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
- 文化翻译视域下《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探讨
译[1]。《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诸多作品中最璀璨的明珠,从文化翻译视域出发对其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显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京华烟云》与文化负载词概述(一)文化负载词文化是不断流动传播并互相影响的,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得以顺利沟通的工具,其往往受到本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无论是词汇、语法还是语境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本国文化的特征,即使是语言的结构和表达内涵也受到文化的影响。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对如何处理
名家名作 2023年3期2023-08-22
- 《京华烟云》的哲学思想探微
本文是对《京华烟云》中所含哲学思想的研究,该书以道家哲学为主要内容进行叙述,因为这本书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林语堂的思想也比较丰富,所以,儒、道、释、基督皆可在书中寻到踪迹。虽然不同的思想主张之间的内容不同,但对人世间的一些看法也有相同之处。本文将从书中所含的人生哲学落笔,再对书中的“道”进行阐述。【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人生哲学;婚姻哲学;“道”的哲学【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
今古文创 2023年10期2023-05-30
-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女性观
重要作用。《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代表作,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其中刻画的人物多达90个,其中女性有50多位,这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中是十分罕见的。这些处于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女性,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个性特点,演绎着各自不同的人生。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林语堂对女性有着高度的赞扬,他倡导尊重女性权利和地位,通过塑造几位女性坎坷的人生道路,体现出林语堂独特、完美的女性观。一、《京华烟云》的写作背景《京华烟云》创作于1938-1939年,此时林语堂居住在法国巴黎。最初林语堂是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11-23
- 顺应论下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京华烟云》中的人名翻译为例
中华文化。《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39 年出版首版英文版后,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受到海外读者的欢迎,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京华烟云》曾经4 次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并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通常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大部分人名不光是人物的代号,每每被作者赋予了某种含义,预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因此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理解和翻译对该作品的理解及对外传播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尝试以Verschu
名家名作 2022年11期2022-11-01
- 识《京华烟云》悟三生有幸
好的作品是《京华烟云》。《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1939年发布首版英文版。《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青年“左倾”、二战爆发
火花 2022年1期2022-10-22
- 林语堂《京华烟云》的人物形象与文化意蕴
欢琪摘要:《京华烟云》作为林语堂长篇小说代表作品之一,充分展现了时代背景下大家族的命运发展,是一部蕴合了丰富文化内涵的长篇小说。该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蕴合的文化意蕴都充分体现出了作者本身对命运的认识,最终归于一种理想化的境地。这不仅是该部作品中主要的思想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作者本身的局限性所在。此外,本文还阐述了《京华烟云》所蕴合的文化意蕴,如“亦孔亦耶”的信仰、古老思想和现代文明的冲突、道家女儿的命运纠葛等。关键词:《京华烟云》 人物形象 文化意蕴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5期2022-05-15
- 对悲剧的喜剧性超越
并围绕他在《京华烟云》中对婚姻、个体生存方面的哲学阐释来透视他的道家生存哲学,即在悲剧的现实中如何获得生命及人生的喜剧性的超越,并推衍出“参儒于道”的个体生存方式。【关键词】 悲剧;喜剧;《京华烟云》;“道家”【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2)01-0086-04道家哲学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思想,难为世俗人所理解,林语堂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和作家,却对道家“情有独钟”,而这与其独特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3-28
- 面向西方世界的“中国文明”叙述
——解读林语堂《京华烟云》的观念矛盾
