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源

  • 近三十年汉语人称代词研究综述
    义、分类和范围、语源研究、方言和语用角度对人称代词研究做出回顾。【关键词】人称代词;语源;方言;语用【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3-0128-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3.041自《马氏文通》划分出汉语的代词之后,学界对这一类词展开了热烈持久的讨论。吕叔湘认为:“这类词的特点是它们不跟任何人、物、施为、性状

    今古文创 2023年43期2023-11-20

  • 从方言看“扒灰”的语源
    对“扒灰”一词的语源探析,加上方言中的用法,进而得出“扒灰”当是一个方言记音词,与其字面含义无关。关键词:方言 扒灰 语源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扒灰”一词屡见于古代小说,对该词的含义,结合上下文可以理解;但是对这个词的语源,却有着不同的猜测。礼失而求诸野,方言中存在该词的用法及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探究这个词的语源。一.近代语词“扒灰”《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三回有“扒灰”一词:那老者点了点头儿,说道:“可伤!原来小叔儿要嫂子的,到官,叔嫂通奸两个都是绞罪。”那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9期2023-09-04

  • 俗语词“小鹿儿心头撞”语源
    头撞”;俗语词;语源;图腾崇拜*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背景下弋阳腔传奇方俗词研究”(编号:17BJ23)。“小鹿儿心头撞”这一俗语在《善本戏曲丛刊》中共出现4次。[1]其中,在《摘锦奇音》内《伯喈书馆相逢》一节写作“小辘儿心头撞”。该写法还在元代施惠《月亭记》第七折《兴福遇隆》中出现过1次:“只见那厮手里拏着都是鎗和棒,諕得我战兢兢小辘儿在心头撞。”《摘锦奇音》为明代龚正我选辑,《月亭记》为明万历十七年唐氏世德堂刻本。在明代《洪

    学语文 2023年3期2023-07-14

  • 浅析“袭”的词义演变
    0)一、“袭”的语源语源义这个概念很多语言学家已经解释过了。蒋绍愚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中提到:“同源词是同一语源的词,这些词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词义相同或相关。”徐超《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所谓‘语源’,实际上就是‘词源’。但不是‘词语在文献里最早出处’的词源,而是指词语的音义来源。”任继昉《汉语语源学》:“词的语源,是一个词的音义来源,即一具体的词音义最初结合的缘由。”“语源,是语言中词和词族的音义来源。语源是一个总概念,它又可以分为词的语源和词族的语

    今古文创 2022年29期2022-07-27

  • 论汉语词源学的理论研究
    学科分类表中,“语源学”是放在“普通语言学(74010)”下面的,这一分类无疑是基于西方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而言的。如果顾及汉语的特点,从汉语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汉语词源学”放在“汉语研究(74040)”下面应当更为合理。比较而言,中图分类法似更为合理。这一分类中“H0语言学”与“H1汉语”是并列的。“H0语言学”下分14类,其中“H03语义学、语用学、词汇学、词义学”下分“H030语义学、语用学”“H031基本词汇”“H039词源学”等7个小类。又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2021-10-28

  • “斤斤计较”考
    斤”;“兢兢”;语源《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对“斤斤计较”的解释是:“过分计较无关紧要的小事。”首个引例是鲁迅的《彷徨·弟兄》:“我真不解自家的弟兄何必这样斤斤计较,岂不是横竖都一样?”[1](P1052)书证过晚。《汉语大词典》对“斤斤较量”的解释是:“在琐细的小事上过分计较。”首个引例是清代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上·算尽锱铢》:“苏州人奢华靡丽,宁费数万钱为一日之欢,而与肩挑贸易之辈,必斤斤较量,算尽锱铢,至于面红厉声而后已。”[1](P10

    现代语文 2021年11期2021-01-13

  • 同源词根联合式合成词刍议
    是由两个出自同一语源的词根联合而成的合成词,是合成词的一部分。传统词汇学认为,双音节合成词根据词根与词根的逻辑关系可分为主从式和并列式两类。并列式,或称联合式,两个词根的语义有相同、相近者,如“门户”“恐惧”;亦有相反、相对着,如“黑白”“夫妇”。从语源学的角度,联合式合成词可划分为非同源词根联合式合成词和同源词根联合式合成词两大类,后者的特殊性就在于两个词根出自同一语源。如“存”和“在”。“存”,存在。《玉篇·子部》:“存,在也。”(4)[南朝梁]顾野王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12-13

