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敏阳
(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演变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这与我国的经济开放息息相关。如下图所示,1991年以前,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处于上升趋势,1992年我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也开始下降,但是在2001年前仍处于59%左右的水平,2001年我国加入WTO 以后,却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到2007年已经下降到50%。可见,随着我国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的收入分配产生了某种影响。这也让学者很难忽视贸易开放与劳动收入份额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相关性也引发了寻找现象背后原因的兴趣。那么是贸易开放因素直接导致了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演变,还是由于经济开放诱致的某些因素影响了劳动收入份额?这些因素包括哪些,最主要的因素又是什么?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技术进步在其中起的作用,技术进步是生产率增长来源已形成广泛共识,但人们普遍只关注技术进步本身,却忽视了技术进步偏向性可能导致的后果,在技术进步偏向性的非对称作用下,要素生产率及其收入分配结构正在发生改变。
1978-2014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
在技术进步偏向度测算方面,国内外积累了丰富的研究,Klump 等(2007)估算了美国1953-1998年的劳动偏向性和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模式和速率,他们采用的是基于规格化的具有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的CES 生产函数的计量模型,但该方法只适用于较长时段样本期内的整体测算。Ryuzo Sato & Tamaki Morita(2009)测算了 1960-2004年美国和日本的劳动增强型和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速率,并分析了劳动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对两国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实证研究来看,现有实证文献己经验证了技术进步偏向的存在,最早对技术进步偏向进行实证分析的是Brown & De Cani(1963),他们用 1890-1958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出美国的要素替代弹性大约为0.44,发生了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David & van de Klundert 对美国1899-1960年数据进行测算,得出美国技术进步总体上是劳动节约型的。Pakk 证实了20世纪技术进步呈现物化性,技术进步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方式是与资本投资相融合。McAdam & Willman (2008)对欧元区的估计结果、Ripatti & Vilmunen(2001)对芬兰的估计都表明技术进步是资本偏向的。
相对而言,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陆雪琴等(2013)基于中国1978-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同时估算了要素替代弹性、计算了哈罗德技术进步偏向和希克斯技术进步偏向,结果表明:替代弹性大概为0.78,资本与劳动互补;哈罗德技术进步和希克斯技术进步大体上都是资本偏向的。雷钦礼(2013)对我国1991年到2011年的技术进步偏向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我国资本的生产效率总体上逐年下降,而劳动的生产效率是逐年上升的,技术进步表现为劳动节约。宋冬林等(2010)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发现技术进步产生技能溢价使技能劳动需求上升,而且高科技产业资本投入增长引发技术进步偏向性。
较多学者认为,经济开放会激发技术进步的发生,并对就业、收入分配及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发生,并主要从模仿学习效应、国际竞争效应等方面来实现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如 Findlay(1978)、Krugman(1979)、 Romer (1992)、 Chuang (1998)、 Coe,Helpman & Hoffmaister(1997)等的研究从模仿学习效应证实了经济开放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从竞争视角来看,Melitz(2002)表明,有效率企业会因国际竞争促进技术进步,无效率企业会因竞争而被淘汰。Bloom(2009)研究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情况,表明我国国内企业由于外来进口产品带来的竞争,促使企业技术升级,技术密集企业就业增长,对于经济开放对技术进步与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学者们基本上达成共识。
然而技术进步的发生并非是中性,在贸易过程中,技术进步会产生不同的偏向,希克斯(1932)是最早对偏向性技术创新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家,他在《工资理论》中提出了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内生化,他表示:“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化本身就能刺激创新,也就是对特定类型技术发明——偏向于节约使用已经变得相对昂贵要素的技术发明的激发动力。要区分两种创新,我们必须关注那种因为相对要素价格变动导致的创新;我们把它叫做‘被诱导的’创新,另一种我们叫做‘自发的’创新。”之后在60年代有众多学者对引致技术进步进行了研究。试图把希克斯的想法理论化,例如Kennedy(1964)及Samuelson(1965)构建了一个模型,存在一个创新可能性边界,描述了劳动节约型与资本节约型创新之间的均衡。
