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参半的林语堂

2019-06-03 04:14邱嘉仪
速读·下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京华烟云女性观林语堂

摘  要:林语堂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京华烟云》是他里程碑式的作品,有助于了解他的个人思想。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最为浓墨重彩,探讨林语堂在文学中表现的女性观,能为客观评价作家作品提供佐证。

关键词:《京华烟云》;林语堂;女性观

《京华烟云》是作家林语堂旅居巴黎时写就的长篇小说,他凭借这部作品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林语堂是一个新式学者:曾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与此同时,他也推崇中国传统文化,是新道家代表人物。林语堂擅于塑造女性形象,《京华烟云》仿照《红楼梦》的结构书写,绘制了多姿多彩的女性群像,可谓清末至民国的“北京女子图鉴”。作者在此作品中袒露的女性观,可集中体现其思想之“新”与“旧”。

《京华烟云》是一幅历史画卷,林语堂最突出的写作目的是阐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展现中国文化。书中女性的名字,借用了古代历史人物的名字,足见良苦用心。林语堂有强烈的女性崇拜思想,在他的笔下,男性形象退隐,女性角色居于显性地位,女性的个性远比男性瞩目。尽管几个女性形象臻于完美,但是,林语堂笔下的美,都是基于柔顺和忠贞的,符合男性的审美。《京华烟云》的叙事角度依旧是“男性本位”,这便是林语堂的旧。

林语堂崇尚道家思想,但儒家思想在《京华烟云》中贯彻始终。林语堂在《婚嫁与女子职业》中提出:“女性最理想的职业是婚嫁。”“温、良、恭、俭、让”是检验美好女性的标准。给《京华烟云》中的女子排次第,第一该是姚家长女姚木兰。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木兰达到容貌美、知性美、人性美的高度统一,她是“万众瞩目的中心,美如满月”。她天性善良豁达,抗日期间逃往重庆,木兰竟然在路上收留了四个落难的孩童,除了才情,她还拥有母性的光辉,这是女子身上最动人之处。木兰还接受了大量新式教育,学识融汇中西,这样光彩夺目的人却屈从于“女人的本分”,实在可悲。林语堂对女性毫不吝惜的崇拜,不能脱离对男性立场的维护。

部分研究者认为姚木兰的人物形象是“道家理想的女儿”,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林语堂對木兰形象的塑造无法跳出儒家的桎梏,她是道家的理论者,却是儒家的实践者。林语堂笔下有曼娘一般的传统女性,有木兰般随性的理想女性,但他最认同的始终是儒家文化中“大家闺秀”的形象,并把此种审美偏好投射到人物形象上,这种偏好没有完全摒弃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成分。“道”只是姚木兰形象的外衣,实际上她只是借用新女性躯壳的旧道德代言人。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木兰惯于隐忍,即便所爱为立夫,她还是接受了父母的包办嫁给平庸的荪亚。出色的她,婚后只能把才干用于处理妯娌关系等问题上。为维持家庭的和睦,她竟然一再建议丈夫纳妾,可见思想中根深蒂固的陈旧。荪亚恋上了年轻的女学生,木兰再三反思以后,竟把错误归咎于自己,认为不该任性妄为,忽略丈夫的感受。林语堂还用了大篇幅描述木兰的“御夫术”,写她如何挽回荪亚的心,维系家庭的美满,他这般的“新派人”却借木兰之口表达坚决“不离婚”的立场,实在不可思议。

木兰之妹莫愁,沉稳内敛却也同样出众,更符合林语堂对女性的审美。虽然她天资聪颖,饱读诗书,却与薛宝钗一样,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莫愁的才干不输立夫,但婚后她一直以立夫为中心,事事保护迁就,她的目光只局限于家庭,也希望丈夫立夫专注于学术研究,不理世事。她是刚强的,但已经失去了自我。

木兰侠骨柔肠,性格与立夫相似,两人有更多的共鸣。莫愁的性格与立夫互补,更加谨慎、世俗,木兰不易使立夫明哲保身,莫愁则可以把立夫往回拉,限制他,使他的人生顺畅。因此,立夫最后的选择是莫愁。林语堂显然用男性的思维去考虑,使立夫得以“圆满”,莫愁为立夫带来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美满的家庭,还有他所缺乏的冷静理性,而木兰成为了立夫的精神恋爱对象,两人有灵魂上的碰撞。立夫没有享实质上的齐人之福,可他情感的摇摆使人为莫愁和木兰鸣不平。同样地,林语堂赞美曾家的和睦,曾先生有温柔美丽的妻子,同时有能干的妾为他主持家务,也是由男性价值观出发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香玉》《陈云栖》等的取向与此相似。

林语堂笔下有一座座“贞节牌坊”。珊瑚青年丧夫后寡居直至去世,从无再嫁的念头;牛怀瑜的太太受尽丈夫的羞辱,仍尽心地侍奉公婆照顾孩子。最典型的是曼娘,曼娘与曾平亚相爱,平亚染上重疾后,她义无反顾地嫁到曾家冲喜,成为“处女寡妇”。曼娘是《京华烟云》里最受压抑的女性,她终身守寡,不能到交际场所去,独自抚养养子,人生毫无生气。林语堂一方面表达了对曼娘的同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但仍不遗余力地讴歌她的坚贞,渲染她的“古典美”,批判是不彻底不成熟的。

林语堂在自传中称自己一方面主张“男女平等”,同情、赞美女性;又站在男性的立场,鉴赏、玩味女性,他的女性观是进步性与局限性交织的。此种复杂性,正是林语堂新旧思想作用的结果。林语堂的观点在现在看来不合时宜,但是文学欣赏和学术研究要做到“知人论世”,中国传统文化积重太深,林语堂的书写已算是开风气之先河,不能求全责备。

参考文献

[1]李晓筝.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女性观[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02):122-124.

[2]陈千里.“女性同情”背后的“男性本位”——林语堂小说“双姝”模式透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92-99.

[3]林淑娴.从姚木兰看林语堂的女性观[J].台州师专学报,1999(02):24-26.

[4]朱巧英.男权本位下的女性赏鉴——从《京华烟云》的几个女性形象看林语堂的女性观[J].名作欣赏,2011(20):62-64+76.

[5]王雪琴.林语堂小说中的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

[6]赵英华,王玉.再论姚木兰是“儒”而非“道”[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04):116-118.

作者简介

邱嘉仪(1998.08—),女,广东省广州市人,广州市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京华烟云女性观林语堂
探访林语堂故里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