  • 在析声释义中解密汉字
    汉字的主体,研究语源也必须对形声字进行解读。杨树达先生在《积微居小学述林·自序》中提出:“语源存乎声音,《说文解字》载了九千多字,形声字占七千多,占许慎全书中一个绝大部分,所以研究中国文字的语源,应该拿形声字作对象,那是必然的。”杨树达先生认为形声字的形旁是表义的,声旁也是表义的,而且是表义的主体。自20 世纪30 年代初到50 年代中,杨树达先生在形声字研究方面便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但后继者寥寥,声旁表义的问题迄今未完全解决。《说文同声旁

    出版人 2020年11期2020-11-17

  • 《祖庭事苑》的训诂学成就
    从解疑析错、探明语源、审音辨形三个方面,考辨书中的12则词条,以此管窥《祖庭事苑》的训诂学成就。关键词:《祖庭事苑》;析错;语源;考辨;训诂北宋僧人睦庵善卿所撰的《祖庭事苑》[1]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解说禅宗语录语词的辞书。全书择取唐、北宋禅师的十八种著作中的两千四百多条词语,校勘讹误字形,注音释义,并指明来源。该书在疏解禅籍语词时,既对学人解读禅籍时的疑问及错误进行解说和纠正;又充分利用辞书、古注来探求字义、词义,尽可能地探明词语的语源;还通过辨析词语的音形

    现代语文 2020年6期2020-09-29

  • 从“做”“作”“有”与“make do own”比较汉英语言的构词特色
    习惯搭配;成语;语源;形象色彩;感情色彩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05-0025-04一、将汉语“做”“作”和英语“make,do”进行用法比较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论“做”“作”之分:“习惯上,具体东西的制造一般写作‘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文章;抽象一点儿的书面语、色彩重一点儿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一般都写成‘作,如‘作罢,作废,作对,作怪,作乱,作战,作曲,作文,装模作样,认贼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20年2期2020-04-22

  • 授“鱼”亦授“渔”
    凸显。我们试着从语源学入手,授“鱼”亦授“渔”,教会孩子们善学、乐学,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中华的传统文化,增强其对古诗的兴趣,使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同时,我们也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育者提供一些借鉴。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2.抓诗眼,明诗意,“喜”在何处?教学重难点如何抓诗眼,明诗意,体会文中之“喜”。教学准备1.把握教材;查阅古诗相关资料;准备课件。2.搜集作者资料,搜集杜甫写雨的诗句。教学过程一、由景入境,导入课题1.出

    科学咨询 2020年7期2020-01-08

  • 中古汉语“为”的词缀化研究
    为”实现词缀化的语源上,旷书文和巴丹认为“为”词缀化的语源是系动词[1][2];而肖小平、龙海平则认为“为”词缀化的语源是不同的,其中“极为、稍为、广为、大为”中的“为”源于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代动词,而“最为、尤为、较为、更为”中的“为”源于系动词[3]。其次在“为”实现词缀化的动因方面,旷书文在比较“为”和“是”的语法化历程中提出“为”词缀化的动因是双音化[1];呼叙利提出 “为”之后的动词性和形容性词语具有表述性,这种表述性使得“为”的意义虚化,表述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2019-12-30

  • 语源角度探究俄汉俗语谚语中动物的象征意义
    从动物象征意义的语源角度,即人的认知、动物本身的特点、自然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历史因素等方面来进行探索。关键词:俄汉俗语谚语 动物象征意义 语源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072-02俗语谚语源于生活,并随生活发展变化而变化。可以说它们是民族生活的反映,我们生活中离不开俗语谚语,这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动物的象征意义多与人有关,即用动物来喻人。象征不是

    现代交际 2019年10期2019-07-01

  • 认知语言学角度下的日语“青”的语义分析
    语色彩词“青”的语源出发,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了日语色彩词“青”的多义表现。关键词:日语“青”;语源;认知语言学;多义表现作者简介:赵慧慧(1996-),女,汉族,江西九江人,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1色彩词“青”作为日语基本色彩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历史的长河也产生了极富创造性的用法,例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期2019-06-11

