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可寒”语源考

2018-05-25 10:48储泰松张爱云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储泰松 张爱云

关键词: 处;唯;应诺词;语源;鲜卑语;《魏书》

摘要: 鲜卑语“处可寒/汗”一词中“处”,与汉语“尔”“唯”同义,表示应诺,但其语源不甚了了。通过梳理中古以前汉语应诺词系统,探讨“唯”类应诺词的流变,发现自南朝开始,“唯”逐渐被“尔”取代,但北方汉语由于长期与阿尔泰语系语言接触,得以保持着早期用法,故而形成北方用“唯”、南方用“尔”的格局。通过文献对比可以发现,鲜卑语“处”与汉语的“唯”类应诺词存在语音对应关系,阿尔泰语系各语言的应诺词是中古鲜卑语“处”的直接后裔或者是借自汉语“唯”。

中图分类号: H03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8)03004206

Study of Etymology of “Chu ke han”

CHU Taisong, ZHANG Aiyun (College of Art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2, China)

Key words: chu(处); wei(唯); interjection; etymology; Sienpi language;Weishu

Abstract: The word “chu ke han(处可寒)” stemmed from the Sienpi language, and “chu(处)” was considered as an interjection just like “er(尔)” and “wei(唯)” in Chinese, but its etymology has not been discovered till now. Through interjection system in Chinese before medieval, the evolution of interjection is discussed, such as “wei(唯)”. “Wei(唯)” was replaced gradually by “er(尔)” from the Southern Dynasties in southern Chinese, but the northern Chinese continued to use “wei(唯)”, partly because they enjoyed a similar phonetic form with Altaic language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comparison,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phonetic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hu(处)” and “wei(唯)”, and the interjections which express the meaning of “reply” or “answer” in Altaic languages are the direct descendants of “chu(处)” in Sienpi language or borrow from the Chinese form “wei(唯)”.

第3期储泰松,等: “处可寒”语源考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6卷

一、引言

“处可寒/汗”一词见于《宋书》与《魏书》:

(1)浑曰:“我乃祖以来,树德辽右,又卜筮之言,先公有二子,福胙并流子孙。我是卑庶,理无并大,今以马致别,殆天所启。诸君试拥马令东,马若还东,我当相随去。”楼喜拜曰:“处!可寒。”虏言“处可寒”,宋言“尔,官家”也。即使所从二千骑共遮马令回,不盈三百步,歘然悲鸣突走,声若颓山。如是者十余辈,一向一远。楼力屈,又跪曰:“可寒,此非复人事。”浑谓其部落曰:“我兄弟子孙,并应昌盛,廆当传子及曾孙玄孙,其间可百余年,我乃玄孙间始当显耳。”于是遂西附阴山。遭晋乱,遂得上陇。后廆追思浑,作《阿干之歌》。鲜卑呼兄为“阿干”。(《宋书》卷96《鲜卑吐谷浑传》)

《魏书·吐谷浑传》所述相同,唯无“楼喜拜曰”以下四句。對于北魏的鲜卑人来说,“处可寒”是自己的母语,人皆通晓,解释反嫌累赘;但对于南方的汉人来说,“处可寒”为外族语言,故而需加解释。“处可寒”通行版本均是三字连读,“处”后不断开。

(2)吴提死,子吐贺真立,号处可汗,魏言唯也。(《魏书》卷103《蠕蠕》,《北史》卷98《蠕蠕列传》)

“魏言唯也”,当是指“处”的意义,而非“处可汗”的意义。“处可汗”,是吐谷浑酋长吐贺真的官称名号,名号是一种美称,与其字面意义不一定有多大关联。[1]417因此,作为名号的“处可汗”具体含义为何,今天已经不得其详了。但是,它虽然已变成了称谓词,我们仍然可以追寻“处”的字面意义及其语源。

根据史书记载,“处可寒/汗”是音译词,“可汗”相当于中原的“官家”,亦即皇帝。“处”与“尔、唯”构成对应关系,伯希和以为“尔”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意思[2]32;白鸟库吉[3]7576、方壮猷[4]以为“尔”“唯”同义,均表然诺,是应诺词,表示对对方说话的回应。多数学者倾向于后者。

可见,“可寒/汗”表君主,学界无疑义;而“唯”是多义词,是否与例(1)的“尔”构成等义关系,需要论证;与吐谷浑语的“处”是否只是意译关系,也需要给予说明。所以本文要讨论的是,汉语“唯”类应诺词的流变以及“处”的语源及其与汉语“唯”“诺”之间的音义关系。

二、中古以前汉语的应诺词

(一)前上古时期:俞

(3a)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尚书·尧典》)

(3b)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史记·五帝本纪》)