g》(译为《京华烟云》)。目前学界对《京华烟云》的关注点多集中于这部小说的翻译情况,以及小说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对于小说内部观念的矛盾论述则相对较少。林语堂在《给郁达夫的信》中写道,《京华烟云》所要表达的是“纪念全国在前线为国牺牲的勇男儿,非无所为而作也”,但在信的末尾他又强调小说“以道家精神贯串”,“以庄周哲学为笼络”①。勇猛抗日与柔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有着不同径向。如果小说意在纪念抗日勇士,那么以道家思想统摄小说,则削弱了对国人奋勇抗日的赞扬;如果以道家精神
新文学评论 2022年3期2022-03-22
- 浅谈《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
3165)《京华烟云》是林语堂20世纪30年代末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原书名Moment in Peking。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1],全景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京华烟云》中刻画了九十余个人物,而其中的女性形象就占到了五十多位。这些女性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因为不同的家庭背景、思想熏染、人物个性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产生了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4期2022-03-16
- 《京华烟云》中的疾病书写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以人物塑造见长,其中大段的疾病书写与书中人物命运、家国兴衰息息相关。本文聚焦《京华烟云》中的伤寒、消渴、肺病三种疾病,探讨疾病书写与阶级命运、文化冲突以及审美价值之间的互文关系,挖掘疾病书写在情节推动、主题深化中的隐喻意义,呈现林语堂以“生理之病”反衬“社会之病”的良苦用心。关键词: 《京华烟云》 疾病书写 疾病隐喻 伤寒 消渴 肺病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在1938—1939年间用英语写就的长篇小说,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2期2022-02-28
- 文化翻译视域下《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
,尤其对于《京华烟云》而言,若想准确传达其中的精神内涵,必须站在文化翻译角度展开翻译工作,以帮助海外读者真正理解《京华烟云》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京华烟云》翻译水平关乎作品的海外传播,因此必须重视针对中国特有文化现象的转化翻译,使《京华烟云》在海外传播期间保留自身文化气息。一、《京华烟云》文化翻译背景苏珊·巴斯奈特提出文学作品翻译不应仅停留在语言表面,需打破符号限制,将语言植根于文化语境,实现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交织。 翻译并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不同文化间的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9期2022-01-01
- 中西方文化中的女性价值观对比研究
——以《京华烟云》和《飘》为例
文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也曾因此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这部小说主要是以1900年到1939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时代背景,而在这一时期的中国正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戕害,社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新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替。林语堂先生借用《京华烟云》这部作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脊梁和风骨,通过小人物的不平凡将自己的爱国情思融入其中,通过中国妇女面对战争的极端态度反讽了日本侵略者在战争中的不堪行为。当然,战争并不是小说唯一的主题,作家以此为契机所展现出的中国传统、婚恋风俗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5期2021-12-03
- 翻译转换理论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以《京华烟云》为例
先生所著的《京华烟云》中名目复杂的文化负载词为例,分析翻译转换理论对于文化负载词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探究此类翻译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等。一、研究背景1.翻译转换理论卡特福德(卡氏)于1965年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首次提出翻译转换理论[2],该理论是卡氏在韩礼德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的基础上拓展提出的。其通过对两种语言互译过程的精确分析,进一步提出了两种转换:其具体内容分别为:层次转换指语法和词汇的转换,就中英文来说,中文是语义型语言,
现代交际 2021年18期2021-11-06
- 林语堂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描写与价值分析
摘 要:《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女性人物在其中既是散发光彩的主要人物,也是反映时代背景、在小说中牵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主题。针对女性形象的描写进行分析,有利于从更为深刻细腻的层面理解作品的内涵,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林语堂先生“全书写罢泪涔涔”的饱满而伟大的思想感情。本文的分析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描写为路径,探索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性格特征和情感状态,意在体会林语堂先生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更为鲜明的女性形象写作特征与手法,充分分析与体会其中的文学价值