  • 汉语中两个表示便溺的蒙古语借词“巴巴”“湿湿”考
    解释其意义,对其语源多未做出令人信服的交代。笔者以为,这两个词是来源于蒙古语的外来语借词。一、巴巴汉语称粪便为巴巴(bǎbǎ),其最早的用例可追溯到元杂剧。如〔元〕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三折:“我若杀不过,我便走了,看你怎生剌巴巴?”[1]563剌巴巴即解大便,剌字今写作拉。其字又作把把。如元明间无名氏《岳飞精忠》楔子:“得了胜的着他帅府里就挂元帅印,输了的都罚去史家胡同吃把把。”[2]8这“史家胡同”,分明是“屎家胡同”的戏谑语,当然不缺少把把。又元明间无

    阴山学刊 2019年2期2019-04-18

  • 语言学视角下的辽宁地名研究
    区原名是大和区,语源来自于日语,语义为世界和平,经过重命名命名为和平区;法库县原名是法库,语源来自于满语,语义为鱼梁,即捕鱼的矮堰,经过音译命名为法库县;张强镇原名哈拉沁屯,语源来自于蒙古语,经过重命名后命名为张强镇。大连市作为辽宁省的经济中心,更是多次更名。大连是多语源地名,一说原名嗒淋、褡裢,语源来自于满语,语义为海滨河岸、行囊;一说大连原名达里因,语源来自于俄语,语义为远处,语源来自于日语,原名大连,语义为远处,后来经过纯音译称为大连。普兰店市原名普

    北方文学 2019年8期2019-04-02

  • 语源学角度看韩语、日语中的汉字词*①
    中国古籍资料,从语源学角度综合追溯汉字词的本质意义。关于研究韩语与日语中对汉字词的接受,国内外学术论文大都从同形词、异形同义词等词汇比较角度着手研究,大多以词汇论、语义论为依据研究中韩或者中日汉字词的区别与联系。本文根据先行研究,把中日韩三国的“汉字词”作为研究对象,举例说明中日韩汉字词之间的影响与联系,从语源学角度分析汉字词的来源、汉字词的内部形式,探讨不同国家之间汉字词之间的关系。一、从语源学角度看韩语、日语中的汉字词语源学即是揭示话语的根源之意义。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3-13

  • 舞蹈身体语言学方法论对古典与现代两版《睡美人》的剖析
    “生活”使其三个语源。历史的身体语源不仅包括古代文明阶段的传统舞蹈,而且包括部落文化阶段的舞蹈。异域身体语源指空间范围的吸纳,包括历史状态“异文化”。生活的身体语源是现代舞最扩大、最具质感的身体语源。笔者认为现代芭蕾舞剧《睡美人》的舞蹈语汇就来源于生活。现代舞身体的生活语料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具有符号性的语源,其动力定型不是依靠仪式流程、教学规训或舞台艺术沉淀,而是日常化身体语言资料本身,其中有些是纯生活的,有些是经过加工的。一旦它们成为新语料,其语源

    丝路艺术 2018年3期2018-09-10

  • “乌龙”源自《乌龙王》漫画之说指误
    《乌龙王》漫画 语源“乌龙”是目前媒体上广泛使用的一个词语,常见的搭配有“摆乌龙”、“闹乌龙”、“乌龙球”。《现代汉语词典》给“乌龙”条目作的解释为“糊涂”。笔者曾在《“乌龙球”语源误说辨正》一文谈到“乌龙”是粤方言词,“乌龙王”、“乌龙球”是在它基础上构成的固定短语。[1]可是,最近看到有学者说“乌龙”一词源自上世纪40年代末广州的一本漫画杂志,该杂志就叫《乌龙王》。[2]笔者觉得该说法颠倒了“乌龙”和“乌龙王”这两个词语之间的衍生关系,误导了读者,所以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6期2018-08-13

