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泉,魏家玮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我国的贫困对象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贫困地区、贫困县、贫困村、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长期以来,实践中扶贫瞄准机制目标瞄准采取的是区域瞄准方式,即绝大部分扶贫项目和扶贫投资主要瞄准贫困地区,从而实现减贫的目的。但是,随着减贫效果的逐渐显现,贫困人口的分布开始分散,贫困对象的识别变得更为复杂。所以从2001年开始,我国尝试采用村级瞄准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识别贫困村。虽然村级瞄准方式有助于覆盖更多的贫困群体,但在贫困人口的确定、扶贫资金的分配及扶贫项目的选择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改进。
公共政策或救助项目(资源)的瞄准问题是应用发展经济学和国际开发学及社会工作领域近年来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在我国农村扶贫项目的瞄准效率、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尽管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做出了许多贡献,但在提升扶贫项目瞄准度的具体操作方法的科学探索方面,成果仍然不足。从相关论文和项目报告来看,这一问题发源于20世纪90年代社会福利政策效率评估,并逐渐形成了针对个人或家庭的指标瞄准和社区瞄准、针对区域或人口特征的类别标准以及基于个体行为的自我瞄准等瞄准机制的规范方法。在此基础上,近年来瞄准机制的研究重点是各项瞄准效率(准确度),包括现有的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目标瞄准是否有助于项目效率提高两个方面。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临夏州),是我国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不仅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而且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发展严重滞后,公共服务不足,脱贫难度更大。因此,科学有效的扶贫瞄准机制就成为坚决打好打赢精准扶贫脱贫的关键,尤其是在深度贫困地区,只有不断完善农村扶贫瞄准机制,才能真正有助于贫困人口的持续减少。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提升扶贫项目瞄准度的方法——代理家计调查法。首先说明代理家计调查法的原理,其次以临夏州为例,应用笔者团队于2018年7月至10月于当地入户调查收集的数据,分析其扶贫项目的瞄准情况,接着应用代理家计调查法重新评估当地扶贫项目的瞄准情况,分析代理家计调查法的优劣,最终给出结论与建议。
精准扶贫是指对扶贫对象的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首当其冲的便是精确识别。对贫困对象的精确识别需要掌握农户的经济状况,如收入、支出、资产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这些信息很难被准确收集,这就出现扶贫项目的漏瞄、误瞄等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代理家计调查法应运而生。代理家计调查法(Proxy Means Test,PMT)在智利、哥伦比亚等国的农村扶贫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其本质上是一种通过确定一些被赋予权重的代理变量或指标来对农户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判断的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确定一批易于识别又与农户收入高度相关的指标,如家庭劳动力人口比例、户主受教育程度、房屋结构、亲戚有无公务员等,再将这些指标引入以年人均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的OLS 模型,根据回归结果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计算即可获得每一个农户的累计分数(PMT 分数)。该分数用来反映农户的收入,PMT 分数越低,农户越贫困。第二步是将农户按PMT 分数从高到低排序,设置门槛线,低于门槛线即为贫困户。门槛线一般以百分位数表示,如第15百分位数,第20 百分位数等,从而可以计算出某门槛线下扶贫项目的漏瞄比率、误瞄比率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西部各省区曾经结合具体的扶贫开发实践先后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准识别方法。如贵州省的“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有无读书郎;云南省的“七评法”:一评住房、二评生活、三评生产、四评劳力、五评健康、六评教育、七评负债;安徽省的“六看六必问”:看房,看粮,看劳动力强不强,看有没有读书郎,看有没有病人睡在床,看有没有恶习沾染上,问土地,问收支,问子女,问务工,问意愿,问党员干部、左邻右舍、能人大户。