百花 2021年5期2021-09-12
- 基于语料库的《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
译的障碍。《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写就的长篇英文小说,通过对书中人物及围绕其为中心展开的故事的描绘,作者向读者呈现了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间的中国社会全貌,也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文中包含大量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文章基于张振玉先生的中文译文与林语堂先生的英文原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林语堂先生在自译文化负载词时所用的翻译策略,希望能为读者在进行文化负载词翻译时提供一些助益。二、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本次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
现代英语 2021年4期2021-09-11
- 《京华烟云》对中国传统婚姻观的传译
结连理。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通过姚、曾、尤、牛四个家族子女的婚姻,尤以姚木兰的命运为例,传达了自身的婚姻理念,传译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婚姻观,有助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本文就《京华烟云》中对中国传统婚姻观的传译进行了探讨。一、中国传统婚姻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传统社会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婚和丁克极少出现,多数人被迫与不相爱甚至从未谋面之人结婚生子。传统社会中,自主追求爱情的故事往往受到束缚,终演变为悲剧,或是走不到一起,譬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陆游与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1期2021-09-05
- 理想爱情与现实矛盾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以板块化的家庭活动为主要框架,而这些家庭里面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活动则充当着连接三大家庭的线索。在京华的世界里,这群青年男女由于社会际遇、家庭背景、个人性格、所受教育的差异从而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段充满浪漫性、悲剧性、现实性的爱情故事,给读者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艺术审美体验。关键词:京华烟云;理想爱情;现实矛盾《京华烟云》作为我国著名作家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着“现代红楼”的美誉。这部小说既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与道的
美与时代·下 2021年6期2021-08-11
- 论《京华烟云》中的甲骨叙事
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中是颇为特殊的物件。小说中至少有三四处十分突出地提到了甲骨,这种独特的文物对小说整体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京华烟云》的小说叙事同早期甲骨被鉴藏、研究的文化史及学术史形成了文本内外的有趣呼应。借助“诗史互证”的研究视角,深入挖掘甲骨这一物件所携带的多重文化价值,则能看到,在小说叙事之外,甲骨在中国近代被鉴藏与研究的历史均影射了一个跨越多个时代的文化精英群体,而这个群体正与《京华烟云》聚焦的少数几个传统家族高度接近。
东吴学术 2021年3期2021-04-14
- 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
——兼谈《京华烟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者主体性在《京华烟云》张振玉译本中的体现(一)关于《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的代表作品,该作品的创作始于1938年8月,1939年出版。该作品在海外风靡一时,半年间便行销5万余册,并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该小说的故事背景基于中国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历史进程,围绕主人公姚木兰的命运起伏,向读者全方位展示了中国近现代时期民众的生活百态和社会风云变化。该小说的中文翻译工作最早根据林语堂先生意愿交由郁达夫翻译,并选定译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1-15
- 论《京华烟云》听觉叙事的模式及听觉空间的建构
三部曲之一《京华烟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小说的哲学思想、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译本的翻译策略等,但从叙事学的角度研究《京华烟云》却相对匮乏。刘锋杰指出,林语堂在小说中重视家族作为意义传达的叙事功能,他采用家族叙事模式展现家族衰亡;[1]赖勤芳则研究该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2]陈智淦、张秀燕从旅人的行踪作为小说的线索分析其旅行叙事。[3]上述研究均属视觉叙事的范畴。在叙事学领域,与视觉叙事相比,听觉叙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听觉叙事研究指向文学的感性层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12-14
- 论《京华烟云》的声音景观
三部曲之一《京华烟云》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集中探讨小说的哲学思想、人物形象和分析中译本的翻译策略等。然而,从叙事学的角度研究《京华烟云》却相对匮乏。刘锋杰指出,林语堂在小说中重视家族作为意义传达的叙事功能,他采用家族叙事模式展现家族衰亡[1];赖勤芳则从家族的意象化、近情的日常态度描写和习俗的反复插叙等方面研究该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2];陈智淦、张秀燕从旅人的行踪作为小说的线索分析其旅行叙事[3]。上述研究均属视觉叙事的范畴。在叙事学领域,与视觉叙事相比,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12-12