  • “处可寒”语源
    处;唯;应诺词;语源;鲜卑语;《魏书》摘要: 鲜卑语“处可寒/汗”一词中“处”,与汉语“尔”“唯”同义,表示应诺,但其语源不甚了了。通过梳理中古以前汉语应诺词系统,探讨“唯”类应诺词的流变,发现自南朝开始,“唯”逐渐被“尔”取代,但北方汉语由于长期与阿尔泰语系语言接触,得以保持着早期用法,故而形成北方用“唯”、南方用“尔”的格局。通过文献对比可以发现,鲜卑语“处”与汉语的“唯”类应诺词存在语音对应关系,阿尔泰语系各语言的应诺词是中古鲜卑语“处”的直接后裔或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3期2018-05-25

  • 2017年“十大流行语”写作素材解读述评
    O.1不忘初心【语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大会主题的关键词。【解读点评】不忘初心,即不忘本意、不忘初衷。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最初时的本心,做事情应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始终如一,言行一致!“我们都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8年8期2018-03-15

  • 浅析《说文解字》与《释名》中的声训
    理解声训对于探究语源和对语言学的重要作用。关键词:声训 《说文解字》 《释名》 语源 语言学声训,又称音训,古人也将其称为“谐声训诂”。它是用语音相同或者相近的词来说明词语的真正意义,“声训”之名也就由此而起。在科学的词源学产生以前,人们对于词源的探索都经历了一个主观猜测的阶段。语源学的原始意义是“真诠学”。古印度的耶斯迦的《尼禄多》对一些吠陀诗歌、经文、词语的来源做了一定的分析,找出了一千多个词的词源。古希腊时期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等也都曾经探讨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2期2018-03-14

  • 玉林话中的联绵词考源
    探源,考释它们的语源义。1 䆡䆲“䆡䆲”的意思为“表示空阔的地方”,玉林话中读[laŋ21haŋ54],如“兀边䆡䆲堆了好多垃圾。”(意思是那边空阔的地方堆放了许多生活废弃物。)它是现今使用较为广泛的口语词,从声韵上看也是一个叠韵联绵词。由于它是以口语形式在玉林话中口耳相传的,并不知其本字是什么,只能用与这个字音发音相近的两个字表示,但是这个词可以根据因声求义的方法进行探源。“䆡䆲[laŋ21haŋ54]”一词的源头应该是魏晋六朝时的笔记小说中出现的“狼抗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期2018-03-06

  • “革命”一词的语源溯源及语义发展研究
    对“革命”一词的语源进行进一步追溯,并对其语义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在掌握材料和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总结“革命”一词的语源和语义的发展变化。关键词:革命;语源;语言学;溯源;词汇第一章  “革命”一词的语义特征《汉语大辞典》中,将“革命”一词分为了三个义项:(1)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革命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2)具有革命意识的:工人阶级是最~的阶级。(3)根本改革

    北方文学 2018年36期2018-02-01

  • 湘乡方言词语札记
    查为依据,探寻其语源,分析其用例等,同时和其他词语进行比较,进而对方言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做出阐释,以期为汉语方言学和文化学等研究提供帮助,也为辞书的编纂和修订等提供参考。关键词:湘乡方言 语义 语源湘乡地处湖南中部,是一座古城,从秦朝设县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湘乡方言属于老湘语,是古楚语的一支,保留了一些唐音,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本文遴选了若干比较有特色的湘乡方言词语加以考释,以窥湘乡方言词语之一斑。一、答白/答曰“答白”一词与普通话“回复”义近,当为同

    现代语文 2017年10期2017-12-03

  • 有关中日色彩词“黑”的对照研究
    色彩词“黑”,从语源、意象等角度進行分析,研究中日两语言间色彩词“黑”的意象异同点。【关键词】:中日色彩词“黑”;语源;意象中国在甲骨文中记载了“幽(黑)、白、赤、黄、青”等表示色彩的词语。也就是说,“黑、白、赤、黄、青”等色彩词最早出现在中国,“五色”。据阴阳五行说记载,一切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都可以还原为“阴阳”二气、“木、火、土、金、水”五元素。这五种元素都有其象征的颜色、方位与季节。“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青、赤、黄、白、黑”。并且

