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中兰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西方最著名的翻译理论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汉斯·弗米尔,是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1984年他正式提出功能翻译目的论。这一理论成为功能派翻译理论最主要的核心理论,它具有革命性的发展历程,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翻译目的论主要来源于交流理论、行为理论、信息理论、语篇语言学及接受美学,主要关注于基于目标文本的源文本。该理论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很大,它主张目标文本是由其所服务的目的所决定的。
翻译目的论的诞生也引发了诸多的质疑与批评。很多专家与学者关心的是目的论能否作为一种翻译理论适用于文学翻译。鉴于此,笔者尝试研究翻译目的论在《京华烟云》中的实用性,希望能够提高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识,给文学翻译理论研究以及翻译实践活动提供新的启示。
选择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作为研究的主体原因有两点:第一,《京华烟云》这部著作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以后,在短短半年内以50000 册的销量成为了东西方的畅销作品。该部小说被公认为“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之作”,并于1975年获得了世界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第二,《京华烟云》的作者林语堂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发明家,他对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描写了三个典型家庭的生活情况。这部小说涵盖了从1900年到1938年期间发生在中国的重要事件,诸如义和团运动、1911年辛亥革命、共产主义的萌芽、1937-1945年中日战争等等。
林语堂当时想把曹雪芹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翻译成英文。因为他想向西方人展示中国的古典文化,使他们感受到中国的伟大。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林语堂决定根据《红楼梦》的结构自己写一部小说来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他想使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了解这个古老、勇敢、友好的中国。同时他也想让中国和其他的国家建立起同等的联系,使这个世界更和平,更美好。
1977年台湾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张振玉出版了至今被认为是《京华烟云》最好的中译本。张振玉想让中国读者了解《京华烟云》的实质精神,使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以及在中国革命老一辈革命家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总之,《京华烟云》中译本的问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一场盛宴,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笔者旨在对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林语堂的作品《京华烟云》为例。首先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目的论是如何被应用到文学翻译的实践当中,最后,得出目的论在《京华烟云》中的适用性的理论分析结果。
(一)翻译目的对翻译的影响 在目的论三原则当中,目的原则居首位,目的原则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当谈及目的论三原则之间的关系时,目的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即所有的目标文章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都应该遵循目的原则。而连贯和忠实原则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聚焦于目的原则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连贯和忠实原则。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功能派翻译目的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该理论质疑以源文本为导向的传统翻译理论,更注重目标文本的功能性,突出了翻译的目的性,扩大了翻译的视野。林语堂创作《京华烟云》的目的是为了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以及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因此他的目标人群是西方的读者。
张振玉《京华烟云》中译本的目的是让中国人能够欣赏到《京华烟云》的精髓并使中国人更好地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所以,张振玉的目标人群是中国读者。
(二)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 德国著名翻译家汉斯·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活动,译者关注目标文本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不是源文本的目的。
在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都是翻译者常用的翻译策略。异化的方法就是尽量保持源文本的原有风格,并且让读者能够更进一步地接近源文本。相反,如果一个翻译者想让他的读者能够更深层次地体会到本族文化,那么这个翻译者应该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来避免源文本对读者深入理解的影响,而且能够使读者欣赏到看起来自己非常熟悉的语言。
林语堂使用了异化的方法来向西方读者展示中国的人情世故及社会境况。而《京华烟云》中译本的作者张振玉使用了相反的翻译策略——归化。因为对于他来说,他的目标读者是中国人,并不是西方人。结果,在目的论指导下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使得《京华烟云》这部著作保持了中国的文化特征,为中国读者也为西方读者呈现了一个真真切切的中国。
1.异化 林语堂在小说中从物质、社会、语言三个角度向西方读者全面地展示中国,展示了一个真实而伟大的中国。
(1)物质方面
众所周知,粽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美食,深受民众喜爱。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这种食物很独特。在小说中,林语堂对“粽子”这种食物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使得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了这种食物。
例1 “tsungtse,these were solid triangles…steamed.”(Lin Yutang.2005,P.188)
林语堂对“粽子”这种食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南方则有火腿、猪肉、红糖、豆面等多种馅料制成。林语堂用这种方式让西方读者更直接、清晰地了解中国的这种端午节庆食物,同时也将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传到了西方社会。
如果中国食物的名字被逐字的翻译,那么大多数的西方读者很可能会陷入到迷惑不解的状态之中。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林语堂将直译引入了文学翻译的版本中去。这种方式在更大程度上帮助那些缺乏中国文化背景的人了解各种各样的中国食物。这样在他们的头脑里就会形成一幅真实的图画。同时,由于翻译过程中汉语拼音的使用,那些原汁原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才得以保留。
(2)社会方面
