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艳丽
摘要:小说《京华烟云》,通过讲述老北京姚,曾,牛三个家族三十多年间的日常生活以及悲欢离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典雅古朴的民国世界。小说所涉及的大部分时段,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作者以文化包容的立场,以古典文化为框架,于平淡中和解古今中外的文化与思想。可以说,古典的美,折射于小说的任何一个角落,随便一个段落我们都能嗅到其中的典雅味道。而这部皇皇巨著所显现出的审美意趣,在今日中国传统文化式微,国人急需重拾文化及审美自信的时刻,颇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学;审美;古典文化;道家哲学;《京华烟云》
一、道家思想之美
庄子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但是很难有哪部小说,像《京华烟云》这般完美的诠释庄子的哲学思想。小说阐述了庄子哲学的美,在于它对自然规律的追寻,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思想具体化的样子。姚先生看上去是小说中最矛盾的人。他作为商人而不在意金钱;他收集古董,读古典文学,却又是最早接受新思想的人,时代的改变让他感觉没有了约束,得到了自由,所以他不但资助革命,还鼓励孩子读洋书;他遇事见识卓越,但是对于中日之间的战争,他却让木兰去咨询曼娘这样保守人群的见解。所有这些行为在他身上辩证而和谐,他甚至是整部小说的精神支柱。在国家民族大难临头之际,父亲的道家思想所带来的精神力量,让木兰和许多像木兰一样的人,从小我的爱恨中解脱,她开始看开女儿的夭亡,理解儿子参战,去抚养别人的孩子而为民族留下希望,最终积极昂扬的加入全民抗战的行列,正是这种内敛无为却柔韧刚强的力量,让整个民族最终空前的团结与坚强。这就是道家哲学的美感所在,它是包容的,变化的,积极的和生长的,它随着人类的传承而传承发展。
二、名字之美
《京华烟云》数次讲到取名和鉴赏名字。首先是木兰姐妹和阿非的名字,木兰出自木兰从军的故事,听来爽利明快。莫愁出自梁武帝的诗:“洛阳女儿名莫愁。”阿非则出自陶渊明的诗“觉今是而昨非。”对于取名字,姚先生的道理是:在人生各方面,人会常由常人之俗而进入雅人之俗,而回到俗人之淳朴自然,所以最好的诗人作家给孩子取的名字都很简单,就如同日常生活里的重要东西,都是平易自然的,像苏东坡给儿子取名“过”,袁子才的儿子名叫“阿迟”只是因其晚生。小说对比了牛大人和曾先生的取名方式,牛大人之为商人,并不像木兰的父亲有高雅的情趣和洒脱的个性,他的为官,也不像曾先生有知识分子的清雅,他有俗人之雅的追求,所以他的子孙会叫国辉光祖之类的。而曾先生给孩子取的名字较牛大人则可看作是雅人之雅,木兰觉得简单高雅的“爱莲”和平易好听的“荪亚”都是可取的。而木兰追求的则是雅人之俗,她给女儿取名字叫阿满,因为她婆婆名字是玉梨,木兰套用白居易诗中“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中的“通”字为儿子取名。在讲了一番为孩子的取名之道之后,小说又讲到为园子取名。姚家买了一座王府花园,女儿们取的名字是“和园”“幽园”“朴园”之类,颇有苏州名园的味道,后来父亲取了静宜园,他认为这个名字有诗意又不夸张,顺乎本性又与身份相当,既然居此为家,便要表示居之安顺而不在诗意的隐遁。至此,作者所主张的一套融合诗书之美,或雅或俗,最终归于平淡生活的取名之道已经讲的很详细了。
三、破败与静谧之美
对于山水古迹之美,小说颇有一番认知。付姚孔三家同游香山,作为昔日乾隆皇帝狩猎练兵之所,香山曾经是威武雄壮的,但是到了小说中所写的时代,建筑大都坍塌,加上付先生唱的《李陵碑》,让这个场景极尽苍凉悲怆,木兰立夫都认为这样的景物最美,木兰觉得人生原属可悲,但也美丽。小说数次提到木兰要游圆明园,因为圆明园也是断壁残垣,她和立夫要欣赏的,就是这样的美。曼娘喜欢京郊姚家别墅的景致,因为那里绿树掩映,白鸭戏水,远处西山上还有处处庙宇。美之为美,并不能一足而论,所以我们才会觉得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而任何美景美物,不论是木兰眼中的废园残屋,还是曼娘喜爱的西郊田园,若非静谧无垠,恐怕也无法引人思索天地的浩瀚,体会时空的空蒙了。就像王维的诗,不论是大漠孤烟,还是山居秋暝,那份引起我们千年思索的诗意,是宇宙中最原始的静谧。想我们现代人的旅行,每到一处,人声鼎沸,熙熙攘攘,不知大家都能看到什么,又能体会到什么样的美感。