    西江文艺 2017年15期2017-09-10

  • 中韩色彩词“白”的对比
    基本颜色词“白”语源比较(一)汉语“白”的语源甲骨文“白”象日月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白”字的形状和“日”字相似,不过和“日”字不同的是“白”的上部比较尖,象征着太阳的光芒向周围发散,说明太阳出来以后天地之间就明朗清晰了。商承祚在《“说文”中之古文考》中认为:“甲骨文、金文皆从日,锐顶,象日始出地面,光耀如尖锐,天色已白,故曰白也。”“白,汉语中本指日光的白色,古时候人们观察日光,认为日光最耀眼时为白色,称日为“白日”,可以唐代诗

    长江丛刊 2017年31期2017-08-15

  • 《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所收字母词比较
    作为研究语料,从语源、译介形式、语义类别入手对两部词典所收录的字母词进行比较,并指出其中部分字母词所存在的释义过于简单、相关字母词注源不照应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字母词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的交流空前活跃,越来越多的字母词出现在汉语中,逐渐成为汉语词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字母词的入典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规

    文学教育 2017年22期2017-07-20

  • 十大流行语素材运用(二)
    NO.4小目标【语源】现在流行的“小目标”出自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之口。他在《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中谈到“很多年轻人想当首富”的话题时表示:“想做世界首富,这个奋斗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1个亿。”就“世界首富”这个“大目标”来说,“1个亿”确实是一个“小目标”,王健林的话并无不妥;对普通人来说,“1个亿”几乎是遥不可及的“天文数字”,于是网友纷纷吐槽:“这个目标确实有点小”(反语)……随后“小目标”立马在网上走红,其意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7年6期2017-07-10

  • 英语性别歧视词的语义和语源探析
    语义减损;隐喻;语源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3-0016-05性别歧视(sexism)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女性主义者受种族歧视(racism)一词的启发而创造的词汇。[1] 《新牛津美语词典》(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将sexism定义为“prejudice, stereotyping, or discrimination, typically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3期2017-05-30

  • 亦声字微探
    另一方面用以提示语源。本文以“此”和“古”作声符的形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归纳整理,发现这些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古”或“此”为声符的亦声字,一类是以“古”或“此”为声符的狭义形声字。并且在分类的基础上,试图探明这两类字使用同一构件,但该构件在字中所起作用不同的原因。关键词: 亦声字 声符 语源 构件引言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成系统的字书,该著作以篆文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分析去揭示汉字的本义,为后人研究当时的汉字提供了系统而完备

    文教资料 2016年36期2017-05-24

  • 浅析俄罗斯女性饰品
    女性饰品以及词汇语源进行简要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关键词:女性饰品;词汇;语源作者简介:李芳慧(1994-),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1飾品——是女士们衣橱中十分常见的物品。了解俄罗斯女性饰品,不仅可以增进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还能够对俄罗斯饰品词汇进一步了解,扩大我们的词汇量。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4期2017-05-18

  • 荷兰式开车门法
    语源】荷兰式开车门法,就是用“离车门最远的手”去开车门,强迫自己扭动身体向后看。简单来说就是:左边用右手开,右边用左手开。当你使用离车门较远的那只手开门时,上半身會自然而然地转动,头部和肩膀就会很自然地向外看。【解读点评】开车门,对驾车者、乘车者来说,再自然不过,它并不耽搁自己多少时间,更说不上添麻烦,但是养成“荷兰式”开车门的习惯后,就能避免潜在的危及生命的大祸。在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的今天,“荷兰式开车门”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透着一个人骨子里的修养

    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4期2017-05-02

  • 小目标
    语源】现在流行的“小目标”出自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之口。他在《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中谈到“很多年轻人想当首富”的话题时表示:“想做世界首富,这个奋斗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我先掙它1个亿。”【解读点评】“小目标”立马在网上走红,其意思正好与本义相反,指的是普通人难以达到的“大目标”,多含讥讽和自嘲的意味。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虽然对普通人来说,“小目标”也遥不可及,但也绝不能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奋斗是盲目的,再多

    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4期2017-05-02

  • 吃瓜群众
    语源】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听人闲聊。在网络论坛中,人们发帖讨论问题,后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队跟帖,或发表意见,或不着边际地闲扯。如果只看热闹,不发言,便称“吃瓜子”。为了加快输入速度,“吃瓜子”后被简称为“吃瓜”。“群众”即普通人。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则被称为“吃瓜群众”。现在使用范围扩大,凡是对某议题不了解或有意保持沉默的围观者,都可称“吃瓜群众”,不限于网络论坛中的网民。【解读点评】其比喻义即对事情不了解,对讨论、发言以及各种声音持围