Fellner(1961)表明,由于劳动力对工资的期望逐渐提高(事实上也是这样),技术进步更有可能偏向于资本,即劳动力对工资期望逐渐提高,劳动力要素成本会增加,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从而选择节约劳动的技术。Kennedy(1964)认为诱致技术进步在要素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仍然会发生。如果要素收入份额不变、技术升级能力也不变,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仍然会选择节约生产中比重较大要素的偏向性技术,进而这种偏向性技术改变了要素分配所占份额。同时,Kennedy 认为要素收入份额从长期来看不受要素价格变动的影响,技术进步在长期均衡下是劳动节约型的。Samuelson(1965)的研究,同样认为技术进步是偏向于劳动节约型的。但是,Nordhars(1973)以及Binswanger(1978)都指出,以上论述都缺乏微观基础,对于技术进步偏向性并没有引起广泛的研究。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技术进步内生增长理论的出现,才再次引起了学者们对技术进步偏向性问题的研究兴趣。例如Funk(2002)和 Acemoglu(1998,2002)都尝试构建偏向性技术进步内生化模型。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Acemoglu 为代表,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这些研究从厂商的视角探讨了创新产品的市场规模以及要素的价格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由于稀缺要素的生产成本更高,市场规模效应会引致偏向于丰裕生产要素的技术进步,价格效应会引起技术进步偏向于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市场规模效应和价格效应共同决定了技术进步的方向。从而为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研究提供了微观基础。
从经济开放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研究来看,Acemoglu 指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并非直接作用于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而是由于对外贸易引致了技术进步方向的改变,进而影响了劳动收入份额。要素边际生产率决定了要素的报酬,而技术进步就是通过改变要素生产率,影响了要素的收入份额。换句话说就是对外贸易通过其引致的技术进步偏向性进而引起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改变。
Wood(1994)提出了国际贸易对技术进步及其偏向存在影响。 Wood(1995)分析南北方制造业贸易,认为在北方熟练劳动力从贸易中获得较大利益,在南方非熟练劳动力在贸易中获得较大的利益。Xu(2001)构建了内生化技术进步的模型,在替代弹性大于1 情况下,国际贸易改变不同要素互补的研发动机进而影响技术进步偏向。Thoenig & Verdier(2003)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市场竞争的原因,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增加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Acemoglu(2003)认为技能溢价和贸易有关,国际贸易使技术进步偏向技能劳动力,进而影响技能型与非技能型劳动力的收入差距。
Gorg & Strobl(2001)对加纳进口机械设备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其会引致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Bratti(2004)全球化对国际间产品需求结构、劳动力分工产生了影响,发达国家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随着高技术产品产出增加而增加,进而提高了熟练劳动力的相收入。Acemoglu(2012)研究认为离岸外包对技能型偏向性技术进步和非技能型偏向性技术进步都有影响。Rattsti & stokke(2013)认为国际贸易使得南非产生了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
对于我国而言,对偏向型技术进步的研究起步较晚。张莉等(2009)研究认为进出口对不同发达程度的国家产生不同影响,对于发达国家,出口使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进口使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对于发展中国家,出口导致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而进口的作用不显著。宋冬林、王林辉、董直庆(2010)通过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存在技术进步偏向性,且是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董直庆和戴杰(2012)研究认为我国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是因为我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那么随着我国外贸依赖度增加,出现了劳动偏向性的技术进步。而张莉、李捷瑜和徐现祥(2012)认为发展中国家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应归结为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认为对贸易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
由于要素生产率是由技术进步决定的,要素生产率又会影响要素收入分配,再加上技术的发展并不是无偏性,偏向性技术进步——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会加剧要素收入份额不平等,扩大收入差距,因此要素收入分配应考察技术进步方向问题。
国外研究来看,1965年David 研究认为,工业化初期的技术进步表现为资本偏向,加剧了资本家与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当技术扩散后,资本与劳动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发生改变,资本收入份额下降,劳动收入份额呈倒U 型变化。Acemoglu(2002)构建了一个两部门技术进步方向的模型,研究认为技术创新获得的利润不同,会使企业选择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类型,偏向性技术进步会改变要素生产率方式进而改变要素收入份额。Acemoglu(2003)认为以往研究单独用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偏向性来分析收入差距,低估了国际贸易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国际贸易通过影响一国的技术进步偏向,进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