《尚书》“帝曰俞”用12次:尧典1,舜典8,大禹谟2,益稷1。《史记·五帝本纪》凡《尚书》作“曰俞”者皆易作“曰然”。《大词典》云:表示应答和首肯,犹是、对。

(4)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礼记·内则》)

郑玄注:“俞,然也。”

《尔雅·释言》“俞、畣,然也”郭璞注:“畣者,应也,亦为然。”《广雅》:“对,畣也。”曹宪云:“今人以答字为对答,失矣。”

从《尚书》看,“俞”用于上对下;从“男唯女俞”看,“俞”表恭敬;“答”表应诺。宋祁《宋景文公笔记》卷上:“汾晋之间尊者呼左右曰咄,左右必曰喏。”咄,《广韵》丁括切又当没切,与“俞”“答”音近。

(二)先秦两汉时期:唯诺

《说文》:“唯,诺也。”“诺,譍也。”《广韵》旨韵以水切:“唯,诺也。”《广雅》卷一:“唯、诺,譍也。”

先秦诸子用“诺”,少用“唯”;据不完全统计,先秦文献见于对话中的“唯”“诺”使用情况如下:

表1先秦诸子“唯”“诺”使用情况

唯诺论语12孟子2左传112墨子1管子35荀子1庄子13韩非子14晏子春秋113吕氏春秋11战国策135国语13史记435汉书711

“唯”仅见于《论语·里仁》《左传·昭公四年》《庄子·庚桑楚》《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战国策·秦策三》,各1次;《史记》仅见于《平原君虞卿列传》(卷76)、《范雎蔡泽列传》(卷79)、《司马相如列传》(卷117)、《太史公自序》(卷130);《汉书》仅见于《韩信传》(卷34)、《司马相如传》(卷57上)、《司马迁传》(卷62)、《扬雄传》(卷87下)、《东方朔传》(卷65)、《杨敞传》(卷66)、《两龚(胜)传》(卷72)。

从上表看,“唯”的使用频率远低于“诺”,都可以用于下对上或上对下,看不出尊卑之分。

(三)汉末魏晋时期

到汉代以后,“唯诺”的使用有了变化:

《礼記·曲礼上》:“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郑玄注:“应辞,唯恭于诺。”孔安国云:“直晓不问曰唯也。”(慧苑音义卷下引)孔颖达疏:“父与先生呼召称唯。唯,喏也,不得称诺;其称诺,则似宽缓骄慢。”

可见,对上用“唯”,“唯”比“诺”恭敬;但后来“诺”取代“唯”,表恭敬:

(5)若有人唤时,不得应言“何道”“何物”。若和上唤时,应言诺;若阿阇梨唤时,应言诺;若上座唤时,亦应言诺。(东晋佛陀跋陀罗、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35,T22:510c)

在汉代以后的中土文献里,表应诺的“唯”罕见,“诺”少见;但在佛典文献里,“唯、诺”可以单用,也可以连用(唯诺连文35次),但“诺”的使用频率低于“唯”。

(6)舍利弗、目连答释种清信士:“吾等游诸国来还诣比丘众,皆以疲倦今此露住。”诸清信士答曰:“唯,诸贤者!吾等于斯具足施坐然灯为明,唯愿屈神及比丘众,若谓佛者乃可舍退。”(后汉康孟详译《舍利弗摩诃目连游四衢经》,T2:860b)

(7)佛言:“阿难!已能言之,宜必精进。”对曰:“唯。”(失译附东晋录《般泥洹经》卷下,T1,184b)

(8)佛言:“诸佛法,父母不听者不得作沙门,亦不得与戒。”赖吒和罗言:“诺!请归报父母。父母听我作沙门者,我当来还。”(吴支谦译《佛说赖吒和罗经》,T01,869a)

(9)佛从罗致聚,呼阿难:“去至巴邻聚。”阿难言:“诺。”(西晋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卷上,T1,162b)

(10)于时世尊而告王曰:“复坐,善听!”王言:“唯,诺。”(后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下,T4:160b)

(11)佛告诸比丘:“欲从如来闻知是天地成败时不?”诸比丘白佛言:“唯,天中天,今正是时。……”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诸比丘言:“唯然,世尊!愿欲闻知。”(西晋法立共法炬译《大楼炭经》卷1,T1,277a)

(12)逝心曰:“汝当随我,皆悉徒跣,不得着履,当如奴法,莫得不掩。”王与夫人皆言:“唯,诺。从大家教,不敢违命。”(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2,T03,7b)

(13)佛告迦叶:“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迦叶白佛:“唯,诺,世尊!愿乐欲闻。”(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上,T12,136b)

(14)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诸佛密口凡所现相有大因缘,汝欲闻乎?”阿难曰:“诺,唯,天中天!”(北凉法盛译《佛说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T3,424b)