    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4期2017-05-02

  • 《现代汉语词典》外来词释义问题探究
    完善,主要表现在语源标注、释义模式和释义内容上。《现代汉语词典》 外来词 释义问题外来词的释义一直是词典编纂中的重要内容。《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规范的中型语文词典,从1973年的试用本开始就收释了一定数量的外来词,此后各版不断对外来词进行修订。其中以1973年的试用本和2016年的第7版时间跨度最大,内容差别最大。虽然第7版较试用本对外来词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修订,词条释义质量也有了较大提升,但仍存在一定问题。既有试用本和第7版中较为共性的问题,也有《现汉》在修

    文学教育 2017年19期2017-02-08

  • “夜叉”的语源及其形义的演变
    0)“夜叉”的语源及其形义的演变王静(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 郑州450000)摘要:“夜叉”一词源自佛教,它在汉语中的演变代表了一批佛教外来词的衍生模式,本文通过对其译借方式、词形变化、意义发展进行考察,以探求某些佛教词汇产生及发展的轨迹。关键词:夜叉;语源;演变一、译借方式(一)音译词。音译词也称为“借词”,早期译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音译词往往是直接按照梵文发音或者部分音节翻译过来的。“夜叉”是梵文“Yaka”的音译词,“Yaka”的音译还有“

    人间 2016年12期2016-11-28

  • 海安方言词语札记
    方言词语的词义、语源以及使用情况等,并对方言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以期为汉语语言学(尤其是词汇学、方言学)、文化学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辞书编撰及修订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关键词:海安方言 词义 语源海安方言隶属江淮官话,但它地处方言孤岛,故海安方言中包含了许多独特、鲜明的词语,这些词语对于非母语者来说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发现,部分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在《汉语方言大词典》,甚至《南通方言词典》中均存在漏收或者谬误的情况。本文遴选了6个比较有特色的海安方

    现代语文 2016年9期2016-11-14

  • 《左传》成语释义指瑕
    朽”等3条成语的语源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通过对《左传》的用词习惯和词义所指的穷尽性分析,纠正了《汉语成语大全》《汉语大词典》等5部辞典对其语源的释义错误。并强调编纂成语辞典必须充分吸收前人的注释、译文、辞典等成果,根据语境及历史文化知识确定语源义。《左传》成语释义史不绝书食指大动死且不朽笔者曾全面深入地考察了源于《左传》的成语,从29部辞书中搜集并挖掘出605条成语,并在拙作《〈左传〉成语探究》中详细说明了《左传》成语的数量、形成方式、语法结构及语义演

    现代语文 2016年24期2016-03-03

  • 浅析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究诚实信用原则的语源、发展历史和存在价值,来体现它不可或缺的地位,体现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性。关键词:诚实信用;语源;发展;价值一、诚实信用原则的语源自古以来,我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世界,“诚信”一次在我国古代典籍史料中多次出现。如,商朝的“六虱”,除了大家熟知的“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贞廉”、“仁义”、“非兵”、“羞战”外,还有一个便是“诚信”。当今我国民法中所称的诚实信用原则并不是直接指我国古代文明中的“诚信”,而是移植外国法中的术语。诚实

    法制博览 2016年15期2016-02-03

  • 疑问语气词“婆”的语源及其流变*
    问语气词“婆”的语源及其流变*储泰松1,杨军2 (1.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2;2.安徽大学文学院,合肥230039)关键词:正反问句;否定词;婆;语源;音变摘 要:“婆”用于“VP-neg”句式,与“不、非、未、无”可以互换,功能相同。通过排比佛典同一故事内容的异译,认为“VP不”式的“不”作为语气词是北方语言的特点,南方正反问句采用“VP不VP”格式来表达。通过音义关系的考察,认为“不、非、未、无”具有同源关系,“婆”源于“不”,是通语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12-23