-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悲剧意识
。论文结合《京华烟云》以及林语堂的个人经历,探讨作品当中蕴含的悲剧意识。关键词:《京华烟云》;林语堂;悲剧意识作者简介:李森(1988-),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现任教于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文字学和大学语文教学等方向的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2-0-02引言:20世纪是中国文学史上大师辈出的年代,林语堂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展贡献独到而深刻。其多部代表作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2期2020-12-08
- 汉语言文化下礼貌原则与“面子”工程分析
,本文选取《京华烟云》这本中国名著,作为汉语言文化下礼貌原则和“面子”工程的分析对象。关键词:礼貌原则;“面子”工程;《京华烟云》;社会语用学斯宾塞-欧蒂(Spencer-Oatey,2007)阐述礼貌原则需要跨学科和多维度的研究方法[1]。同样地,对“面子”的研究是结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综合跨学科的内容,有助于推动人文学科领域的跨学科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面子”文化的中西方对比分析,揭示由《京华烟云》这本文学经典作品体现出来的,跨文化交际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1期2020-11-27
- 《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
要:林语堂《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本文以《京华烟云》为蓝本,企图分析其中那些具有独特性格的女性形象,继而通过那些一个个让我们感动与敬佩的女性来发现本书的创作价值。《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0年9期2020-11-19
- 浅析《京华烟云》中的应用文体
背离。二、《京华烟云》中的应用文体翻译(一)应用文翻译的一般原则由于应用文有其自身的文体特点,与其他文体不同,其翻译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综上所述,应用文翻译有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准确性。在实际翻译中,应用文作品,包括一些广告,都是真实的,重要的是要传达原始的事实细节,如时间、地址、数量、数字、日期等。只有将信息准确地传递到目标语言中,我们才能说翻译是成功的。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必须传递原文的语气。换句话说,以前的随意信件翻译应该给目标读者留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0期2020-11-16
- 文学翻译的主体间性探究
堂先生所著《京华烟云》的张振玉和郁飞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探究翻译中翻译的主体间性的体现。关键词:主体间性 林语堂 《京华烟云》1.引言林语堂是世界著名的双语作家,文学翻译家,他在文学、历史、语言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为中华文明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傅文奇,2006:5)。《京华烟云》出版于1940年,是林语堂广为流传的大作之一,讲述的是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在国内动荡以及外敌入侵时期的家族命运。它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10期2020-11-02
- 浅析《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人物形象
杰摘 要:《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他旅居巴黎时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4年义和团运动到1938年抗战爆发为止将近40年的悲欢离合、恩恩怨怨,书中的主人公姚木兰,是道家之女,也是儒家之媳,她是文学史上富于典型意义和艺术生命力的经典女性形象,她美丽率真、聪慧执着、果敢豁达,她谱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诗歌,并且演绎着自己的传奇人生。关键词:《京华烟云》;姚木兰;人物形象;思想一、木
大东方 2020年2期2020-10-21
- 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浅析京华烟云
翻译观 《京华烟云》 林语堂 译者主体性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8(b)-0206-03An Analysis of Moment in Peking from Derrida's DeconstructionismWANG Yu ZHANG Linying(College of Applied English of Mudanjiang Normal College, Mu
科技资讯 2020年23期2020-10-20
- 会话翻译在《京华烟云》中的文体学分析
意思。2.《京华烟云》中会话的文体学分析2.1对《京华烟云》英译本中会话的文体学分析英语和汉语的文体特征都很明显。下面是第八章的一个例子。这是木兰和曼娘的对话,木兰来看望病重的平亚。在他们见面之前,曼娘来到北京照顾她生病的未婚夫平亚。例:“How is Pingko?”asked Mulan.Mannia blushed all over, and hesitated before she said, “This morning my mother sen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7期2020-09-29
- 探析电视剧《京华烟云》与同名小说主题的差异
先生的小说《京华烟云》(以下简称“小说”)和同名电视剧(2005年,张子恩执导,赵薇主演)(以下简称“电视剧”)为例,分析文学作品和电视剧作品之间的差异。关键词:主题;改编;差异;道家;姚木兰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聪慧且美丽,是作者林语堂心目中“理想的女子”。姚木兰的父亲是修道之人,木兰受其父亲道家思想影响极深,作者称她为“道家女儿”。改编拍摄为电视剧后,有些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较之小说有了一定的改变。影视和文学之间有各自的特性,为了表现的需要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6期2020-08-14
