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浓郁的河南民俗生活画卷

2014-08-08 08:05刘燏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刘庆邦

刘燏

摘要:

刘庆邦被誉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他的短篇小说大都描写了普通人的生活,情节跌宕,语言生动、有趣。作家根植于自己生存的土壤,在作品中描绘了一幅幅充满温情的河南民俗生活画卷,读来像在品一壶陈年老酒,让人回味悠长。

关键词:刘庆邦;民间风俗;人情美

庆邦是生活在豫东平原上的作家,这里物产丰富,民风淳厚,传统文化一代代沿袭下来,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他的小说根植于这块土地,描写了在这块土地上的普通人的生活。作家热爱家乡的风物美,人情美,小说描绘了一幅幅家乡的风景画,讴歌了那些具有美好心灵,向往和希望美好生活的人群。小说的故事在这里展开,人物在这里生活,民间风俗也在这里呈现。

在农村,农民自古一辈子两件大事:盖房子,娶媳妇,而娶媳妇是重中之重,围绕结婚娶媳妇的一系列工作都那么重要,程序是:相家,见面,定亲,下定亲礼金,三大节走亲戚,逢季节男方给女方添置衣服,结婚,结婚后第一年的年初二去丈人家走新客,回门等,每一样都是那么的隆重,那样引人关注。相家是女方的家人到男方家,详细考察了解男方人怎么样,家里的情况如何,再来决定是否走下一步。在农村的传统观念中,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同意了,孩子也不会有意见。《相家》中的女孩染到了定亲的年龄,一家有女百家问,有人及时给介绍了亲事。即便媒人是染的表叔,即使表叔把男方家夸成了一朵花,染的母亲还是不放心,决定到男方家走一趟。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而介绍对象也是有讲究的。不是谁都愿意给人介绍,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入介绍人的眼,给谁介绍是看人的。《姐妹》中的福梅出嫁了,由娘家陈庄嫁到了卞庄,福梅的漂亮能干贤惠成为娘家陈庄姑娘的代表,有人自然就想托福梅把她娘家的姑娘介绍过来。而福梅开始是不愿意把娘家姑娘介绍到一个庄,但禁不住卞玉春对她买好,便把“自己一个嫁到卞庄挺好的,把陈庄别的闺女再拉扯过去,不见得就好”这个念头压下去了,还是做了娘家姐妹福兰和婆家小伙卞玉春的媒人,促成了这件好事。在这篇小说中,作家把农村媒人介绍对象的风俗,媒人的心理,媒人促成好事的技巧写得细致入微,让人觉得,媒人的巧嘴一张,想让谁和谁一家,躲都躲不过。

此外,女孩定亲后,应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而且必须全部自己一针一线的做,谁也不能替代(《鞋》)。刚结婚的新女婿必须在第一年的大年初二去丈人家,要带着红尾巴鲤鱼,鞭炮,猪肉,点心等礼品;新女婿到了丈人家都要被人闹一闹;新郎的家族长辈爱在背后“骂”新郎的老丈人(《走新客》)。嫂子可以和小叔子乱,调戏小叔子,怎样都不为过(《嫂子和处子》)。红白喜事要请吹响的,吹响的年轻姑娘小伙子请到村后会受到那个村的年轻姑娘小伙子的注意(《响器》)。

农村众多的风俗礼仪,都寄托着家人亲朋的关爱和祝福,使得小说在描写风俗时注入了浓浓的乡亲和亲情,主人公身上都散发着真善美的光辉,读来让人温暖不已。小说的主人公或许不那么完美高大,甚至由于生活环境和个人的原因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她们的感情是纯真的,在中国的传统礼仪下固守着他们认为的幸福和追求幸福的方式。在现代的今天,在传统礼仪越来越淡化的广大农村,固守风俗成为落后的一种表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挣脱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这固然是一种进步,但传统的美好也没有了。快餐式的爱情,现代的婚姻,没有了父母之命,也就更自我,分分合合的悲喜剧一幕幕上演,甚至有人质疑,为什么我们追求现代,反而没有传统美好呢?父母辈们的感情是那样稳固,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让现代的年轻人为之汗颜。

在传统风俗礼仪中,父母为孩子着想,孩子领会老人的用心,爱人之间的一个小礼物,一句话,一个眼神,都流露出无限的爱意,邻里乡亲善意的关爱,这些在小说中都表现了出来。小说表现的有小我,也有大爱。《鞋》中,姑娘守明要给心上人做鞋了,从买鞋布到准备袼褙和垫底的碎步,到纳鞋底选择花型,守明都是那样的认真严肃,尤其是选花型的心理描写,“是梅花型好?枣花型好?还是对针子好呢?”,姑娘都要思忖半天,当守明把枣花印到鞋底,一朵一朵的绽开时,姑娘那种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对心上人的爱意,都在这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了。作家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含蓄的表现了人物的纯真、专注、娇嗔。《走新客》中,新女婿长星害怕在年初二那天去走新客,因为担心妻子大银的娘家人跟他瞎胡乱,并且给大银说如果村人闹得不像话回来就跟大银算账,直到大银答应如果村人闹得厉害她就搬救兵。那天在大银的娘家,长星对他们的“刁难”百般容忍,可到后来他感到自尊心彻底被伤害了,坚决不点烟了,这时大银叫来大奶奶,闹新客才算结束。小说以晚上回到家,大银和长星拥在一起,按原来的约定“算大账”来结束。作家不仅把农村“闹新客”的风俗写出来了,而在闹新客中出场人物表现出的善意的捉弄,展示了这一习俗下的人的淳朴美,尤其表现了小两口的恩爱,两人虽爱面子,自尊心强,但都为对方着想。

刘庆邦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这是一种对家乡风俗人情情有独钟的乡土情结,在传统民俗文化生活下的人们,是那么的淳朴,善良,他们用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对亲人的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家笔下醇厚的民风,闪烁着美的光辉的人们,读来像在品一壶陈年老酒,让人回味悠长。

【参考文献】

[1]张翠平.浅析刘庆邦小说中的民俗文化体现[J].山东文学,2010(12)

[2]刘庆邦.响器[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3]赵玉芬.文学豫军崛起原因及文化背景分析[J],作家杂志,2008(04)

猜你喜欢
刘庆邦
神木有石峁
乡下人进城的文学表达
刘庆邦笔下的进城乡村女性
刘庆邦出版长篇“日记”《我就是我母亲》
梅妞放羊
风俗与人性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