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人名翻译研究

2019-07-08 03:16于玺
北方文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京华烟云

于玺

摘要:《京华烟云》篇章结构恢宏、涉及文化历史丰富,作者想借助这部小说向西方介绍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小说中人物众多,人名的翻译对于小说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音译法翻译人名,传播中华文化,这是本文想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京华烟云》;音译法;人名;人名翻译;文化翻译

一、写作背景介绍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在1938年到1939年在巴黎用英文写作的长篇小说。他原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以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之文化,但《红楼梦》反映的中国社会与当时的中国已经相差甚远,且其中涉及的文化因素众多:礼仪、中医、诗词文学等内容,翻译颇具难度,于是林先生尝试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形式完成了《京华烟云》。小说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涉及了姚、曾、牛等家族的悲欢纠葛、命运跌宕,画面恢宏、涉及人物、情节之丰富也不言而喻。

二、人名与文化

其中由于该著作中涉及的人物众多,如何将人名翻译好、翻译出人名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是对整部外译成功的第一步。

小说中的人名通常是为了体现人物身份、人物性格或者隐喻人物命运,命名手法上作者通常是引用古诗词、谐音寓意等方式。可见,人名的命名艺术也可称为小说的创作特色,在翻译过程中,要忠实地再现其文化内涵负载,不可省译或者漏译。

在《京华烟云》这部作品中,林语堂先生处理人名翻译主要采取了音译和直译两种方式,音译为主。其中男性名主要采用中音译的方法;主要女性角色人名采用音译或者音译加注释的方式,次要女性角色采用直译的方式。

三、女性人名翻译

正如《红楼梦》有着显著的女性主义视角,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远超男性形象的塑造。《京华烟云》是以姚家长女姚木兰的命运起伏发展为核心,描述三大家族的兴衰荣辱的。因此,林先生在女性人名翻译的时候是处理得非常巧妙,方法也更多元,更重要的是借助人名传播了中华文化。

(一)主要女性角色

A.原文:Mulan was the name of a Chinese Joan of Arc, celebrated in a well-known poem, who took her fathers place as a general in an army campaign for twelve years without being recognized and then returned to put on rouge and powder and to dress as a woman again.(“木兰”是替父从军女扮男装保家卫国的奇女子花木兰的名字。)

小说中女主“木兰”的名字译为”Mulan”,木兰是我国南北朝汉乐府民歌中的奇女子形象,坚强乐观,替父从军。这样的译法有存在着某种对于人物命运的暗示。

B.原文:Mochow, meaning"don't worry,"was the name of a lucky girl in a rich famlily...(“莫愁”原始古代一个富家之女的名字……)

姚木兰的妹妹“莫愁”译为”Mochow”,姚父信奉道教,为其女儿命名时收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

(二)次要女性角色

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名字基本上没有特殊含义,仅为一个称呼,所以作者采用直译的方式。

A.原文:The three other maids, Silverscreen, Brocade, fourteen, and little Frankincense, were in the next cart.(另外三個丫头是银屏、锦儿,十四岁,还有小乳香。)

B.原文:Brocade sat up, ashamed of herself, but still rubbing her red eyes.(锦儿坐起来,觉得很不好意思,可是还是用手搓哭得通红的眼睛。)

C.原文:Coral his adopted daughter, was a woman over twenty.(珊瑚是他的干女儿,二十几岁年纪。)

上面引用的原句中都是涉及本小说次要人物的句子,经过总结不难发现,次要人物采用了直译法翻译方法,直译的意象也颇具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颇具美感。

四、男性人名翻译

如前文所说,《京华烟云》是一部有明显女性主义视角的著作,女性的形象在小说这起了主要作用,作者也着力刻画其形象;对于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无论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林语堂先生则均采用了音译的译法。

A.原文:While the children were sleeping peacefully in the inner room and Lotung was snoring heavily in his sleep.(在里间,孩子们安然入睡,罗同也鼾声大作。)

B.原文:Peking, Matejen Hutung, Yao Szen-an.(北京马大人胡同 姚思安敬白)

C.原文:This is Pingya, my eldest.This is Chinya, my second boy.And this is Sunya, my third boy.(这是平亚,老大。这是经亚,是老二。那是荪亚,老三。)

次要男性人物作者仍然进行了音译,主要男性人物在音译的时候同时还体现了作者推广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观意识:“思安”本意也体现了道家文化的内涵;曾家的三位公子中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可以体现出长幼顺序、第三个可以体现出家长辈分。作者通过音译很好体现了读音上的特色,也体现了古代对于命名的讲究。

五、其他人名翻译

《京华烟云》展现了1901年之后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变化,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丰富异常,因此与时代背景有关的一些人物也值得我们关注,其主要的翻译方法也运用是直译法。

例如:“慈禧太后”在原著中林先生译为“The Empress Dowager”;“光绪皇帝”译为“The Emperor”;“端王爷”为“Prince Tuan”;“大毛子”、“二毛子”(1)等颇具时代特色的词汇译为了“First hairies”和“Second Hairies”。

六、反思与结论

从通篇小说来看,音译法运用的并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人名等体现中国文化特色负载词的翻译上。回想在异化流行、音译受冷落的上世纪30年代,林语堂先生采用适度的音译以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的意识可见一斑,也鲜明地体现了其主体性。

如今,随着国力强盛、我国处于重塑文化自信、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争取平等话语权的时期。在有关文化方面内容外译的时候,音译法有“泛滥”之趋势。翻译的需求虽迫切,但音译过于频繁,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影响阅读的流畅性,降低对文章的体验。音译、意译之间的选择取舍的纠结,林语堂先生当时想必也是有所经历的。

笔者认为不可一味地使用音译,将其视作文化负载词翻译之“法宝”,而应突破原文的羁绊,有适度地运用音译法。

首先,要对原语的文本类型、译入语的特点进行分析;其次,还要分析文化负载的可译性;最后,译者需了解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程度、期望值等因素,才能更好地对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进而实现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的目标。

林语堂先生在创作《京华烟云》过程中,适度运用音译的方法,为译者在进行有关中华文化翻译的过程中提供了良好的启示,值得为译者不断学习、借鉴。

注释:

在义和团的积极排外下,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

参考文献:

[1]Lin Yutang.Moment in Peking[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2]林语堂著,张振玉译,京华烟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3]饶道庆.《红楼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论[J].浙江: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

[4]张宏.音译法——汉语文化特色词语翻译的法宝还是无奈[M].外文出版社,2008.

[5]丁静,高珍.《京华烟云》中男性人名的音译与意译[J].科技信息,2012(25).

[6]曹欣然.异化视角下《精华烟云》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8(12).

[7]鄭德虎.中国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上海翻译,2016(2):53-56.

猜你喜欢
京华烟云
浅析《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相似之处
父亲写《京华烟云》时哭了两次
父亲写《京华烟云》时哭了两次
从文化角度看《京华烟云》创作中的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