- 从文化翻译观看《京华烟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论基础,使《京华烟云》成功地传递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关键词:苏珊·巴斯奈特;文化负载词;《京华烟云》;文化;翻译策略一、关于《京华烟云》林语堂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作家,《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所作,于1939年在美国纽约发表,林语堂创作此书的目的旨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由于《红楼梦》创作年代久远,不容易被读者理解,所以林语堂放弃了翻译《红楼梦》的计划,而是创作了一部反映中国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题为Moment in Peking,中文名译为《京华烟云》
北方文学 2020年6期2020-06-19
- 论小说《京华烟云》中道家情怀的复杂性
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主题意蕴的开掘,无不透露出一种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融古今中西多种思想成分的文化意识,本文拟以姚思安姚木兰父女二人的道家文化思想为出发点探讨小说中道家情怀的复杂性。关键词:《京华烟云》;道家情怀;复杂性作者简介:戴阿峰(1980-),女,汉,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2期2020-05-26
- 《红楼梦》家族叙事文学艺术特色及影响:以《京华烟云》为例
红楼梦》与《京华烟云》二者比较进入,着重分析《红楼梦》一书作为家族叙事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关键词:《红楼梦》;《京华烟云》;家族叙事文学引言“家族叙事文学”一词,笔者并未查到学术界公认的定义。整体而言,这一文学体式大致具有以下几种特点:第一,主要人物多出自一个或几个互相关联的家族,矛盾冲突亦由这些家族之间或内部的关系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第二,所选取的主要家族具有典型意义,即其应为社会某一阶级的缩影;第三,作者通过描述家族的兴亡盛衰(红楼梦后多为描写衰败)折
神州·下旬刊 2020年4期2020-05-09
- 论《京华烟云》的声音景观
摘 要: 《京华烟云》拥有丰富的声音資源、听觉叙事情境和意象。林语堂在小说中描绘基调音、信号音、标志音、静音等多层次的音景,表现清末民初中国普通百姓长达四十年的日常生活及其对声音极其敏锐的感知能力。通过分析小说中人声、市声、自然之声等声音景观的内涵意义,辨析小说中的听觉元素和事件的关联性,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小说精准捕捉和描绘的听觉感官世界,以及林语堂强调聆听的重要性及其以声音为媒介建构丰富虚构世界时所传递的独特叙事特色。关键词: 京华烟云;林语堂;听觉叙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4-17
- 浅论《京华烟云》的道家思想内涵
一,其小说《京华烟云》是其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描写了从庚子拳变到日军侵华三十多年间,北京两大家族三代人的恩怨情仇,兴衰荣辱,思想内涵丰富,庄子哲学是其灵魂。本文将主要分析其蕴含的道家思想内涵。关键词:道家;《京华烟云》;林语堂一、林语堂与《京华烟云》林语堂,1895年出生于福建,自幼受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先后就读于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二十余岁才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后又去莱比锡大学,哈佛大学留学,学贯中西,回国任教。“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他的自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9期2020-03-10
- 《京华烟云》的女性观及其成因
3000)《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之初就有“现代版《红楼梦》”之称。这部小说中塑造了90多个人物,其中将近50个都是女性角色,共同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女性世界。林语堂笔下的女性有儒家文化熏陶下的古典女性,也有现代精神影响下的叛逆女性,还有兼具中国传统美德和西方现代精神的“完美”女性……本文拟以这些女性形象为中心,对林语堂的女性观及其成因略作探讨。一、对传统女性的推崇与赞赏出于对女性的崇拜和爱慕,林语堂笔下的女性角色往往成为“美”的化身。她们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9期2019-12-27
- 浅析小说《京华烟云》服饰审美意蕴
文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写于20世纪30年代末,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的创作,献给抗日的军民,也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1975年,《京华烟云》还被推举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足以见得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京华烟云》的故事时间背景是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这三十多年,地理背景是以京津为主,苏杭为辅,主要讲述了曾、姚、牛三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并在其间穿插了大量的真实人物和历史事件。《京华烟云》全景式描绘了20世纪初的传统文化、历史风貌和生活图景,展现了这一
流行色 2019年12期2019-12-12
- 中国文化翻译