国内研究利用不同行业、层面的数据,证实了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事实:赵俊康(2006)认为由于我国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发生,使资本收入份额上升而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罗长远(2008)研究表明技术进步方向会影响劳动收入份额,两者之间存在确定性的函数关系。黄先海和徐圣(2009)把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分为三方面因素:资本深化因素、乘数效应因素及技术进步偏向性因素,采用我国制造业部门1990-2009年数据,证实了制造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王林辉和韩丽娜(2012)研究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地位不断下降是源于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的特征不断加深。张杰和卜茂亮等(2012)对我国制造业部门企业2001-2007年数据研究,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董直庆等(2013)考察了我国适宜性生产函数并测算了技术进步方向及其收入分配效应。结果发现,1978-2010年间有偏性生产函数描述我国经济产出更优,技术进步正朝有利于资本的方向不断发展,降低了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表明解决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应关注技术进步方向问题。钟世川,雷钦礼(2013)采用我国工业部门1979-201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工业部门1987年后表现为资本偏向性特征,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是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陈宇峰(2013)认为技术偏向性是决定劳动收入份额长期运行水平的关键因素。我国劳动收入份额长期处于低位是由于我国资本偏向性的技术进步。
关于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涉及的文献较少。主要有殷德生和唐海燕(2006)、潘士远(2007)等研究国际贸易引致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使技能劳动者的收入增加,进而影响收入差距的机制。张莉等(2009)发展中国家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FDI 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那么会使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与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出现同一偏向,发展中国家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原因主要由外商直接投资引起。董直庆等(2013)以中国各省区以及行业层面数据研究技术进步偏向性及其收入分配效应,结果显示:1979-2010年省际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年均2.6%到13.3%的速度偏向于资本,在样本期内累积拉动劳动收入份额下降27.2 % ,剔除资本供给对资本报酬提升的抑制作用(约16%),将使劳动收入份额从1978年的57.1%以年均1%的速度降至2010年的41.6%,而技术进步偏向性更多是贸易和资本深化的结果。
综合分析相关文献,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在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基本认可的几个分析视角。但是现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就已有研究做简要评述:
第一,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根据传统HO理论,发达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其劳动收入份额会上升,像中国这样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随着对外贸易的开展将会增加本国劳动要素的收入,但是我们现实观察到的情况却并不是如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劳动收入份额都出现了下降。究其原因本文认为经济开放不仅通过传统贸易理论所描述的途径来改变相对要素收入,更是通过了技术进步偏向影响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
第二,在研究技术进步偏向产生原因的过程中,对国际贸易的作用不够重视,或者用国际贸易来解释要素收入分配,或者用技术进步偏向性来解释要素收入分配,低估了国际贸易对有偏技术进步的影响,缺少对两者内在联系的研究。虽然国内外有相关的理论和实证文献(Xu,2001;殷德生和唐海燕,2006 等)研究国际贸易导致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从而影响要素收入份额的机制,但是研究经济开放(包括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对技术进步偏向,进而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的文献较少。
第三,虽然以上文献研究贸易通过影响技术偏向进而对劳动收入份额造成的影响,但大都没有计算出技术进步偏向本身的大小,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进步方向的演变缺乏系统的研究,大多是相关阶段性的探讨,那么从技术进步偏向性角度就较难确定我国经济开放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准确关系。
第四,现有文献较多的研究发达国家情况,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较少,且对我国的研究缺乏理论深度,虽然有较多文献证实了我国技术基本偏向的存在,并且对劳动收入份额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就其影响机制缺乏研究。针对我国转型时期的特殊性,缺乏相应的研究,比如我国区域及行业的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这与区域及行业的不同的技术进步偏向度有关,有必要分不同区域及行业进行研究。又比如多数分析都将技术进步设置为外生的,内生化分析少。
总体来说,由于技术进步决定要素生产率进而影响要素收入分配,技术进步成为各国研究要素收入分配问题必须考察的方面。技术的发展并非表现为无偏性,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与对外开放导致的有偏技术进步有关,要素收入分配应考察技术进步方向问题。目前,有关我国劳动收入占比普遍下降的真正原因并未达成一致,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更是尚未形成从微观基础向宏观演变的理论体系,有很大的进一步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