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描述了很多中国的民俗传统诸如:婚礼、葬礼以及占卜等。
例2:“ The steelyard… one′s wish.”( Lin Yutang.2003,P.120)
这段描写中国劳动人民的婚礼风俗仪式。“用秤杆挑红盖头”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谚语。在这个谚语中,“称”和“秤”是同音字,这意味着称心如意、幸福吉祥。事实上,林语堂运用了“增加”的翻译策略来表达这个双关语并弥补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例3:“The grandmother thought … the funeral.”(Lin.Yutang.2003,P.70-71)
从上述的描写中,读者能够看到一场典型的中国式传统葬礼。守丧之人需要穿上白色的孝服来为死者哀悼,而不像西方人穿上黑色的衣服来哀悼死者一样。一场典型的中国式传统葬礼通常由孝子哀悼、诉说、烧纸钱、守灵组成。林语堂通过对中国传统葬礼的详细描述,呈现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曼妮父亲之死的画面。其中有很多的术语诸如:“the Fifth of Seventh Day”(五七),“white kweihsing cap and gown”(白衣白帽子),“the King of Hell”(阎罗王),“Kaitiao”(开吊),“Yenlo′s Temple”(阎罗宝殿)等等。
这些中国特有的葬礼术语被林语堂在作品《京华烟云》中得到了诠释。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看,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因此,林语堂同时采取了“增加”和“减少”的翻译策略来解释这些中所特有的葬礼术语,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的西方人。
例4:“Now human beings are of the five types represented by the Five Elements:Gold,Wood,Water,Fire,Earth.Marriage is a science of matching types.There are types that beautifully complement each other toward common destruction.”Inbreeding“between a boy and a girl of the same type should be discouraged because it would only emphasize or augment the original tendency in the husband or the wife.This is clear enough:marrying an indolent(“water”)wife to an indolent husband would only make matters worse,and marring a quick-tempered (“fire”)husband to a quick-tempered wife would just burn up the couple.”(Lin Yutang.2003,P.257)
中国的古代哲学,即所谓的“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事实上,一切事物都可以这样划分。在小说《京华烟云》里,有一些关于婚姻的卦象之说。这对于外国人来说,要理解这些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林语堂对于婚姻里的“五行之说”作了细致入微的描述以加强西方读者对于中国哲学的认识。
2.归化 在林语堂著述的英文版小说《京华烟云》里,每一个章节的前面都引用了大量的道家思想和庄子思想。他使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来翻译中国的文言文语言,主要考虑到了目标读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翻译本身的可接受性,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家思想。这些文字的翻译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建立了一座桥梁。
例5:“To Tao,the zenith… grown old.”(From the essay on“The Master”by Chuangtse.)
例5:“在太极之先不为高,…长于上古不为老。”(庄子《太宗师》)
例6:“Those who dream of… the corner.”(From the essay on“Relativity”by Chuangtse)
例6:“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是旦幕遇之也。”(庄子《齐物论》)
林语堂使用了现代英语来传递这些具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文字。用这样一种方式,西方人可以理解中国古文字的意思,但不能感受中国古文字的魅力。因为有的中国人也很难理解中国的这些文言文,更不用说外国人了。所以,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
在张振玉的中译本《京华烟云》中,他也使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包括增、减、省略以及对某些词的修改。因为他的目标人群是中国读者。
(1)“增”与“减”的使用
增法与减法完美地诠释了一位翻译者的灵活性。因此根据所要译作的要求,张振玉减少了对于中国文化大量介绍的那一部分,而这些介绍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却是不必要的。
例7:“The spirit… epic Hsiyuchi.”(Lin Yutang.2006,P.35)
例7:“来附体的神仙是齐天大圣孙悟空。”(Zhang Zhenyu.2005,P.68)
在英文中,作者害怕西方读者会对孙悟空的形象产生疑惑,因此他除了详细的解释之外,还特意增加“猴的精神”、“西游记的渊源”等解说的内容,使西方读者能够获取到更多的信息。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孙悟空却是家喻户晓的形象。因此,如果译者逐字对英文进行翻译,那么必然会使中国的读者感到臃肿。
在使用“增加”的方法过程中,最典型的是,张振玉给每章增加了对称平衡的小标题,这些标题的增加更符合中国小说的构成风格。具体的例子有:“上卷—道家女儿,中卷—庭院悲剧,下卷—秋季歌声。”
(2)四字格的使用
四字格是张振玉在翻译当中喜欢的结构。在汉语写作过程中四字格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结构工整、大方、内涵丰富,使得语言更艺术化,更有文采。
例8:“Now that … departure.”(Lin Yutang.2006,P.36)
例8:“ ……冷静异常,从容准备,处变不惊,方寸泰然。”(Zhang Zhenyu.2005)
从这两个句子中知道,译文通过四字格将这个长长的英文句子改写成了非常短小精悍的中文句子。而这种转化不仅符合汉语的的阅读习惯,而且也赋予了译文浓浓的中文色彩,更重要的是,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翻译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
德国翻译家弗米尔认为,翻译即模仿,也就是说翻译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对原文的对等翻译。对于大多数译者来说,将所有的信息传递给读者是不能完成的一件事。在文学翻译当中,传递原文的全部意思也是极其困难的。因此,译者应该做的事是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传递给读者原文的目的。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京华烟云》将中国的古代文化传播到了西方世界,使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了解了中国历史和文化。在写作期间,林语堂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如:目的论指导下的异化手法。同时,张振玉先生在回译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翻译方法,如:归化。就目的论而言,翻译目的为采取的翻译策略提供了指向性。作为一部中国故事的英文版小说原著,《京华烟云》已经成为了研究翻译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最好分析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