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鱼”亦授“渔”

2020-01-08 15:33王光辉
科学咨询 2020年7期
关键词:诗句杜甫古诗

王光辉

(暨南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广东广州 510632)

设计分析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代古诗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最精髓的部分。它是我们的精神泉源,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情感之源、动力之源和信心之源,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说:“历代诗人,大底皆是高流硕学,至性过人,爱民爱国,扬善贬恶,他们心灵与文笔都极其优美高尚;所遗名篇佳句,给我们以无限的审美享受与心弦震动。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1]

基于古诗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的特殊作用,部编版教材对古诗格外重视,不但增加了所选古诗文的数量,而且所选古诗的体裁也更加多样化了。温儒敏先生说:“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书共选有古诗文129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O%左右……增幅达80%左右。”[2]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试着从语源学入手,授“鱼”亦授“渔”,教会孩子们善学、乐学,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中华的传统文化,增强其对古诗的兴趣,使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同时,我们也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育者提供一些借鉴。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2.抓诗眼,明诗意,“喜”在何处?

教学重难点

如何抓诗眼,明诗意,体会文中之“喜”。

教学准备

1.把握教材;查阅古诗相关资料;准备课件。

2.搜集作者资料,搜集杜甫写雨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由景入境,导入课题

1.出示成都浣花溪图片,由景入境,引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秋,一场暴风雨袭击了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一座茅草小屋被大风刮坏,茅草被小孩抢走。悲愤之际,茅屋的主人写下了一首诗,为天下寒士发声,名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对于雨,杜甫有太多无奈。但就在同一年,他在另一首诗中却有截然相反的感受。

二、读古诗,品诗意

(一)感受律诗韵律美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注释,读出自己的韵味。

(二)抓题眼,品诗意

1.解诗题,初品诗情

(1)题目这四个字,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喜”字的语源,作者因何而“喜”呢?

(3)出示作者的写作背景,领略作者“为国为民”的深情。

A.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一家人就开始了流亡生涯。此时,饱经战乱之苦的杜甫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成都定居,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他能不喜吗?

B.诗人亲自种蔬菜,与农民交往甚多,了解了农民的疾苦。他看到绵绵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他能不喜吗?

2.再读古诗,品诗情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A.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体评价?——“好”。

B.还有哪两个字体现了这场好雨?

C.作者“喜”吗?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潜”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B.哪两个字体现了这场好雨?

C.作者“喜”吗?

D、再次有感情地读。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A.这样的雨,你想让它下多长时间,引出下一句诗句。

B.引导学生读。

C.谁来描绘一下诗中的自然景观?

D.哪一个字和“春夜喜雨”有关系呢?

E.作者“喜”吗?

(4)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A.根据注释指导学生理解诗句。

B.讲解“锦官城”的语源,扩展讲解“郎”“侯”的语源,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C.指导学生理解这句古诗。

3.再次有感情地诵读《春夜喜雨》

三、小结,善学善用

通过和大家一起学习杜甫这首千古名诗,我们感受到他为人民而喜,关心人民的疾苦,也学会了利用语源学知识来理解诗句,更多地了解了中华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古诗的兴趣。

利用词源学知识来开展小学古诗的教学,对古诗中词语的确诂、典故的破译、古诗变异的解读、优美词语的品味、作者的解读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词源学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词与词之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规律,记住新词。随着语源学研究的深入与语源知识的普及,我们将会看到,语源的知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3]

笔者构想利用词源学知识,通过提升教师古诗专业素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学习古诗之兴趣等几个方面来探索一条成功之路。笔者会另撰文详述。

猜你喜欢
诗句杜甫古诗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杜甫改诗
品读古诗
绝句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