临夏州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下辖的临夏县、康乐县、永靖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东乡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积石山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2000年来,临夏州实施了很多扶贫项目,如产业扶持贷款、异地搬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等,因此评估临夏州农村扶贫项目的瞄准效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实践意义。使用代理家计调查法对扶贫项目瞄准情况进行评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佐证并提升这些“土办法”的科学性。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项目团队于2018年7月至2018年10月的入户调查。限于农村地区受访者的教育水平等原因,调查的主要方式为面访式问卷调查,收集了受访农户的基本家庭情况、农业生产收入、家庭资产及租赁服务收入、家庭手工业小商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扶贫项目参与情况等信息。本次调查样本的主要来源为临夏县、广河县、东乡县、积石山县、临夏市等地的9个村镇,共回收问卷215 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后,最终有效问卷为165 份。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使用的农户家庭、个人各项指标均以2016年为标准,但是否参加扶贫项目以近五年为标准。虽然存在时间上的差异,但由于我国扶贫项目对农户的增收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故因时间差异带来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二)样本村扶贫项目瞄准现状 对于扶贫项目的瞄准效率,一般用以下几个指标衡量:覆盖率、遗漏率、渗漏率。覆盖率用来衡量扶贫项目的覆盖情况,其公式为覆盖率=实际获得扶贫项目的贫困户数/ 贫困农户总数;遗漏率用来衡量扶贫项目的弃真错误,其公式为遗漏率=实际未获得扶贫项目的贫困户数/ 贫困农户总数;渗漏率用来衡量扶贫项目的取伪错误,其公式为渗漏率=实际获得扶贫项目的非贫困户数/ 实际获得扶贫项目的总户数。此处使用所收集到的数据,应用STATA14.0 软件对样本村农户扶贫项目,包括低保、产业扶持贷款的瞄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在有效样本农户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总样本的25.5%,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贫困标准(2300元)的农户占总样本的48.5%,参与低保的农户占总样本的15.2%,获得各类产业扶持贷款(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服务业、其他)的农户占总样本的36.4%。以是否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国家贫困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300 元)作为贫困标准,样本村扶贫项目的瞄准现状可由表1、表2反映出来。
从表1可以看出,在临夏州的数个样本村中,低保的遗漏率较高,产业扶持贷款的遗漏率较低,这可能与低保针对的是最贫困人群有关。在渗漏率方面,低保与产业扶持贷款都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说明扶贫项目的取伪错误还是比较严重的。
表1 样本村扶贫项目瞄准现状(以是否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贫困标准)
表2 样本村扶贫项目瞄准现状(以年人均纯收入是否达到2300 元作为贫困标准)
在表2中,尽管贫困标准有所变化,但低保的遗漏率仍然较高,相比表1,产业扶持贷款的遗漏率大幅提高,这间接说明了建档立卡并没有囊括所有的贫困农户。同时,低保和产业扶持贷款都有较高的水平的渗漏率,说明扶贫项目的取伪错误比较严重。
(三)代理家计调查法在样本村扶贫项目瞄准上的应用 以下将使用代理家计调查法分析样本村扶贫项目的瞄准状况,并比较代理家计调查法界定贫困与建档立卡、国家贫困标准界定贫困在覆盖率、遗漏率和渗漏率方面的优劣。
1.OLS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说明
利用代理家计调查法建立OLS 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年人均纯收入,在本文中对年人均纯收入取自然对数处理。前文提到,代理家计调查法本质上是一种对农户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判断的方法,所以模型中的解释变量既要反映农户家庭经济状况的典型指标,又要易于获得、便于收集。结合本次收集到数据的回归情况,本文选取了如下几个解释变量:(1)户主个人特征。包括户主教育水平、户主年龄、户主民族等。(2)农户住房情况。指农户家庭住房的结构,包括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3)农户耐用品拥有情况。此类指标最易观察、收集,且可较好地反映农户的家庭经济状况。本文选取是否拥有机动三轮车或货车、是否拥有电视、是否拥有洗衣机三个指标。(4)户主社会关系。邓维杰、黄承伟、左停等人的研究表明,扶贫项目甄选过程中会出现把指标优先分配给亲戚朋友的情况,故本次研究选取了亲戚是否有公务员作为评价指标。需要指出的是,亲戚中有公务员并不意味着扶贫项目分配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不公平现象,因为公务员在农村属于收入相对高的群体,所以也会对农户收入产生影响。(5)家庭劳动力人数占家庭总人数的比例。相比于劳动力人数的绝对量,家庭劳动力人数占家庭总人数的比例更能反映一个家庭的收入来源充裕与否。这里的劳动力人口指一切有收入的家庭成员。
