一壶陈年老酒,让人回味悠长。关键词:刘庆邦;民间风俗;人情美庆邦是生活在豫东平原上的作家,这里物产丰富,民风淳厚,传统文化一代代沿袭下来,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他的小说根植于这块土地,描写了在这块土地上的普通人的生活。作家热爱家乡的风物美,人情美,小说描绘了一幅幅家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5期2014-08-08
- 浅析刘庆邦小说中保姆形象塑造
0039)浅析刘庆邦小说中保姆形象塑造杨赛(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摘要:2012年,一直关注乡土和煤矿的当代著名作家刘庆邦将其创作视线向都市转移,创作了“保姆在北京”系列。作者以“保姆”为切入点,打入城市的内部。在呈现都市中“保姆”这一群体的生存境遇的同时借“保姆”的眼睛窥探着都市深处的秘密。短小精悍的小说有力的批判了当下都市生活中存在的弊病。关键字:刘庆邦;保姆;批判精神农村和煤矿一直以来是刘庆邦比较擅长书写的对象。近年来,刘庆邦逐渐将视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2013-04-11
- 在建构与消解之间徘徊——论刘庆邦小说创作的矛盾心态
世界的后花园,刘庆邦同样如此。他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浓厚的深情,使其作品无不充斥着理想乡村建构;但是,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现实主义作家,在回望、审视农村时,理性的思考不容许他再以一个农村人的眼光来反思乡村,必然会站在更高的立场上来观察、评论乡村社会,行使知识分子的质疑权利和批判权利,因而,这又导致他无意识当中消解自己的理想建构。纵观他的整个作品,不难发现,刘庆邦的创作始终处于“建构—消解”的循环模式当中。一、城乡二元对立中,反衬出对理想乡村的
名作欣赏 2010年15期2010-08-15
- “哑炮”的三次炸响
陈英群关键词:刘庆邦《哑炮》嫉妒罪恶忏悔摘要:刘庆邦的《哑炮》讲述了一个不该发生的哑炮事件,揭示了男主人公江水君在道德与欲望、人性与兽性之间展开较量的心路历程。江水君觊觎工友的漂亮妻子,膨胀的欲望一步一步地冲击着道德的底线,其亲手为自己掩埋的三枚精神哑炮依次炸响,串起了他后半生的精神活动轨迹。小说试图在传达一种宗教情感,表达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足以引起每一个有良心、有道德的人深省。从刘庆邦的短篇小说《光明行》(《作家杂志》2004年第5期)中见识过哑炮的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9期2009-12-10
- 残酷的诗意
短篇小说的作家刘庆邦在当代文坛,以短篇小说闻名,这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这些年,我们完全可以用“苦心经营”这个字眼,来形容刘庆邦的短篇小说写作。他在二十余年“持续性”的短篇小说写作中,凭借着叙述的耐性和笔力的稳健,使他成为与苏童、迟子建、阿成齐名的近十年来成就卓著的当代短篇小说大家。有人说他是当代中国文学的“短篇王”,也有人称其为“当代中国写底层人的契诃夫”,我认为这些都不为过。对于一位创作力正当旺盛的作家,在此,我们并不急于确立刘庆邦在将来的文学史上的意义
阳光 2009年11期2009-11-30
- 风俗与人性的歌者
摘 要:刘庆邦的小说《眼睛》通过乡村风俗图景的描写,剖析包藏其中的美丑并存的人性世界,显示了刘庆邦小说切入和表现生活的独特视角。其小说中的风俗包含着深刻人性内容,人性则是风俗化了的人性,二者水乳相融。风俗与人性,其实是刘庆邦小说关注和表达生活的同一视角的两面。关键词:刘庆邦 《眼睛》 创作视角 风俗 人性刘庆邦的小说往往不以情节见长,而着重于世俗生活情景的细致描画;并在风俗图景之中,缓缓地道出人物的喜乐哀愁,展现出人性的媸妍美丑。风俗与人性,是刘庆邦小说切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9期2009-10-28
- 残酷的诗意
短篇小说的作家刘庆邦在当代文坛,以短篇小说闻名,这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这些年,我们完全可以用“苦心经营”这个字眼。来形容刘庆邦的短篇小说写作。他在二十余年“持续性”的短篇小说写作中,凭借他叙述的耐性和笔力的稳健,使他成为与苏童、迟子建、阿成齐名的近十年来成就卓著的当代短篇小说大家。有人说他是当代中国文学的“短篇王”,也有人称其为“当代中国写底层人的契诃夫”,我认为这些都不为过。对于一位创作力正当旺盛的作家,在此,我们并不急于确立刘庆邦在将来的文学史上的意义
山花 2009年7期2009-05-22
- 刘庆邦小说创作的意义
余志平刘庆邦是我国当代文坛上的短篇小说大家,有“短篇小说王”之称。对于这种“溢美”之词,刘庆邦很不以为然,认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短篇王”是纸糊的高帽。但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以平民主义态度描写底层社会的真实现状,既不回避生活中的矛盾,敢于揭露农村和矿区社会的阴暗面,表现农民与矿工生活的艰辛,批评社会存在的丑恶,也不忘赞美人间存有的善良与纯真,追寻生活中的诗意的美,取得了十分可观的艺术成就。刘庆邦一写就是30多年,30余年来,他一直在文坛上默默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年2期200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