(15)佛语梵志:“是为三十六部神王。……”梵志言:“诺,唯,唯,天中天。”(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呪经》卷3,T21,502b)

可以看出,唯、诺可以单用;连用时,可以是“唯诺”,亦可以是“诺唯”,佛典中“唯”多于“唯然”连用且出现频率很高。且多用于下对上,可能反映了口语里“唯、诺”地位的最新变化。“唯、唯唯”对应于原典的re、he,均为呼格。[5]

(四)南北朝隋唐:诺喏尔

诺,《说文》譍也。《毛诗传》云:“诺,应辞也。”《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云:“受语辞也。”《玉篇》云:“诺,谓听许之辞也。”(《慧琳音义》T54,689b)

《礼记·曲礼上》:“抠衣趋隅,必慎唯诺。”孔疏:“唯,喏也;喏,诺,应对也。”

《礼记·曲礼上》:“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孔颖达疏:“父与先生呼召称唯。唯,喏也,不得称诺;其称诺,则似宽缓骄慢。但今人称诺,犹古之称唯,则其意急也;今之称喏,犹古之称诺,其意缓也,是今古异也。”《慧琳音义》云:“古人云唯,今云诺,一义也。”(卷1“唯然”条,T54:316a)

《释文》十九:“曰唯:维癸反,徐以水反。唯,應辞,犹喏也。”

《论语·里仁》“曾子曰唯”皇侃义疏:“唯,犹今应尔也。”

从上面的记载中,可以大致梳理一下发展脉络:南朝以“喏”代“唯”,“喏”即“尔”;唐代,“唯、诺”有古今之别,古称“唯”,今称“诺”;古称“诺”,今称“喏”。

表2两汉到唐“唯”“诺”的流变

时间应诺词两汉唯诺南朝喏=尔唐代诺喏

(16)《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17)[毕]垣曰:“王若问卿,但言尔尔。不然必不免祸。”[郅]辅既入,颙问之曰:“张方反,卿知之乎?”辅曰:“尔。”颙曰:“遣卿取之,可乎?”又曰:“尔。”(《晋书·张方传》)

(18)帝尝设大臣饼,撙在坐。帝频呼姓名,撙竟不答,食饼如故。帝觉其负气,乃改唤蔡尙书,撙始放筯执笏曰:“尔。”帝曰:“卿向何聋,今何聪?”(《南史·蔡廓传附蔡撙传》)

佛典也出现了作为应诺词的“尔”:《佛说兴起行经》尔2次,义净《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6次。《中阿含经》“尔也”12次,竺佛念《出曜经》1次,竺法护《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1次。撇开汉唐译经,主要出现在南朝译经里。

(19)延如达告五百弟子曰:“此道士,犯戒、无精进行。诸童子各归家,宣令曰:‘此道士,无有净行,与净音通。”诸童子曰:“尔!如师所言,此道士实有淫欲心。”(后汉康孟详译《佛说兴起行经》卷1,T4,166a)

(20)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欲人贫穷,为大苦耶?”诸比丘白曰:“尔也,世尊!”(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29,T1,614a)

根据上举例证,“尔”“唯”均是表应诺之辞,与“处可寒/汗”之“处”相对应;从中土史书用例来看,“唯”用于北方,“喏(尔)”用于南方。

三、阿尔泰语系语言与汉语应诺词的对应关系

通过上文分析,汉语的应诺词可分为d系与n系两类,d系出现的时间较早,后来被n系替换,但是d系可能仍然保留在某些方言里,而与之长期接触的阿尔泰系语言类似用法,更加强了这种存在,阻碍了“尔”进入北方汉语的进程。

吐谷浑、柔然所言“处”,《宋书》云与汉语“尔”同,《魏书》言与汉语“唯”同。虽然吐谷浑、柔然究竟说何种语言尚有争论,但不外乎蒙古语族、突厥语族这一范围。对此,前贤已做过很好的研究:

白鸟库吉云:“蠕蠕第五代君主吐贺真号处可汗,据《魏书》犹言唯也。案此‘唯字,乃然诺之义,与鲜卑语处可寒之‘处字同义,皆今蒙古语表然诺之辞曰dje之对音也。作处罗可汗者,误也。突厥别有称处罗可汗者,疑《通鉴》撰人混而同之。” [2]7576

方壮猷认为,“蒙古语表然诺之词曰dje,Burjat语表然诺之词曰djüb,züb,zb;又满洲语表然诺之词亦曰dje。由此可知鲜卑语之‘处与蒙古满洲语之dje及Burjat语之djüb,züb,zb皆同源也。” [3]