烈的争辩。《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创作的一本英文作品,但书中内容确是中国文化的内容,这样的写作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翻译的过程,同时为了再现中国语言文化的原貌,充分运用了异化翻译策略。这部作品在诺贝尔文学奖上被四次提名,足以证明这部文学巨著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关键词】中国文化;林语堂;《京华烟云》;异化翻译【作者简介】付丽,辽宁工程职业学院。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学者,其英文小说《京华烟云》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在他的小说《京华烟云》中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6期2019-10-08
- 浅谈《京华烟云》中违反合作原则的人物会话含义
要分析小说《京华烟云》中故意违反这些准则而产生的会话。关键词:合作原则;违反;会话含义一、概述《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的一部代表作[1],在中译版中,后人普遍忠于张振玉所译版本《京华烟云》[2]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是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它被称为是与《红楼梦》一样的百科全书式文学经典作品。一部小说能够获得那么多读者的认可,绝对不仅仅是因为它很好地向外介绍了中国的“异域风情”,功不可没的还有它巧妙地使用带有中国特色的会话语言,下
广告大观 2019年8期2019-09-10
- 从环境创设角度谈《红楼梦》对《京华烟云》创作的影响
习的典型,《京华烟云》正是以它为参照写成的。环境作为小说创作的三要素之一,恰恰是易被读者忽视的一点。本文讨论《红楼梦》对于林语堂创作《京华烟云》的影响,重点在于环境创设,主要對社会环境进行讨论,从广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狭义的人际关系、活动处所、家庭氛围入手,在环境创设的演变中唤起读者与作者对小说环境的重视。关键词: 环境创设 《红楼梦》 《京华烟云》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为书作序提道:一九三八年的春天,父亲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而感
文教资料 2019年17期2019-09-01
- 《京华烟云》人名翻译研究
于玺摘要:《京华烟云》篇章结构恢宏、涉及文化历史丰富,作者想借助这部小说向西方介绍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小说中人物众多,人名的翻译对于小说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音译法翻译人名,传播中华文化,这是本文想探究的问题。关键词:《京华烟云》;音译法;人名;人名翻译;文化翻译一、写作背景介绍《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在1938年到1939年在巴黎用英文写作的长篇小说。他原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以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之文化,但《红楼梦》反映的中国社会与当时的中国已经相
北方文学 2019年17期2019-07-08
-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
文以在线的《京华烟云》英汉平行语料库为语料来源,通过比较张振玉、郁飞的汉译本中“被”字句的应用情况,观察两个译本的差异,进而得到两个译本的译者风格差异。研究发现两个译者都以自己的方式忠实原文,但张译本的翻译比较灵活,倾向于使用符合汉语习惯的不同表达传达原文意思,而郁译本更倾向于保留原文的句子结构,翻译较为保守。关键词:《京华烟云》;张译本;郁译本;译者风格;语料库[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期2019-06-11
- 新旧参半的林语堂
要的地位,《京华烟云》是他里程碑式的作品,有助于了解他的个人思想。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最为浓墨重彩,探讨林语堂在文学中表现的女性观,能为客观评价作家作品提供佐证。关键词:《京华烟云》;林语堂;女性观《京华烟云》是作家林语堂旅居巴黎时写就的长篇小说,他凭借这部作品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林语堂是一个新式学者:曾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与此同时,他也推崇中国传统文化,是新道家代表人物。林语堂擅于塑造女性形象,《京华烟云》仿照《红
速读·下旬 2019年5期2019-06-03
- 《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回译技巧
摘要:小说《京华烟云》是一部斐然国内外的作品,包含着很多独特的中国文化。本文选取郁飞《瞬息京华》译本,探究《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回译翻译技巧。研究发现,郁飞译本中使用最频繁的是直译、音译和替换的翻译技巧。不同类型的文化负载词译者采用的翻译技巧也不相同,实现了对原文的高回译度。关键词:《京华烟云》;文化负载词;回译;直译;音译一、引言《京华烟云》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林语堂先生在表达这些文化因素时自然也经历了从中文到英文的过程。继而中国译者又将这些文化因
北方文学 2019年12期2019-05-13
- 浅析《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
典之作,对《京华烟云》的创作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前人已经对两本著作的主要人物进行对比研究,却很少对这两本著作的奴仆形象进行探讨。本文将《京华烟云》中的银屏与《红楼梦》中的晴雯进行对比,通过分析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探寻中国现代文学对于传统文学的借鉴与发展。关键词:京华烟云;红楼梦;晴雯;银屏中图分类号:1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006-02一、《京华烟云》中银屏对《红楼梦》中晴雯的继承(一)人物性格上的模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期2019-04-23
- 接受反应理论在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应用