2.OLS 模型估计结果
用STATA14.0 软件对165个样本数据进行回归的结果如表3所示。尽管有个别虚拟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该模型的目的是预测整体的趋势,所以这些变量对整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表3 OLS 模型的估计结果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户主的年龄越大,家庭贫困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可能是由于户主年龄越大,他的创收能力受限,且所承受的来自父母和子女的压力也越大。户主接受初中水平教育的农户反而比户主只接受小学及以下教育的农户收入水平低,这可能是因为接受初中教育的户主比接受小学及以下的户主更迟进入社会,因而更迟拥有收入,其受教育水平不足以对收入产生明显提升。这间接说明,受教育年限需要达到一定的长度才可以对收入产生较明显的正向影响。
3.代理家计调查法瞄准效率的评估
利用OLS 模型的回归结果计算出每个样本农户的PMT 分数后对其排序,接下来设置门槛线,并求出门槛线对应的PMT 分数,低于该分数即为贫困户。本文将门槛线设置为第15 百分位数、第20 百分位数和第25 百分位数。完成对门槛线的设置后,即可对代理家计调查法的瞄准效率进行评估,这里使用的指标同样是覆盖率、遗漏率和渗漏率。其中,覆盖率=门槛线PMT 分数以下实际获得扶贫项目农户数/ 门槛线PMT 分数以下农户总数,遗漏率=门槛线PMT 分数以下实际未获得扶贫项目农户数/ 门槛线PMT 分数以下农户总数,渗漏率=门槛线PMT 分数以上实际获得扶贫项目农户数/实际获得扶贫项目的总户数。
表4 样本村扶贫项目瞄准现状(以PMT 分数门槛线作为贫困标准)
表4列出了三种门槛线下低保和产业扶持贷款的覆盖率、遗漏率和渗漏率。图1、图2的柱状图描述了建档立卡、国家贫困线、PMT 分数三种标准下的扶贫项目瞄准情况。
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直观地看出,与以国家贫困标准(年人均收入2300 元)作为贫困标准相比,代理家计调查法在遗漏率的测度上与其相差无几,但在渗漏率的测度上比国家贫困标准有大幅提高,这可能是由于部分农户隐瞒收入与家庭资产等所致。鉴于代理家计调查法比直接对农户的收入进行统计更加准确简便易行,我们认为代理家计调查法在精确识别贫困户上是有较好效果和实践意义的。更加精确地说,25%门槛线与国家贫困标准吻合地最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消除贫困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是我国正全力克服的难题。能否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瞄准是扶贫项目能否真正落实、扶贫资金能否真正有效使用的关键。
本文通过对农户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评估的简便易行又不失精准的方法——代理家计调查法的应用及其实证研究表明,代理家计调查法在识别贫困农户方面表现良好,但在识别非贫困户上的表现一般。根据结果,25%门槛线是较好的识别贫困户的标准。同时,基于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该方法的实证检验,也为中西部各省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准识别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其向更科学的方向完善提供了代理家计调查法这一新思路。
需要指出的是,受制于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非正式制度的长期约束、全方位对外开放程度低和社会发育迟滞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西部地区农村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村扶贫攻坚任务繁重,农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升难度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非常突出,由内生增长和技术创新推动实现的经济增长缺乏充足的要素保障,从而导致各贫困地区面临着不同的实际情况。本文的结论仅针对于临夏州的情况做了初步应用,但是在其他的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的特征可能与本文的样本农户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本文只是提供了一种测度扶贫瞄准效果的思路,在更大尺度范围的实践应用中,代理家计调查法还有待于一线扶贫工作人员根据实际状况的修正完善和创新运用。我们也期待科学方法的实践应用能够为西部地区农村的脱贫攻坚战略提供重要保障,能够为深度贫困地区在促进扶贫资源要素整合,实现扶贫产业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基层政府治理能力,进而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