处,《广韵》昌与切又昌据切,昌纽鱼韵上去声。中古昌纽读th,鱼韵读o(上古读ɑ),则“处”读[thio]或[thiɑ]。

唯,《广韵》以追切又以水切,喻四纽脂韵平上声,表示应诺义读上声,《玉篇》同。《礼记》“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释文》:“唯于癸反,徐于比反。”则读喻三纽旨韵;《玄应音义》“唯然”条:“弋谁、于比二反。”(卷3,C56,864c)亦读为喻三纽。据此,“唯”读作:中古:jwi或wi、wi。列表如下:

如果考虑汉语语音史上所谓的“喻四归定”“章组归端”的说法,“唯”diwi与“处”thiɑ即有着很强的渊源关系。古代突厥语塞音、塞擦音只有清浊对立,而无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而塞擦音只有cˇ一个,读为送气的th。[6]482这个音与汉语th相类,所以汉人用“处”来对译。表3汉语应诺词及其语音的演变

时间应诺词音读上古音中古音前上古时期俞《广韵》羊朱切diwojiu先秦时期唯《广韵》以水切diwijwi〖3〗《释文》于癸反iwi /wi喏《广韵》奴各切nɑknɑk中古时期喏《集韵》尔者切iɑk′Cia尔《广韵》兒氏切iei′Cie咄《广韵》丁括切tuɑttuɑt〖3〗当没切tuttut鲜卑语处《广韵》昌与切thiɑthio

下面看看阿尔泰语系各语言应诺词的表达形式。

阿尔泰语系各语言中表示应答类的叹词或语气词的情况是:突厥语族材料引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卷五)》,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材料引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卷六)》,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语族语言处(唯)突厥语族维吾尔语h哈萨克语ej柯尔克孜语aaaj撒拉语jɑ、oh~ɑh塔塔尔语h、h/jij乌兹别克语hjhj西部裕固语to/ɑle~olejɑ~je/xej~hɑj、ɑj~ej蒙古语族蒙古语taaxoo/oo、aa东乡语tao,ai土族语jaa/aii达斡尔语th保安语oli东部裕固语tɑ参见孙竹《蒙古语族语言词典》,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6页。jaa/oolai康家语康家语材料引自孙宏开等主编《中国的语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taja通古斯语族满语满语材料另见于高娃《满语蒙古语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taja鄂伦春语aa,j,锡伯语taj/oi朝鲜语taJe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塔吉克语hei梵文he*维吾尔语81页;哈萨克语210211页;柯尔克孜语364365页;撒拉语478页;塔塔尔语592页;乌兹别克语716页;西部裕固语833页;塔吉克语890891页。蒙古语64页;东乡语129,157页;土族语213页;达斡尔语293,299页;保安语361页;东部裕固语414页;康家语1959页。满语597,604页;锡伯语685页;鄂伦春语903页;朝鲜语466页。

可以看出,读塞擦音一类的与“处”构成语音对应关系,它们当是中古的“处”在现代各语言中的直系后裔;而读h、j或零辅音的一类与汉语“唯”的中古读音相近,当是借自汉语“唯”。

处,后来写作“者”“嗻”“喳”:[7]127137

(21)也先曰:“者!者!都御史说的皆实,如今事已往,都是小人说坏。”(明李贤(1408-1467)《天順日录》)

朝鲜崔世珍(1465-1542)《四声通解》(书成于1517年)遮韵照纽上声、《老乞大集览》均云:“者:蒙古语谓诺词曰者。”

(22)姑娘见他不答应,又连叫道:“安公子,睡着了?”他这才听得,连忙的答应了一声:“嗻!”说:“不曾睡。”(《儿女英雄传》第八回)

四、结语

汉语应诺词中古时期北方用“唯”,南方用“尔”。北方作“唯”,长期与阿尔泰语系语言接触,保持了早期的用法,而没有如南方一样变成“尔”。

第一,“处”一直保留在阿尔泰语系语言中,瓦剌人的“者”、满人的“嗻”即是其后裔;

第二,“处”被介绍到汉语的时代仍然读同鱼部;

第三,“唯”可能是“处”的更早的形式,因为突厥语的塞擦音来自于古突厥语的t;

第四,汉语与阿尔泰语系语言早期的应诺词的表达是一致的,这种相同是来自接触还是来自同源,目前尚不得而知,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罗新. 中古北族名号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伯希和.吐谷浑为蒙古语系人种说[C]∥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7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白鸟库吉.东胡民族考[M].方壮猷,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4]方壮猷.鲜卑语言考[J].燕京学报,1930(8):14291468.

[5]荻原云来.梵和大辞典[K].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0.

[6]李增祥,买提热依木,张铁山.回鹘文文献语言简志[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

[7]储泰松.“嗻”字语源考[C]∥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8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凤文学