四、生活意趣之美
姚父是一个能够充分享受生活的人,他带孩子们游西山,看大水,吃馆子,让他们的童年充满乐趣,他的生活态度使得木兰也十分注重生活意趣,她从甲骨文和中医中能够找到平静和智慧,在断壁残垣中体会美感,她能一大早去接荷花上的露水,也能亲自下厨,变着法的做好吃的。后来她甚至追寻内心的感受,南迁杭州,过起布衣小帽的乡下生活。木兰愿做逍遥之游,让日子更诗情画意,哪怕更加清贫,她也会想办法想出几种不费金钱却新颖有趣的寻乐之法。这也就是小说所赞赏的,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生活,对心灵的尊重,对生活的熱爱。对此付先生的总结是,最高的性格,其中要有一部分精神自由,但是要使之归于常态,而木兰最终也结束了在杭州的隐居生活,随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的歌声,加入到抗日民族的行列之中。
五、古礼之美
小说在礼仪的叙述上十分细致。姚家乔迁之喜大宴宾客时,我们可以了解一整套的宴会礼仪,比如如何在宴席中如何排座次,上座怎么讲究,左右的座次如何看出长幼尊卑,像曼娘的母亲被人让到主坐,是因为哪些原因,而她自己不愿轻易坐,又是因为哪些原因等等。而主人家的小辈要坐末座给客人敬酒,而主人家要结束宴会,便站起来把椅子往后一推,向大家道谢。这一整套宴会礼仪从容有序,哪怕今天我们都觉得非常实用。婚礼是这部小说叙写得最多的场面,这其中曼娘和经亚的婚礼最让人印象深刻。婚前新娘不可以住在新郎家里,所以要提前搬走,然后从新郎家准备的礼物,到媒人伴娘的选择,到装饰布置,再到赞礼的各种赞唱,然后再到各种行礼,挑盖头,以及夫妻间的交杯酒等等一系列细致描写,完全将我们带进了这场民国婚礼,唯美如画。小说对于日常生活的礼貌也多有涉及,立夫多次与长者打交道,都非常注意礼貌,比如初见姚先生,他施四川古礼深深一揖而不同小姐们打招呼,理当如此。姚家两位小姐要帮立夫擦鞋,会注意到立夫的自尊心,由聊天入手委婉提出。曾先生作为老一代的读书人,对新派作风极为不喜,他惋惜斯文儒雅的士大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没开化不斯文的一代年轻人。而一个归国留学生拜访他时不断的用食指指着他这件事,更加让他不能容忍。即便五四以来,文坛多提倡新文化运动,只要是古老的有历史的,都会收到批判和摒弃,这个过程让传统礼仪受到重创。华夏礼仪的淡漠,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损失,这是我们至今都遗憾的。
小说情节在姚家买了王府花园,邀请亲朋共赏的时候,达到了审美欣赏的最高潮,此前的情节,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家在闲暇时对生活品质和情调的追求,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美的论述,木兰姐妹的游园观感,可算小说对审美意趣的总结,木兰认为要掩藏豪华于无形,而以淳朴自然为本相,木兰后来和全家隐居杭州,就过的是这样的生活,事实证明,这样的美曲高和寡,而木兰也险些因此家庭破裂,至此她开始重新审视妹妹的美学标准,也就是游园时莫愁的话:以豪华为表,以淳朴自然为里。这句颇有道家意味的总结,不但是小说对审美意趣的总结,也是传统文化和道家思想对审美标准的陈述,更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回顾传统审美所应该思索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林语堂.京华烟云[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
[2]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