  • 疑问语气词“婆”的语源及其流变
    句;否定词;婆;语源;音变摘要: “婆”用于“VP-neg”句式,与“不、非、未、无”可以互换,功能相同。通过排比佛典同一故事内容的异译,认为“VP不”式的“不”作为语气词是北方语言的特点,南方正反问句采用“VP不VP”格式来表达。通过音义关系的考察,认为“不、非、未、无”具有同源关系,“婆”源于“不”,是通语“不”在西部方言中的变体。唐代以后,正反问句中“不”“无”的使用出现此消彼长,口语里“无”保留了古音,而“不”则借“婆”延续生命力。“VP-neg”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1期2015-05-15

  • 从句法像似性看成语内部句法关系的重构
    语语素义的异解和语源语境的忽视也可以引起成语语义的变异。在有些成语语义变异的过程中,语素义的异解会伴随着成语内部句法关系的改变,忽视成语语源语境也会引起语素义的误解,三者相互交织,有时很难判断语义变异究竟是由哪一个原因导致的。本文主要依据《新世纪汉语成语词典》,并参考《新华成语词典》,将其中发生语义变异的成语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像似性理论,考察句法像似性在成语语义变异过程中的作用,探讨成语内部句法关系重构的认知原因,并尝试从句法像似性的角度总结发生句法关系重

    东岳论丛 2014年11期2014-06-26

  • 俞敏先生训诂方法研究
    《释名》和俚俗语源进行研究;首次利用语流音变对古文献进行研究,使得训诂学研究进一步摆脱汉字的束缚;首次将汉藏比较的方法引入到训诂研究中。一、因声求义与因形求义相结合进行训诂研究俞先生提出汉字掩盖了语言现象,积极主张语言研究应该摆脱汉字形体的束缚,所以他在古文献研究中大量使用因声求义的方法,即以词的读音为线索来寻求词的意义。但他 (1984年)又意识到:“然则徒以音训为语原,易流于皮相:是其裨助亦鲜矣!”因此主张 “今而欲求语原,当知古者同原之语,恒以同字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4-04

  • 《说文解字》“且”族字声符示源解析
    26019)一、语源义殷寄明先生在《汉语语源义初探》一书中给语源义作出了下列定义:“语源义是汉民族在文字产生前的原始语言和后世口头语言中的语词,通过已有文字记录,曲折地显现在书面语言词汇实词系统中的一种隐性语义。”[1]为了理解这个定义,以下将其与语词的本义、引申义作比较,通过对比它们的异同点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语源义,具体分析如下:1.语词的本义是一种显性语义,它见之于文字形体,是直观的,从文字表词的角度来说,是直接的。本义所统率的引申义则与文字形体有间接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3-25

  • 杨树达音义关系理论笺识
    ,是受了欧洲文字语源学etymology的影响的。……因此我后来治文字学,尽量地寻求语源。……这是我研究的思想来源。”(《论丛·自序》)正是“声近义通”的训诂根基和西方词源学的影响,使得杨树达形成了对汉语音义关系的科学认识,发现了大量的声中含义的规律。训诂之旨,在于声音,训诂学的根本问题就是语音和语义的关系问题。处于语言学转型时期的杨树达,训诂成就之所以卓著,和其科学、系统、独到的汉语音义理论密切相关。截至目前,还没有专门论述杨氏音义关系理论的论著,但有8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3-23

  • “搽”字探源
    性较强的文献。从语源的角度对“搽”字来龙去脉作出考释,指出“搽”实际上是“塗”的讹俗字,“塗”是其语源。搽;塗;语源;考释;俗字“搽”即涂抹、擦敷义,这个问题不大,这里主要是讨论下“搽”字语源问题。考“搽”字,鲜见于宋以前的字书,出现的比较晚,其出现时代不会早于唐代,宋及以后用例始夥。“搽”字,从手茶声,“茶”据《广韵》读为宅加切,故“搽”读同“茶”。既然“搽”字出晚,字书也少有可说者,那么要弄清其语源,恐怕得费一番功夫。实际上,“搽”即“塗抹”之“塗”后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2014-02-12