国文学名篇《京华烟云》比较,探究读者在阅读时如何唤起自己的期待视野,如何增强自己的身份意识,以及如何与文本互动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关键词:接受反应理论 《乱世佳人》 《京华烟云》 对比研究接受反应理论由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构成,认为文本和读者之间存在对话关系。要使读者获得真正的文学文本的体验,必须唤起读者对文本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指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已有知识积累的总和,可通过三种方法来唤起:第一,通过熟悉的标准或类型的内在诗学;第二,通过文学史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2期2019-04-15
- 《京华烟云》两中译本译者主体性对比研究
,本文针对《京华烟云》两中译本译者主体性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说明译本译者主体对作品翻译的重要性。关键词:《京华烟云》 译本 译者主体性 对比研究林语堂先生的作品《Moment in Peking》中主要有两个中文译本,一是张振玉版的译本《京华烟云》,二是郁飞版的译本《瞬息京华》。这两个译本因其译者的主体性不同,从而使翻译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本文主要针对这两本中译译本譯者的主体性进行对比,从而为后期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一.《京华烟云》两个中文译本及其译者的主
文学教育 2019年3期2019-04-01
-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女性审美理想
要:纵观《京华烟云》中的女性,能够看到作者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她们往往既有姣好的容貌,又有温良的性情,既有贤妻良母式的传统美德,又有现代女性的独立坚强、责任担当,在这些女性的形象塑造中,散发着理想主义的色彩。关键词:《京华烟云》;女性;审美理想;局限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01在《京华烟云》这部小说中,林语堂先生对女性人物形象的细腻描写和由衷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东方女人知性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期2019-03-13
- 《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魅力。二、《京华烟云》的文化特色从1936 年到1966 年间,林语堂在海外整整待了30 年。当时绝大多数西方读者对中国现状、中国的历史传统及文化背景知之甚少。此时,林语堂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客观看待中国文化,选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创作,以此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通过一个个故事向西方输出了中国文化,凸显了真正的“中国形象”。《京华烟云》就是其中一部影响深远的代表作。林语堂通过此书缓缓道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智慧。纵观全书,其文化特色有二:一是中
英语教师 2019年20期2019-03-05
- 《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0006)《京华烟云》是我国翻译家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利用英语语言创作这部小说,旨在改变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正确传达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研究《京华烟云》文化负载词翻译,有利于翻译者更好借鉴与理解林语堂先生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不同译本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比,推动《京华烟云》作品更好传播中国文化。一、文化负载词基本概述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语言属于重要载体,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交流工具。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关联、彼此制约的关系,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涉及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2019-02-21
- 翻译目的论在《京华烟云》英汉版本中的适用性
译目的论在《京华烟云》中的实用性,希望能够提高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识,给文学翻译理论研究以及翻译实践活动提供新的启示。二、《京华烟云》简介选择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作为研究的主体原因有两点:第一,《京华烟云》这部著作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以后,在短短半年内以50000 册的销量成为了东西方的畅销作品。该部小说被公认为“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之作”,并于1975年获得了世界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第二,《京华烟云》的作者林语堂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学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2-09
- 《京华烟云》中异化翻译策略
0000)《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所创作的一部小说,创作背景是旧时中国社会的体现,可以说是一本具有重大意义的章回体小说。阅读小说我们不仅能够从中看到几个大家庭的命运起伏,还能从中看到旧时的民风、民俗与文化,所以也可以将其作为一部较为优秀的风俗小说。这一小说虽然最开始是以英文的方式呈现,但是作者实际在创作过程中蕴含了一定的汉译英过程,所以从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较多的本土文化特色与事件,而笔者也对其异化翻译策略进行了如下分析:一、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指的就是一个民
山西青年 2019年7期2019-01-15
- 浅析《京华烟云》的审美意趣
摘要:小说《京华烟云》,通过讲述老北京姚,曾,牛三个家族三十多年间的日常生活以及悲欢离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典雅古朴的民国世界。小说所涉及的大部分时段,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作者以文化包容的立场,以古典文化为框架,于平淡中和解古今中外的文化与思想。可以说,古典的美,折射于小说的任何一个角落,随便一个段落我们都能嗅到其中的典雅味道。而这部皇皇巨著所显现出的审美意趣,在今日中国传统文化式微,国人急需重拾文化及审美自信的时刻,颇有现实意义。关键词:美学
北方文学 2019年36期2019-01-10
- 论《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再创造
瑶瑶摘要:《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原以为是简单的借鉴与模仿,细读文本后发现这是一部基于历史现实与作者志趣情怀的一部伟大作品,在结构、内容以及美学等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关键词:《京华烟云》;《红楼梦》;再创造中图分类号:H315.9;1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0015-01《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广博,宏大的叙事结构中囊括了社会百态,上至贵族官宦之家,下至平民百姓生活,其中对贵族生活细致入微、不遗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8期2019-01-07
- 战争?文化?人:《京华烟云》再解读
高艺摘要:《京华烟云》以1901年的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这一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体现出作者林语堂对于战争、文化、家庭、命运的思考。关于战争,作者将其作为一个写作元素贯穿全篇,既表明了他对战争这一社会现象存在的反对,又表现出一种反抗外族侵略的决心和满腔的浩然正气,同时又将战争作为一条无形的线索使人物命运发生转折。关键词:《京华烟云》;战争;家族叙事;传统文化;人物命运《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作者在小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2018-11-24
- 林语堂《京华烟云》中家族衰落原因探微
因素林语堂《京华烟云》的写作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红楼梦》。的影响,强调宿命论。例如书中对曼妮与平亚的爱情故事从一开始就是以悲剧注定的。书中在描写曼妮被曾家接至北京意欲为平亚冲喜时曼妮的梦境就预示着平亚的死亡。其中作者借绿衣女郎之口说:“你们俩离此而去,都是你们的过错。”①说出曼妮和平亚原本都是永明宫的仙子,因起凡心而被贬至人间,所以将要承受比常人更多的苦。而曼妮在通往永明宫的路旁停放着棺材,河上的桥由棺材盖子做成就是对平亚死亡的暗示。这样一开始就注定的宿
长江丛刊 2018年34期2018-11-15
- 《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策略简析
郭 荣《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写作的英文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中不仅描写了旧时代下几个大家庭的命运起伏,且小说中描写了大量的民俗民风,文化内涵丰富,因此也可以算作是风俗小说[1]。作者在书中对中国许多文化特色都予以了介绍,如求道、冲喜及婚丧等等。另外,在书中也涉及到了诸多的人生哲学,道家文化及儒家思想在其中渗透深入,因此,它又可以算作是有关哲学思想的作品。一、异化翻译策略翻译的策略主要有两种,一是翻译人尽可能保持原文章意思不变,让读者尽可能去接近原作
长江丛刊 2018年1期2018-11-15
- 电视剧《京华烟云》中人物对话的语用分析
校一、前言《京华烟云》是中国著名现代作家林语堂旅居巴黎时所著的长篇英文小说。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部分译本将其译为《瞬息京华》。小说讲述了义和团以及抗日战争30多年的故事,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各种浮沉的历史风貌。电视剧《京华烟云》就是改编于林语堂先生的同名小说,电视剧以及小说引起了跨文化研究者、影视爱好者等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颇多。然而从语用角度去分析该作品的研究确是甚少。因而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通
长江丛刊 2018年12期2018-11-14
- 《京华烟云》和《红楼梦》的艺术鉴赏及对比
是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在法国巴黎旅居时所创作的一部用英文写作的长篇小说,他以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向国外读者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林语堂一生颇受《红楼梦》的影响,这部长篇小说以自然、平淡、真实的表现形式描写着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思想文化,无不展现着《红楼梦》的巨大艺术投影。一、哲学精神在《红楼梦》中,儒、道二种哲学思想都有所体现,我们可以从红楼梦的人物中找到相对应的哲学思想。从贾宝玉那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贾宝玉到最后看
长江丛刊 2018年32期2018-11-14
- “作”而论“道”
——《京华烟云》中的道家思想
有所体悟。《京华烟云》通过姚府、曾府、牛府三个家族的兴衰,反映了从义和团运动到“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开始阶段这四十年间中国上层社会的生活风貌,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了深入的体会分析。贯穿于整部小说的一条重要脉络,就是道家的思想如何指导小说人物的思考与行动,并通过人物的性格、言行来展现道之玄妙。林语堂曾说:“昔时,我就希望能找到一种被科学家所接受的宗教。倘若强迫我在移民区指出我的宗教信仰,我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对当地从未听过这种字眼的人,说出‘道家’二字。”一、
延河(下半月) 2018年5期201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