  • 美国黑人英语起源及其历史发展
    论观点:克里奥尔语源说、转换语法说、民族语言学说。一、克里奥尔语源说推崇克里奥尔语源说的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美国黑人英语很有可能源自黑人奴隶当年在种植园里讲的一种克里奥尔语。这一理论被称为克里奥尔语假设。16世纪至19世纪时期,黑奴贸易将大量黑人从非洲带到了美洲。因为说着不同的语言,为了沟通,黑奴们开始相互借用一些语言形式,最终逐渐形成了彼此可以理解的皮钦语。黑奴的后代们将这种简单的皮钦语作为第一语言进行日常交流,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一种复杂、规范的语言—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6期2013-08-15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谈学生作文的“语源”问题
    —谈学生作文的“语源”问题◆陆桂平(浙江省天台县外国语学校)大多数中学生谈到作文,就眉头紧锁,而“无话可说”是他们最头痛的一个问题。有些学生作文的立意并不差,坐在那儿想想,觉得有很多东西好写,可是这笔一提便无从着手,或者只写了两三句就完了,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是学生的语言贫乏,也就是“语源”不富之故。就如何培养学生丰富自己的“语源”进行了探讨。学生 作文 语源厚积言有物,说的就是胸中要积累有丰富的材料,才能在下笔时言之有物。要丰富语源,首先必须积累丰富的材料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7期2012-08-15

  • 英语新闻报道引语的运用与实例分析*
    .新闻话语中的引语源主要有三类:引用相关人士,如Dr.Sparrow said(Sparrow博士说)、thee xpert said(专家说)引用国家、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各机构组织等,如according to the Foreign Ministry(据外交部称);引用文件、条例、法规的规定,或是引自其他媒体的报道,如according to AP(据美联社报道)、according to Reuters(据路透社报道).这三类中,以前两类居多,可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2012-08-15

  • 惯用句「首になる」之探究
    用句往往有一定的语源,对初学者而言,了解其语源有助于更准确灵活地应用这些惯用句。以「首になる」为例来探究其语源和基本语意, 「首になる」源于古代日本社会,当时被解雇的人常常用“卷铺盖”一词来代替 「首になる」;在现代,其语意为“被辞退、被解雇、被开除、被炒鱿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 「会社を首になる」中助词 「ヲ」用法,助词「ヲ」不仅可以置于他动词之前,而且也可以置于自动词之前。「首になる」;惯用句;语源与语意; 「ヲ」在日语中,有许多惯用句,其语意微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2011-08-15

  • 黎锦熙“句本位”中的句法生长发生观及其发掘
    它否定了“词源”语源观预设和句法组合发生观预设,与“分类命名集”语言观根本对立,与索绪尔的“符号价值系统观”一致,并对汉语研究的难题有很强的解释力。黎锦熙;句法生长发生观;语源观一、黎锦熙“句本位”中的句法生长发生观黎锦熙先生对现代汉语研究的开创和奠基之功,已经受到高度评价,其“句本位”思想、“依句辨品,离句无品”等语言观,几十年来也一直被热烈讨论着。但他的《新著国语文法》中有一个重要思想尚未引起关注,这就是“句本位”中包含的句法发生观。《文法》中阐述“句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期2010-04-13

  • 语源”略论
    以从历史上找寻其语源。例如,“组织”一词,在《昭明文选》和《文心雕龙》中均有,在《辽史·食货志》中有“饬国人树桑麻,习组织。”“革命”一词起源更早,《易·革》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又如“共和”一词,学中国古代史的都知道“共和行政”,《史记·周本纪》载:“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再如“法律”一词,《管子·七臣七主》中有“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淮南子·主术训》记:“故法律度量者,人主之所以执下。”再如“封建”,且不

    读书 1998年5期1998-07-15

  •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说
    是“鞭长莫及”的语源,但两者的内涵并不一样,不应用流变后的通用义去附会语源本义。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中点明“虽鞭之长,不及马腹”的意义为:“言非所击”。明杨慎《风雅逸篇(卷八)》亦注明:“言非所当击”,都是说马肚子不是应当鞭打的地方之意。既称马鞭,纵然短,也总够得上马肚子,可见“不及”并非“达不到”,而是“不应当打到”。“不”字在这里即为“毋”或“勿”之意,表示劝阻,相当现代汉语的“别”“不要”“不得”。从语源的史实看,十五年春,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宋人

    读书 1982年12期198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